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年嘉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源教室輔導老師
2015年2月,毅然決然地離開熟悉且深愛的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猶記得當年「轉職」的初心是期許自我能夠更全心投入於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的預防性工作。然而,「老天」似乎總會告訴我們此刻人生你需要學習與體會些什麼,所以,我意外地來到了陌生卻也充滿新鮮感的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工作,開啟了我生涯故事的新篇章。
資源教室輔導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從大家耳熟能詳的障類類別,如:肢體障礙、聽覺障礙、視覺障礙等,一直到頗為陌生的障礙樣態,如:學習障礙、妥瑞症、漸凍症等,只要是在學學生都將成為我輔導對象。「不被障礙佔據輔導的視框」是初入身心障礙學生輔導工作領域時我面臨的第一場挑戰,陪伴學生們正面迎擊障礙所帶來的限制,同時,更真誠看見「這個人」與生俱來的優勢與特點,唯有如此與學生們真實地接觸也才能更加看見生涯發展的潛能。
進入資教的第二場挑戰即是身心障礙學生轉銜就業的問題,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面臨到生理功能上的損傷及心理上的困境,更夾雜著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與偏見,資教老師們如何在大學期間為學生們預備未來職場工作時可能面臨的惡浪衝擊,在輔導歷程中老師也須提醒著自己,學生們職場適應不夠順利並非是自我輔導效能不彰,有時應更多元地看待就業大不易的社會處境。
「自我接納」從來都不是一門好修行的人生終極課題,尤其是要接受從小到大擁有顯而易見「障礙」的自己,是否願意與障礙共存常常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還記得初來乍到資源教室的我,當第一次遇到腦性麻痺的身心障礙學生-小黃,反覆訴說著自己如何被下肢不便與口齒不清的問題給困住,我努力鼓勵著小黃學習用正向觀點看待自己現階段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務,還記得小黃總在聽完後默默無語,臉上表情則彷彿掛著「好難」二字而離開,直到某日,小黃再度來到資源教室找我,認真地訴說著:「老師,好難要保持住正向好難,我想我能夠做的就是認清自己就是一個腦性麻痺,被侷限住的我,可以生氣,可以挫敗,但仍是可以有屬於我自己的夢想與理想」,聆聽完的我,淚水在眼眶裡打轉望著坐在正前方的小黃,久久不能言語。
感謝我的人生跟我開了個大玩笑,從家暴防治工作到身心障礙學生輔導工作,體會到對生命真正的正向觀點是在障礙中學習自我接納。每個人都會年老,年老的我們終將逐步體會到「障礙」,然而,在近4年的資源教室身心障礙學生輔導工作裡,讓我相信「障礙」不再是生命的結語,當我們能夠接納與共存,新的生命與生涯故事也隨即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