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暑期MQ充電去

【生涯專論】暑期MQ充電去

0

蔡佩蓉 / 臺北市立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壹、引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值此大環境不斷改變,要當個稱職的老師,還是需要終身學習,隨時充電,期充實教學內涵與品質的提升。有鑑於此,決定利用暑假期間,放空自己,遠赴澳洲雪梨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參與他們生、職涯教學課程與活動設計。

之所以選擇到麥覺理大學職涯與就業服務處 (Career and Employment Service)參訪交流,原因之一是正好認識服務該單位的諮詢師,願意推薦前往;原因之二是自己從102學年即在大學開「職涯分析與規劃」課程迄今,很想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學校的執行情形為何。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此強化教學熱忱與信念。

於是,從105年開始連續二年的暑假,自行安排前往該校參與活動教學。首先必須做好心理建設,讓自己轉換角色,好比重回學生時代,可以盡情的學習,毫無壓力的汲取新觀念,再冷靜地觀察,以及客觀的分析比較優劣。至於如何在異國與他人建立良性溝通管道,其實只要敢開口,多微笑,加上肢體語言的輔助,並不成問題的。

貳、學習動機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平均失業率3.92%,其中15-24歲年齡組別之失業率,高達12.12%;又經調查,54.2%青年勞工初次尋職首遭遇困難,主要原因為「經歷不足」占30.6%,「不知道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占30.1%。此說明青年職涯發展問題必須正視。

不容否認,高等教育肩負國家發展之重責大任。如何讓大專校院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和熱情,並於進入職場即可適才適所發揮潛能,有賴學校教學與行政單位共同努力,透過分工合作及運用校內外各種資源,提供學生全方位生涯與職涯服務,期順利銜接至職場。

惟受限於專業人力與資源不足,各大專校院對大學生生涯規劃或職涯輔導工作,重視程度不一,致不少畢業生準備進入職場時,高達三成不知道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以下簡稱青年署)有鑑於此問題之影響層面不容忽視,遂於三年前委託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陳斐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劉淑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淑禎等三位學者專家共組專業團隊編撰完成「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參考手冊」(以下簡稱參考手冊),作為鼓勵各校以系統合作方式推動生涯輔導工作,期提升生涯輔導效能。同時開放各校提案申請經費補助,讓更多莘莘學子能成為具備專業硬實力、職場軟實力、熱情與願景、展現自我行銷、適應職場,又能持續建構調整生涯願景與實踐方法的人才,以積極行動落實計畫目標。

筆者有幸參與此計畫的執行,每學期都在通識課開了一門「職涯分析與規劃」,採多元,多樣化,強調小組互動教學模式,以及各種相關量表測試與解析,希望透過課程中的學習,讓每位修課學生從自我探索過程,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能要什麼?並展現自我行銷能力,期待順利進入職場。

雖然課程開設有助於在校學生自我思考生涯規劃與未來職涯發展,惟受課人數有限,僅止於修課者,而未能擴大範圍,讓更多學生思考生(職)涯問題。此行經由參訪雪梨麥覺理大學過程,瞭解該校將職涯輔導,透過不同學院的合作,與課程連結之彈性作法,不僅落實學生參與普及率,也有效結合課程考評,發揮學習效能,頗值得借鏡參考。本文擬從國內現行組織架構,以及課程規劃設計等執行現況,再針對麥覺理大學實施策略,嘗試提出可供參重點工作。

參、課程規劃現況

有關生涯輔導工作的推動,在各大專校院各有其不同考量與運作模式。

一、組織架構

根據參考手冊彙整之不同模式,分成核心單位與延伸單位。前者係指負責學生生涯輔導之業務規劃與執行;後者係指就學生生涯發展任務之所需,與生涯輔導業務之主責單位共同推動生涯輔導工作之行政或教學單位。核心單位名稱十分多元,有以就業輔導組、生(職)涯發展中心(組)、職涯與諮商輔導中心(組),或技職體系多在研發處之下設立生涯輔導相關單位推動業務。

有關延伸單位,仍可進一步區分為主要延伸單位,例如:學務處的相關單位,如服務學習組推動的業務有助於學生品格之型塑、思考與實踐能力之培養;院系所提供見習實習課程、產學合作,另也會針對生涯輔導發展議題,舉辦校友返校座談、業界講座、企業說明會等活動;通識教育單位(中心)則是開設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課程、就業力提升等相關課程,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次要延伸單位,諸如資訊中心(電算中心)協助建置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就業或實習媒合平台等;教務處及教學資源中心協助學生學習成效追蹤、課業輔導,以及教師社群之推動等支援。部分學校還設有民調中心、證照中心等,依其行政組織設置上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延伸單位。

二、課程設計

由青年署於2013年委託國內學者何希慧、劉孟奇、劉淑慧、辛宜津等共同研發完成的整套生涯發展教材,共分七大主題,第一個是生涯理念;第二個是自我探索,涉及志趣熱情(想要)與才幹資產(能要),幫助學生初探生涯方向;第三個是職涯探索,幫助學生具體勾勒生涯願景;第四、五兩個主題分別針對大一、大二生,與大三、大四生做學涯發展或學職轉換;第六個主題在協助學生勾勒出自己未來的生涯圖像以及實踐之道,並釐清生涯發展風格、發掘生涯發展力以及學習生涯籌劃方法;最後一個主題在回顧與展望中延續課程所學,導向終極的存在意義。又針對正接受特定領域專業訓練並且終將進入職場的大專學生,三位學者劉淑慧、陳斐娟、吳淑禎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專學生之學習目標與生涯發展任務》一文提出8大生涯發展任務,分述如下:

(一)發掘志趣熱情:透過客觀心理評量與主觀生活經驗,觀察與反思個人特質傾向。

(二)建立才幹資產:掌握學習資源與方法,培養基本素養,學習創新力、職場軟實力、專業硬實力。

(三)掌握資源網路:藉由蒐尋與掌握多元的學習、工作與生活資源,發掘有助生涯發展的各種機會與管道;以及藉由溝通、人際、政治、組織等技能建立與維持有助生涯發展的人際網絡。

(四)勾勒生涯願景:在教育或職業環境脈絡中,勾勒出呼應個人志趣熱情與才幹資產,以及照顧群體需求與福祉的生涯願景。

(五)實踐理想生活:針對個人生涯願景,盤點個人才幹資產、資源網絡,應用個人生涯籌劃與管理方法,勾勒出實際可行的實踐歷程。

(六)展現行銷自我:針對爭取學習、工作或生活相關機會的需要,儲備梳理個人經歷,展現個人特色優勢,爭取未來發展機會。

(七)準備適應職場:針對未來適應職場需要,了解運作,所需才幹,以及相關文化與規則。

(八)持續建構調整:在探索與實踐自己生涯願景歷程,欣賞與享受各種預期和非預期的經驗,並時時反思與調整生涯願景或生涯管理與實踐方法。

三、教學大綱

筆者基於以上所述生涯發展任務所設計的教學課程大綱略以: 這門課設計了「自我探索」、「學涯發展」、「學職轉換」及「生涯籌劃」等主題。由影響生涯發展的個人因素開始探討,逐漸進入影響生涯的關係和環境因素。藉由課程的學習職涯規劃議題,探討如何兼顧這些關係因素和運用環境條件,讓學生在面對從學校到進入職場的轉換歷程中,開展出源自於個人經驗,且貼近現實生活、社會環境所需的具體行動方案。教學過程不會提供標準答案或是生涯規劃的SOP,而是著重每次上課過程和同學們一起經歷「說自己、聽別人」的歷程,從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不僅對自己有更清楚認識,同時也有足夠力量付諸行動,實現個人生涯目標。

每周教學主題係參考「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教案,以活潑、互動、小組討論、動手做,進行多元化教學,並分析國內目前就業市場供需現況,介紹職涯成功個案,期協助學生儘早確定自己職涯方向,以及完善應具有的各項必備條件,以更務實、積極的態度順利進入職場。由於這門課打破傳統教學與評量方式,沒有期中、期末考試,卻要大家體會團隊合作,以及人際關係的重要。也因為教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每學期都會看到學生令人驚艷的表現。

事實上,就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之推動而言,的確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模式,一體適用。這套教材亦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計畫推動之初,各校負責執行此計畫教師或相關輔導人員,都必須先通過縝密的培訓課程,並取得證書後,始符合申請青年署經費補助。筆者有幸一開始即加入培訓行列,且獲有種子教師資格。另在主辦單位每次安排的研習活動過程,各校彼此分享教學心得,聆聽績優個案,無形中,更易暸解並掌握學生需求,期使生涯輔導工作
發揮最大效能。

四、面臨問題

青年署為協助大專校院學生發展職涯藍圖,做好職涯規劃,鼓勵學校整合校內資源、導入校外資源、借鏡其他學校經驗,以啟發學生進行自我了解、強化優勢能力、體驗探索職場環境,進而強化職涯輔導效能,已連續多年推動大專校院職涯輔導工作實施計畫,今(106)年度亦不例外,持續辦理,於五月公告受理提案申請,並經審核後,七月確定獲補助學校之計畫名稱,由各校依其學校特色與學生需求,辦理多樣化職涯輔導工作,以協助學生職涯發展或提升職涯輔導相關人員知能。

筆者配合旨揭計畫,於臺北市立大學(以下簡稱本校)通識課開設「職涯分析與規劃」課程;並連續兩年結合本校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以「職涯發展與知能提升」、「職涯發展與知能提升2.0」之計畫名稱,共同合作辦理並順利獲得補助俾利計畫之執行。

考量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開創最大的實質效益之理想目標,筆者在執行計畫過程發現仍有諸多困境待克服,期落實計畫目標。以下謹就所面臨問題,略分兩大面向提出個人看法如下:

(一)學校端

本校受限於組織編置規模,專業人力明顯不足,致負責學生生涯輔導工作人員,除了處理例行性的校外實習,以及相關行政作業外,對於主動協助學生生、職涯輔導與發展,經常力有未逮。此外,有鑑於專業行政人員與教學人員有限,想要使生涯輔導工作之推動面面俱到,更加事半功倍,實屬不易。意即人力、經費與空間常是學校行政單位推動業務順利與否之重要因素。

事實上,大專校院的生涯輔導工作運作模式,究竟該由什麼單位負責,對學生更有幫助?是否只有一級單位才會獲得較多重視,且有助於業務的順利推動?以上是從事或研究此相關領域者經常會提出的問題。基於大學自主,行政單位的設置名稱與單位層級並無法有一致的規定,甚者,如果太強調各單位界線,往往阻礙業務的整合推動。換言之,如何借力使力,讓校內相關單位依其各自任務相互銜接與合作推動,避免各自為政,實關乎生涯輔導工作之成效。

(二)學生端

透過課程安排,讓學生從自我探索過程,發掘志趣熱情,繼而建立才幹資產,勾勒生涯願景,並學習調適學職轉換,展現自信邁向自己的理想生涯。這是筆者多年來秉持的教學目標,同時試著以動態、分組學習模式,讓每位參與者樂於分享,彼此鼓勵,感受自己就是主角。由於課程的設計與執行,獲得青年署經費補助,且在教學過程,有機會參與相關研習活動,相形之下,增添不少教學活力。

惟選修此門課同學,均來自不同學系,不同年級,需求不盡相同。故在課程編排,必須有所調整取捨,無法面面俱到。另外,如何讓更多學生可以享有政府資源,普及職涯輔導工作,得以在畢業前,即清楚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並且備妥基本能力與才幹資產,也是積極努力目標。

肆、澳洲雪梨麥覺理大學的生、職涯輔導現況

筆者於105年有機會前往師生總人數多達4萬人的麥覺理大學觀摩,並參與該校生、職涯輔導工作,發現有些觀念與措施可供我們借鏡;尤其在當前各校面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如何結合不同部門資源,強化橫向合作關係,發揮1加1大於2功能,讓更多學生受惠,頗值得參考。以下謹針對該校執行特色加以說明。

一、組織架構

麥覺理大學職涯與就業服務處(Career and Employment Service)屬於教學研發單位,直接對教務副校長報告。設有主任一位,職員十一名,分有兩小團隊,第一組是綜合接洽單位,對學生提供課外講座、工作坊與個別諮詢服務,也是企業雇主直接接洽的平台。第二組是針對學院課程設計提出職涯教育規劃與執行的服務,重點為與教師、系所的合作。

二、服務對象

該服務處所設定的服務對象,不僅止於學生,還包括企業與雇主、教師,以及校內相關單位。以下就服務對象簡述其職責內容。

(一)學生:麥覺理大學職涯與就業服務處設有網路課程,學生可自行研修發展職業生涯的重要概念,擬定方向與發展計畫,並可參加該服務處舉辦的工作坊與研習活動,以學習有利求職的技巧,譬如簡歷撰寫、面試技巧、遴選過程等。學生另可在該服務處的網路平台選擇與輔導員做個別諮詢。

(二)企業與雇主:企業或雇主可在電子平台上刊登徵才廣告,學生也可在此平台上瀏覽徵才資訊。該平台亦有工作坊、產業活動、技能訓練、徵才說明會等訊息。該服務處每年第一學期並有一次綜合性的就業博覽會,以供學生與雇主面對面討論學實習與畢業就業的機會。第二學期則有數次具學院屬性的產業與學生交流會。

(三)教師:針對各學院設有專屬的職涯發展諮詢師,提供教師對教學課程設計融入職涯發展元素的協助,讓學生在課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職涯規劃。該校目前有五位職涯發展諮詢師分別服務全校5個學院。服務內容包含課程設計,評量設計,職涯規劃活動設計,業師推薦與安排,網路學習資源與工具的建構,以及實施相關實證研究。各學院的諮詢師有相當大的空間依照學院學生與教師的要求提出適性的規劃。這一方面讓職業生涯發展與準備的概念走入學生課程,一方面也是幫助及提升教師引導學生做職涯準備的能力。

(四)其他校內單位:因應學校需要,與校內其他相關單位合作。例如參與相關課程更新與改革的委員會,與圖書館共同建立職涯資訊資源,與實習課程合作建立實習前中後的訓練,與校友室共同籌辦校友講座等。

三、核心目標

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普遍採用各校訂立的畢業生特質框架(Graduate capabilities framework)來設計課程。麥覺理大學職涯與就業服務處在這個基礎上,融合數個職涯發展理論,提倡三大發展區塊,一是探索,二是釐清,三是應用。探索包含個人需求的評估與職涯發展的可能方向,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興趣、價值、動機、與優勢。釐清包含鼓勵學生課內外的實習與服務,以及與產業界的接觸。應用則包含為就業、繼續求學等下一階段過渡期的準備,以持續人生永續的學習。該服務處並設有網路學習模組,幫助學生在這三大區塊的學習,也連結到其它相關資源。與學院的課程設計也以此為基礎。

1-1.png

(圖表由該校職涯與就業服務處諮詢師林佑甄提供)

四、課程連結之運用

麥覺理大學職涯發展諮詢師根據學院教師需求設計與建議可融入課程之職涯發展的內容與活動。以理工學院為例,諮詢師客製職涯教材及探索活動給十多門理工學院的課程,包含生物學、化學、統計學、工程學、資訊系統、計算機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物理學、天文學、數學等。

其中與專業課程連結的方式各有不同,生物學採全課程連結,由生物學系邀請職涯發展諮詢師共同設計與教授學生畢業前必修的鞏心石課程,這門課結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總結以及職涯發展的應用,學生必須回顧、反思及運用過去數年所學的專業學能,思考並提出下一階段可能的發展計畫,包括就業、繼續升學或其他目標,闡述個人所具通識與專業之技能、優勢、價值觀、興趣及人格特質,整理凸顯這些特質之具體實例,並依此以及其他影響職涯決策的因素,例如人生階段、環境及家庭需要等,選擇下一階段發展的目標,並擬定計畫準備應徵職位或申請學校。這門課的內容還包含科學倫理、經費申請寫作、研究專題等專業上相關職場上需要的知識與能力。

以資訊系統及計算機學為例,由於該課程的重點是學生團隊完成業界提供的專案,職涯發展諮詢師根據教師的要求,跟教師搭配為學生上一門團隊發展與運用的課。在這門課裡除了有團隊活動,職涯發展諮詢師會舉出許多合作案例,以及在應徵招聘時的運用,讓學生了解他們必須在完成此專案的同時,蒐集下一階段求職求學所需要的實例。也藉此提高學生為此專案全力以赴的動機。

其他與課程結合的案例,還包含個人職涯方向探索、實際求職策略、履歷撰寫、面試技巧、與產業界交流等。係因應教師與學生的需求而提供具體服務。

伍、結語

協助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提升其就業知能,並於畢業後順利轉銜至職場,是各大專校院在變遷快速的知識經濟時代下,視培養現代公民面對世界趨勢挑戰,進入職場適才適所發揮潛能的共同目標。不容否認,學生在學期間能夠自我探索與了解職場運作,知己知彼,的確有助於競爭力的提升。故如何透過學校各種學習資源與途徑,培養學生能成為具備專業硬實力、職場軟實力、適應職場,勇於接受挑戰,又能持續建構調整生涯願景與實踐方法的人才,相信許多教師視此為重要職責所在。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筆者有機會前往麥覺理大學觀摩其職涯與就業服務處運作,發現有諸多觀念與措施,可供借鏡。謹歸納以下建議供參:

一、在專業人力部分:鼓勵並廣納有興趣從事生、職涯輔導工作的教師,參與相關培訓計畫,並取得證照,充實專業人力需求。

二、在課程設計部分:可依實際狀況採取多元方案,包括:納入通識課程;將職涯規劃融入專業課程;採各學系合作模式;依各學院之屬性與需求規劃互動式教學與評量設計;加強網路學習模組。

三、在各相關單位部分:採系統分工整合模式,強化橫向溝通協調聯繫,打破單位門戶之見,資源共享,以發展具本校特色之生涯輔導工作模式,並發揮最大效能。

從事大學生生涯職涯輔導工作之成效,經常無法立竿見影,惟其重要性、不可取代性,則是無庸置疑的,畢竟培育人才,適才適所,是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

參考書目

英文部分:
Lin-Stephens, S., Smith, S., Richards, D., Pang, V., Uesi, J., & Athanasou, J. (2017). Students and employers don’t see eye to eye: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ACIS2017 conference proceedings, Jul. Langkawi, Malaysia.
Lin-Stephens, S., Smith, S., Peso, M., & Pang, V. (2016). The Career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framework: A case stud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apstone units of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PACIS 2016 conference proceedings, June 27th- 1st July, Chiayi, Taiwan.
Lin-Stephens, S., Uesi, J., & Doherty, J. (2015). Chinese returnees’ conceptions of positive career outcom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ntitative finding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4(2), 120-129.

中文部分: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103.12.31完成。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參考手冊」,103.12編印。

1-2.png

透過遊戲競賽,學習團隊合作無間的重要性

1-3.png

來自印尼泗水的老師群,也到該校了解生職涯工作

1-4

每年舉辦大型就業博覽會,提供廠商、學生互動平台

1-5

與活動志工合影。在澳洲打工,通常需要有志工經歷

本文章刊登於第29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