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電影院 / 【生涯電影院】時時刻刻(The Hours)

【生涯電影院】時時刻刻(The Hours)

0

黃素菲 /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影片簡介

本片編劇是大衛.海爾 (David Hare) ,改編自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 獲普立茲獎的同名小說,由史蒂芬· 戴爾卓(Stephen Daldry) 執導。

妮可· 基嫚(Nicole Kidman)、茱莉安· 摩爾(Julianne Moore)、梅莉· 史翠普(Meryl Streep) 挑大樑擔綱演出,三位女演員都十分出色,三人同時獲得柏林國際影展銀熊獎最佳女主角。妮可基嫚扮演1923 年的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正在寫小說《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這本小說原名就是「時時刻刻」(The Hours)﹞,考慮著怎麼寫開頭,以及斟酌著是否該讓書中主角自殺。當時的吳爾芙很想逃離她住的里奇蒙(Richmond) 郊區,然而她老公堅持郊區對吳爾芙的心理狀況最好。

茱莉安摩爾飾演1951 年一位洛杉磯的家庭主婦蘿拉(Laura),當時的她正在閱讀那本《戴洛維夫人》,而她對郊區家庭主婦生活的厭惡與煩躁也使她有輕生的念頭,然而她的老公完全感覺不出任何異狀。

梅莉史翠普則是2001 年紐約的編輯克拉麗莎(Clarissa),正為她罹患愛滋的前詩人男友李察(Richard) 準備派對,她目前還有位同居女友及女兒,但她的心思都在那位前男友身上。

除此之外,本片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妮可.基嫚還獲得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史蒂芬.戴爾卓獲得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導演。

影片導讀

故事描述三個不同時代女人的某一天,吳爾芙是《戴洛維夫人》的作者,蘿拉是《戴洛維夫人》的讀者,而克拉麗莎過的日子則很像書中的戴洛維夫人,為了照顧前男友李察而忽視自己的人生。有一天吳爾芙的老公問她,為何要殺掉她小說中的角色,吳爾芙回答:有人必須死亡,才能讓其他人映照出活著的價值(Someone has to die so the rest of us can value life more.)。

找不到出口的靈魂

1941 年3 月28 日,星期五,這天晴空萬里,風和日麗,希特勒的飛機正準備傾巢而出,大舉轟炸英格蘭。就在這天,59 歲的英國著名女作家,以「意識流」寫作風格聞名於世的現代主義先驅維吉妮亞.吳爾芙女士,她在早上起床後,給丈夫雷納德留下一封遺書,然後獨自走向離家不遠的奧斯河,她慢慢走入河中,慢慢沉了下去……。這封有名的遺書上這樣寫道:

最親愛的:我確定我又要再度發作了,我知道這次我們再也無法克服了……所以我現在正要做我認為最應該做的。你已經給過我人生中最大可能的幸福,沒有人能夠做得比你更好的了。要不是這折騰人的病,我真看不出有誰會比我們更幸福。真的,我再也撐不下去了,我只是徒然在糟蹋你的生活,沒有我,你會活得更好些才對……我想說的是,我這輩子的所有幸福都是你給予的,你一直很忍讓我,對我實在好得不知要如何去挑剔……如今,一切都將離我遠去,除了一樣,那就是你對我的好。我真的不能再繼續糟蹋你的生活了,我相信兩個人在一起生活,要像我們曾經有過的那般快樂,恐怕是再也找不到的了。

這封遺書輕描淡寫的筆調,卻寫出了維吉妮亞.吳爾芙與雷納德兩人之間獨特的夫妻關係,維吉妮亞.吳爾芙和夫婿雷納德結褵30 年,但她從早年開始即有精神方面的嚴重問題,她患有精神分裂症狀的疾病,經常為情緒問題所擾,在這之前已企圖自殺兩次,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她身後留下《燈塔行》和《戴洛維夫人》等八本小說作品,以及《自己的房間》和《三幾尼》兩本有關女性主義的重要論文,還有一本極富創意的《歐蘭朵》,一本有關女性主義論題和英國文學,為同性戀友人所寫的一本小說體裁的傳記,此外,還有許多篇為報章雜誌所寫的文章,集為兩冊的名之為《普通讀者》的集子。1970 年代之中,她的日記和書信集相繼出爐,她在二十世紀英國文壇上的聲望至此幾至於顛峰,幾乎無人能及。

電影的第一個故事軸線

描寫的是維吉妮亞.吳爾芙本人,《時時刻刻》的故事即是從上述遺書展開,遺書和投河自盡是電影中的維吉妮亞.吳爾芙生命故事的序曲,接著電影鏡頭轉回1923 年吳爾芙開始寫《戴洛維夫人》一書的開頭那一天,經過一番苦思竭慮,她告訴丈夫她終於想到如何為這本小說寫下第一句話:「戴洛維夫人跟自己說,她要自己去買花。」但這部影片精緻之處,正如同其原著的精心設計,則在於另外創造兩段不同時間和背景的故事片段,來進行心理對話的穿梭,而以《戴洛維夫人》這本小說為中心主題貫穿其間,和吳爾芙的個人故事互相交織勾連,形成為一部充滿創意且又十分別出心裁的描寫女人內心世界的精彩電影,如同吳爾芙在《戴洛維夫人》一書中所說:「一個女人的一生,全濃縮在這一天之中,是的,這短短的一天。」

電影中有關吳爾芙生活部分的描寫,比照關於她的傳記,可說相當的寫實,時間設定在1923 年之中的某一天,吳爾芙著手動筆寫《戴洛維夫人》,當天下午她的姊姊凡妮莎帶小孩來訪,影片所呈現出的吳爾芙的日常生活寫照,她幾乎很難定格在現實生活中。從影片中火車站夫妻爭執那場戲,可看出吳爾芙多麼抗拒活在近乎窒息的「正常人該過的生活」中。妮可· 基嫚無以倫比的精采演技傳達出吳爾芙「堅毅卻絕望的情緒,理智又瘋狂的行為」。

吳爾芙生前著名同性戀女友Vita 的兒子奈吉爾.尼可森所寫有關她的傳記《找不到出口的靈魂》一書,作者在書中花費不少筆墨描寫吳爾芙夫妻兩人的生活,其中有一點事實值得我們注意:他們之間幾乎沒有性生活。這層事實不難理解,理由很簡單,吳爾芙天生性冷感,又是同性戀,而且又有精神分裂疾病。其實她完全是一個不適合活在家庭中的女人。家庭這看似溫暖所在,對像吳爾芙這種詩人一般的藝術家,確實是個令人窒息的牢籠。

電影的第二個故事軸線

描寫的是茱莉安摩爾主演的逃家女士,1951 年一位洛杉磯的家庭主婦蘿拉。除了小說《戴洛維夫人》這個中心主題不時出現之外,乍看有些突兀,實則不然。吳爾芙除小說創作之外,她更宣揚女性自主的主張,《歐蘭朵》和《自己的房間》在1920 年代出版之際,可說為女性主義論調說出了許多極剴切中肯的話,電影中第二段茱莉安摩爾的角色,簡單講,正是塑造來當作這種論調的註腳:追尋自我的生活空間。這等於是帶有延伸吳爾芙主張的企圖,把她的話加以擴大演繹。也差不多是以一天來說出全部的人生,她有個聰明的而且知道母親不快樂的兒子李奇(Richie),並懷了第二胎,正為老公的生日派對做準備,她難以做出一個生日蛋糕來為丈夫慶生,說出她難以在中產階級社會中扮演家庭主婦的困境。茱莉安摩爾精準的詮釋出「我知道這樣做很糟,但再不做我就要崩潰了」的困頓。

弗洛依德生前曾經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女人到底要什麼?」大師終其一生並未真正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從今天眼光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可以是:女人要的是自由和自我。套用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書中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主張,換句話講也就是努力去做自己。電影中茱莉安摩爾的角色,讓我想到卡謬在『異鄉人』中對主角的描述:「這本書的主角之所以被定罪,因為他不肯演戲。就這層意義來說,他是他的社會中的陌生人」。

她曾企圖以自殺來擺脫布爾喬爾似的安居歲月,最後以拋夫棄子終場,一個人幽居在加拿大做圖書館館員,成了「社會中的異鄉人」。跟電影一開頭維吉妮亞.吳爾芙的自殺相互呼應,是對生命一致性的質問:「人能得到真正的自我與自由嗎?」她和易卜生筆下的愛瑪一樣,丟棄丈夫和小孩離家出走去追尋自我。五十年後她再度出現為跳樓自殺的兒子收屍時,已經是雞皮鶴髮,垂垂老矣!而這中間漫長的五十年歲月,她得到什麼樣的答案?或許電影中戴洛維夫人的一天,等同於她的五十年歲月,也等同於維吉妮亞.吳爾芙的一生。

電影的第三個故事軸線

描寫的是52 歲的戴洛維夫人,電影中梅莉史翠普所主演的一段,基本上即是現代版影像化的戴洛維夫人在一天之中的故事,2001 年的紐約和1923 年的倫敦基本上並沒太大不同:她的內心世界在這一天之中的確扮演了她整個一生的故事。跟第一段寫維吉妮亞.吳爾芙一樣,都只說了一天的故事,人的一生可以濃縮成一天,短短的一天。

化身為戴洛維夫人的梅莉史翠普,這一天晚上她要在家裡舉行宴會,早上的時候她說她要自己去買花,就在這一天之中,她的內心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翻騰經驗,她重新省視了一遍她所走過的生命,並且以嶄新目光看她生活周遭一切,頻頻雀躍呼叫:活著真好!表面上看似什麼都沒發生,實則內裡澎湃洶湧不已。當然,這天至少也在她身上發生了兩樁重大事件,一樁是三十年前曾一起同居又向她求過婚的一位男士從印度回來,翩然登門造訪,另一樁是她長期照顧著染患愛滋病為精神疾病所苦的靈魂伴侶跳樓自殺。梅莉史翠普這硬底子的實力派演員,詮釋克拉麗莎擺盪在快樂與悲傷之間,深刻地描繪出「對未來快樂的渴望成了一種幻覺,最後終於體認到快樂只存在於某個當下」的無奈。

電影《時時刻刻》麥可•康寧漢的原著,顯然是一本特別向吳爾芙呈現至高敬意的小說作品,我們甚至可以把這本小說看成是《戴洛維夫人》的簡易解析版。事實上,一本兩百多頁篇幅的小說,從頭到尾幾乎毫無故事情節可言,多的是一連串漫無邊際和天馬行空式的心靈印象的抒發,這讀來像是曼殊菲爾短篇小說的擴大描寫,而曼殊菲爾正是吳爾芙所心儀的和她同時代的紐西蘭女作家,她們在文學上都是走在前頭的現代主義先驅。

尊嚴的存活著並得以展現自我

2003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柯慈在『麥可.K 的生命和時代』所描述的麥可.K,他幾次從集中營裡逃出來,拒絕吃集中營裡的食物:「自由得像隻小鳥,只吃自由的食物」(程振家譯,237 頁)。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像麥可.K 一樣,在南非黝暗的社會,他有如一個與生俱來的大地之子,無視於飢餓、戰亂、死亡……,他,在孤絕之中,對一切無所企求,只求自由的存在。「他在中營地裡停留其實只是一種諷喩,是一種關於一個意義怎麼居處在一個系統裡,卻又不變成此一系統的一個專門用語,如此令人難堪、令人無法想像」(程振家譯,270 頁)。

維吉妮亞.吳爾芙之所以迷人,正因為她總是想要試著在「令人難堪、令人無法想像」的世界中找出在龐大的社會系統裡,仍保有個人意義的可能性,讓人更有尊嚴的存活著,並得以展現自我。最後一次麥可.K 被安置在集中營的醫療中心時,一個照顧他的醫生(其實是藥劑師)被他吸引,他認為麥可.K:「是一個有靈魂的人,一個超越或不在任何歸類與範疇之內的人,一個不被教條碰觸的靈魂,不被歷史污染的靈魂,一個即使被深埋在古埃及石棺裡都還是會震動雙翼的靈魂,一個在滑稽面具的遮覆之下都還要喃喃自語的靈魂……我們所有人都翻跌進歷史的大鍋爐中,唯獨你,追隨著你那愚黯的光明……你用古老的方式生活著,在時間裡飄移,靜觀四季的變化」(245 頁)讀到這一段文字,讓我噤不能言,柯慈寫出來的麥可.K,是像我這樣被社會文化「污染」長大,不斷尋求認同的人,心中最原始的鄉愁。吳爾芙、戴洛維夫人和蘿拉,都竭力地「居處在一個系統裡,卻又不變成此一系統」,都象徵性地被困在孤獨與絕望的「集中營」裡,都想逃離這個龐大的社會系統。集中營無所不在,人很難得到真正的自我與自由。

用心靈去體驗生命

大衛.鄧比在《華麗的冒險》一書中說:讀吳爾芙必須以不同人生階段去加以反覆重讀,然後在不同層次的內心體驗中來回擺盪,藉此深入生命的感受,繼而得到很大的閱讀樂趣,因而吳爾芙的世界是內在的和反省的,而不是外在和具體。我深深認同這樣的看法,特別是如果把《戴洛維夫人》和《燈塔行》這兩本主要小說作品,加上《歐蘭朵》和《自己的房間》以及她的日記和書信集等放在一起讀,我們會發現一個內在世界多麼繁複細膩以及觀察眼力多麼獨到銳利的風格統一的吳爾芙,況且她的英文敘述文體亦可說獨樹一幟,說得上是美麗動人,我們甚至可以不妨這麼說,她的小說根本不具任何吸引人的具體故事情節,但會吸引住我們繼續往下讀的,毋寧還是她那細緻婉約的散文敘述風格,反覆閱讀之餘,沒有人會否認,《戴洛維夫人》的確是一本偉大的當代英文散文體傑作。

電影《時時刻刻》真正為我們做的是釐清吳爾芙蕪雜零亂和天馬行空一般的思緒,用電影特有的蒙太奇交叉剪接方式,把生活中最深刻的內在感觸呈現在我們面前,我相信這是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使我們特別感受到,生活的真實體驗來自內在細微的感觸,而非虛華浮誇的外在表象。

從文學經驗角度看,讀吳爾芙的作品的確讓我們更能懂得如何利用心靈去體驗生活,也更能勇於坦然面對自己靈魂的真實面。吳爾芙本人或許不易親近,但是她書寫的本質卻是深入人心的,只要能耐著性子一步一步走入她的世界,就能因為她像放大鏡似的文字魅力,使內在幽微的感觸,變大、變慢、變清晰。

結語

看完電影,其實已經不知道算是哪一次看完,我在網路找到桂冠出版社1994 年印行的《達洛衛夫人.燈塔行》,瞿世鏡等譯,有點舊。也找到2000 年希代出版單本的《戴洛維夫人》,史蘭亭翻譯,還有2007 年的版本,甚好。一發不可收拾,又找到《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而且是2017年【出版90 週年全新譯註版】,宋偉航翻譯。還覺得不過癮,又找到2016 年英國Random House 出版的Virginia Woolf 系列英文原著小說,A Room Of One’s Own( 自己的房間)、Mrs Dalloway( 戴洛維夫人),和The Years( 時時刻刻),一本才316 台幣,還遇上珍‧奧斯汀逝世200 週年紀念展,精選雙書75 折!一本降到237 元,連Orlando ( 歐蘭朵)也一併買下,真是物超所值。

於是一杯咖啡、一碟手工餅乾、一本小說的陽光下午,屬於我了!

本文章刊登於第26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