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年會紀實 / 【2021年會紀實】「銀」向人生下半場-百歲人 生戰略研討會

【2021年會紀實】「銀」向人生下半場-百歲人 生戰略研討會

0

蔡旻倩 /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候選人、臺灣健康促進學校協會秘書長


◎ 2021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年會:
「『銀』向人生下半場-百歲人生戰略」研討會
時間:2021/11/14(日) 09:00-17:30
地點:線上研討會
主辦單位: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協辦單位:擺渡人生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一)專題論壇

【百歲人生戰略:重整、方向、學習、資源】

主持人:呂亮震 / 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擺渡人生學校創辦人

1. 高年級生跨域展能-多元、共融、催化
主講人:秦秀蘭 / 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百齡人生要抱持著C型人生的思維,內在的年輕比外在年齡更重要,心理的流量要保持流暢。針對中高齡心理服務的真實需求,除了健康問題、人際互動關係之外,還包括關係中的自我概念,由於對個人情緒的自我覺察不足,無法反映個體真正的心理狀態。另外,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也是造成老人心理社會壓力的主要原因。高齡者和他的中年子女都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和彼此,形成成熟的親子關係。對高齡議題有些呼籲,包含「多元」(透過跨界跨域的合作、典範與宣傳)、「共融」(針對年齡差異不是補位或搶位,而是彼此成就)、和「催化」(法令、遠見、媒體,不流於爭取經費的悲情宣傳)。

2. 讓長壽成為「幸福」而不是「風險」:台灣老人經濟安全與就業促進並行的重要性
主講人:周玟琪 /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教授
  台灣人口正快速老化中,尤其對老人而言,健康餘命很重要。15-64歲傳統工作年齡人口從2016年已開始減少,台灣55歲至65歲勞動參與率比起其他國家相對較低。促進高齡就業其實也是一種世代團結與合作,每個年齡都可以平等就業、打造適性就業。聯合國活力老化有三大方向:支持長者自立、自理與尊嚴的生活:參與、健康與安全。歐盟的活力老化指數建構的四大面向包含:就業、社會參與、獨立、參與及安全生活、活力老化能力及有利的環境。台灣高齡社會就業勞動政策的願景圖,包括活力的老化、生產力老化、友善職場、多元選擇。台灣勞動部現行促進中高齡者就業措施包含:創業輔導、職場學習再適應、職業訓練、個別化就業服務、僱用獎助、職務再設計、銀髮人才資源中心。

3. 以學習「銀」向人生下半場
主講人:李藹慈 / 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灣2018年已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將超過20%的老人,成為超高齡社會,因此要用學習超前佈置,讓人生下半場,贏在學習。退休後,長者最怕的三件事:健康、孤獨、失智。每個人在各階段,能量/負擔的比例不一樣,高齡者能量可能會小於負擔,因此要透過學習。大腦的退化會因生活型態的匱乏而加劇,例如身不動、腦不動、不互動。芬蘭老年醫學介入研究發現,生活型態介入可提升大腦功能。日本東北大學川島隆太教授則透過學習療程,藉著讀、寫、算等方式訓練工作記憶。我們可用學習、用教育,而且從中年就開始超前部署,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我們可以賦予老人新意義:「樂齡」,並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核心在體力、腦力、社會力,亦即活躍三部曲。

4. 從社會發展觀點建構樂齡人生與社會資本
主講人:王潔媛 /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針對老貧族生活型態進行調查發現,全台每5獨居戶,就有1位獨居老人。面對新冠疫情,社會不平等與健康不平等的惡性迴圈,社會不平等是對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脅。研究顯示身心障礙群體的老化過程會比一般人開始得早,又因各種障礙、環境因素影響,會比一般人經歷較差的健康狀態。要翻轉疫情造成的各種不平等,要透過公民社會的力量。社會工作專業者,目標在協助高齡者發展健康的身心靈。社會投資觀點重視活躍老化和人力資本的增進,強調公共政策的制度回應,以創造多樣社會安全措施與老人照顧體系,並強調處理生命不同階段所面臨的風險,即早介入預防。將傳統的治療與維持取向轉變為社會投資的策略,幫助服務對象發展能力以成為具生產力公民。

5. 綜合對話暨結語
・讓學習帶動社會變遷,找到典範、找到學習的TARGET,能量就會出來。(秦秀蘭)
・中正大學有在推動總裁人生,要尊重不同型態,有些人選擇永不退休,漸進退休等。可以協助中高齡進行生涯轉換。青年及高齡協助就業要並行。(周玟琪)
・教育的力量也是可以提升心理資本(希望感、韌性),未來希望有跨部會工作,及青銀跨世代的共融互惠。(李藹慈)
・若有衝突,建議尋求外部資源,讓高齡者與子女找到共識,找到心理的支持。(王潔媛)

(二)專題座談

【用跨越,讓銀光乍現︰中高齡生涯輔導實務成果分享與對談】

主持人︰林俊宏 / 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專業訓練委員會主委、擺渡人生學校創辦人

1. 這趟環島不一樣
主講人:文家傑 / 弘道基金會總會企劃組、不老騎士主責夥伴
  成立於1995年,609位員工,2800位志工。弘道基金會關注的有六大面向:健康老化、優質照顧、自我實現、經濟安全、友善環境、人才培育。不老騎士賴清炎團長曾說過: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2007年開始推動不老騎士,成功挑戰1139公里環台創舉,帶動活躍老化。有些活動包括不老戰士、不老比基尼、夢想背包客、不老棒球、不老電競。從一開始的自我圓夢、到社會倡議,也想加入公益實踐,也因此不老騎士現在為愛千里,不只是為了圓自己的夢,也結合獨居弱勢長輩餐食募款計畫,希望在2022年達成公益目標。

2. 不老水手的幸福體育課
主講人:王梅 / 蘇帆基金會公共事務長、中正大學成教所博士班
  2010年展開「下半場人生」探索之旅,2013年移居花蓮,策劃推動「不老水手」海洋獨木舟活動,倡導活躍老化。關於不老水手的緣起,是海洋大學退休教授蘇達貞(拖鞋教授)成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推展海洋教育為職志。不老水手的影響面包含:
(1)打造「新高齡文化」,與「新高齡典範」,高齡者照能冒險犯難,追求成長。
(2)建立國際形象,海洋是國際性議題,海洋活動是跨國界的國民運動。
(3)促進高齡活化教育,教室無邊界,大自然是最好的學習場所。

3. 某製造業推動中高齡友善職場方案分享
主講人:斯如茵 / 曾任瑞士商弗克司資深人力資源經理
  Fox Factory 過去有些獲獎事蹟(工作生活平衡獎、幸福企業獎等),在員工關懷上已有一定基礎,未來以製造業中高齡友善職場標竿廠商為目標。公司發現中高齡者在員工類別比例落差很大,45歲以上間接員工明顯高於直接員工,未來希望中高齡直接員工可以超過中高齡間接員工,因此推動中高齡友善職場推動方案:成立中高齡友善職場推動委員會、分析出最適合中高齡工作的生產線和庫房工作、新設一條中高齡專屬的生產線並提供工作椅、改善庫房補料員硬體設施(例如增設自動式電動升降台車、條碼機、iPad和頭燈)、制訂中高齡工作者工作安全計畫書、與就服站合作,辦理招募及體驗活動等。未來則規劃推動新人OJT Plan、鼓勵使用員工協助方案、培育中高齡者擔任組長。

4. 彈性的第N生涯
主講人:林以正 / 自由教練、企業教練、台灣人才發展與評鑑學會常務理事、心突破職涯探索協會理事、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兼善天下社會服務志業協會理事
・課題一:從「我是誰」到「建立生活結構」
  要讓大家翻轉退休的想像,退休不是只有吃喝玩樂休息,它還有重新建構嶄新生涯的可能性,這是個持續探索的過程。退休了,可能就沒有位子了、沒有資源了、被淘汰了,那為什麼要退休呢?但有時候只是眷戀某個位子,明明不適合了,卻仍然被銬住。退休了好像是自由,但過去被結構的生活節奏及行程安排,就沒有了,因此要為自己的生命結構負起責任,要先想像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being),才能好好地規劃(doing)。
・課題二:從「放下」到「重建」
  過去工作40年,一直去建立認同:我是心理學家。這樣的過度認同,一旦失去了舞台,但卻也可能成為展開新生涯的障礙,因此要放下(letting-go),才能有新的生涯(letting-come)。
・課題三:從「探索」到「實驗」
  退休之後彷彿修了一個新的學位,亦即進行一系列退休後的再就業探索,包含顧問公司、企業教練、EAP,及疫情之後的心理彈性,這仍是個持續探索及實驗的過程。
  因此發展了陪伴的教練策略(a LIFE model):正念傾聽、深刻提問、聚焦前瞻,及探索實驗,可以陪伴更多人發展彈性的第N生涯。

(三)論文發表

組織人:管貴貞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洪瑞斌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教授

1. 故事不只是故事:閱讀前輩故事生涯介入之行動研究
作者:方柏翰 / 輔大心理碩士
   申宇辰 / 南京大學心理系助教授
   王思峯 / 輔大心理系教授
  過去已有以前輩故事為基底的生涯介入與研究設計,經由閱讀前輩故事在生涯面向幫助學生,但鮮少有人去探討「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故事結構」與「故事結構與介入對象之間的關係為何」。文獻中第一類故事,是元素式的生涯故事(CCI四提問:角色模範、持續訂閱興趣、喜歡書/電影、座右銘)。另外有第二類故事,是情節式的自我傳記,包含高峰、低谷、轉捩點、目標、決策選擇。此論文的探索問題:
(1)當心理大一學生閱讀前輩情節式自我傳記時,他們會特別注意/看到什麼?本研究以文字雲探索,例如讓大一學生驚喜的大多都是故事中提到了他們沒想過大學可以做的事情;引起共鳴的可能是現實與初衷的衝突或是反思。
(2)若採用情節式自我傳記,是否仍然有益於生涯規劃與發展?本研究以前後測,可證明是有效果的。
(3)對生涯諮商而言,閱讀情節式自我傳記是否有一些特別的啟發性,值得深入探索?本研究以個案法探索,發現對mindset轉換的心程是有幫助的。

2. 護理工作的離退或是滿意:內在承諾與情緒勞動
作者:李秋蘭 /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蔡秦倫 / 輔仁大學商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夏侯欣鵬 / 天主教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Covid-19疫情更加揭露了醫護工作更為艱難的一面。本研究的問題意識,是以Hackman和Oldham(1975)工作特徵為視角,進行質性理解。研究結果發現工作任務面的三特徵(程序有效性、流暢性、自主與回饋)對負向知覺(離職意圖、工作倦怠)影響效果大抵較鮮明;自主與回饋對正向滿意知覺(職涯、工作滿意)影響效果較鮮明;其中程度有效性知覺對正向知覺有負向影響,且對負向知覺亦有鮮明影響效果。心理知覺上,心理承諾仍具有較高影響效果,顯示臨床醫護工作仍仰賴內在動機(醫護使命與意義),然在疫情期間加重的人際互動(病屬;自身生活)等壓力,仍調動其內在情緒勞動的一環,且當情緒勞動越能勝任,離退知覺亦越低。

3. 健身教練的身體意象及其生涯適應之探究
作者:林憶卉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管貴貞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總是要維持身形」的信念,顯示身形的維持已從職業需求轉變為自身意務。對於健身專業者而言,身體意象是一種強烈的識別特徵。研究目的欲探討健身教練的身體意象及其生涯適應。研究方法採半結構深度訪談,並以敘說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的生涯適應有三階段:
(1)從他人眼光中跟隨主流的多元嘗試期
(2)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自我探索期
(3)和重要他人的互動中,保持彈性、相互輝映的滋養共榮期。結論:媒體與重要他人對身體意象的影響,都是雙面刃,他人評價固然重要,但自身評價更為重要。生涯調適、自我定位及和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

4. 共伴家園:說不下去的故事
作者:鄧佳宜 / 國立彰化特殊教育學校物理治療師
   孫中光 /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生
  針對自閉症小孩,家長有其困境與現實要面對,包含低就業及高失業問題,另外,以及老化智能障礙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面臨了雙重老化的問題,呈明顯的趨勢,身心障礙者目前的居住地點仍以家宅為主。如果早療療不好,如果特殊教育教不會,就算家長把孩子教好,無路可走,沒地方可以去,成了斷裂之處。家中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創辦了共伴家園,它的意涵是一群人共創事業,透過自己賺取的錢打造自己的家園,並聘請工作人員,成為後天手足一同居住。共伴家園是永續與共享的概念,以家長挹注為主,募款為輔,家長留七成給基金會照顧自己的子女,三成轉給困難家庭的子女,基金會則全力支持孩子們相關需求、想望、照護與居住品質到終老。相對舊機構文化,活成了障礙靠他人,共伴家園的新機構文化,則是活得像人一樣靠自己,讓重度心智障礙者與未來接軌。

5. 鏡映與同一:初探閱讀生涯楷模故事之作用
作者:洪瑞斌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教授
   趙娟黛 / 龍華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蔡秦倫 / 輔仁大學商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本研究選取三個教學場域,並收集120份「生涯楷模故事閱讀反思報告」。人與人之間進行聽、讀故事或是說、寫故事等進入故事時,如同進入一個特殊空間,本研究稱之為「中介空間」。本研究目的在探究中介空間裡敘說研究/活動的特性、作用。結論:
(1)「連結感動」主要為個體與生涯楷模故事相似處而有情感連結、感動,進而產生自我增強。
(2)「反映確認」主要為個體透過生涯楷模故事相似處鏡映、反觀自己,而增加自我認識、確認。
(3)「認同仿效」主要是個體從生涯楷模故事看見自己內在未及之處而感覺欽佩、嚮往,進而有學習仿效動力。
(4)「擴增視野」作用主要是個體從生涯楷模故事看見自己未曾經驗的生涯或生活世界,進而擴增可能生涯空間之視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