許泰榕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生
管貴貞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張老師」基金會每年透過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培養許多半專業的助人工作者來協助機構發展助人工作,其助人效果和品質得到社會肯定和支持(劉完利,2013;張德聰,1984)。擔任義務「張老師」的個人透過志工服務的學習,可以提升自我探索和同理他人的能力,進而提升個人的家人關係、工作能力。志工的服務經驗也能協助個人覺察和持續學習,而隨著過程中經驗的累積和學習也會讓輔導自我效能提升。輔導志工的服務過程中有多元面向的學習經驗,一方面讓個人有更多自我覺察和探索個人正向的一面,另一方面在輔導工作上的自我效能提升,對個人生涯其他面向也帶來正向影響(楊菁菁,2012)。
經過文獻的爬梳,研究者發現個人的正向心理特質的探索與發揮與生涯調適的目標有些相似。正向心理學所關注的是對人們正向運作和繁榮的科學研究(Csikszentmihalyi & Seligman, 2000),相較以往著重在心理疾病的研究,正向心理學奠基在人的動機,並重視快樂、幸福感(Srinivasan, 2015)。生涯(career)在牛津詞典的定義為人一生前進的方向,並包括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正向心理學在生涯諮商中所關心的議題包括個人的工作適應,而Eggerth(2008)從人境互動和工作調適的觀點探討之後認為廣義的職涯心理學就是正向心理學。研究者透過對正向心理特質以及生涯調適力的理解和比較,發現兩個概念都是以個人為出發點,透過展現自我的對環境的互動及因應方式去與環境互動來追求幸福感。不同的地方是正向心理特質強調的是個人感受幸福感的途徑,因此探索的是個人在二十四項正向心理特質中較擅長的,而生涯調適力關注的焦點為個人面對生涯議題的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其內涵的四個面向都應適當且平衡地發展。
輔導員如何在自助與助人之間追求幸福感、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和生涯、這些面向又如何影響輔導的能力…都是值得探索的。過去的研究中發現,生涯調適力、正向心理特質兩者對自我效能皆有正向的影響。而目前國內外雖然有針對輔導志工的生涯狀況、心理特質或自我效能的研究,但尚沒有探討三者相關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從義務「張老師」的個人能力和特質為出發點,更深入認識義務「張老師」的正向心理特質、生涯調適力和輔導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生涯調適力對正向心理特質與輔導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
二、文獻探討
(一)義務「張老師」
「張老師」基金會每年投入超過一千位義務「張老師」持續為社會提供服務,服務人次也逐年增加,107年的服務人次超過十萬人,累積49年來服務人次超過314萬人(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2019)。「張老師」的服務方式包括個別輔導服務(電話、面談、Email和網路)、演講和工作坊,也透過媒體如報紙、期刊、社群軟體等方式對一般民眾提供初級輔導(張德聰,2009)。求助的議題包括家庭、人際、性別、升學、求職、性議題、人生觀、危機處理、做決定、精神疾患、尋找求助社會資源…..等(張德聰,2011)。
義務「張老師」是指已經完成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所規定的專業知能教育訓練的志工,以個案輔導諮商、團體輔導等專業工作方法,從事心理輔導之助人工作,並且在輔導服務的實務表現上有一定效能的半專業輔導員(張德聰,2011)。本研究中所指的義務「張老師」即為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受過輔導訓練後,在第一線擔任義務「張老師」從事輔導服務的輔導志工。
(二)正向心理特質
正向心理特質指的是個人的身上所具備一些長期的傾向,透過這些正向心理特質的發揮,可讓人更「正向」地面對生活中的經驗,包括好好感受幸福感,以及真實的面對挫折等等。Peterson和Seligman在2004年經過廣泛的收集全世界的文化的交集,歸納出二十四個正向心理特質,並嘗試分為六個美德,但尚未有證據顯示正向心理特質和所屬美德的關聯性。後續針對二十四項正向心理特質的研究中,對於正向心理特質能否聚斂為六項美德有許多歧異。而Berger與McGrath(2019)對10000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研究,更是找不到證據可以證明美德與特質具有階層結構。本研究的正向心理特質為Peterson和Seligman(2004)依據Seligman對正向心理學的定義,並透過跨文化的交集,以及十項的篩選原則,歸納出的24個正向心理特質。
(三)生涯調適力
生涯調適力是由個人成功度過內在大大小小的階段循環組成,包含複雜的生涯議題以適應職業發展任務、志業轉變和個人創傷歷程(Savickas, 2005)。生涯調適力包含四個向度,分別為: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信心(Savickas, 2015),以下分別說明之。
1 . 生涯關注
生涯關注是生涯調適力中最先也最重要的向度,許多職業發展理論也認為生涯關注是最基本的概念。生涯關注的本質是未來導向的,意味著為未來做準備的重要性。
2. 生涯控制
生涯控制的目標是掌控個人的生涯方向,生涯建構論將生涯控制視為促進內在調協的過程,而不是順應他人調整的結果(Fitzsimons & Finkel, 2010)。生涯控制包含了內在自我調節歷程,並井井有條且堅定地投入生涯發展任務或是生涯轉換。
3. 生涯好奇
生涯好奇從自我控制的角度出發,主動地去學習個人想要的工作類型,或了解相關的工作機會。生涯好奇使個人能觀察環境,更多地了解自我與環境。對新經驗保持開放的態度能促使個人勇於嘗試,這樣的態度使人能獲得更多經驗,並提升自我認識和對職涯訊息的了解。
4. 生涯信心
生涯信心指的是個人面對障礙或挑戰時,預期能成功克服障礙和挑戰(Rosenberg, 1989)。生涯信心可以透過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得到提升,像是家事、課堂作業或是興趣等。
(四)輔導自我效能
輔導自我效能指的是將「自我效能」運用在輔導員的對自我主觀輔導能力的評估。自我效能為Bandura在1977年提出,指的是個人在特定環境中對自己從事某項任務的能力的一種主觀評估。自我效能可以分為一般自我效能(GSE, generalize self-efficacy)與特殊自我效能(SSE, specific self-efficacy)(Bandura, 1999)。一般自我效能是個人對執行未來行動時的自己對能力信心水準的整體評估,特殊自我效能則是對特定之工作表現的自我評估(林世娟,2005)。
輔導自我效能根源於自我效能的概念,Larson與Daniels(1998)對輔導自我效能的定義為輔導員對於未來面對當事人時,個人輔導能力和信念的自我評估。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義務「張老師」在背景變項、正向心理特質、生涯調適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關係,並以生涯調適力為中介變項了解其中介效果。本研究使用由RobertMcGrat於2004年編制的「行動價值長處評估量表-72題版」、Tien等人(2012)編修的「生涯調適能力量表臺灣版」和林哲立(2001)編譯之「輔導自我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五個分事務所的義務「張老師」為研究對象,並且以分層方便取樣的方式發放電子問卷,共回收232份有效問卷。並以皮爾遜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和拔靴法進行資料分析。
四、研究結果
由描述統計結果來看,義務「張老師」的正向心理特質中「公平與公正」的得分最高,其次為「感恩」,各分量表在五點量表的平均值皆為三分以上。在生涯調適力和輔導自我效能上,也都具有中等以上的程度。顯示義務「張老師」們具有豐富的正向心理特質,並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涯調適力來克服和因應生涯挑戰,也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效能來輔導前來求助的當事人。
從不同背景變項對正向心理特質、生涯調適力和輔導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來看,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在三個變項皆有顯著差異,而不同背景學歷對正向心理特質和輔導自我效能也有顯著差異。推測義務「張老師」的正向心理特質、生涯調適力和輔導自我效能可能受到華人文化、個人生命經驗,以及投入志願服務的年資等因素所影響。不同的最高學歷在本研究探討的三個變項中皆沒有顯著的差異,與張德聰(1984)的研究結果一致,推測為義務「張老師」經過篩選和訓練後補足了輔導之能的差距。
在正向心理特質、生涯調適力和輔導自我效能之間的Person積差相關分析上,發現三者之間大多有顯著正相關,僅正向心理特質中的「審慎」與輔導自我效能的相關性未達顯著。其中正向心理特質對生涯調適力大多為中等程度相關,「寬恕與慈悲」、「謙遜與謙虛」和「幽默」為低程度正相關。正向心理特質對輔導自我效能大多為低程度正相關,而生涯調適力對輔導自我效能則為中等程度正相關。本研究也進一步發現義務「張老師」的二十四項正向心理特質對生涯調適力皆有顯著預測力,同時生涯調適力對輔導自我效能也具有顯著預測力。除審慎外,其他二十三項正向心理特質對輔導自我效能的預測力也達到顯著。顯示個人投入有興趣的志願服務時,可以提升個人幸福感和意義感以增強正向心理特質,也能提升生涯調適力,隨著時間的投入所帶來的學習和經驗同時提升了輔導自我效能。
最後,以拔薛法檢驗了生涯調適力對二十四項正向心理特質和輔導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結果顯示生涯調適力對所有的正向心理特質和輔導自我效能的間接效果皆達顯著。在過去研究中,正向心理學認為個人應發揮自身獨特的正向心理特質(Peterson & Seligman, 2004),而生涯調適力則強調應培養較不足的部分(Savickas, 2003)。本研究結果發現,二十四項正向心理特質皆能透過生涯調適力間接提升輔導自我效能,與過去研究所提出的理論相符合,不論提升自身獨特的正向心理特質或是補強較不足的部分,皆能提升自我效能。結合上述之研究結果可以知道,義務「張老師」能透過探索、運用自身獨特的正向心理特質以追求幸福感,並提升生涯調適力以克服生涯挑戰,透過生涯調適力的增強更能提高自身之輔導自我效能,達成自助並助人的理念。
五、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機構、義務「張老師」和輔導工作者的各項建議。
(一)對義務「張老師」的建議—積極探索和發揮個人正向心理特質
本研究發現正向心理特質對生涯調適力和輔導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顯示了解並運用個人獨特地正向心理特質,可以提升個人的幸福感並消化負面經驗,並提升因應生涯挑戰的能力,進而提升助人的自我效能。因此建議義務「張老師」積極探索自己的正向心理特質。
(二)對『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的建議—鼓勵並提供探索、經營個人正向心理特質的機會
個人的正向心理特質和生涯調適力能顯著正向影響輔導自我效能,因此除了增進輔導知能的在職訓練之外,也可以提供工作坊或活動,協助義務「張老師」探索和運用個人正向心理特質。
(三)對實務工作者的建議—協助當事人探索和發揮個人獨特的正向心理特質
本研究發現所有正向心理特質皆對生涯調適力有顯著預測效果,因此不論當事人具備的正向心理特質是什麼,只要妥善發揮都能提升生涯調適力,以面對生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