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求職文化與組織發展 / 【求職文化與組織生涯】打造個體企業家思維,有限人生玩出無限可能

【求職文化與組織生涯】打造個體企業家思維,有限人生玩出無限可能

0

呂亮震 / 擺渡人生學校共同創辦人、執行長 輔仁大學工商心理學博士


不確定時代下的職涯發展

  每年到了年底,總是會看到媒體開始討論轉職的議題,今年初因為全球遭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即便台灣管控得宜,還是有不少產業受到波及,連帶也使得許多人面臨能否繼續保有工作的危機,因此轉職這件事在內涵上已經有了些轉變,不再是討論應該要轉到哪個條件更好的工作,而是探討萬一有一天連工作都沒有了,應該要怎麼辦?換句話說,轉職已經不是單純換工作而已,而是應該從職涯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第一線進行職涯諮詢時也觀察到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人會在諮詢時問我一個問題:有沒有哪一種工作可以讓自己不必再擔心某一天會丟掉工作?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被告知工作沒了,應該要如何因應?有沒有可能透過適當的方法讓自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我想,提出這類問題的人應該都覺察到,我們所面對的外部處境已經和過去很不一樣了,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及掌控,就如同近幾年來不時聽到的一個新名詞「VUCA」,組合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四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用來描述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有人將這個新名詞翻成「霧卡」,形容人在這樣的處境中就像是走進濃霧中卡住無法繼續前進的情況,真的形容得太貼切了。

重新看待職涯發展這檔事

  在如此積極不確定的時空環境下,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職涯發展這件事呢?過去我們常用人職適配的模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也就是先透過各種方法正確了解自己的職業特質,藉著充分認識外部工作世界的勝任條件因素,最後將自己和工作進行合理的匹配,這樣的方式已經用了超過100年了,依樣畫葫蘆不就好了,會有甚麼問題嗎?

  麥肯錫全球研究機構(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GI)於2017年12月時發表一份長達160頁圖文並陳的報告,該報告針對全球46個國家,800多種職業進行調查,指出到了2030年,全球勞動市場將因為自動化趨勢的影響,可能會有將近1/5的工作者失去工作;報告中雖提到屆時也會產生許多新興工作機會,但必須要有足夠的能耐才能順利從原有的工作型態轉換到新工作,因此需要重新學習新的工作技能,這些所謂的新工作可能高達50%,換句話說,在接下來的10年內,陸續會出現許多過去不曾想過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的內容及長相是什麼,目前沒人知道。

  除此之外,另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我們將會越來越長壽,根據內政部2020年8月份公布的資料顯示,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0.9歲,其中男性是77.7歲,女性為84.2歲,皆創歷年新高;英國倫敦商學院兩位教授Li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的著作「100歲的人生戰略」中也指出,百歲人生及延長工時即將成為現實,如果沒有足夠的退休準備,多數人都得設法延長職業生涯的年限,並且妥適處理高齡者將遭遇的各種困境,包括財務、身心、情感及教育等,才能維持原來的生活品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應該用不一樣的思維來看待未來的職涯發展,並且設計出適當的方法開展新的人生。

改變中的勞資關係

  這兩年我開始致力在各種場合宣導一個主張:因應此種不確定的處境,打造具創新能力的個體企業家思維才是王道,這裡面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創新能力,另一個是個體企業家思維,兩者缺一不可;創新並非從無到有的創造,而是要能重新組合基本要素,開創出全新的價值,所以可以視為一種持續「創值」的能力,無論是想要繼續在一個企業組織中,或是自立門戶創業,能持續創造價值還是最核心的成功關鍵;而所謂的個體企業家思維,則包含了一種不被既定腳本侷限的心智模式,以及認為人生擁有無限可能的自創思維。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個體企業家這個說法,立刻就會聯想到創業這件事,其實也沒錯,創業的確是實現個體企業家的一種常見的方式;但是,即使自己仍是以繼續在某企業組織中工作為目標,還是要知道一個職場趨勢,未來企業和其員工之間的關係,將會快速演變成類似職業球隊與職業選手之間的關係,職業選手會選擇一個可以提供其最大舞台的球隊,而球隊也會爭取可以帶來更多票房收入的職業選手,雙方是一種價值交換的關係,只要任何一方無法提供自己所期待的價值,合作關係也將無法延續下去。

成為一個具創新能力的個體企業家

  說了那麼多,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個體企業家?其實這是個很大的題目,我通常會先簡化為兩個要點來說明:

一、確認自己的職涯定位:

(一)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組織心理學教授艾德.夏恩(Edgar,  Schein)的主張,每個人在職涯歷程中都會慢慢發展出一種終極追求,也會致力將逐漸清晰的內在職業自我透過外在工作展現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希望在工作時能為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價值而戰,一旦做到這點,就可以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所長,並且獲得自我的滿足;夏恩教授將上述職業內在自我命名為職涯錨定,並且整理出專家達人、專業經理人、自主工作者、安穩可靠者、創造者、俠客、挑戰者以及樂活族等受到八種不同價值驅力影響的職涯錨定。

(二)我們可以把上述八種視為一種個人的價值主張,在此不妨用個人品牌象徵的概念來理解,亦即在思考要如何成為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個體企業家之前,應該先確認自己希望實現的是哪一種內在職涯角色,才能無懼面對各種外在的挑戰與困難,致力透過外在工作創造出自己所追求的內在價值。

二、  學會人生第二曲線創新:

(一)有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美譽的查爾斯.韓第(  Charles  Handy  )所寫的第二曲線,借用了數學概念中的S曲線,用來象徵「盛極而後必衰」的定律,無論是歷史、企業乃至人生的發展,幾乎都適用這個定律,想要打破S曲線的宿命,必須設法開創第二曲線,才能持盈保泰,不被淘汰。

(二)每個人的職涯發展歷程,通常會先從低點開始,經過一番努力,成功越過突破點後,接著就開啟一段快速攀升的發展階段,然後必然會遭遇所謂的極限點,被迫面對衰退的處境,就像是一條從左下角往右上角延伸的S曲線,這種從非核心工作者到核心工作者,再從核心工作者變回非核心工作者的歷程,幾乎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親身經歷的人生第一曲線,如果想要擺脫這樣的命運,就得設法在快速向上發展的同時,克服心理慣性嘗試從原先專業基礎衍生出其他小型的創新實驗,以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類似斜槓的概念,透過一次又一次有系統的實驗,或許可以在某次實驗時遇到良好的契機,順勢將其轉換為啟動人生第二曲線的開端。

  回到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幾個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對不確定未來的擔憂,但若深究其中,可以發現問題的背後其實有著更積極的內涵,亦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主導性,而不是被動的讓外在環境決定自己的未來;因此我提出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個體企業家這個主張,就是希望每個職場工作者,無論是身在企業組織中,或是自行創業,都應該要認識自己在職涯旅程中的終極追求,找到自己為何而戰的職涯錨定,同時也要突破只求安穩不喜歡變動的心智模式,除了持續在原有領域努力外,也應該鼓起勇氣開始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延展出新的嘗試,讓自己保持創新動能,持續試探各種可能性,即使每次嘗試的結果無法事事如意,但終究會體驗到,自己是個具有能動性的人;從演化觀點來看,人類其實是一種喜歡待在安全穩定環境中的生物,因此在職涯發展歷程中遭遇極限點是每個人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唯有具備創新能力的個體企業家思維,才有可能持續開創人生第二曲線,在有限人生中玩出無限的可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