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藝術家之生涯決定因素初探

【生涯專論】藝術家之生涯決定因素初探

0

江學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摘要:

  藝術家這一行對一般人而言似乎帶著浪漫氣息,較少能理解此專業養成過程之生涯決定因素。從事藝術職業除了須具備天賦與高度興趣之外,養成過程可能得面對每一個學習階段邁向下一步時,要不要繼續畫畫的生涯決定。高等教育之後,若確認要成為藝術家,更可能得面對一段長時間的工作時程收入不穩定的事實。是什麼原因讓成功藝術家在年輕時能下決定讓自己的藝術生涯走在充滿挑戰的路途上?本研究訪談四名資深藝術家,探討他們的生涯決定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天賦與興趣帶動持續的努力、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生命貴人的啟發、獨特機緣帶動藝術為業的成長,為藝術家面對生涯決定時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生涯決定、視覺藝術、藝術家

壹、藝術家這一行

  許多人可能聽過「學畫畫沒飯吃」這樣的刻板概念,部分家長在孩子對藝術產生興趣並計畫進入此學門時,可能因此擔憂孩子學成後的未來生計。確實,根據陳素玲(2019)引用勞動部的報導,完成高等教育的藝術學門畢業生雖不至於難找工作,卻是平均薪資倒數第三名的學科。無可厚非的是,成功藝術家的養成時間極長,基礎創作能力訓練以及高等教育的美術學理論學習,幾乎僅僅是成為藝術家的起步而已。視覺藝術科系高等教育訓練之後,除了天賦與高度興趣之外,家庭支持、積極努力的個人特質、刻苦的抗壓態度、生命貴人、成功經驗與把握機會等多元因素,皆為數年之後成為成功藝術專業者之重要條件(江學瀅,2020)。以上凸顯成功藝術之職的職業技能培訓時間長,生涯發展之未來性與不確定因素高,收入更是個不穩定的因素。沒有人能保證想要成為藝術家的人下了生涯決定之後,什麼時候能真正以藝術為業,更有可能隨時因收入不穩定或藝術風格無法被接受,被迫得要轉行到能活下去的職業。既然如此,藝術家這一行的生涯決定是怎樣形成的?有哪些一定存在的因素支持他們堅持自己的決定而以藝術為業的理想?

貳、生涯決定理論

  人生充滿抉擇。童年時期的決定較遷就生活層面的食衣住行之基本需求,事務的決定權依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青少年時期的決定若與父母意見相左,可能必須在衝突中學習溝通。成年之後的就學、交友、搬遷、嫁娶等重大事件,無一不仰賴決定,這當中,生涯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影響著一生的各種生命事件之發展。Tiedeman和O’Hara(1963)認為生涯發展的歷程是一連串決定的總和,Clarke,Gelatt,和Levine(1965)認為生涯不是單一決定的結果,前面的決定會影響後面的決定。Erikson(1998)認為人生每個階段必有其所需面對的危機與任務,將Erikson的八個發展階段配合Super(1972)的發展階段,可理解每個階段除了面對心理危機之任務以外,生命的腳步充滿決定。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引用Super一篇於1957年進行的研究,說明大學生年齡層的個體之生涯發展須面對的是選擇高等教育或是就業、選擇學校課程、選擇適當的職業、選擇發展職業技能等。

  生涯決定的模式最早基於經濟學理論,以生涯須達到減少損失、增加獲益為目的。此處所指的利益包括安全感、名聲地位、社會階級流動、最佳配偶等,因此生涯決定可視為獲取利益的手段(吳芝儀,2006)。以藝術行業而言,藝術並非清高而不食人間煙火,藝術為業的藝術家買賣之物件是藝術品,因此藝術家的生涯,亦為透過藝術獲得利益而得以生活的職業。上述之利益要素接近於一般社會認定的成功形象,Raynor和Entin(1982)主張生涯中的成功經驗能帶來自我價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此概念統整了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自我形象(self-image)、自我肯定(self-esteem)、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等理念的結果,意味個體的成功經驗更能導向期待中的目標。Gelatt(1962)指出,訊息(information)是決定者的重要參考,有足夠的訊息才能幫助個體進行生涯抉擇。Harren(1979)則說明個人決定風格(decision-making style)也是生涯決定的重要因素,他歸納了理性型(rational)、直覺型(intuitive)、依賴型(dependent)這三類風格。理性型在決定前會收集各種資料分析比較,直覺型關注自己感受並以直覺作選擇,依賴型則等待他人的建議。以這三種類型而言,如何定位藝術職業之選擇類型,則是一個有趣的探究內容。這主要基於藝術行業的特殊性,縱使某人十分確認自己想要成為藝術家,理性地收集各種資料分析比較,也許此人依然能以藝術為業,卻不一定成為成功的藝術家。理性的生涯決定不保證一個想要成為藝術家的人能創作出好作品而獲得市場青睞,更不用說聽信他人建議的依賴型,有可能長期持續的堅持在藝術專業生涯發展的道路上。直覺型有可能比較接近藝術專業的生涯決定,然而是否真的如此則有待研究探究。

  對藝術學習具有高度興趣的學習者多數從小就顯現其志向,可能從小愛畫畫且父母支持送才藝班學習,也可能因此上小學之後考試進入藝術才能班就讀。許多大學視覺藝術科系學生在上大學前,至少一個學習階段就讀藝術才能班。整個求學過程看似生涯定向清晰,卻時常在完成高等教育之後才發現生涯決定之必要。陳勇祥、張昇鵬(2015)的研究中,一位視覺藝術專長的學習者在博士班時期才面臨生涯抉擇的考驗,這份研究指出體制中之藝術教育過度技巧導向導致高等教育後期才出現生涯選擇之問題。此現象說明了許多喜歡畫畫的學習者,自幼因興趣而選擇長時間的投入學習活動,無論有沒有進入體制內的美術班就讀,美術是重要的興趣。當高等教育進入專業學習之後,反而面臨生涯選擇的困惑,除了「學畫畫沒飯吃」的刻板印象之外,到底畫畫能怎樣?當成為藝術家是現實中的少數時,畫畫之外還能做什麼,這是教育體制當中少著墨的部分,因為各大學的視覺藝術相關科系,並沒有哪一個學校科系開設藝術生涯規畫的課程,視覺藝術學習者的生涯歷程少有研究文獻。社會學習取向的學者Krumboltz(1994)認為生涯決定是思考(thinking)的認知與行動(action)之知行合一的結果,天生的遺傳與特殊才能、環境與重要事件、學習經驗、任務取向的技能等,是四項面臨生涯抉擇時的重要因素。社會學習觀點之下的決定是學習而來的技巧,所以此理論取向的生涯實務工作聚焦於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做決定,也教導人們善用隨機事件帶來的機會。學習經驗包括工具性的學習經驗(instru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s)和連結性的學習經驗(associ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工具性的學習經驗是先備經驗(antecedents)、行為、結果(consequences)之間的循環,以此說明視覺藝術的學習歷程時,能理解那些因喜歡畫畫而進入視覺藝術科系的人,是因自幼的繪畫天賦獲得周圍長者的鼓勵,加上創作成果的成功與滿足之經驗,更帶動興趣成長,進而讓他們願意持續而長期的投入練習。連結性的學習經驗從觀察別人的狀態而思考自己的情況,這一點對視覺藝術學習者而言,時常發生在畫室的情境當中。許多視覺藝術學習者為了要增進繪畫技巧,會選一個畫室長期學習。畫室通常有畫得很好或是已經考上學校的學長姐協助技巧學習,過程夾雜著分享準備術科與練習的經驗、面對技巧困難無法突破的心情、決定考術科之後的學科學習狀況等等,對於走在歷程中的學習者能有許多連結性的學習。上述兩種學習方式皆影響個體的生涯決定,若無法在長期的術科演練中獲得工具性學習經驗的成就,很難持續;若無法從前人的生涯發展經驗中獲得經驗分享,尤其術科的學習很難像學科投入多少時間可能獲得多少的情況,前人經驗會是生涯決定很重要的參考。

  除了發展出許多處理生涯議題的方法之外,Krumboltz在《幸運絕非偶然》(Luck is no accident)這本書中鼓勵人們掌握生命當中的隨機事件,將偶發事件轉變為機會,實踐未規劃的事件,大膽接受從未預期的事並將其轉變為成功之道。他在書中以具體案例教導讀者各種把握機會與執行想法的具體行動,刺激讀者思考自己的生命偶然事件可能帶來的幸運影響(彭慧玲、蔣美華 譯,2005)。這一點對於藝術學習者而言,可能是很重要的訊息。作品有沒有機會曝光,有沒有伯樂般的藝術評論者協助寫評論文,或是藝術品經紀人協助把收藏家帶過來,都有可能是生命偶然的機會。創作之認真努力之餘,若能有良好的展出與認識貴人的機緣,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可能是藝術生涯發展歷程中很重要的因素。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的生涯決定因素,每一個決定都影響了後面的結果與生涯發展,這些決定的結果又影響了更後面的決定,再影響後續結果。這個歷程中隨時出現的隨機、偶發的事件,皆可能打亂原來的決定,但Krumboltz認為這些不斷變動的現象,皆可能提供個體不同的學習機會,只要能將每一次的學習轉變為對個人正向的影響,便對個人的生涯抉擇能帶來正向行為與結果。

參、四個藝術家的生涯小故事

  本初探研究欲探討藝術家的生涯決定因素,以四名在視覺藝術領域發展良好的藝術家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四名研究參與者當中,男女各兩名,版畫家與水墨畫家從事專業超過五十年,創作者與插畫家則已努力超過三十年。本研究期待能在個人生涯決定因素之外,由不同的社會發展之時間階段,思考藝術職之生涯決定的可能因素。以下由命名為版畫家、水墨畫家、創作者、插畫家等四名藝術家的生涯發展小故事,繼而由這幾個故事歸納他們的藝術生涯決定因素。

一、從踏實的版畫助理到版畫家

  版畫家童年時期因藝術天分時常被老師叫去做壁報,也因為老師看出他的藝術興趣,小學壁報都是他在做,教室裡的大字也是他寫的。中學之後,老師知道他會畫畫,把他的作品送全省學生美展,得獎後十分受到鼓勵。等到要考大學美術系時,老師覺得自己無法教全部的考試科目,帶他到幾個名師那兒學習。這個過程中,母親希望孩子都念工專的職業學校以保障工作,出社會立刻有工作,對於他學習藝術的未來不確定性,鼓勵念師範院校,至少有工作。幾個術科老師到家裡勸父母,說明版畫家的才華將來可以送到日本讀書,因此在考上師範院校之後,一心想要出國學習。大學畢業之後只教了一年書,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想要當藝術家,當完兵之後就前往日本。由於那個年代學畫畫所有的親友都會說將來沒飯吃,因此去了日本雖然專攻油畫,卻偷偷學起收入比較好的設計科目。最後發現,日本的油畫都是跟歐洲學的,因此決定負笈前往法國。從橫濱出發的船經過香港、越南、印度等地方,看到各地文化的不同,開啟了年輕的眼界。到了法國巴黎後,還是專攻油畫,當時流行抽象畫,大家都在畫抽象畫。結果老師告訴他,你老遠從東方來,不要畫我們的,要畫你們的。當他把台灣的廟會和文化意象表達出來之後,發現老師鼓勵他表現自己的文化認同,作品更因此受到博物館的收藏。另外,他開始做版畫,也當老師的助理。版畫家表示,當法國的老師助理時,其實就是個打雜的,老師說要什麼就遞上什麼,一邊看老師上課,他非常仔細看,也同時學習。他每天早上七點進工作室整理東西,全時間仔細的看老師怎樣工作,課餘不斷的努力創作,每年作品都能得獎。在法國待了兩年多,因為法國鬧學潮,學校不能去,哪兒都不能去,因此決定轉往紐約發展。法國的老師把他介紹到紐約的版畫工作室,在那裏他看到各國來的藝術家使用各種技法,受益很多。為了繼續做版畫,自己又沒有機器,就到工作室找人少的時段不斷的創作。除了繼續創作參加比賽和展覽,版畫一次創作能印幾十張,雖然會限制數量而不會無限制生產,作品數量成為謀生的重要工具。由於專攻版畫,更以此為業,各種版畫媒材技法皆能爐火純青的表現,作品風格則具有文化符號之意義。

二、正向樂觀積極的水墨女畫家

  水墨畫家的父母皆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母親為前清藝術家後代,先輩親屬中也有女性藝術家,父親字寫得好,詩文造詣佳。水墨畫家認為家學淵源對她的影響深刻,手足當中有個學工程的哥哥,工作之後喜歡買當時台灣社會少見的畫冊,讓水墨畫家從小對藝術耳濡目染。中學時在學校做了不少壁報,但在遇到一位會帶學生寫生的好老師才開始真正接觸繪畫,然而畫畫一直是美術課的事,直到高三考前才臨時補習,連毛筆和墨都是跟老師借的。考上大學美術系之後,一次油畫比賽佳作帶來很大的鼓勵,沒有想過未來以畫畫為業有沒有錢這樣的問題。由於對水墨不大有興趣,自然沒有很認真看老師示範。有次很認真練習,當她把自己以為很好的作品交給水墨老師後,被老師撥了冷水,感覺很喪氣。另一方面,卻又很不服氣,但這件事情給她帶來奮發向上的力量。大學階段的水墨畫家,人緣佳又活潑,是系學會的會長,辦活動受到同儕很多的支持。大學生活多彩,同時接觸不同老師的方法,有的老師很嚴格又很兇,但一整個學期才收一次作業,一次收三十幾張,到了期末懶散的大學生沒有人畫,最後趕作業趕到紙都乾不了,就這樣調皮的敷衍。畢業展覽是一個進步的關卡,因為喜歡大畫,就挑戰巨大的四連屏,獲得老師的好評。畢業時系上出缺助教,剛好有機緣留任。當時的系主任很嚴格,每天要寫教學日誌,由於自認為文字能力不佳,開始認真努力。助教要管理圖書館,此時發現系上圖書館有很多絕版好書,在深知自己的不足之下,天天利用時間臨稿。回頭想想自己的藝術成長歷程充滿感恩,有的同學努力但沒有成功,至少她還能有一些表現。水墨畫家認為想成為藝術家要能思考,還要夠有能力,圖畫才能又好又有內涵。另外還要有企圖心,有企圖心才能把自己的作品推展出去。她也非常感謝自己的家庭並沒有重男輕女,父親從來沒有覺得女生可以少讀一點書,或是結婚就不工作帶小孩。退休之後,回到大學校園旁聽哲學課程,因著哲學思維的學習,拓展作品意境的思維,整合哲學思考與作品意境,將她的作品氣度更往宏觀的視野提升。

三、生活充滿挑戰的當代藝術家

  創作者自述從幼稚園開始就想要當藝術家,但並沒有確實具體的想法,日子正如一般孩子長大。國小時課業簡單能輕易拿好成績,國中之後愛玩成績急轉直下,交了壞朋友分班也在放牛班。爸爸看他喜歡畫畫,送到家裡附近的畫室學畫。畫室裡都是準備大學聯考的人,國中時期的創作者學得非常快,一下子畫得比聯考的人還要好。畫室老師不但鼓勵唸美術班,還協助打電話給學校老師。由於成績太差,學校老師建議國中一年級重來,因此第二年從美術班一年級重新開始,學術科成績快速攀升,美術比賽時常得獎。高中順利考進當時北市初成立的美術班,遇到能引領思考人生方向,或是專業引導夠開放的幾位好老師,大學當然以美術專業為唯一方向。決定選擇師資培育大學和藝術大學之間,受到畫室老師影響選了師培大學。入學之後有些後悔,尤其感到浪費時間重複練習很多既傳統又已經會的東西,雖然系上展覽也得獎,總是不滿足。大三曾經想要休學轉學,因為兵役問題留下來讀完。畢業分發教書教了一年,隨即當兵、賠公費、出國讀書。雖然大學期間感到想學的都沒有學到,還是有少數啟發創作想法的複合媒材這類課程很有收穫。國外讀書回來之後,想過要進大學任教,也有兼任機會,但因為展覽非常多,專心創作之餘時常要跑來跑去參加各種展覽,實無法承諾學校每周固定的教學時間,因此持續走在創作的道路上。成為藝術家創作近十年的時候,獲得一個當代藝術新人獎,給自己很大的鼓舞。同時,除了不斷思考創作和參加展覽,也透過申請國際藝術村,到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駐村創作,曾經到過十幾個國家。其中,對奧地利印象最深,此國提供很充足的資源給創作者專心創作。巴西也是一個特別的地方,讓他在一個小島的特別文化環境中,體驗特殊文化情境。目前他過著非常自律的自由業生活,每天要花許多時間看各種領域的資料,尋找創作靈感。他特別談到財務規劃,因為藝術之職並非穩定收入,良好的財務規畫能幫助他在創作時較不需要擔憂經濟問題。

四、樂於平凡忠於自己的繪本插畫家

  插畫家從小悠遊自在的生活,自述一直處在後知後覺的狀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學習上一切順利。她有個水彩畫家的舅舅,從小跟著舅舅學習,並沒有特別想要當藝術家。升國中時因緣際會之下,完全沒有任何準備考進美術班,此時才開始學習各種基礎繪畫,沒有在額外的畫室學習,然而學術科壓力讓她想要轉當運動員。一位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對她多所鼓勵,讓她打消這個念頭,國中二年級超齡的獲得水彩類的美展大獎。三年級學術科成績均優,考試時放棄第一志願就讀住家旁邊的附中普通班。高中二年級因學校推薦參加特殊才能資優保送甄試,才開始正式拜師學畫,學畫時間不長但獲得全國最優秀成績進入大學美術科系就讀。入學之後雖然很認真,卻隱約覺得繪畫技巧和國中所學差異不大,逐漸失去繪畫興致,開始轉學設計。學了設計之後除了接案賺錢之外,對她影響深刻的國中老師更介紹學生給她指導技巧,因此存錢在畢業後不教書賠公費,開始設計師的生活。幾次轉換工作之間,她隱約感到自己對於畫畫的熱情,剛好也在幾個設計工作的起伏之時,連續參加了幾次繪本插畫比賽,卻都沒有結果。現在回想起來,可能當時有工作,也沒有很認真看待這件事情。結束最後一個設計工作那一年,剛好得了信誼幼兒文學獎,就這樣開啟插畫家的旅程。插畫家回想自己走到現在的一切,從來沒有想過賺錢理財或做什麼工作,好像後知後覺的走到那兒算到那兒,也從來沒有人教導生涯如何規劃,但仔細想想,自己的個性特質還是會走到獨立創作的工作型態,自律又自在。

肆、藝術專業者的生涯決定因素之初探結果

  Holland(1985)的生涯特質六角模型將藝術專業全部歸類在A組,介於研究型和社會型之間。然而,藝術家特質以及藝術生涯之發展到底為何,似乎還有許多探究的空間。本研究訪談幾位藝術家之後,發現藝術家生涯發展各具獨特性,很難歸納成一種典範性的發展模式。首先,良好的藝術專業表現,似乎很難單純因興趣加上完整訓練,便保證能以藝術為業。天賦是藝術生涯發展的重要成分之一,環境因素例如學習環境以及人的因素,也是推向學習穩定成長的因素之一。最後,個人獨特的機緣扮演重要條件,以下說明。

一、天賦與強烈興趣帶動持續的努力

  上述四位藝術家,都是從小顯露創意與天分,小學階段時常因此擔任班級代表做壁報,作品送比賽得獎是共通經驗。有能力做出具體可見的作品,自己能辨識能力比同儕佳,獲得長輩鼓勵,對創作有自信。這四位還有一個共同點,天賦讓他們在藝術領域學習快速,短時間的學習能有良好的技巧表現,並且獲得術科考試高分的結果。天賦與表現加上高度興趣的正向循環,學習過程更願意為此付出努力。高等教育的專業培訓之後,持續的努力並面對挑戰與困難,最後能在創作中找到自我定位,是帶來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良好學習環境與生命貴人的啟發

  根據研究結果,四位並非從小立志當藝術家,對此也沒有具體規劃,但他們都有民主的父母,尊重志向與興趣,不因擔憂生計而過早阻止發展。他們的求學過程,尤其是國、高中階段,都遇到伯樂般的生命貴人。版畫家有老師到家裡跟爸媽說明他的天分,水墨畫家有老師主動教學並借出筆墨幫助考試,創作者的畫室老師主動打電話到學校詢問加入美術班的方法。就讀美術班的創作者與插畫家皆在國、高中階段的美術班遇到能指引人生方向,並多所鼓勵的好老師。環境帶動學習的部分之現象很有趣,兩位年紀比較大的研究參與者對大學的專業學習有許多正向的說明,意即版畫家與水墨畫家在大學階段的藝術培訓後,更確認自己能勇於接受藝術為業的挑戰而成為藝術家。較年輕的兩位研究參與者皆來自於體制內的藝術才能班,卻因國、高中的良好訓練,到了大學,感到重複學習之無趣,轉而從事與繪畫較不相關的創作模式。此現象提醒了相關研究者,探究藝術專業者之生涯發展時,似乎不能僅將生涯決定之視野放在選擇藝術為業,而應該更精緻的探討藝術表達形式之決定因素。

三、獨特機緣帶動藝術為業的成長

  天賦、興趣、家人支持、生命貴人、學習環境、專業挑戰等因素,皆不能完全保證能夠穩當從事藝術創作專業。如Krumboltz所言,努力之外把握機會的重要性(彭慧玲、蔣美華 譯,2005),機緣似乎是藝術為業的重要因素之一。版畫家從中學階段開始得獎,留學法國後爭取各種比賽得獎的機會,得獎成為順勢努力的機緣。水墨畫家大學期間為學生領導者,剛好在助教職缺時留下服務,機緣讓他有更多機會成長。創作者的機緣在於碩士畢業後的大量展覽機會,把握每一次的展覽機緣與藝術圈互動,更把握機會爭取各種創作贊助並與收藏家保持良好關係。插畫家則在擔任設計師的過程,逐漸發現自己最深的創作渴望與喜好,把握插畫獎的機緣繼續努力。

  本研究基於對藝術家這一行的生涯決定之好奇,立意取樣四名資深藝術家進行訪談,聚焦在其藝術學習的每個階段決定繼續走下去的歷程,歸納整理出個人天賦與興趣、生命貴人與學習環境、獨特機緣並把握機會等三個重要因素,帶動藝術專業的生涯發展。以上初探結果,提供生涯輔導相關研究者思考特定專業之生涯相關議題,更提供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人員更多的理解該特定專業,並能幫助特定領域學習者思考個人生涯發展之規劃。

伍、引用文獻

江學瀅(2020)。視覺藝術精進專業者的職業生涯發展之因素探究。藝術教育研究,39,79-113。

吳芝儀(2006)。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67-190。

陳勇祥、張昇鵬(2015)。二位藝術才能資賦優異成人回顧其生涯歷程與生涯抉擇之思考及論述。資優教育季刊,135,9-16。

陳素玲(2019年12月)。近五年大學畢業生,最好及最難找工作的科系出爐。取自:https://www.cheers.com.tw/career/article/5095818

Clark, R., Gelatt, H. B. & Levine, L. (1965). A decision-making paradigm for local guidance research.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44, 40-51.

Erikson, H. E. (1998).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New York, NY: W. W. Norten & Company.

Harren, V. A. (1979). A model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119-133.

Holland, J. (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2nded.).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Krumboltz, J. D. (1994). Improv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pp. 9-32).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Krumboltz, J. D. & Levin, A. S. (2005). 幸運絕非偶然(彭慧玲、蔣美華 譯),台北:北極星。(原著Luck is no accident: Making the most of happenstance in your life and career出版於2004)。

Super, D. E. (1972). Voc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persons, positions, processes. In J. M. Whiteley& A. Resnikoff (Eds.). Perspectives on vocational development(pp.13-3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

Raynor, J. O., & Entin, E. E. (1982). Motivation, career striving and aging.New York, NY: Hemisphere.

Tiedeman, D. V., & O’Hara, R. P.(1963). Career development: choice and adjustment.New York, N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