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阿德勒經典:《認識人性》

【好書推薦】阿德勒經典:《認識人性》

0

鐘穎 / 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原文作者:Alfred Adl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5/06


阿德勒在心理學領域裡一直是個受到忽略的存在。佛洛依德之名如雷貫耳,榮格低調但魅力深遠,與他們兩人並稱的阿德勒則另處一個特別的位置。論深度,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並不探究潛意識,但論前瞻性,他卻指出了未來一整個世代心理治療師所著重的方向,論人性時他所述及的廣度,更是佛洛依德與榮格所不能及。

從兒時經驗到出生序,從個人的生活目標到生命軸線(舊譯生活風格,今依德譯本改),從家庭教養到學校教育,從自卑感到補償作用,從人生任務到社群關懷(或稱社會興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優勢就在於他的全面,但劣勢則在論述的不充足,以及歸因的過度簡化。他自始便不是個刻意追求理論建構的大師,反將重點放在大眾的心理學啟蒙,演講成為他後期生命的重心,因此他的傳世著作並不算多,《自卑與超越》及這本《認識人性》算是中文世界裡最重要的兩本。

雖然他的著作多以演講稿的形式編輯而成,但我相信想從書裡得到明確人生啟發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他的著作並未如當代的自助心理學書籍那樣給出一個明確的理論系統和思考架構,對他缺乏基本理解讀者想來會有閱讀困難的感受,因此想深入瞭解阿德勒思想的人有必要再循其他管道學習。阿德勒的理念在教育系統裡有相當充分的討論,許多以阿德勒為名的工作坊和講座長期以來都相當熱絡,近些年更因為《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而成為當紅炸子雞。

阿德勒首先假設有一種心理器官的存在,而此器官是在社會條件下所展開的。這個框架限定了人的道路,並影響人的性格。易言之,性格是後天習得的,並不服膺遺傳法則。然而阿德勒並不是行為主義者,他認為人會為自己設定目標,並根據這個虛構的人生目標自我形塑,成為一個獨特的人。追求卓越與社群情感這兩個要件可以說是影響個體發展人生目標的最重要因素,在這過程中,人的生命軸線逐漸成形。過度虛榮和好勝的人會為了追求卓越犧牲社群的利益,因此只要觀察個體的社群情感,就可以做出適當的瞭解。

自卑感被阿德勒看做重要的發展動力,源於嬰兒的弱小處境。為了能和其他人一樣強甚至更強,他的心理器官湧起一個想要長大的願望。而我們補償這份自卑感的方式就會形成種種行為,最終塑造我們的人格。因此他相當看重教育的影響力,但他認為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灌輸小孩過多的虛榮心,這是因為利己主義在作祟,它讓我們「一副理所當然地要求自己的小孩得到特別照顧、被特別看重,儘管以犧牲其他小孩為代價。」這讓家庭教育犯下嚴重的錯誤,因為它教育小孩一定要壓倒別人。而生活教育則來得太慢,因為當我們踏入社會時,人格發展已經成形。更不用說生活既不提醒我們,也不教導我們,而是冷酷地把人們踢開,直接使我們落敗。學校教育因此成為我們唯一的指望,只要它不是依據舊有的權威方式來運作的話。此外好學校必須能滿足心理健全發展的要件,並以建立社群感為基礎。

阿德勒在心理學走向外在行為與內在潛意識兩個極端的時候,率先為我們指出了人的主動性,對後來的人本、認知乃至家庭系統取向的心理學起了引導作用。不過或許因為他的猝死,使得個體心理學沒有再系統化的發展下去。但大勢所趨之下,反對佛洛依德與行為主義的浪潮都在阿德勒思想中找到支撐點,經過不同學派大師的鎔鑄後各領風騷。而今我們再回頭閱讀阿德勒時應該僅記,人並非完全為過去所決定,其生命軸線是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和社會不斷互動而產生出來的。他將自卑感及其補償視為我們發展的主要動力,這點犯了跟佛洛依德一樣的錯誤,就是對人性的發展作出太簡化的歸因(佛洛依德歸因於性與快樂原則)。

法蘭柯(Victor E. Frankl,1905-1997)就指出,意義的面向涵蓋了快樂原則與自卑感,是個更廣的面向。存在治療則相信死亡與孤獨是所有焦慮的源頭。但不管是哪一種,我認為都不能否認阿德勒最卓越的貢獻在於以「社群情感」作為衡量一個人性格與行為的指標。因為人格是關係中的人格,我們無法去設想一個脫離社群的人格要如何存在。客體關係學派、蘇利文的人際取向對此已經多所表明,不再贅述。最後可以提醒讀者的是,阿德勒的社群情感更包含了人與宇宙的關係,這是許多人內心的靈性呼聲,卻也是許多心理學家與治療師怯於承認的面向。從個體到社會、從社會到整個宇宙,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不僅驚人地全面,而且拒向科學的教條讓步。大師風範之所以能使人景仰,原因就在於此。

本文章刊登於第27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