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變與不變的生涯理論之整合模型

【生涯專論】變與不變的生涯理論之整合模型

0

黃素菲 /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西方社會的標準化生活模式(standardize life model),在1970年代左右到達頂點,制度化社會中的個人特徵是微小的、扁平的,人們可能意識不到「組織」就已經被「組織化」了。之後開始發生變動,不規則的生命型態,工作與家庭都出現多元軌跡,與複雜化的生活型態。Savickas (2011 ) 認為後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特徵是個人化(individualization),這意味著人類的生活模式將從制度化、機構化轉移到個人傳記,變成不規則、不穩定、不可預測。這也標示著雇用契約(fixed-term contracts)逐漸消失中,工作成為暫時的、附隨的、契約的、臨時的、個體戶、接案的、派遣的、外包的等等樣態。

本文擬探討21 世紀社會特徵與生涯新興理論,將理論與現象進行統整,並提出在變化社會中掌握個人生涯決策不變核心的生涯理論整合模型。

 

壹、與生涯不確定相關的新興理論

實證主義(realism) 認為知識可以由通過合理的調查、研究與實驗操弄,在理性邏輯的程序下,得出結果與觀點。社會建構主義觀點認為現實無法用一個字母或幾個類型來分類描述,現實是主觀的(reality is subjective),現實是被知覺到的(reality is perceived) (Berger., etc.1966)。就此看來,現實不是經由客觀的測驗結果產生的,而是個人自己所見所聞而建構出來的。下文針對社會變動性、生涯不確定性的相關論述、理論進行探討。

一、積極不確定性

根據 Lipshitz 和 Strauss (1997) 針對 1958 至1990 間102篇與生涯決策有關的文獻所做的系統性回顧,發現生涯不確定具有三大要素:危機或風險(risk)、模糊性(ambiguity)、模擬兩可(equivocality)。不確定指稱事物呈顯的模糊、偶發、意外、難以預測等存在的本質或狀態。

高先瑩、劉淑慧(2012) 引用Litman (2010) 的研究,將好奇區分為兩類:(1) 興趣性好奇(Interest-Curiosity)渴望尋求額外資訊以激發樂趣,通常在面臨發現新事物的機會時被激活;(2) 匱乏性好奇(Deprivation-Curiosity)渴望取得必要資訊以消彌惹人厭的資訊匱乏狀態,通常在缺乏統整知識體系所需資訊時被激活。懷有興趣性好奇的人傾向於正向看待不確定性,期望在與不確定性的互動過程中獲得投入的樂趣或歡欣;懷有匱乏性好奇的人則傾向於負向看待不確定性,容易對不確定性感到焦慮、生氣、沮喪。Wilson, Centerbar, Kermer, & Gilbertt(2005) 的研究也提供了類似實徵研究的支持,他們發現受試者的積極情緒在不確定的條件下持續更長的時間。依Gelatt(1989) 觀點,對於不確定性傾向於鼓勵興趣性好奇的生涯觀。

綜上所述,不確定包含著:1. 危機風險,難以預測未來的凶吉;2. 模糊不明,偶發、意外事件無法掌握來龍去脈;3. 模擬兩可,事情好壞無法定論。若是以傳統生涯觀來看,不確定、未決定、猶豫等都是負面意涵,indecision、undecided 是指個人沒做出決定,indecisive 則是指個人不但沒做出決定,且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高先瑩、劉淑慧,2012)。但是,Gelatt, & Gelatt (2003) 提出後現代取向鼓勵個人以積極正向、開放彈性的態度面對生涯不確定性。他將「做決策」重新詮釋為「將資訊調整與再調整以進入決定或行動的歷程」,倡議彈性而平衡的決策方式。

二、計劃性機緣理論

Krumboltz (2009) 應用蝴蝶效應模式 (Butterfly Model of Career) 在生涯領域,從生涯學習論進一步提出計劃性機緣理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用以回應後現代思潮對偶發事件的關注,強調偶發與機緣在生涯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性。Krumboltz & Levin(2004/2005)認為計劃性機緣理論,包含三個元素:1. 計畫性(planned) 是指學習、進修、精進、擴展、累積經驗等等,強調採取行動比做決策更加重要,因為決策是一種靜態的邏輯思考,而在行動中的個體是在動態中體驗與統整。2. 機緣偶遇(happen) 是指能正向回應非預期的遭遇,視之為機會而不去逃避。3. 心態看法(stance) 是指保持著開放的心胸,願意好奇地去探索的態度。

也就是說,計劃性機緣理論同時包括你持有的態度和你採取的行動。這是一種:「你可以通過你的好奇心和偶發事件採取行動創造機會」的看法。如果你有過抉擇或改變職業的難題,或者無法提升業務的困境,這可能意味著你過分依賴於要搞清楚這一切,而不是準備「去迎接機緣」。「計劃性機緣」不只是運氣,或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它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而持續的過程,這將有助於你建立一個更滿意和充實的職業生涯。

機緣(happenstance)的英文同義字是 coincidence,意思就是「落在一起」;其中,”co”的意思是「一起」,”incidence”拉丁字的意思是”fall”「落下」(Hayward, 1997/2004),生命中的各種機緣,都不只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意義的相遇。計劃性機緣理論認為我們並不總是需要一個計劃來創建事業。相反,我們需要一個計劃來回應「偶發事件」,將偶然事件轉化為就業機會。

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計劃,以在變化和新生涯機會中發現驚喜,Krumboltz, etc. (2004/2005) 認為面對不確定需要有五種態度,也是五項生涯諮商「技巧」來幫助人們利用偶發事件:(1) 好奇(Curiosity):探索新的學習機會。(2) 堅持(Persistence):儘管遇到挫折還是盡力堅持到底。(3) 彈性(Flexibility):隨著情境改變態度。(4) 樂觀(Optimism):將機會視為可能達到的新目標。(5) 冒險(Adventure):願意擺脫因循的行為模式去嘗試新行動。

其實,生涯發展中,可計劃的預期結果(the likely planned)可以說是華人文化中的「常」,不可計劃的機緣偶遇巧合(unplanned contingence or luck) 是華人文化中的「無常」的概念。從微觀來看,生活世界中的生命是無數個不同「瞬間片刻」的機緣偶遇,而非不變的永恆。從宏觀的歷史發展,仍然可以看見人類生活世界的不斷演變。

三、共時性

Cambray (2012/2014) 對共時性(synchronicity) 的定義說:正如字源學所示,這個語彙與時間有關,說得更確切些,與同時呈現(simultaneity)的性質有關。他把同時性描述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長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著某種看似意外或機緣性的關聯」。事件之間的聯繫不是因果律的結果,而是另一種Jung(1985) 稱之為非因果性聯繫原則(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決定性因素是意義,是來自個人的主觀經驗。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活動之間、無形與有形之間、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繫,而非只是巧合。共時性絕不只是概率的問題,而是超越那些早已明顯可解釋的,也超越以因果歸納法對世界描述的限制。

Jung(1985) 視心靈為根植於世界構成物質之中,他全然心胸開放的去探索巧合或隨機事件的可能意義,並假設意義可以在意識範圍之外被解讀。簡單的說共時性是指「有意義的巧合」和「非因果性的聯繫原則」。共時性並不局限于心理的領域,可以從「心靈母體內部」與「我們外在世界」,甚或同時從這兩方面跨越進入意識狀態。當兩者同時發生時便稱為「共時性」現象。Guindon & Hanna(2002) 提出共時性的三個範疇:

1. 內心事情與外界事情,在當下同時發生,例如實際事情與夢中事情相似;心有所思,夜有所夢;心想事成;有念就有願,有願就有力等等。

2. 擴大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而找到更廣大的意義,例如巧合偶遇、因緣際會、境隨心遷或心隨境移、意外、錯過等等

3. 人在內心尋找意義,如預言、預兆、祈願祝禱等等。

鄭志凱(2012) 在他的著作:錫蘭式的邂逅,以神話小說《錫蘭三王子》來描述他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提出瞬

息萬變時代中的定心籌碼,以偶發力來代表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發生的好運,以及從中學習到的智慧。Bright, etc. (2005) 也強調社會脈絡與偶發性事件在做生涯決策的重要性。綜合上述,將共時性放在生涯的領域來看,可以整理出以下應用在生涯諮商的原則:1. 強調個人生涯願景或夢想的重要性,傾聽內在的呼召。2. 培養開放的態度,將意外轉變成機會,尋找有意義巧合的寓意。3. 重視直覺,注意靈光乍現的意涵,知覺邊陲的隱喻,以及非因果性事件的關聯。4. 專注當下所思、所感、所行,在過程中學習。

四、生涯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是對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的現象及其過程的分析,是有序與無序共存的系統,對該系統內部具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偶發事件,但決定各要素行為的基本規律卻是能夠分析和掌握的。近代有系統的探討混沌理論,源自數學界的研究,爾後被自然科學界廣泛應用於探討自然現象(Hayles,1990),如氣象、地形學、物理學等,近年來則擴大應用於經濟、人口發展等社會科學領域,如今也應用到生涯領域。Pryor 和Bright (2003, 2011) 已經將混沌理論應用於生涯諮商的具體策略。

( 一)、生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of Careers,簡稱CTC) 內涵

建構理論認為我們是模式的建立者,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刺激之間建立連結和結構。生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of Careers,CTC) 的核心想法就是突現模式(emergent patterns)。Pryor., etc.(2003) 認為在設法了解極其複雜和不斷變化的各種混沌模式時,我們經由體驗來建構意義,這也是我們體驗到的真實(reality)。Pryor, etc.(2007) 又進一步說明,與最近幾個理論相反,他們主張除了建構之外,真實(reality) 還有更多可為之處。

回顧文獻,發現CTC 大致從2001 年之後陸續出現較多相關研究,稍作整理包含下列重要概念:1. 改變(Change)( Pryor, Amundson, & Bright, 2008):事實不斷變化,需要具有迎接變化的意願;2. 機緣 ( Chance ) ( Krumboltz, etc. 2004/2005):將意外、改變視為機會;3. 複雜性(Complexity) (Pryor., etc. 2003):接受多元發展、個別差異、異質多音的現象;4. 碎形模式 ( Fractal patterns ) (Pryor., etc. 2011; Savickas, 2013):強調亂中有序,在看似無關的小圖案中,看出其重複出現、堆疊、累積出的圖案;5. 突現模式(Emergence patterns) (Bright, 2012;Bright, Pryor, Wilkenfeld,  & Earl, 2005 ; Pryor. , etc. 2011):了解突發事件不是危機而是新的可能性;6. 吸引子(Attractors) (Pryor., etc. 2007):是指一種混沌系統中無序穩態的運動形態,在生涯上強調穩定而反覆出現的吸引個體關注的力量;7.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Berger., etc.1966; Savickas, 2005):認為知識是由相關社群所建構的,沒有絕對真理只有相對真理。

(二)、混沌理論 ( Chaos Theory ) 運用在生涯上的原則

Pryor., etc. (2007) 認為混沌理論運用在生涯上,有以下五個原則:

1. 開放心胸:將猶豫不決 (indecision) 重新定位為開放心胸,猶豫不決比較像是被動等待幸運降臨,開放心胸比較是主動探索的態度。

2. 保有好奇心:是否一直錯過什麼? 對新的事物好奇,即使看起來挺嚇人的,這是開啟新大門導向未來潛在生涯的第一步。

3. 尋找線索:我們目前看不到蛛絲馬跡,後來回顧時,卻都可以恰如其所的理解。去嘗試新事物,來創建你自己的運氣!你就增加正向不可預知事件發生的機會。當感覺對了,就跟著感覺走!

4. 累積小行動:把精力放在現在或近期可做的小事情上,像擔任志願者,參加俱樂部和團體,或與在你好奇領域的工作人士交談。

5. 長期量觀:近距離看事情,一切似乎混亂且不可預測,但若是以大局檢視,會看到某種複的模式。混沌理論家稱之為自我相似性,以放大的圖像更容易看清楚。當這個模式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時,即時對這個模式做出反映,將使你的優勢獲得從未有過的偉大啟迪。面對不可測「變」的社會環境,需要協助當事人學習四種生涯理論,以迎接生涯挑戰:1. 持有積極不確定性態度; 2. 重視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 3. 體驗共時性; 3. 體驗共時性4. 認識混沌模式迎接不可測的變局,其核心概念或特徵,以及生涯理論的原則與方法( 詳見表一)。

(表一:應對多元挑戰的新興生涯理論,請見完整電子報)

 

貳、以生涯主體的個人意義為核心的相關理論

在20 世紀的時候可以依著可預測的人生歷程,Giddens(1991/2003) 卻認為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面對人生歷程「去儀式化」(deritualize) 的自我完成,必須在緊扣著個人和社會變遷的反思性歷程中,持續個人化(individualization) 的探索和建構才能達成。個人化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下手,講述個人的家庭故事,講述個人的重要事件,講述這些經驗中的想法與感受。故事敘說有助於完成個人化的生命經驗。Savickas (2013) 認為個人化是自我建構(self-construction)、自我生產(selfproduction)、自我社會化(self-socialization)、自我組裝(selfassembly)、自我制度化(self-organization) 的過程,以自己獨特的故事做為生涯錨固的根基。下文將針對以生涯主體的個人意義為核心的相關理論,進行探討與整理。

一、自我建構的生涯願景取代自我實現

Savickas 繼承Super(1984) 最核心也是最有價值的自我概念的想法,提出自我建構與適應的生涯觀點,後來Savickas(2011,2013) 服膺社會建構論的觀點,提出以自我建構取向(self-construction approaches),取代自我實現取向(self-actualization approaches)。自我實現取向的生涯諮商介入模式,遵從適配思維,注重潛能開發,強調進步、提升、強化自己與生涯成熟。

Spencer., etc(2011.) 認為生涯建構理論是個體以賦予其所從事的職業行為、職業經驗,個人主觀意義來建構其獨特的生涯。生涯是以過去記憶、當前經驗與未來心願,三者交織成生命主題,得以產生個人意義,也形塑出個人的職業生活藍圖。

vision 字源意義上是一幅看見的事物或景象,願景是一種內心的願望,可能是一幅圖畫,或一段文字,是一種實踐與行動的驅動力,去追求、達到某一個境界或狀態。生涯願景不是使命或任務,使命是就是要完成願景的必要條件,可能會化成若干目標。任務是要完成目標的具體行為。生涯願景有如人生的羅盤,最好的生涯願景是適合自己的願景。

二、由生涯適配轉向生活設計

從Parsons(1909) 的三角模式– 了解自己、認識工作世界以及聯者前兩者的真實推理(true reasoning),主宰生涯輔導的發展,建立人境適配(person-environment fit) 理論與思維,導致特質因素取向的生涯輔導,如Holland(1997) 的六角形理論、Roe 將工作世界分為八大類等,幾乎全盤指導生涯工作者的思維。

生活設計(Life design) 是Savickas(2012.a.) 提出來的概念,他認為後現代生涯是個性化的生活設計,應該強調自我建構與自我塑成。「我要創造怎樣的人生?」取代了傳統的生涯提問:「我要選擇甚麼生涯?」最大的不同是生涯不是在既定選項中的決策過程,而是在無限可能中去開創、建構與塑成。

「生活設計諮商的生涯建構」也可以簡稱為「生活設計諮商」(life- design counseling) 或「生活設計」( life designing)。生活設計不是一種模式或理論,而是一種論述(discourse),它是用來提高專業人員進行理解的概念。這種論述是以系統化實務基礎為知識,而不是以科學化的測量、實驗或預測來做指導。也就是Davies & Harre( 1990) 說的:是諮商產生了論述,而非諮商是論述的產物。實務經驗才能引導出理論,尤其在生涯軌跡遞羶的時代,理論無法趕上來談者眼前的問題。

Savickas (2012.b.) 的生活設計諮商引用了Rennie (2012) 提出的雙重詮釋的實踐論述,將來談者和心理師都視為主體,以故事取代分數,來顯示出來談者的獨特性,也以Madigan (2011) 提出的建構性分類(constructionist categories) 為本,重視意圖、目的和召喚。生活設計跟隨來談者和心理師對話和所建構的意義,鼓勵來談者發展自己的生涯認同,並展開生涯行動。

三、以敘事取向進行生涯諮商

呂格爾(1984/2004) 說:「未能全盤地作為我們生命的作者,我們學著成為自身故事的敘說者」。我們在敘說生命過往的事件時,並不是隨機的提取或歸納類,而是會將這些過去的事件編織成一個個故事。敘說是一連串過去發生過的事件組織、串接成具有敘說者獨特解釋意義的過程。敘說者對於故事安排與主角特性具有主導性,並會在故事串接過程中推論事件的因過關係,使得看起來混亂、隨機、無序的生活現場,顯現出秩序與意義。

Cochran(1997/2004) 以敘事取向進行生涯諮商,著重個人的生命主題與主觀意義,以未來藍圖描繪生涯願景,協助當事人以未來故事錨固生涯目標。White & Epston(1990/2001) 認為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以外化來將問題與人分開,使人有能力發展出多元視角,看到自己想要的理想未來。Freedman & Combs(1996/2000) 認為敘事諮商能幫助當事人鬆動外在文化的強勢故事,尋找隱藏故事或支線故事,重新建構個人滿意的生命故事。整體而言,敘事諮商重視生命主題與主觀意義,以外化鬆動強勢故事,並以未來故事錨固生涯目標。

故事敘說是一種藉由形構過去(Patterning the past) 而錨固未來的過程。我們在講自己的生命故事的時候,並不是依照事情發生時的客觀事實、毫無遺漏的,依序呈現出當時的情況而敘說,通常都是夾敘夾議的組織成一個故事樣貌。這個「夾敘夾議」,其實是我們主觀組織「建構」事件的過程。故事敘說(storytelling) 是藉由幫助人們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主動去建構其生命歷程。心理師以引導的方式提出問題,促發來談者述說生命故事,確認(identify) 生命主題並且邀請來談者確認(recognize) 這些生命主題。來談者是故事敘說者,專家變成故事的編輯,意義是成為藥方。所以心理師的工作是幫助來談者完成自傳故事的形塑與推理(doing autobiography shaping and reasoning)(Heinz, 2002),經由來談者現在的敘說,將過去事件與當前議題,建構成有意義的連結,以主體生涯(subjective career) 引導自我方向與個人責任。

四、生涯適應取代生涯成熟

Savickas (1997) 提出以生涯適應取代生涯成熟,他認為適應力是一種複雜的後設能力(meta competences),指因應改變的能力,具備面對各種生涯變動之要求的能力。社會建構主義所談的適應力(Adaptability) 與合模完全是相反的概念。文化的合模功能是要規訓個人成為符合社會的期待,比較像是「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西漢劉向《後漢書》),是一種削足適履的過程。而適應力卻是要以個人為核心,發展出主動、彈性、多元的能力,去回應多變的社會情境,是一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善於應變、防微杜漸的能力,能因勢利導而漸進自然。

談適應就必須談認同,認同(identity) 是指知道自己的故事與主題,而且知道在改變中如何審時度勢的去適應(adaptability)。敘說建構的自我認同更加容易擁有可雇用性,更主動進行終身學習,更快速獲得情緒調節能力,並能妥善運用資訊來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我建構取向的生涯諮商介入模式完全服膺後現代諮商理路,凸顯生涯的自我認同(identity)的重要性,強調個人化故事、個人特色、獨特性、主體性、不可取代性與生涯適應力。

綜合前述,作為生涯決策之穩定軸心的諮商方法,包括下列四種途徑:1. 建立生涯願景有助於描繪未來心願;2. 從事自己的生活設計能夠凸顯自我認同、個人特色、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3. 探索生命故事強調反思過去記憶,鬆動主流故事加深加厚支線故事以形成多元視角,並整合當前經驗以展現未來故事;4. 提升生涯適應力有助於穩固做決策的核心。

(表二:穩定「不變」決策核心的生涯諮商理論,請見完整電子報)

 

參、變與不變的生涯理論之整合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自我建構取向的多元生涯設計的諮商介入模式,完全服膺後現代諮商理路,沒有所謂的客觀真理,生涯決策也無法依循邏輯實證論的思維理路,生涯決策必須回到當事人的主觀真實、個人意義與生命主題。自我建構理論將文本故事視為發展適應力的來源。強調具有個人特色、獨特性、主體性、不可取代性的生活設計,注重生命故事與意義,以能提升生涯適應力。以生涯主體的個人意義為核心的相關理論,是生涯發展時,往下、往內紮根「不變」的穩定力量,也可以做為生涯決策之根本依據以達到幸福生涯的穩定軸心,本文整理出四個生涯諮商方法:1. 建立生涯願景(career vision); 2. 從事自己的生活設計(life design); 3. 探索生命故事(life story) 的意義; 4. 提升生涯適應力(adaptability)。

後現代的基本立場是必須與生涯不確定性共處,不確定包括危機或風險(risk)、模糊性(ambiguity)、模擬兩可(equivocality)。這四個理論作為橫軸的應變態度與挑戰,都針對生涯不確定性發展出系統性論述的觀點,因為生涯不確定強調危機,風險與不確定;計畫性機緣強調機緣、巧合、偶遇;共時性強調意味深長的巧合,意外或機緣性的關聯;混沌理論強調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有序與無序共存。這四個生涯理論,都共同指向「變」的生涯特徵。應對多元挑戰的新興生涯理論,是生涯發展時,往外、往前的「變」的社會環境,可以作為面對不可測、測不準外在世界的特徵以達到幸福生涯的應變態度,本文整理出以四種生涯理論以迎接挑戰:1. 持有積極不確定性(positive uncertainty) 態度; 2. 重視計畫性機緣理論(happenstance theory) ; 3. 體驗共時性(synchronicity);4. 迎接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no-22_1

若是將生涯發展時,往下、往內紮根「不變」的穩定力量視為縱軸,作為生涯決策之根本依據以達到幸福生涯的穩定軸心,而生涯發展時,往外、往前的「變」的社會環境視為橫軸,作為面對不可測、測不準外在世界的特徵以達到幸福生涯的應變態度,可以整合出「變與不變的生涯理論整合」( 圖一)。

生涯諮商是要幫助來談者面對「變/ 無常」的局勢中,持有積極的不確定態度、重視計畫性機緣巧合與機會、迎接生涯混沌的事實、體驗共時性的直觀經驗,以培養開放主動積極的態度。同時保有「不變/ 常」的穩定決策核心,面對生涯諮商的當事人,強調建立生涯願景、察覺重要的生命主題與未解決的問題,以便催化來談者運用這些生命主題,或解決待解決的問題,完成生涯中的自我認同,以便來談者能以彈性多元的方法發展生涯適應力。

參考文獻( 略)

本文章刊登於第22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