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疫情下重看生涯轉換

【生涯專論】疫情下重看生涯轉換

0

王思峰 /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本次疫情不僅影響著世界局勢,對企業組織、非營利機構與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有相當深遠的短期衝擊與長期影響。過去我們理性認知到時代環境是多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與混沌不明(Ambiguous)的VUCA特性,但疫情讓我們赫然發覺VUCA就在身邊。

  筆者認為,若要有效回應VUCA時代,我們得試著跨領域地構建出更具創造力與韌性的交叉能耐,包含:(1)生涯轉換(Career transition)能耐,工作者將不斷面臨志願或非志願的生涯轉換,但危機即轉機,個體如何更有效掌握轉換,組織如何協助個體進行組織內部轉換與外部轉換,都是愈來愈重要的能耐。(2)工作打造(Job crafting)能耐,個體自主而有效性地打造其工作,將是個體與組織面對VUCA時代的重要角度,這個新興概念已經有相當豐富的研究積累,或足以支撐實踐所需。這兩個主題都相當大,本文將以生涯轉換為主要重心,並於最後銜接至工作打造。

Schlossberg的生涯轉換模式

  在美國國家生涯學會(NCDA)之生涯發展師培訓第四版教材,在介紹主要生涯理論時,Nancy K. Schlossberg的生涯轉換模式,是與Holland的適配論、Super的發展論、Krumboltz的學習論並列的。Schlossberg為馬里蘭大學教授,她是美國教育理事會( 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 )的第一位女主管,在那裡她成立了高等教育婦女辦公室(1973),她曾任美國國家生涯學會主席,並於1987獲得傑出生涯獎(Eminent Career award)。

  Schlossberg生涯轉換模式最早以因果模式的形式,發表於1981年的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期刊中,1984年延續該形式撰寫出第一版專書「成人轉換諮商」(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1989年,在暢銷書「覆沒:應對人生的起伏」(Overwhelmed: Coping with life’s ups and downs)中,Schlossberg改採自助或助人之三步驟歷程為主軸來描述該模式。而在1995、2006、2012年「成人轉換諮商」專書第二、三與四版中,則整合兩種形式,其如圖一。

  圖一模式包含兩個角度,第一為因果角度,強調情景(Situation)、自我(Self)、支持(Support)與策略(Strategy)四類因素所構成的系統,透過「轉換前後差異」(如情境差異、支持系統差異)與「需求資源平衡」(如:情境困難性高、但自我 / 支持 / 策略也高的高高平衡)之中介機轉,而影響轉換結果。第二個則是自助或助人的行動者角色,將自助或助人的行動依時間先後分為三個步驟:面對 / 看待轉換(Approaching Transitions)、盤點4S資源(Taking Stock of Coping Resources: The 4S System)、掌握轉換(Taking Charge)。以下將介紹該模式的要點,並藉以推導出VUCA時代的轉換能耐。

面對轉換,看待為挑戰的能耐

  生涯發展師培訓教材將Schlossberg模式稱為4S模式,對比於圖一,這顯然是一種簡化,簡化的好處是降低了模式的理解難度,但壞處是容易忽略一個關鍵環節~人們一開始面對與看待轉換的視角(圖一的第一個箭頭),將會影響到後續的思維與行動(圖一的第二個箭頭,即4S)。

  生涯發展師培訓教材是這樣描述Schlossberg模式的:…提出了一個「4-S 」模式,指出轉換包含了四個元素:情境、自我、支持和策略。進而言之,她認為轉換的嚴峻度可以藉由對於前三者(情境、自我、支持)的縝密分析來進行測量和控制,亦得以透過策略(該模式的第四項元素)的發展來加以控制。上述說法主要說明了圖一第二個箭頭,但忽略了第一個箭頭。

  在Schlossberg的著作中,一開始並沒有引用Lazarus與Folkman著作,但後來則都有引用Lazarus與Folkman於1984發表有關壓力應對的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與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之經典模式。圖一第一個箭頭大抵即對應於Lazarus與Folkman之初級評估歷程:人們一開始面對轉換事件時,會有初步認識與評估歷程,人們會在有限訊息下先獲得一些初步認識,並以這些初步認識而判斷該事件與自己的關係是哪種基調:該事件對我是一個挑戰或威脅?是獲得或損害?是危機或轉機?這個一開始的初級評估,會非常隱晦地影響我們的思維與行動,因此,不論是助人或自助,第一個重要的協助關鍵點,就是放慢這個初步認識與評估的歷程,並設法將案主觀點與視角引導至較有效的方向~此轉換事件雖是危機、但也能是轉機;此轉換事件雖具有威脅的成分、但也具有挑戰的成分。

  Lazarus與Folkman的模式非常經得起考驗,很多實證研究都證實了這個初步評估的重要性。大道至簡,這個關鍵點也不難,但人們總是很容易過快地進行此初步評估歷程,沒有覺察地落到陷阱中,因此,我們需要彼此提醒,實施下列具體作法,方能更有效地面對VUCA時代的諸多變動與轉換。

(1)營造危機即轉機之氛圍

  人並非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個人所身處的環境,不但提供了人們進行認識的訊息與素材,也影響著人們怎樣看待轉換的視角。因此,透過案例或信念的傳播,營造危機即轉機的氛圍,將會影響人們的初步評估環節,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朝向更有效的觀點與視角~此轉換事件雖是危機、但也能是轉機;此轉換雖有困頓,但也是可克服的挑戰。

(2)使用量表來細化初級評估

  假若有機會進行一對一或小團體的教練、輔導、諮商等協助形式,那麼讓案主先使用量表,將其初步評估之細膩細節予以外化,並比對於一般人反應(常模),就更能深入地理解與討論案主初步評估之內涵與歷程。

  不論是Schlossberg,或是 Lazarus 與 Folkman,都編制過一些早期量表。但筆者更推薦 2015 年由Searle與Auton所編制的挑戰—困頓量表(challenge and hindrance appraisals scale)。該量表共八題,測量人們將事件/壓力源/任務視為挑戰與視為困頓的雙構念量表(而非將挑戰與困頓視為對立的單構念量表),採五點量尺,不但容易填答與計分,更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刻意練習培養視為挑戰的能耐

  正向心理學家認為,諸如樂觀態度與正向視角,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自我培養的。在訓練時,多看不同案例,設想若是自己會怎麼認識與看待該轉換事件,而後聽聽別人又是怎樣認識與看待該事件,再想想自己還可以在那個環節更正向地看待,並嘗試反思與提取一些領悟。如此日積月累下,就愈來愈能將VUCA時代的諸多變動,看到其危機困頓之處,也看到其轉機挑戰之處。

盤點資源~4S系統

  筱婷,大學企管系畢業,大四在管顧公司當工讀生,表現不錯。畢業轉正職後,卻沮喪了三個月。筱婷個案很適合說明盤點資源的重要性與微妙性。該個案來自筆者指導周志明博士之博士論文內容。

  大四上的時候,畢業專題剛好告一個段落,學校也只剩三四門課要修,我暫時也不打算讀研究所,想說乾脆早一點進入職場加強工作經驗,就又跑去應徵當工讀生。……經過簡單的面談,就進來MGinc.的管理顧問公司,開始做起打雜的工讀生。

  當工讀生期間,我主要會跟二位主管互動。其中一位負責教育訓練的主管,是SgCh,平常大多數的事情都是她交待我處理的,比如說印資料、Key in 東西、幫忙準備場地等等,工作過程中,如果碰到我做錯東西或弄不太清楚的部份,她會注意到我需要學習的地方,然後會找時間跟我討論並鼓勵我好好加油。另一位SsEg是負責系統輔導的主管,偶爾會交待我幫他印東西或Key資料,並且負責確認客服信箱有沒有客戶有使用上的意見或問題。簡單來講,我當時的工作,就是主要幫SgCh打雜,兼幫SsEg打雜。雖然那時候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打雜,但也陸續接觸到很多公司產品的東西,整體來說還滿有收獲的。所以大四那年幾乎都是學校公司兩邊跑,過著既忙碌又充實的生活,而且還多了額外的零用錢。

  我工讀了將近一年,到了六月底即將領到畢業證書的時候, MGinc. 預計要開出一個專案助理的正職職缺。那時候,我其實經歷很大一段掙扎:是決定要繼續留在現在這個公司?還是去外面跟這麼多人競爭?當時的薪水是一個原因,還有當時的就業狀況,失業率很高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後來有跟媽媽聊這個事情,最後,抱持著「那就留下來好好學」的心態,也沒有另外投履歷,就在公司準備轉正職。七月開始,我就被調整工作內容,做些專案助理要做的事,而「不再只有」打雜,當然,我新的工作崗位,仍然會包括一些打雜的事情。

  記得剛轉正職的時候,我第一次能夠跟SsEg去接一位講師。車剛停,他就冒出一句說:「妳不知道下車去等老師是基本的禮貌嗎!」我那次就難過了好幾天。我又不是不懂,就算他要提醒我,也沒必要用一副我什麼都不懂的樣子,跟我說這種我認為是最基本的事情。後來我們走在路上的時候,我走在他們後面,SsEg好像跟那位老師滿熟的,他竟然在跟那位老師講剛才要下車去等的事情。我真的感到好委屈,我明明不是那樣的人,結果他不但把我說得好像是連基本禮貌都不懂的新人,而且這位老師是第一次碰面,人家會怎麼看我,更何況,SsEg有必要把這種事到處跟人講嗎?我已經很用心在學習工作該怎麼做,而且碰到問題也都會主動去詢問SgCh,但是從七月開始,我大概沮喪了三個月左右吧,每天都哭喪著搭公車回家。

  為何在大四工讀期間表現不錯的筱婷,畢業轉正職後卻沮喪了三個月?依據Schlossberg的理論,有可能是其轉換前後脈絡差異過大所致,也有可能是因需求與資源不平衡所致,因此,盤點情境特性,盤點個案的自我、支持與策略之一般特性以及轉換前後差異,或許能找出癥結所在,進而對症下藥。

  周志明博士深度與筱婷進行互動,廣泛瞭解筱婷的家庭背景、成長歷程、與關鍵生涯事件,而後提出角色資本的概念來說明筱婷在學職轉換期間的沮喪。簡單來說,不論是筱婷的家庭背景、或是筱婷的社團經歷、打工經歷與學習經歷,都能作為筱婷的資源,讓筱婷能在工讀期間協助教育訓練業務時能得心應手。筱婷父母都是特教背景,從小也聊很多相關話題;筱婷高中的詩社、朗讀社、班聯會與畢聯會則都與溝通表達有關,與教育訓練有重要交集;大學則是原住民服務社,屬服務性社團,亦與教育訓練有關;兩次打工經驗分別在幼稚園與安親班,都是教育產業。因此,在工讀期間時協助教育訓練業務,對筱婷來說,其身上具有充沛的自我與策略資源,而且也相當容易找到父母等支持資源來討論上班期間發生的種種。

  然而,當筱婷進入正職時,其主要業務卻由教育訓練轉換到系統輔導,而筱婷對應於系統輔導業務的資源,卻相對是稀少的,因此,即使在同一家公司由工讀轉正職,筱婷所面臨的轉換情境困難度卻是相對高的,但因「同一家公司」的認知,總覺得這個轉換情境難度應該是相對容易的,而這種認知與經驗上的落差,就更容易讓人沮喪。

  假若筱婷能察覺到上述這些隱晦的因果關連與認知落差,那麼筱婷將能比較釋懷,理解其來有自,自己並沒有問題,情境是比一般常識所認為的更困難,自己並非不行,而是現在情境與任務需求是比自己目前資源要來得多出一截,所以,只要自己願意學習與成長,熬過去這段不平衡時期,就一定能增強資源,重新讓資源與需求達成新的動態平衡。

  如筱婷個案所展示的,在進入到盤點資源之次級評估歷程時,我們透過對4S系統的仔細盤點,從而瞭解案主在轉換前後之情境差異、需求與資源之平衡與不平衡,從而得以理解與預估案主的轉換軌跡,進而從中鼓勵與促進案主增強資源與重返平衡,朝向更具成長與收穫的軌跡邁進。

  每個人都有高低潮,人生也充滿轉折與轉換。因此,除了掌握上述原理原則外,我們尚可實施下列具體作法,或能更有效地面對VUCA時代的諸多變動與轉換。

(1)使用量表來細化次級評估

  4S次級評估所涉及的維度是比較廣泛的,而且每個維度有可能是資產,也有可能是負債,得視其脈絡而定。因此,使用檢核表,或者類似量表的問卷,都能有助於更細膩地進行次級評估。

  Schlossberg在1989年「覆沒:應對人生的起伏」書上有提供檢核表,也於網站上提供修正後的版本「轉換指導」(Transition Guide)問卷(每份美金8元)。比較可惜的,該問卷並無提供信效度證據。讀者或可查詢 Atticia P. Bundy 的2004年博士論文,其曾重新編制轉換指導問卷,以適合閱讀程度較低的讀者(原問卷所需閱讀程度為12年級或大學程度,Bundy則以7年級或初中程度為編制基準),並經原問卷作者所認可。另外,該論文亦提供了信度證據與初步的區別效度證據。最後,Mary J. Hepnner於一九九O年代編制過生涯轉換量表(Career Transition Inventory; CTI),但主要聚焦於心理資源與支援;韓楷檉、黃瑞峯與黃聖夫於2011年以CTI為基礎編制過生涯轉換心理量表,發表於台灣心理諮商季刊。

(2)培養心理資本、角色資本、支持網絡、應對彈性

  資源是可以累積的,盤點資源不只能服務於短期順利轉換,也能服務於長期的資源保存與培養。我們可通過盤點自己的資源狀態,得知自己的長短處,從而為未來努力,培養更豐厚的心理資本、角色資本、支持網路與應對彈性,如此積累資源下,就能更有效面對VUCA時代的諸多變動與轉換。

掌握轉換

  前兩步驟涉及的都是心理性介入改變,掌握轉換則涉及增強資源等實體性的行動。教練或諮商師除了訊息、目標、計畫等環節給予協助外,亦可特別注意兩個角度:動態歷程變化、工作打造。Schlossberg提醒我們轉換永遠是需要時間的,而這中間可能會有起起伏伏,有上坡、有下坡,因此,協助案主準備好面對動態歷程也是重要的。此外,二十一世紀的工作心理學主張,人們在面對環境時,不僅能採適應的思路,也能採取改變與打造環境的思路,因此,工作打造或許也是掌握轉換的全新策略,值得讀者一起探索與嘗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