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亮震 / 輔仁大學工商心理學博士 / 擺渡工商心理學專業社群召集人
在一場針對待業超過18個月的大學畢業生所舉辦的就業促進活動中,一位理著短頭髮的大男生舉手以一種精明俐落的口吻問了一個問題:「老師,我在過去幾個月的期間,透過各家人力銀行寄了超過一千封的履歷表,卻只接到寥寥幾通的詢問電話,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請問接下來我該怎麼
辦?」
這個問題得到在座學員的熱烈迴響,紛紛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有的人甚至表示投過比一千封還多的履歷表,也是如石沉大海般的渺無音訊。
無論是剛離開學校的社會新鮮人,或是已經身經百戰的轉業待業者,即使胸懷滿腔的熱血和抱負,面對僧多粥少的求職市場,無不期盼可以在高失業率的處境中順利取得一個像樣的工作;不論是藉由電視廣告的大力放送,還是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很自然的會去做一件事:在最短的時間內到所謂的人力銀行登錄自己的履歷表;接著就是無止盡的透過各家人力銀行寄出一封又一封的履歷表,然而得到的回音卻是少之又少,漸漸的開始對自己、對社會失去信心與耐心,只能悶著頭問: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看了前面的描述,如果您曾經歷過類似的求職歷程,或是曾有過同樣的疑惑,那您一定要繼續看下去……
在繼續看下去之前,我想先問您一個問題:正在看本文的你,如果現在想要換工作或是找工作,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直覺會想用什麼方式找工作?
您的答案是不是也是人力銀行呢?
拜網路科技進步神速之賜,目前各位所熟悉的人力銀行已經成為找工作的首選管道;如果您也和大多數的求職者一樣,不知不覺就陷入所謂的「人力銀行上癮症」,您絕對不會是少數的個案之一,這種現象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社會集體行為了;曾幾何時,當我們想要找工作的時候,已經很習慣地直接上人力銀行搜尋工作機會,其他的求職管道就像是被打入冷宮的怨婦一般,逐漸受到求職者的冷落。
此刻的您,也許會一邊看著本文,一邊嘀咕,現在找工作「當然」是要靠人力銀行呀!(而且是用百分之百極為肯定的語助詞來回應),說不定八年級世代以後的求職者,根本就不知道除了人力銀行以外,還有什麼求職管道可以運用;翻報紙找工作儼然已經成為落伍的求職行為。然而,透過人力銀行找工作這種已經逐漸成為理所當然的求職行為,不禁讓人驚覺到,找工作的途徑似乎已經被各家人力銀行壟斷和宰制了!人力銀行幾乎已經和找工作劃上等號;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名言,早已不再適用在就業市場了。
然而實際上,許多公司一旦出現職缺,人資單位第一個動作還是會先透過內部管道公布職缺訊息,除了供現有同仁提出異動申請外,也邀請同仁推薦適合的人選;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促進人力資源的活化,也可以藉由同仁推薦讓招募甄選流程進行得更有效率;因此我們應該要先植入一種觀念,如果有找工作的需求,第一個接觸的對象應該是可以幫忙推薦的「人」,包括親友師長等等遠近親疏的人脈網絡,而不是「人力銀行」。
此外,各家人力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之下,不斷推出各種便利的新功能,所以我們經常發現,許多求職者在瀏覽工作機會時,可以很方便的寄出預存的履歷表,接著便是被動的等待求才公司的回覆,有許多社會新鮮人甚至認為只要把電子履歷表透過人力銀行網站寄出去就是在找工作了,此種求職行為的背後,無非是認為人力銀行真的會幫忙自己找到工作;殊不知人力銀行只不過是一個媒介平台,如果善用其職業資訊搜尋及提取的方便性,人力銀行便是求職者的天使;若是過度依賴人力銀行,那對求職者來說變是魔鬼了。
下次將帶大家進一步了解人力銀行的媒合機制對求供雙方的優缺點為何,並介紹人與工作的媒合邏輯應如何思考,敬請期待下回分解。
—
本文章刊登於第4期生涯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