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電影院 / 【生涯電影院】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生涯電影院】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0

黃素菲 /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圖片來源:Wiki 維基百科)

影片簡介 [2011/美國/158分鐘]

  《龍紋身的女孩》電影是全球暢銷同名小說《龍紋身的女孩》所改編的電影。82歲的商業鉅子大亨董事長,在生日當天照例收到一幅匿名寄來的裱框壓花,卻令他情緒潰堤,因為他的長姪孫女海莉不知原因失蹤將近40年。

  男主角是43歲的布隆維斯特是財經記者,一向以揭發企業醜聞的犯罪陰謀為職志(有如小說作者本身的寫照),但不慎落入陷阱,被控加重譭謗罪,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葬送在股市投機客手中,面臨牢獄之災與信用破產危機。這位大亨董事長在布隆維斯特最衰的時候找上他,以優渥的酬勞請他撰寫家族史,但真正的動機請求他調查董事長姪孫女海莉的失蹤案,董事長不冀求他一定要破案,但至少要盡力而為。

  女主角莎蘭德是神祕女駭客,她雖然已經 24 歲,但是蒼白、瘦小,短髮、眉毛和鼻子上穿了孔,全身都是刺青。她的後頸部紋了一隻黃蜂,左臂和左踝紋了一個環,臀部有一個漢字,左小腿有一枝玫瑰,透過薄衫,可以從她的左肩看到一隻布滿後背的巨大龍紋身的輪廓。她臉部的表情有時候會讓人以為她有智力障礙,但其實她卻擁有高超詭譎的電腦技能與調查能力,她在一家保全公司擔任調查員,相當受主管重視。她善於調查他人隱私,調查報告寫作一流。但莎蘭德不擅長人際交往,疑似有亞斯伯格症的障礙、有暴力傾向。她被法院判定為需要受到監護人看管,無法自主經濟權。

  布隆維斯特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瓦解莎蘭德過度自我保護的防護盔甲。男主角布隆維斯特與女主角莎蘭德有共同的特徵:皆擅長蒐集、分析、研究情報資訊。兩人的合作調查,可說是天作之合。

導演、劇作家、演員

  《龍紋身的女孩》這部北歐瑞典電影,由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原著小說《龍紋身的女孩》(瑞典語Män som hatar kvinnor,英語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書名原意為「憎恨女人的男人」〔”Men Who Hate Women”〕)改編成電影。中文版小說在2008年由寂寞出版社發行。《龍紋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下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2008年,「千禧系列」第三集《直搗蜂窩的女孩》再度奪下玻璃鑰匙獎。拉森打破紀錄,成為瑞典有史以來第一位兩度獲頒該獎項的作家。2008年2月,拉森入選英國《每日電訊報》「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作家」。2009年,拉森打敗丹.布朗及史蒂芬妮.梅爾,成為全歐洲Top1暢銷作家。

  《龍紋身的女孩》作者史迪格.拉森是記者,以「揭發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為職志,經常遭受恐嚇。他寫完《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直搗蜂窩的女孩》和《蜘蛛網中的女孩》,稱為「千禧年系列」(The Millennium Series)小說後(第四部只有草稿,由朋友完稿),書還沒出版,史迪格.拉森不幸因心臟病過世。他無緣親自目睹自己寫的小說暢銷的榮景,及改編電影的盛況。

  瑞典電影製作公司 Yellow Bird 製作了「千禧年三部曲」小說的電影版,三部電影於2009年上映,首部為《龍紋身的女孩》,由丹麥導演涅爾斯.阿登.歐普勒夫(Niels Arden Oplev)執導,由羅爾夫.阿克·米凱爾·恩奎斯特(Rolf Åke Mikael Nyqvist)和露美·瑞柏絲(Noomi Rapace)飾演男女主角。好萊塢也重拍這部電影,由大衛·芬奇(David Andrew Leo Fincher)擔任導演,2011年12月上映。男女主角由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Wroughton Craig)和派翠西亞·魯妮·瑪拉(Patricia Rooney Mara)擔綱。

  本文內容是依據2011年美國版的電影為依據,演員丹尼爾•克雷格飾演卡爾·麥可·布隆維斯特,43歲,記者,《千禧年》月刊撰稿人兼發行人,所有人之一。派翠西亞.魯妮.瑪拉飾演莉絲.莎蘭德(Lisbeth Salander),24歲,自由調查員,米爾頓安保公司雇員。其他戲中的人物還包括:Christopher
Plummer飾演的亨利·范耶爾,82歲,一位退休的實業家和范耶爾公司前執行長。戈弗里·范耶爾,是亨利長兄理察的兒子,馬丁和海莉的父親,死於1965年。伊莎貝拉·范耶爾,74歲,德國人,戈弗里的妻子,馬丁和海莉的母親。海莉·范耶爾,亨利的侄孫女。Stellan Skarsgår 飾演的馬丁范耶爾,54歲,海莉的哥哥,范耶爾公司總裁。西西莉亞·范耶爾,56歲,亨利二哥哈洛德的女兒和亨利的侄女。Joely Richardson飾演的安妮塔.范耶爾,54歲,西西莉亞的妹妹和亨利的侄女之一。畢耶·范耶爾,63歲,哈洛德的兒子,西西莉亞與安妮塔的哥哥。

影片導讀

  基本上《龍紋身的女孩》是一部讓觀眾大快人心的片子,壞人遭到報應,好人得到補償。劇情其實有點複雜,一樁疑似小島密室的謀殺案,一個權貴家族的黑暗歷史,一場小記者對抗資本家的正義之戰,一段受害女子的復仇之路,許多橋段都令人拍案叫絕、高潮迭起、峰迴路轉。

  劇情的高潮還蠻老套的,尤其是最後莎蘭德成功破解網路密碼,把對手30億克朗的巨款轉進自己的帳戶,讓觀眾獲得大快人心的爽感。但是我想聚焦在幾個點來談這部電影。

一、什麼是兒童?為什麼有監護人?監護人的職責為何?

  兒童的概念是指從生命誕生之始到成年期之前的人類,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定義:「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從16世紀和17世紀開始,人們意識到兒童不再是縮小版的成年人。兒童是人類社會最弱勢的群體,應獲得各方面的保護。這包含從法律、社會到家庭等。法律上,禁止虐待兒童成為多數國家的法律條文,禁止童工也是國際慣例。

  監護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都應設置監護人。因為要「保護」兒童,所以未成年人父母因故「均」不能行使親權(如父母雙亡、失蹤、長期服刑等),或父母死亡而無遺囑指定監護人,或遺囑指定的監護人拒絕擔任時,為教養照護未成年人,須設置監護人。本片最諷刺的節點就是指定監護人的法定制度,恰好就是使監護人能夠隨心所欲控制與傷害未成年者的手段或煙幕彈,而莎蘭德就是被執行這個制度的律師所性侵。

  莎蘭德的父親扎拉千科是個變節的特工,「小組」要極力掩蓋他存在的痕跡。因此雖然他不斷虐待妻子,也就是莎蘭德的母親,並且莎蘭德也不斷向警察、社工報告,但在「小組」的干預下,沒有人採取行動。在莎蘭德 12 歲時,扎拉千科在一次將她的媽媽毆打至腦出血,並導致終身癱瘓。莎蘭德在扎拉千科轉身離開時,用自製的燃燒瓶將扎拉千科燒成重傷,並讓他丟了一隻腳。這個事件讓「小組」決定,聯合精神病醫生泰德波利安偽造了她的精神狀況報告,使法院宣告她失能並把她送到精神病院。

  這種目睹家暴的童年經驗,以及在精神病院度過青少年階段,都不是一般兒童會經歷的歷程。所以莎蘭德的「怪異」,其實是早年創傷所造成的心理陰影。有時候這種立意良好的「人為的」法治條款,經常在執行的時候遠離本意,比無法抗拒的「非人為的」意外天災,所造成的傷害還要巨大。

二、當你陷入絕望的時候,你是徹底放棄?還是絕地反攻?

  美國作家兼電視劇編輯 Gabrielle Zevin 在2014年出版的第八本小說《島上書店》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人生無常,如何應對?有人說:我不怕洪水猛獸,甚至不怕天崩地裂,我怕的是眾叛親離、背後暗刀。意思是說,如果是無法抗拒的「天災意外」要挺起來面對,比起「人心險惡」所受的傷,似乎相對容易。因為前者只需要自己的信心與勇氣,是有希望見到光明,後者卻非單憑己力就能克服。

  我曾經有一段日子,受過被人攻訐排擠的煎熬。那時候,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的我,正因為戰爭逃難,流離失所甚麼都沒了,每天都吃不飽、睡不好,而且總是擔心受怕,下雨打雷,路上泥濘難行。我躲在一個破棚子底下過夜,第二天的清晨,棚子破洞灑下陽光,我看著金閃閃的陽光,嘴裡小聲說著:會過去的!都會過去的!然後就醒了。夢醒之後,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那些攻訐排擠我的人,還在!不會過去的,還在!然後在作夢的那個清晨醒來之後,我失聲痛哭。陷入深深的無助與絕望之中。

  其中的關鍵是失控感。童年的安全感是無價的寶藏,所創造出的自我控制感,使人一生受用無窮。失控感是主觀感知受到刺激超出理智掌控的範圍,也就是一種:不管我做甚麼,事情都不會好轉的無力感。通常這時候人就會企圖想要找回掌控感。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經常看到失控感的表現方式是:總是要求他人做出改變,甚至會以「被動攻擊」的方式達成目的;常常忍不住對別人評頭論足,評價也多半是非黑即白;總是要在爭論中占據上分,在他人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時候會不厭其煩的說服對方。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只有失控感的人才想控制一切,安全的人是放鬆,而不需要掌控的!換句話說,想控制的人,基本上心理都缺乏安全感,而陷入失控的焦慮之中。想要找回掌控感並不能外求,只能向內找尋,回到自己身上去問:我到底在乎什麼?是他人的尊重?別人的認可?澄清誤會還回公道?不管在乎的是什麼,找回控制感最健康、最有效的方式,是向內自求:自尊自重,自我認可,自我安頓。

三、一個人被欺負的時候,到底可以為自己做什麼?

  這個世界上有正義嗎?正義是個人屬性還是政治範疇?每個人對公平正義的標準都不同,你的正義可能不會是我的正義,法律所能做的僅是盡量貼近眾人的多數或平均值,不論立法如何完善,都無法達到每一個都滿意的標準。當周遭世界都背叛你,而你又孤立無援的時候,像莎蘭德一樣,你要如何幫自己扳回一城?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對於伊斯蘭教徒來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卻是治理治安的有效準則,在阿拉伯國家,如果有偷竊行為,則會被斷手斷腳。有個真實案例發生在伊朗,當時有名婦女被一名男子潑流酸,而法官最後也用以眼還眼的方式判刑這名男子被潑流酸。殺人犯處以死刑也是類似的思維。

  主張廢死,不支持死刑者的立場是:殺人當然是不可饒恕的罪刑,如果又用一樣的手段把他殺死,是以國家殺人,違反人權的價值觀,這是在自打嘴巴;只要法官不是神,誤判就一定會有;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我們消除的是罪惡,不是人本身等等。

  反對廢死,支持死刑者的立場是:執行死刑才能彰顯社會正義;犯人罪行重大就是該死;執行死刑才能滿足報應心理;不應該浪費納稅人的錢才去養殺人犯等等。

  法律所宣稱的正義最終目的是懲惡揚善,難就難在即便法律條文清楚明列,善惡標準仍然難以界定、無從黑白分辨。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人,一個人可能樂善好施卻懷有種族歧視,一個小偷劫犯卻慈悲為懷、按月捐款…..。

  莎蘭德被律師侵犯後,第二次她準備周詳,錄下該律師雞姦性侵的變態惡行,第三次她配備齊全,伺機用電擊棒制伏該律師,並用性玩具狠很的懲罰了該律師。典型的以小博大,弱者(女性)對抗強者(色狼)的成功範例。莎蘭德是自認怪胎的聰明高手,並在色狼身上進行報復性刺青,在他肚子上刻下「我是一隻有虐待狂的豬,一個強姦犯」。在電影情節的展限上,真是大快人心。我猜如果台灣舉辦廢死公投,而莎蘭德是台灣人,她應該會投票給反對廢死陣營。

伺機而動智慧反擊?

  骨子裡還是「決不吃虧」的本質,就是本片女主角莎蘭德的作風,她應該是累積了太多憤怒,造成所謂反社會性格。諸葛亮的《心書》既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識人用人的權略之書。在書中,諸葛亮列舉了於國於軍有害的五種人,這五種人,現在通俗的說法叫「小人」。原文是: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這五種人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說:私結朋黨,搞小團體,專愛譏毀、打擊有才德人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費,穿戴與眾不同的帽子、服飾,虛榮心重、譁眾取寵的人;不切實際地誇大盅感民眾人,製造謠言欺詐視聽的人;專門搬弄是非,為了一己私利而興師動眾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個人得失,暗中與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

  本片沙蘭德遇見的律師應該是「專察是非,私以動眾」外加「伺候得失,陰結敵人」的小人。莎蘭德理直氣壯的以牙還牙去報復,不顧他人、任性而為、而且調查功夫一流,不需要受到社會規約束縛。但是她最後動用她身為駭客的超高技藝為自己終飽私囊,就算說她轉帳入戶的是對手的不義之財,但她納袋的30億克朗畢竟是他人錢財,仍然屬於偷竊行為。這樣帶著私利的智慧反擊,仍然要回到「善惡的標準仍然難以界定、無從黑白分辨」這個最初命題。立場不同就帶出不同的觀點,每個人對公平正義的標準都不同,沒有人有資格振振有辭的說自己絕對是正確的。

忍氣吞聲?

  《監獄風雲》這部戲周潤發想對因過失殺人入獄的菜鳥梁家輝,調教的主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最終周潤發自己也做不到,忍無可忍之下他還是出手還擊,甚至咬掉監獄官的耳朵,只好加重刑期繼續服監。

  忍耐、壓抑不只是會身體生病,心裡也會失常,忍耐與壓抑會造成失眠、胃潰瘍、血壓升高等生理病徵。忍耐與壓抑是有極限的,就像杯子滿了水就會溢出來,一旦超過了忍耐壓抑的界線,無法繼續忍耐壓抑就會爆發激烈情緒或失控行為。心理學家在這種時候喜歡談衝動控制,社會學家關心社會穩定、行為模仿或犯罪率,哲學家談的是正義的意義「拒絕參與統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而藝術家,比較關心暴力美學或人性幽闇與反撲。

  所謂「衝動控制」是指知覺到自己在行動前的慾望,並能提前調控出合適的行動。通常越是目標導向的人,就越要注意「衝動控制」的問題,因為這種人太想完成目標,容易將妨礙他完成目標的人、事、物視為障礙,容易憤怒以對。要能衝動控制就要談談情緒覺察。情緒是心理的紅綠燈信號,情緒沒對錯,唯重掌握分際,情緒亮紅燈(情緒高漲)時,要暫停行為,等待情緒綠燈(情緒平穩)時,再去溝通或做決定。這種情緒調控的衝動控制並非忍氣吞聲,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忍氣吞聲的核心是「忍」與「吞」,而衝動控制的核心是「調」與「控」,前者是在情境中的受壓迫者,後者的主角是自己做為情緒的調控者。

別人打你的右臉,你該把左臉也給他打?

  這是宗教家的慈悲為懷,宗教思維認為忍耐與壓抑本質上不同,忍耐讓人愈挫愈勇,為了理想、目標可以吃苦耐勞,壓抑卻是忽視內心的真實感受,也失去累積能量的機會,學習忍耐的工夫,等於為自己打造了通過人生考驗的鑰匙。

  宗教與信仰並非等號,有些人心中有信仰,卻無關乎宗教。宗教性的寬恕與靈性安適感之間,有著密切關係。寬恕在歷史、神學、哲學與心理治療文獻中均有其重要性。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寬恕是一把解開創傷,使人得到心理癒合的金鑰匙,雖然不同信仰會產生出不同的寬恕方式,寬恕都會產生正向的心理健康及安適感。信仰本身會深深牽動個人的生活信念,個人信仰理念有助於生理、心理及人格內部的統整,與正向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

小結

  一直都失去對人相信的人,如何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這真是一個艱困的命題,沒有受過苦的人講的道理,經常會讓身陷水深火熱者嗤之以鼻。如果現實中有人也經歷過莎蘭德所經歷的種種,或許會在《龍紋身的女孩》影片中獲得療癒感,那麼上文所說的種種,就暫且以鼻嗤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