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助人者的專業生涯 / 【助人者的專業生涯】陪伴的力量:家立立基金會同工王安迪專訪

【助人者的專業生涯】陪伴的力量:家立立基金會同工王安迪專訪

0

酒小萍 / 諮商心理師


從台北到後山,助人者生涯的啟蒙

  許多人是生長在後山,因為工作旅居北部。安迪卻是在台北當醫師的父親,知道偏鄉醫療資源的缺乏,徵詢家人的意見後,舉家搬遷到台東從醫。即使這也是自己同意的選擇,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安迪,也歷經一段環境改變的適應過程。記得當時不想上學,起床後,在看山、看海與看天空的過程中得到療癒。在心理系畢業後,決定生涯的自己的目標:成為一位專業助人者,從事讓人們產生笑容的事。

  雖然有著助人者的生涯召喚,在現實的生活中,生涯發展仍有許多不同的選擇。原本還在思考要投入學校或是基金會的場域、是在國內或在國外求學或發展、專注在什麼樣的服務對象等等不同的選擇,在評估的過程中,因著家人在家立立基金會工作,安迪原本認為這是個暫時的選項,在第一線的社福單位工作二、三年後,再規劃生涯的下一步。但在對機構服務的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同後,決定長時間加入的家立立基金會,將所學的助人者知識,技能,融入在地的服務中。

在地共同生活、陪伴長大的助人者

  提到花東時,大家腦袋中浮現的應該是藍天、綠地與海洋。但後山的醫療與教育資源也是相對稀少。家立立秉持「發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和「陪他一段,贏回一生」的信念,透過真實的陪伴,協助民眾「建立」健康家庭。安迪在家立立基金會服務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五項:

從陪伴帶來安定、連結與心動

  說起印象最深刻的服務經驗,安迪想起初進入基金會時,當時在學期中進行一對一校園認輔的活動,這位就讀小五年級的學生,與之前的認輔老師約有半年的相處經驗,因故由安迪在學期中擔任認輔老師。初次見面的場景,是在學校的自然科教室,孩子躲在教室內,把門反鎖起來,眼睛中傳達出來的訊息似乎是『你來幹嘛?』,帶領安迪的老師笑著說:『帶老師來跟你認識呀…』等到上課鐘聲響起,孩子才很不甘願地打開教室的門,讓安迪進入教室,開啟這段認輔的旅程。鎖門與開門,似乎是每開啟認輔活動的暖身儀式,也讓這段陪伴的過程多了一些趣味。在孩子畢業前者一年多的陪伴,就在聊聊學校的貓、狗,玩UNO和看繪本,在不同的桌遊之間逐漸熟悉。每次認輔的時間,除了一同遊戲與探索之外,最後會有一些時間聊聊天,孩子可以說說自己的近況或心事。

  原本以為認輔關係在孩子小學畢業後就結束了,但意外的是,在疫情期間,小孩主動來找安迪,兩人的關係就持續以『吃一碗麵的陪伴』的方式進行著,陪伴的方式,兩人一起吃麵外,依舊是一起打電動、打打球,像是個大哥哥的陪伴。但,安迪發現,經過一年多來的陪伴,孩子開始願意聊聊自己的心事了,這天孩子說起了自己的擔心,孩子原本由阿公與阿嬤共同照顧,但阿嬤得了癌症,孩子有著即將與阿公共同生活的不安。在持續陪伴的過程中,改變似乎就默默地發生,在孩子國二的時候,安迪看到孩子去阿公的農地幫忙,孩子的表情,多了些沈穩與安定,不再習慣性地將拒絕關心,與人保持距離。

立己與利人,從被陪伴中滋養陪伴的力量

  除了陪伴他人觸動自己的內心之外,安迪談及在家立立像是一個大家庭,也像是被陪伴與滋養自己的過程。部門的主管曾在公務系統中磨練過,除了很強的策劃例外,豐富的行政經驗與執行力,再融入諮商輔導中的學習與體驗,和夥伴們一同經營每項服務,一同工作的夥伴,不僅是同事,更是生活中互動陪伴與支持的力量。安迪記得,曾經在生活中感到不安與孤單的時候,每週一次組內聚會,自己可以說說自己的心情,其他的人聽著、陪著,度過那段低潮時光。

  基金會也會注重每位同工的培力訓練,其中包含了邀請學習後現代,反思與對話的詹宗熙心理師,帶領大家一起學習,有時候會邀請服務對象一同參與,聽聽不同的聲音,透過反思與對話,更認識彼此的內心世界,在服務的時候,陪的不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也是陪伴自己。

  各位有機會到台東的時候,可以去看看這個在後山的助人機構。http://www.gll.org.tw/GllWeb/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