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電影院 / 【生涯電影院】岡仁波齊(Paths of the soul A journey to humanity and faith)

【生涯電影院】岡仁波齊(Paths of the soul A journey to humanity and faith)

0

黃素菲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輔仁大學心理所兼任教授
敘事諮商心理師、敘事諮商督導


影片說明 [2017/中國大陸/117分鐘]

  《岡仁波齊》是和力辰光、樂視影業、雲南尚立文化、馬燈電影、西藏鑫合文化、上海和力影視等出品的劇情片,由張楊執導,尼瑪紮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

  張楊1988年先是就讀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再轉往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92年畢業,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98年處女作《愛情麻辣燙》開始引起注意。1999年的《洗澡》在多倫多等國際電影節上大受好評,而且獲得了眾多獎項。2001年的《昨天》在第四屆曼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翼獎」。2005年的作品《向日葵》以細膩的基調表現了父子兩代的衝突,在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銀貝殼獎」。2006年,和趙本山合作了一部黑色喜劇《落葉歸根》。2012年《飛越老人院》,由中國老一輩演員許還山、吳天明、李濱等主演,這些老演員的平均年齡高達80歲,張揚稱本片是一部「瘋狂的青春勵志片」。2016年《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紮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影片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復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一路降服心魔,最終將聖物天珠護送進入蓮花生大師掌紋地的故事。張揚是一位難得能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的年輕導演。岡仁波齊其實在2015年就拍完,後製花了兩年時間。

  岡仁波齊峰(藏語:གངས་རིན་པོ་ཆེ,藏語拼音:Kangrinboqê),岡底斯山脈的第二高峰,海拔6,721公尺,位於西藏普蘭縣境內,南臨瑪旁雍錯和拉昂錯,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岡」藏語發音為「扛」,意義為「雪」,「仁波齊」即「仁波切」的另一音譯。梵語稱為吉羅娑山(कैलास पर्वत,Kailāsa Parvata),耆那教稱為Așțapāda(八足)。岡仁波齊神山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不僅如此,它還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裡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神(Shiva),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在岡仁波齊峰可以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所以藏民、印度佛教徒等,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轉一次岡仁波齊聖山。轉山的意思就是轉一圈岡仁波齊這座世界中心的聖山之意,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500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佛。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

  下圖可以簡單了解岡仁波齊峰的地理位置。左藍點就是岡仁波齊峰(在尼泊爾左上方),中間藍點是西藏的拉薩,右邊藍點是雲南緬甸境的丙中洛。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峰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所以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

說明:這是2017年8月我從大理出發沿怒江北上,過了丙中洛,往岡仁波齊前進時標註的地圖

  轉山道分兩條: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外線總長52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路途上會看到許多磕長頭的藏民則需花15-20天。除了路線長度的挑戰之外,最厲害的是克服海拔的高度。從聖湖瑪旁雍錯出發,能瞻望到海拔7694米的那木那尼峰,藏民稱之為「聖母之山」或「神女峰」,為喜馬拉亞山的西段最高峰,與海跋6721米的岡仁波齊峰遙遙相望。

  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詞曲由朴樹擔綱,他一直處世低調,有個性的歌手。朴樹也獻唱了主題曲,隨著歌聲似乎也到達了那片淨土。

不設定劇情的故事

  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的芒康縣普拉村,村民尼瑪紮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神山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紮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11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冒險的朝聖之路。

  本片接近紀錄片形式。影片全部採用素人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出身的當地人本色出任,電影沒有腳本,全部真實記錄。在海拔4000多米上的高原全程真實記錄,無論吃住還是工作,劇組全程都在這條實實在在的朝聖路上進行,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耗時一年,跟著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整個電影通片使用有源聲音,從頭至尾沒有添加任何主動添加的音樂,唯有朝聖隊伍的真實地行走。

遇見岡仁波齊

  原本張楊以為腦子裡設定的人物,孕婦、掌舵人、老人、少年、小女孩、屠夫等一行朝聖者,要七八個村子才能拼湊齊整,沒想到一個村子全解決了。在朝聖的路上,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老人去世了,就去世了,沒錢了就去打工,賺到了錢再上路。導演並沒有刻意表達信仰的價值,就只是平和的呈現一種和我們不同的生活。整部電影這一群人,並沒有進入最後的轉山,這才是電影的妙筆,電影全程都只在通往岡仁波齊的路上。關注結果,追求成功,可能恰恰好錯過了過程的細節與精彩。

  2017年6月底,應上海交通大學之邀去上課,正好一個沒課的下午在上海蓮花南路上的影城,買票進院看了剛剛上映的岡仁波齊,整個放映廳才三個人。隔壁廳播的《變形金剛5》,可是一票難求,令人唏噓。更因緣巧合的是,同年八月初去了一趟怒江,整個行程從大理北上經過六庫、瀘水、福貢、貢山到達丙中洛,還去了德欽。德欽縣城就是這11個人從普拉村出發的所在地了。我們還拍了梅里雪山的照片(下圖),美到令人心醉。

重要角色的生活日常

  尼瑪紮堆,48歲,是整個朝聖隊伍的掌舵人,歷練沉穩。他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尼瑪紮堆的父親在 14 年春節將至的時候去世了,老人一生最大的心願是能夠去一次拉薩,卻總是未能如願。尼瑪紮堆時常悔恨,所以這次下定決心一定要帶上叔叔踏上朝聖之路。

  楊培,72歲,尼瑪紮堆的叔叔。一直為了照顧哥哥的孩子們而辛勤勞作,善良、淳樸。一生未出過遠門,哥哥在世時,老哥倆一直想去朝聖,始終未能如願。這一次他下定決心要帶著自己和哥哥的夙願一起上路,到神山岡仁波齊,完成神聖的朝聖之路。

  斯朗卓嘎,19歲,從沒上過學,也不會說漢語。姐姐是次仁曲珍,下邊還有兩個妹妹,在16歲時就嫁給了隔壁鄰居尼瑪紮堆家的三個兒子。因為承擔了很多家務,平時在婆婆家裡很少說話,只有當回到娘家時,才能有片刻的放鬆。

  次仁曲珍,23歲,從未上過學,斯朗卓嘎的姐姐,已懷孕半年左右,在朝聖路上生下一子,丈夫是色巴江措。由於她家姐妹幾個沒有兄弟,所以本打算讓尼瑪紮堆家的三兒子入贅過來做上門女婿,但那個小夥子死活不同意,最後招了色巴江措做上門女婿。

  色巴江措,22歲,次仁曲珍的丈夫。芒康加它頂村人,上過三年學,但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在兄弟九個中排行老八,他一直央求媽媽不要讓他做上門女婿,可是三年前,考慮到家裡的情況,最後還是做了次仁曲珍家的上門女婿。

  仁青晉美,32歲,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2012年仁青家擴建新房,在一次運送木料的途中出了車禍,致使兩死一傷,不但賣掉汽車和犛牛,還欠下了二十多萬的債務,為了還債使得全家人疲憊不堪,從此仁青晉美一蹶不振,賦閑在家。

  紮西措姆,9歲,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很漂亮,也很有靈氣。因父母平時比較繁忙,所以通常都是曾祖母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她和老人家感情非常好,聽說父母要去朝聖後,選擇跟隨父母一起踏上朝聖之旅。

  江措旺堆,35歲,屠夫,腿有殘疾,而且血壓一直很高。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家境一貧如洗。江措平時會幫別人殺牛換些酒買醉,由於藏族人不殺生,所以在他那自卑的內心裡又添加了一抹罪惡,他想借這次朝聖洗刷心頭的罪惡。

拍攝過程就是修行

  對於這樣一個題材,並不是大眾之所好,有些鋌而走險的意思,但卻又真正對於這個缺乏信仰的社會很討巧。從構思了十多年的一個想法,到長達一年的
拍攝歷程,劇組跟著朝聖隊伍拍攝,讓電影拍攝過程就像是一場修行,渡人渡己,修心修性,外化於行,內化於心。

  除了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有那些虔誠向前,渺小卻又偉大的信徒們,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單純、自然又富有哲理的人生意涵。2500公里,幾乎要繞台灣三週,用五體投地的方式朝山前行,光用想的就會寸步難行。他們一行人磨壞一打又一打的布鞋,一件又一件的皮製圍裙,一雙雙木製手板。其實,朝山是不能用大腦籌畫的,一直重複單存做一個動作,一直重複一個動作。就只是專注在當下這個匍匐到地的動作,專注在身體與大地的親吻,專注在每一個舉手到額頭對上蒼的禮讚。不是用腦思考,而是用心感受。

單存的信仰

  在電影中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一起踏上了朝聖的旅途,各司其職,一直到到達聖山岡仁波齊,每天晚上他們都會聚在一起念經,就像是一個古老又現代的冒險史詩,各種災害和意外也時有發生,讓人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生命和人性。這正是朝聖的意義所在,面臨艱難困苦,並面對它們。

  這一場「朝聖」是精心策劃過的一場旅行,雖然是演員在表演,表演者卻不是職業演員,他們的確是真正的素人,也想要去一趟岡仁波齊和拉薩朝聖,因此這場電影的拍攝既完成了拍攝,又完成了一群人的朝聖心願。我認為就是一場行動藝術的展演,這也是為什麼張楊拒絕將之稱為「公路電影」而叫做「真實電影」,因為「公路電影」缺乏岡仁波齊的真實性。

  雖然《岡仁波齊》不免對西藏、對朝聖過度詩化和符號化,但並不影響這部電影打動人心的力量。用它來認識西藏,當然是不夠深入,用它來閱讀內心,確實能收沉穩定靜之效。

生老病死都在路上

  《岡仁波齊》中23歲的次仁曲珍,懷孕在身還去朝聖,途中生完孩子繼續上路。好像人類的懷孕生產也是萬物生生不息的一個常例,不必刻意造作。72歲的楊培,尼瑪紮堆的叔叔,走過拉薩之後,在一個夜裡睡去就再也沒有醒來,清晨他們把他安葬在雪山裡。生生死死,有如朝朝暮暮的平常。

  9歲的紮西措姆,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是整個隊伍中年紀最小的朝聖者,雖然她總是耍點小聰明,多走幾步才拜一次,不減少她在影片中的重要性。不知道日後長大的她,會如何繼續提取這一年朝聖所給予她的生命之泉。

  路過住家或其他紮營停駐的朝聖隊伍,總是會有人吆喝,一起喝口茶。甚至,獨居老者隔日要播種,11個人就留下來一週,幫忙老者一起作完農事再繼續前行。好像生活裡就是日昇日落,不必汲汲營營趕赴目標,當下就是生活的本然。

意外是生活的日常

  片中車禍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肇事那方,因為車上有病人急於趕赴醫院因此撞壞了尼瑪紮堆的卡車,發動機全毀。他們索性丟下車頭,徒手用人力拉後面的車廂繼續前行。一則是,他們視車禍是他們生活中遭遇的小枝小節,就像人與人行走不免撞到肩膀一樣稀鬆平常,互相道歉,又繼續前行,沒有賠償、作證、互告等等繁瑣的法律求償過程,這確實是都會人生的反差寫照。另一則是,拉車前行的男人們,把車拉到定點,又走回去開始拉車的原點,繼續五體投地的朝聖儀式,沒有偷斤減兩、僥倖之心。這樣的人,這樣的態度,怎麼可能做出惡行?

  走到一段路,融雪的水溢滿路面,停了一下,要繼續拜行通過嗎?繼續走吧!一群人,此起彼落,撲身下地,濺起水花,五體投地在水裡再起身,一身水花、笑聲四溢。這一地的雪水,多麼像日常生活遭遇的小小困頓,約好的人沒出現,該來的火車誤點,該飛的班機停飛……我們能像他們一樣,無視橫阻而繼續前行嗎?

  途中盤纏沒了,他們就駐點打工,湊到費用再繼續前行。這樣的單存與相信,對於在資本社會中,被層層社會制度與機構包圍的現代人來說,是需要多少的成長團體、個別諮商、自我超越與反思,才能修練到的安全感啊!

  這一生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個人,翻過的每一座山,走過每一步路…….歡喜或心碎,忌妒或驕傲,都是生命中唯一的真實。重點不是遭遇到什麼,而是如何面對這些遭遇。

生命提問

1. 為什麼要朝聖?朝什麼聖?朝山,會不會不是指有形的聖山?如果你一生有一座要朝聖的山,會是哪裡呢?

2. 你曾經經歷過那些困頓、挫敗,你滿意你當下回應的方式嗎?如果有更好的回應之道,會是如何?

3. 如果把我們的一生,也看成是一個朝聖的過程,那麼,看待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會有所不同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