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人我之間

【好書推薦】人我之間

0

鐘穎 / 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書籍小檔案
作者:格雷戈里.漢默頓
原文作者:N. Gregory Hamilton, M.D.
譯者:楊添圍、周仁宇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3/04/15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在這幾年有越來越熱門的趨勢。隨著一批批克萊恩、溫尼考特的書在臺翻譯,助人工作者漸漸發現,ORT 對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正及對人類內在精神世界的開拓值得我們持續地關注。

ORT 有幾個鮮明的特色:

第一,更重視治療關係。他們發現關係涉及兩個主體的互動,不可用「中立」的態度來規避,而主要照顧者提供的支持環境則是個人心理健康的核心。第二,利用反移情作為瞭解個案的窗口。一反古典精神分析對反移情的負面評價,ORT 透過「投射認同」機制的提出,抬升了反移情現象的重要性,強化了治療師對個案內在的覺察。第三,將人類心理衝突的時間點前移,從伊底帕斯情結向前推到2 歲前的母嬰關係。第四,重要心理防衛機轉的提出。諸如分裂、投射認同、理想化- 貶抑等,使我們辨認出各種成人期精神病的早期來源。

但客體關係理論在建立的過程中不免出現過許多名詞混淆的情況。因此在閱讀文獻時,你肯定曾對不同分析師使用的客體(object)、自體(self)、自我(ego)等名詞感到懷疑,因為他們指稱的不見得是同個意涵。在概念的釐清上,本書作者為我們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認為,客體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被恨著的外在人、事、物、或幻想。自體和客體一樣,不過對象是根本的、生物上的自己,一個身體自體(bodily self)。而自我則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組織的、整合性的功能,用以跟自體區分。

雖然概念上可以分類,但其實自體與客體是一組單元(units),無法個別存在,好比銅板的兩面。因此可以用self-object 來稱呼。這個中間加了連接線的名詞,與Kohut 所使用的,未加連接線的selfobject(自體客體)意義不同,Kohut 使用該詞的意思類似於「好客體」,此處我們先不討論。self-object 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內在的自體表徵(representation)與客體表徵往往是同生共存的,兩者距離的遠近與界線的模糊僵化程度是個人心理是否能保持健康的關鍵。

想要瞭解客體關係理論的學習者必須先精熟Mahler 透過觀察得出的嬰兒發展理論,其過程包含幾個階段與次階段:自閉、共生、分離- 個體化(下分:孵化、實踐、與和解等三個次階段)、與客體恆常。在客體關係的精神病理光譜中,心理疾患的起因就是在上述階段中的發展失衡所導致。

除此之外,本書的內容裡還有三個我認為相當重要的貢獻。

第一,除了自體與客體外,好與壞是另一組重要的經驗結構。將這兩組心理結構進行排列組合後,可能出現四種互動單元:好自體、壞自體、好客體、與壞客體。當其對照方式係好自體- 好客體 vs. 壞自體-壞客體時,其防衛機轉是「分裂」;當其對照方式是好自體- 壞客體 vs. 壞自體- 好客體時,其防衛機轉是「理想化- 貶抑」。這點有助澄清對此兩種防衛機轉常見的混淆與誤解。

第二,將兩人關係推衍至團體運作。投射認同與分裂等機制不僅出現在兩人的人際關係中,也出現在團體與團體中。人們將邪惡的、拒絕接受的特質投射給其他的族群與國家,就是個顯明的例子。

第三,與其他心理動力的學者一樣,客體關係理論對民俗學、神話與宗教也有精彩的解釋。費爾邦(Fairbairn)對小紅帽與大野狼故事的解讀,以及聖經裡伊甸園的故事等,都能透過ORT 得到啟發,進而豐厚古老神話的意義。

以ORT 回頭看現今很流行的各種神秘體驗的課程,例如光的籠罩與合一、天使的現身及護持等等,無一不可用「共生階段」來解釋,在此經驗中,自體與客體的界線消弭,這種融合的、愛的感覺(但有時是錯覺)使許多現代人的內心得到滋養,或許也是對抗分裂社會的一劑良方。只是個體化(不論這個意義是客體關係的還是榮格的)仍應是主要目標,對於沈湎或困惑於神秘體驗的治療者來說,這個觀念是首先要建立起的,否則無異於鼓勵個案耽溺在退化行為中。

在深度心理學家族中,客體關係已經脫離青澀期,在英美兩地分析師的努力下,雛形逐漸完備,應用也越來越廣。任何對精神病理學有興趣的學習者,都不能自外於它的影響。然而,所有的治療理論都必須長期浸淫,不應將之簡化為容易的步驟來取巧。好比一直來心理治療界不斷地追逐一個又一個大師與工作坊,卻很少靜下心來讓自己跟理論對話一樣,治療師的背後如果沒有深刻的哲學來支持,終歸是鸚鵡學舌,徒然而已。

本文章刊登於第25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