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研究點閱 / 【最新碩博士論文點閱】運動國手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最新碩博士論文點閱】運動國手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0

謝宜霖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所碩士
(指導教授 / 管貴貞 博士)


一、研究目的

運動國手的生涯常如流星般稍縱即逝,但生命並不會停止不前,反而不斷推擠向前,於是運動員的人生便需要轉個彎尋找出口!在生涯轉換之際,開啟了自我冒險之旅,面對未知的未來,可能是著急又害怕的窘境,究竟如何開啟人生新的一頁?

從2000年至今,有不少臺灣優秀運動員在螢光幕前曝光極高,例如跆拳道的陳詩欣和朱木炎;網壇的詹詠然、莊佳容與盧彥勳;還有高爾夫球的曾雅妮等。不管是臺灣的職業選手或是運動國手在螢光幕前,為國爭光奪下獎牌時往往是令人羨慕與讚嘆的,當獎牌獎金在手、成為鎂光燈焦點,所有目光集中之際,多令人嚮往,但背後練習之辛苦及封刀掛劍之心情是難以想像的。許多令人稱羨的選手從小就開始辛苦的在運動基礎上紮根,背著多少的運動傷害,憑著超人般的毅力和堅定的努力在眾多競賽中逐一脫穎而出,這不是我們能想像和體會的,然而更殘酷的現實是優秀運動國手在體壇能競賽的時間有限。運動員大多在22~30歲左右,因運動中的生理、心理或社會層面等各種因素,致使運動員結束運動生涯,從運動生涯領域中退休(王宗吉,2000;呂碧琴,1991;馬文山,2010;張祐慈,2010)。一般運動員不能再當體育選手時,並非像一般人到了退休年紀,可能有一筆積蓄可以安詳晚年,而是勢必要投入職場
工作,才能繼續維持生計問題,並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涯。

運動員因長期擔任運動角色,在面臨要退休時,一方面因感到運動身分的結束而傷心;另一方面對於要迎接新的未來感到恐懼,對於運動員身分越高的角色認同,則有較多的適應問題,但歷經數月後運動員各自會採取不同應對措施來面對這樣的混亂,重新找到新的身分(Lally,2007)。最令人擔心的是運動員面臨結束多數不具運動退休的問題意識,且沒有心理調適的行為(呂碧琴,1991),而在轉換身分中,有的則因為過往的國手光環,影響了在職場上的適應問題(陳志睿,2009)。許多研究中皆顯示從結束到迎接新的未來,其內在情緒多少有些波動,甚至影響了自我身分的定義,有的經歷這段歷程採取行動與心理調適,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點,有的則反,因此研究者好奇,對於運動國手生涯結束到新身分的開始,是否有不一樣的因應與內在感受,然而國手光環是否影響了職場適應等問題。

研究目的為:

(一)了解運動國手面對生涯轉換時之歷程。

(二)了解運動國手進入全新生涯後之歷程。

研究問題為:

一、運動國手面對生涯轉換時的歷程為何?

(一)從運動生涯結束至生涯轉換時的情況與挑戰為何?

(二)從運動生涯結束至生涯轉換時其因應方式為何?

二、運動國手進入全新生涯後的歷程為何?

(一)運動國手進入全新職場後的相關經驗與挑戰為何?

(二)運動國手進入全新職場後的因應方式為何?

(三)運動國手進入全新職場後,個體對轉換後有何體悟?

 

二、文獻探討

當運動員是自願結束運動生涯進而轉換時,因個體可預期,且事先做規劃因此對心理的衝擊較小,自我調適的速度也比較快,相對非自願型的轉換則調適過程較為緩慢,所以較難順利進行生涯轉換(姚志憲,2012)。每個人對於退休的意義各有不同,有人可能因從舊有的身份或角色轉換過程中,會因意識到失去而易引發傷痛的歷程,重新定義運動身分與新生活身分的過程(Anderson et al.,2011;Cosh et al., 2013)。有人因滿意其運動成績而轉換過程平順,相反地,如果運動員對其運動成績失望,通常會經歷困難的轉換過程(Fuller, 2014; Taylor, 2005 )。然而,運動員為運動生涯結束的準備程度,將影響生涯轉換過程順利與否,亦即運動生涯結束如預期與否,跟轉換品質是一致的,預先的退休計畫對轉換過程有廣大與正面的影響,非預期性的運動生涯結束比較容易導致轉換困難(Fuller, 2014; Tshube & Feltz, 2015)。

運動員往往在生涯轉換過程中,較為緊張而無助感,係因面對的困境有:1.單一路徑的生涯發展,形塑強烈的運動員角色認同,以致於生涯探索上自我認同議題:「除了運動,我不知道能做甚麼」;2.投注長時間與精力在運動訓練上,缺乏非運動經驗的發展;3.在生涯阻隔的推拉力引發不同的情緒議題進而影響生涯探索的發展,想要離開又離不開,由挫折、怨懟到讓自己沒有感覺,最後消極的面對與接受等(黃盈傑,2010)。但更現實的問題是,許多運動員在承擔家計、經濟、失業等壓力下,還沒有太多摸索的機會,就必須去職場上工作了,而在工作中才開始去探索興趣、培養相關技能,同時調整運動身份上的角色轉換,以及學習工作職場上所需具備知能與應對進退(陳志睿,2009;徐碧君、黃杉楹和徐千惠,2010;趙乃儀,2010)。

運動員的生涯發展有些值得關注的議題,面對職場的運動員,有的會展現運動家的精神,以毅力、吃苦耐勞、堅持、不服輸特質克服,並以樂觀與正向的態度面對,發揮挫折容忍力、抗壓性和高度學習力面對生涯轉換困境問題,甚至是過往球隊的自我紀律生活方式,將此紀律模式帶進工作態度上面對挑戰(林文超,2013;陳志睿,2009;趙乃儀,2010;劉虹慧,2014;)。更有研究指出,運動員運用過往選手經驗幫助生涯轉換,如團體生活所培養的社交技巧和人際關係與資源,獨立自主的能力,使他們突破職場中的各種難關(張偉峰,2015)。故學生運動員在轉換過程中,一致經歷了運動、學術、心理與社會心理上的轉變,且為了面對轉變上的需要,運動員會尋求內部資源(例如:自我認知)與外部資源(例如:學術上的適應性)以及應用調適策略(例如:尋求社會支持) (Brown, Fletcher, Henry, Borrie, Emmett, Buzza, & Wombwell, 2015)。

彙整運動員生涯轉換相關研究中,漸漸進入運動員生涯的現象場,看見運動員共有又獨特的轉折脈絡,不管是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相關研究,還是其他族群相關研究,顯示成功生涯轉換的重要因素在於個體調適力,及對周遭與自身資源的運用,而差異於一般人的生涯轉換多了一些自我反思、內在覺察與成長的整合脈絡,以及生涯中因偶然事件的發生,產生一連串的生涯改變,這些差異可作為研究者進一步深入探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詮釋學方法,立意抽樣方式邀請四位研究對象接受二至三次的正式訪談,並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蒐集運動國手的退役轉職的歷程。其文本資料係以詮釋學的整體與部分概念,採用主題分析方式進行歸納與分析。

(一)研究對象

為了蒐集到豐厚與鮮明完整的生涯轉換歷程,考量年齡越長對於運動生涯結束到進入職場轉換經驗的記憶逐漸流失與片斷,故研究對象設立年齡限制,得以近期記憶方便提取與回顧。

研究對象的邀請條件如下:1.在學生時期符合運動國手之身份,並曾代表中華台北參加國際運動賽事。2.在大學或研究所仍就讀體育相關科系,而在畢業後選擇非運動相關之全職工作一年半以上。3.研究對象年齡須三十五歲以下。4.同意本研究於訪談過程中錄音並簽署訪談同意書者。共計四位研究對象,三女一男、工作年資1.5年以上。

(二)研究工具

研究過程中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含:研究者、協同分析者、訪談大綱、訪談同意書、錄音設備、訪談紀錄表、檢核表、逐字稿謄寫原則與保密同意書,共八種工具。

 

四、研究結果

綜合本研究受訪者的生涯轉換整體歷程,從運動生涯的結束、進入職涯前的際遇與準備直至進入職場,分別有三個轉捩點的歷程,因此研究者將此運動國手生涯轉換歷程(如下圖)分為三個時期,封刀掛劍期、蛹之生期與羽化期,同時依三個時期時的事件、面對事件的因應方式與心境依經驗脈絡呈現,進一步說明如下:

 

no19.7

封刀掛劍期:本研究受訪者面臨快畢業時,意識到自己即將面臨人生出路的抉擇點,因為運動傷害、技術瓶頸與就業無保障等等因素影響與考量後,決定結束體育選手之路,依照學長姊或教練的建議修教育學程,準備當教練或體育老師。然運動國手從接觸體育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動輒十年之有的時間與精力投注於此,甚至體育就是生活,當要退休時,就好比把他們的習慣與生活抽離了。大多受訪者意識到要結束選手生活時,會力拼最後一場賽事當作自己的告別作,讓自己沒有遺憾的跟舞台說再見,同時收拾過往的點點滴滴,賽後告訴自己已不再是選手,慢慢放下過去走向前;有的則是因忙於教育學程課程等事務,漸漸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在心境部分,把最後一場賽事當做告別作,整頓心情以及過往的種種,看著舞台會有許多情緒,用自己方式畫下完美句點,交織著複雜心情,盡可能讓自己不要遺憾地離開,心中滿滿的回憶,難過、不捨與遺憾翻攪著,但回顧體育人生時還是滿足地。

蛹之生期:經歷實習與兼職教練過程中體會到,當體育老師和教練有其現實,以及進一步思考此工作與自身適配性等問題,原想這是未來出路的管道,但實際體驗後開始對未來感到茫茫然,要繼續考試然後當老師或是等待當教練機會,抑或是乾脆轉換職業,但轉職要做甚麼呢?在徬徨猶豫時,剛好人生偶然的際遇,新的職業選擇機會出現,歷經一段時間的了解、分析與規劃後決定轉換,為了因應一些職業專業需求,故須提前培訓職業的技能或知能,方能進入職場工作,甚至職前的培訓僅是應徵工作的入門資格,還須經歷應徵工作篩選過程,但也有的未必歷經培訓或應徵工作的過程,而進入職場。在此階段對未來感到茫然時,有的事先採取行動先認識職場工作,大部分是在新際遇的出現後,刺激他們開始蒐集就職的相關條件、資訊並分析,進一步的培訓專業能力,遇到應徵的挑戰時,則適時調整心態應對,或是充分準備應徵資料應對面試問題。對未來感到茫然時,因未知而感到壓力大、焦慮與徬徨感,當偶然際遇而人生有了新選擇時,雖然會猶豫但仍選擇給自己一次機會嘗試看看。決定轉換時,因全新的工作領域跟體育無關,需一切從零學起而感到辛苦。而面臨應徵時,不確定是否公司錄用你,感到忐忑不安。

羽化期:歷經蛹期的痛苦掙扎,及為自己奮力一戰的蛻變轉化,接著掙脫蛹殼慢慢將翅膀撐開,等待多餘的液體排除與乾燥,休息一段時間才能展翅翱翔,幻化另種美麗姿態,這就是羽化的過程。受訪者進入職場就好比羽化的歷程,不論職前的培訓或進入職場後的訓練,他們已開展不同人生樣貌,這時候他們還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及面對職場的挑戰。經過職場的洗禮後,重新自我的認識與整合,蛻下體育選手身分,將過往的經驗當作養分,不變的運動家精神成就現在另一個新樣貌,開啟人生另一個舞台。其羽化過程的因應,遇挑戰或挫折時,受訪者皆會適時動員資源協助自己渡過難關,甚至在難關中體悟更多的道理,以致對自己有更深層的認識與發現,視野的拓展、對自我有更多的關心與投注,以及對於未來有更多的期待,這同時是他們轉換的心境與感想。

 

五、建議

(一)對體育相關科系之建議

運用體育重視學長姊的制度,邀請畢業學長姐回母校分享生涯經驗。增加在校選手就業資訊的多元性與興趣,及交流與傳承之契機,形成資源或支持網絡模式。

(二)對諮商或職涯中心相關單位之建議

1.運用教練與選手緊密關係特性,搭起宣導生涯的合作橋樑。研究者據運動國手多以參照教練建議的資訊來源模式,故建議職涯中心可與系所或教練合作,將生涯職訓宣導的教育提供給教練,再由教練傳遞給運動員。

2.運動員特殊的升學辦法與長期專注專項運動,導致學生與運動員兩角色之間失去平衡外,同時探索其他角色的機會與經驗相對較少,但額外打工經驗,增加就業的軟硬實力,及刺激思考生涯問題,同時藉打工經驗促使運動國手身分轉換的調適問題等。故建議諮商中心針對運動國手的團體諮商或個別諮商,可針對學生與運動員角色間問題多做探討,促進運動國手對自身失去與獲得的角色與力量做整合,增加對生涯議題的敏感度,協助反思生涯轉換中可能的不足,以及如何補足的方式。

3.運動國手十幾年的運動生涯結束應予重視,並提供抒發管道。

(三)給現役選手或正經歷轉換之運動國手之建議

尋找新的職涯或生涯方向是辛苦磨合的過程,就如同專項訓練般,挑戰自己的極限,突破自己的障礙,超越許多的不可能,國手已是一個成功的實例,不妨試試同樣的態度面對未來,在新的環境給自己一些時間和心理空間補足能量,繼續下一個挑戰,如研究結果中的國手們都有自己獨特資源可善用,花時間找到自己的獨特資源善加利用,為自己邁開下一個里程碑。

本文章刊登於第19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