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樂高認真玩策略促進職涯發展的啟發與應用

【生涯專論】樂高認真玩策略促進職涯發展的啟發與應用

0

韓佩凌 / 玄奘大學應心系助理教授
樂高認真玩認證引導師


樂高認真玩(LEGO® SERIOUS PLAY®, LSP)為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Johann Roos 與Bart Victor 兩位教授所發展,是一種思考與問題解決取向的引導工作坊(facilitated workshop),參與成員建構象徵性與隱喻性的樂高積木來回應所賦予的任務,並將此呈現給其他成員,可用於個人認同與團隊策略之發展。其中,樂高認真玩的「即時個人認同(Real time for you)」的運用方式在於探究個人認同與影響因素、生涯變動、因應策略等,此模式相當有助於協助個人發展專業認同與確立生涯定向(Kristiansen & Rasmussen, 2014)。筆者於2016 年初取得樂高認真玩認證引導師資格後,多次運用樂高認真玩策略於高中生、大學生的職涯探索與在職工作者的專業認同,成員都能從中獲得滿意的成效。

在國外,樂高認真玩已廣泛地運用於企業組織、職涯顧問與教育單位。在國內,樂高認真玩則為一種新興的職涯探索模式。在本文擬探討樂高認真玩的發展背景、理論與策略,並以後現代的生涯理論來闡述樂高認真玩的運用方式之內涵,最後,筆者將提出樂高認真玩在職涯輔導應用方式。後續,本文將以LSP來指稱樂高認真玩引導方式。


壹、LSP 的發展、理論與應用策略

一、發展背景

LSP 的概念源自於1990 年代中期,由Johan Roos 和Bart Victor 所提出。當時,電視遊戲蓬勃發展,因而對樂高(LEGO)公司的經營產生重大的衝擊。同時,兩位來自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教授Johan Roos 與 Bart Victor 發現透過樂高積木建構的方式能創造有效能的策略開發技術。因此,樂高公司決定資助這項方法的研發,成立了一間獨立的子公司Executive Discovery,由Bart Victor 帶領開發此引導方式。1999 年,樂高公司教育部門總監,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的Robert Rasmussen 加入子公司的團隊,將LSP 帶向開發階段,經歷了20 多次的迭代,使LSP 成為可重複驗證性、可靠的技術方法(Rasmussen, 2006)。2001 年,Executive Discovery 公司將LSP 帶入市場,並積極發展訓練課程用以培訓引導師。爾後,許多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將LSP 作為諮詢的方法。2010 年,樂高公司正式推出了以商業模式為基礎的LSP。

LSP 的基本價值為 1. 解答存在於系統中。 2. 對話能產生多元貢獻。 3. 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因此,LSP 運用了後現代心理取向中社會建構主義的精神,強調具有社會情境脈絡,由團體共同建構的知識。

LSP 的基本運用可分為: 1. 即時自我認同(Real time for you),用以探討個人或組織的專業認同的形成脈絡。 2. 即時團隊策略(Real time strategy for team),能有效地與深度地開啟團隊的潛能。 3. 即時企業策略(Real time strategy for enterprise),持續發展策略來因應未知的世界(Frick, Tardini, & Cantoni, 2013)。

二、理論

LSP 的概念建立在玩、建構論與心流、手心相連、想像等理論。其理論基礎說明如下:

1. 玩(Play): 學習透過探索與說故事

「玩」是一種嚴謹、結構性、自由的自願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下,成員遵循規則來進行。在活動中,成員不受權威所強制,重視的是利用成員想像的元素,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LSP的「玩」具有社會連結、情緒表達、認知發展與建設性的競爭的重要目的。

在LSP 中有兩個關鍵的要素為說故事(storytelling)以及隱喻(metaphors)。在組織中,成員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有助於其生產與解構價值觀與信念(Rasmussen Consulting, 2012)。「 隱喻」則是說故事的手段,透過隱喻產生全新的方式來理解事件,以促進積極、正向、具建設性與創造性的認知思維(Schon, 1971)。

2. 建構論(Constructionism):透過建構事物來建構知識

Piaget(1999)所提出建構式學習理論認為當人們藉由外部事物的建構,將有助學習效果提昇(Kristiansen & Rasmussen, 2014)。Papert 假設當人們的「思考通過手指」,此種思維方式能激發創造力與想像力,並且將抽象的想法變得具體與視覺化,因此讓人們更容易理解(Papert &Harel, 1991)。成員在「親手做」的過程中,經常能經驗到的心流(flow)的狀態,指的是集中精神地完全投入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在心流產生的同時,也能提昇正向情緒,例如:興奮與滿足感。心流的概念亦為LSP 的核心。

3. 手腦相連(Hand-brain connection)

LSP 的理念為用手來建構知識、想法與感覺,將其建立為三維向度的立體模型,此為自由、創造性、表達性的思維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過去的研究中,腦神經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的控制,有絕大部分是致力於「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手不僅能獲得訊息或操作物品,其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手的思維本身也具有意義(Kristiansen, Hansen & Nielsen, 2009;Gauntlett, 2007 ;Penfield & Rasmussen, 1950)。

4. 想像(Imagination):連結我們的創造力

想像是人類的本能。想像力具有三個基本的含意,包含:描述性想像(descriptive image)、創造性想像(creative image)、挑戰性想像(challenging image )。這三種想像力的交互作用,構成了策略的想像。描述性想像指的是用來喚起、描述一個事件圖像的想像力,使人能理解它,並看到新的可能性與機會。描述性的想像使我們以新的角度來看事件,而創造性的想像力則是帶領我們看見原本是不存在的,創造一個新的東西。換句話說,創造性的想像力,使原始的事件增加了新的元素。挑戰性的想像力則是用解構的方式,否定、破壞來自描述性和創造性想像的進步感(Frick, Tardini, & Cantoin, 2013)。

三、核心歷程與應用技巧

LSP 是系統化地使用其技術,包括四個核心歷程與七項應用技術。LSP 核心歷程為語言的句法,協助參與者把他們已知與未知的想法投注其中,包括:提問(Posing the question)、建構(Construct)、分享(Sharing)、反思(Reflection)。第一個步驟為提問,第二至第四步驟則是確定內涵。此歷程是為了確保樂高認真玩的方法能達到以下目標:1. 每位成員都百分之百的參與團體。2. 成員在發言之前,所有成員都有時間去思考。3. 每位成員聆聽與欣賞其他成員在討論的議題上獨特的洞察。4. 所有成員從樂高建構的基礎開始,參與討論與決策(Kristiansen & Rasmussen, 2014)。LSP 的核心歷程流程如圖1 所示,表1 則詳述了LSP 的核心歷程的內容。

圖1. LSP四核心歷程流程圖

no24.1

表1. LSP的核心歷程內容

no24.2

LSP 的七項應用的技術(Application Techniques, AT)是一套程序而非內容,內容則是取決於團體內要處理的議題來決定,可依照團體的需要,單獨使用其中一項技術或多項的應用技術(Kristiansen & Rasmussen, 2014)。樂高認真玩的
七項應用技術整理詳如表3。

表3. LSP 的七項應用技術

no24.3

no24.4

LSP 強調運用「建構(build)」與「分享(build)」來探索個人意義,呼應了社會建構主義的社會情境脈絡的共創知識。「玩」是個體運用想像力來建構知識的基模,用以探索世界與發展社會適應的方式(Nahamura & Csikszentimihalyi, 2014)。

Fredrickson (2001, 2009) 所羅列的正向情緒中,「玩」是與喜悅、逗趣與愛等正向情緒的重要引發機制。樂高建構的歷程本身就具有引發正向情緒與正向經驗的效應,此將有擴展個體認思維與建立生涯資源。因此,成員能在正向、創意的氛圍中,運用LSP 的多元、系統性的核心歷程與應用技術,建構個人認同與偶發事件之間關連性,藉以反思生命中的偶發事件的啟發,發展行動策略的來回應生命中「變」與「不變」,將有助於生涯的適性化(Mads & Makin, 2014)。此與後現代生涯理論的觀點具有高度涵容性,因此,筆者將就後現代生涯理論與LSP 的關聯性進行闡述。


貳、以新興的生涯理論觀點探討LSP的運用模式

後現代生涯理論觀點強調個體不再侷限於制式的人境適配框架中,而由個人的所見所聞來體驗其生涯意義,建構其生涯型態。個體生涯發展不在追尋生涯成熟,而是在於促進生涯適應。此與LSP 強調共享知識、主動建構、突現變動、促進正向適應等核心精神互相呼應(Mads & Makin, 2014)。筆者將就生涯建構理論與生涯混沌理論,來闡述 LSP 的三種基本運用方式的內涵。

一、生涯建構理論與LSP 的即時自我認同

生涯建構理論強調是個體的詮釋其生涯行為、生涯經驗意義的主體性,建構其獨特生涯發展(Savickas, 2011, 2013; Sperncer., etc.)。以LSP 的重要策略而言,就在於提供成員充分的自我建構的經驗,並賦予模性的獨特的個人意義,經由團體之分享與回饋,啟發與擴展個體對於自我與他人的理解。Savickas (2012) 所提出的生活設計(Life design)的概念,強調自我形塑與自我建構,生涯不在侷限於既定的選項中,應該在無限可能中去開創生涯的獨特性。因此,個體是個人生涯的生活設計者( 黃素菲,2016)。LSP 著重於啟發成員的想像力,常會運用描述性想像、創造性想像與挑戰性想像讓成員跳脫固著的生涯思維,例如:引導師提問說:「請建構一輛貨車。」(描述性想像);接著,引導師提問說:「經由評估之後,公司老闆認為不再具有生產貨車的優勢,將考慮生產其他用途的車種。請建構一台不是用於載貨的車種。」(創造性想像);最後,引導師提問說:「由於經濟蕭條,車輛製造產業榮景不在。這家公司老闆決定不再生產車輛。請你建構出另外一種具有經濟力的產品」(挑戰性想像)。想像力的引領將能協助成員學習突破目前的限制與框架,創造更多生涯可能性。

Savakas(1997) 提出生涯適應的概念,他認為生涯適應是得以面對各種生涯變動要求的後設能力。若要談生涯適應,自我認同則是能召喚生涯初衷,固錨生涯目標重要核心。「即時自我認同」為在LSP 的基本運用之一,若LSP 運用在職涯探索或組織發展的目的上,「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為常用的建構主題。引導師會提出「我是誰(who am I)?」的問題作為個人模型建構的開端,在此問題中的「我(I)」可為個人或是組織,將視團體要處理的主題而定。此時,引導師通常會提出三個有關「認同」的典型問題:「我的價值為何?」的核心認同(core identity)、「別人如何看待我?」的外部認同(external identity)與「在考量現實環境下,我期待的理想我?」的激勵認同(aspirational identity ),成員將以樂高積木建構回應上述問題,藉以探索自我認同或組織認同的形成脈絡。

LSP 強調知識的團體情境脈絡,但也賦予個體自我建構的主體性,成員之間需要聆聽與欣賞其他成員賦予樂高模型獨特意義。LSP 的自我認同的運用模式讓個體釐清與定錨生涯初衷,藉由創意的積木建構與模型故事的敘說,來解構、重構自我的生涯經驗。因此,LSP 呼應了生涯建構論核心的理念,並提供得以運用具象化、視覺化、創意化的模式,讓成員成為個人生活設計的創造者。

二、生涯混沌理論與LSP 的即時組織策略

生涯混沌(Chaos Theory)理論則闡述了生涯中的不可預測性與變動性,在看似沒有規則性的生命現象,尋找其事件之間的關聯性,探索其可循性的規則(Hayles, 1990)。生涯混沌的核心理念就是突現模式(emergent pattern),讓不斷變化的各種混沌得以被理解,藉由體驗來建構意義,呈現真實(黃素菲,2016;Pryor., etc)。LSP 的「即時團隊策略」與「即時企業策略」兩種運用方式,即在於探討各種可能影響自我認同或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Agent) 之關連性,讓此影響事件先以點狀模式予以呈現,藉由排列、統整、或連結的方式來探討不同事件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形成對策略發展脈絡的整體理解。

在LSP 進行歷程中常運用來回應偶發事件或探索主題之間關連性的應用技術,包括進行連結、建立系統、突現與決定等。從簡單的連結兩個事件的建立連結,探討兩者之間的影響性、到多個事件之間的連結所引發的建立系統,探索可能的漣漪效應、呈現多重無法預測的動態事件與不同策略的抉擇的突現與決定,都在藉由探討點狀事件之間可能的關聯性,來發現潛在可循的規則性。運用LSP 引導方式來探討生涯混沌現象的優勢,在於藉由象化的事件建構、不同特性的連結積木,來呈現系統網絡的視覺化圖像。每位成員藉由自我的主觀詮釋來進行事件之間的連結,並敘說其影響的意涵。因此,有些成員會在連結的過程洞察同時呈現兩個或多個生涯事件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發現到事件之間意義性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Cambray,2012,2014)在後現代生涯觀點中強調的是「積極的不確定性」。計劃機緣理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中闡述生命中任何偶發事件都有其意義,應善用偶發事件來創造行動機會。在LSP 的突現與決定的應用技巧中,引導師除了引領成員去建構事件之間的關連性,進一步會藉由「此偶發事件對於你的影響為何?」、「此偶發事件是否創造了新的行動機會?」、「你會如何做?」等提問,來協助成員覺察偶發事件對於個人與組織的影響性與後續的行動策略。最後,引導師會協助成員統整在「突現與決定」中的領悟(insight),發展個人的簡單行動指導原則,用以因應後續生涯的可能性變動。

綜合上述,LSP 媒材的特性與應用技術能清楚的呈現成員多樣的生涯事件與其關聯性。引導師的引領提問則能進一步協助成員去深思偶發事件對自我與組織的影響,進而來深化或修正自我的專業認同,得以發展因應策略。


參、LSP 的職涯輔導的應用方式

LSP 源自於解決樂高公司本身的發展危機,致而形成一套具有嚴謹的理論基礎與策略方式的引導方式。因此,樂高公司開發了一套專屬於LSP 引導方式的樂高認真玩樂高積木組合系列,其得以進行建構個人模型、建立分享模式、建立連結等引導方式。LSP 適用情境在於此議題尚未有明顯的答案或解決策略,相當適用於探索性的議題。另外,LSP 不在於建構完美的樂高模型,而在於在創意的建構中,開啟(unlock)不同的思維。因此,引導師必須提醒成員「用樂高模型說故事」的原則,回到樂高模型,來進行故事的敘說。

有別於傳統的職涯輔導模式多為抽象式、或平面式的思維探索,LSP 能藉由具象化、創意性以及脈絡性的方式來提供職涯的探索。在過往的文獻中,指出相較於傳統的操作型工具,LSP 較能產生好玩(playful)的行為,樂高模型的複雜與多元性甚於傳統的操作型工具,容易形成個別創作之間的連結,增進彼此想法的連結與理解(Schulz, Gelthner, Woelfe & Krzywinskl, 2015)。筆者多次運用LSP 引導方式來進行學生或工作者的職涯探索,發現LSP 具有生涯目標的清晰化,減少不確定的焦慮感拓展多元生涯觀點之正向效應(Harn, 2016)。筆者將彙整實務經驗與文獻,列舉一些LSP 適用的生涯主題與進行方式:

1. 專業認同

Peabody (2015) 修正樂高認真玩的「即時個人認同」的應用方式,將其運用於遊戲治療的督導工作,用以發展遊戲治療師的個別專業認同以及機構的認同。在個別專業認同部分,以個別督導的方式進行。首先,他請受督者分別建構了「核心認同(工作上的專業認同)、「外部認同(別人如何看待你?)」、「激勵認同(你可以如何讓自己更好?)」三個個別模型,接著,他請受督者去看此三者之間差異性與關連性,來反思做為遊戲治療師的專業認同。

在機構認同的部份,則採團體督導的方式進行,分為五個步驟:1. 以「你認為諮商機構的本質為何?」為提問問題,請每一位成員建構個別的樂高模型。2. 運用「分享模式」的技術,請每一位成員從個別模型中選取全部或部分的樂高積木用以代表「諮商機構的本質」,並放置於共同的底板上,建構整體的模型,形成成員的共同理解。3. 建立影響模型(agent modeling),建構可能影響因素之個別模型。4. 運用「建立連結」的技術,請成員連結分享模式與影響模型。5. 藉由模型來反思自我的專業認同。

2. 心理資本

在 Mads 與 Makin(2014)《 分享與建構:用樂高認真玩來探索正向心理學》(Build & share: Explore positive psychology with LEGO® SERIOUS PLAY®)的著述中,提出LSP 相當適用於建構希望、自我效能、樂觀與復原力等心理資本的主題。「生涯優勢建構」則是相當有助於成員去探索生涯正向資源的活動,其運用方式可為建構個別優勢模型或團體生
涯優勢分享模型。在個別的生涯優勢,筆者通常會搭配Seligman 與Peterson(2004)所提出的優勢分類,其步驟為:1. 請成員選取自己的生涯優勢,以其中一個生涯優勢為開端,建構第一個優勢個別模型,作為生涯優勢原始模型。2. 依序運用其他的生涯優勢來修正原始模型,形成整體生涯優勢模型。3. 藉由整體優勢模型,來形塑個人的生涯優勢認同與運用。另外,可藉由「創造圖像」探討小組中成員個別生涯優勢模型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或是以「分享模式」來形成團隊的整體生涯優勢資源。

LSP 也可運用探討個人或團隊的生涯希望感。若以團隊生涯希望感為例,其步驟如下:1. 請成員分別建立期待的組織願景個別模型。2。運用「創造圖像」的方式探索個別願景模型共通性與差異性,並依其重要性與可執行性,來形成團隊的共識,選出團隊的生涯願景模型。3. 運用肯定式探詢(Appreciative inquiry)的方式(Cooperride & Srivastva, 1987),藉由過往的成功經驗來建構達到願景的方式模型,以及在團隊中的正向感受來建構達到生涯願景的激勵模型。4. 藉由「建立連結」的方式來連結願景模型、方法模型與激勵模型,形成團隊生涯希望感的整體模型。

3. 創業藍圖

近年來,教育單位與就業輔導單位積極辦理相關的獎勵方案,用以鼓勵學子或年輕人嘗試微型創業。Pigneur 與Osterwalder (2010) 在《獲利世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著述中所發展的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 BMC),是目前廣泛運用於建構團隊創業藍圖的工具,涵蓋目標顧客、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關鍵資源、成本結構、顧客關係、價值主張、通路、收益流等九個向度。後續,BMC 修正為個人商業模式畫布(Personal Business Model Canvas, PBMC)可作為個人或團隊創業想法的發展工具,包括了我能幫助誰(目標顧客)、我要做什麼(關鍵活動)、誰能協助我(關鍵合作夥伴)、我擁有什麼(關鍵資源)、我要付出什麼(成本結構)、我如何跟對方互動(顧客關係)、我如何幫助他人(價值主張)、我如何宣傳(通路)、我能獲得什麼(收益流)等九個向度。

筆者以個人商業模式畫布為工具,協助大學生運用LSP 的引導方式,來發展未來的工作領域與模式。其步驟如下:1. 先請小組成員分別建構「我能幫助誰?」的個別模型,藉由討論的方式選出小組的一個目標顧客的個別模型。2. 建構「我如何幫助他?」的個別模型。3. 運用「創造圖像」的技術,分析其共通性與差異性,保留適切的個別模型4. 運用「分享模型」來統整第二步驟的個別模型為一個整體模型。5. 重複二至四步驟來依序完成「我要做什麼?」、「誰能協助
我?」、「我擁有什麼?」、「我要付出什麼?」、「我如何跟對方互動?」、「我如何宣傳?」、「我能獲得什麼
?」等分享模型。6. 小組為此創業方案命名。7. 將模型放置個人商業模型的海報上(如圖2)。8. 進行小組間的觀摩,並票選最佳的創業方案。

no24.5

圖2. 運用LSP 的個人商業模式


結語

LSP 為一種新興的職涯探索方式,藉由積木建構來探索生涯的議題,以譬喻與說故事的模式來進行生涯探索與生涯因應之發展。LSP 具有完整理論基礎與嚴謹的引導流程與策略,其創意性與視覺化的特性,將有助於生涯思維的清晰化與生涯目標的具象化;LSP 多元性的應用技術相當適用於深入去探索生涯中的「變」與「不變」,來促進生涯適應。因此,LSP在職涯輔導的應用與效益具有高度的發展性。

本文章刊登於第24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