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研究點閱 / 【生涯研究點閱】大學生正向心理資源、華人人格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研究

【生涯研究點閱】大學生正向心理資源、華人人格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研究

0

張允瑄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
管貴貞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二十年來為了因應生涯大環境的改變,台灣開始廣設大專院校,使得大學學歷以上畢業生的人口也跟著有了大幅的成長(教育部,2015)。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與蓬勃發展,雖成功讓大畢業族群成為我國主要的勞動力,但也造成學歷貶值的現況,在高等教育上升的漂亮數據背後,也隱藏著大學學歷已不再是就業保證的隱憂。

  根據主計處於2017年的人力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大學以上者的失業率為4.73%,比其他較低的教育程度者的失業率要來得高,為了解這樣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況,國內多位學者開始著力於探討大專生以上學歷人口的生涯就業與生涯適應的情形(吳欣倫,2012;潘建華,2014;呂妍榛,2016;陳錦錫,2017)。這批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者,被稱為高學歷難民,許多學者試圖分析高學歷失業問題的原因,歸納出造成高學歷失業之主因可能來自於年輕人不願屈就服務業、勞動政策與過度干涉人力供需使其缺乏彈性,以及技職體制大學化問題。

  可見隨社會快速的變遷變得高競爭而高彈性化,對奉行單一工作至終老的傳統職涯觀念造成巨大衝擊,而在這樣高度不確定的生涯環境之下,個人的調適能力就成為其適應職場與從艱困的就業環境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能力之一(劉乙璇,2012)。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並延後進入職場的時間,顯示大學畢業生對於自己能否有能力應付就業與獲得理想職缺是沒有足夠的自信與把握的。在近期的研究中發現,生涯調適力對於成年初顯者的尋找職業行為與成果皆有正面的影響(潘建華,2014)。在生涯中的調適能力對大學生們在畢業後是否能應對並適應變動的大環境來說,是很重要且關鍵的指標。

  Martin E. Seligman於2002年提出未來的趨勢應轉而重視幫助個人找到成長的力量的正向心理學理論後,自此迎向正向心理學的熱潮。正向心理學的目的在於協助找到個人內在的心理能量,使得個人在面對挫折、逆境與挑戰時,不會輕易落入負面的狀態中而難以振作(黃俊傑,2008)。而對於個人來說,正向心理資源會是個體在面對逆境與劇變的環境時,能夠幫助其有效穩定自我狀態、降低受到的衝擊影響並進一步做出調整以克服挑戰的重要能力。(沈煜棠,2015)

  正向心理學所重視與探討的內容,與生涯調適力的內涵有許多相似之處。將正向心心理資源的概念運用於生涯輔導工作與筆者想了解如何能夠幫助大學生儲備面對生涯困境能力的動機不謀而合,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調查更多樣大學生群族的正向心理資源現況,並進一步確認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的關係。期待能讓更多學生看見自己所擁有的正向心理資源,並讓更多人投入更多的關注和努力在增強大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源的研究或工作上。

  在探討生涯發展時,人格特質是經常被納入討論的重要變項之一。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曾發現到人格特質對各種生涯相關變項的預測力(Rogers, Creed, & Glendons, 2008;John W, Park, & Sundstrom et al., 2004;Fabio, Annamaria Di, et al., 2012)。像是Big Five(Lounsbury, Foster, Patel, Carmody, Gibson, & Stairs, 2012;吳欣倫,2012)、主動性人格特質(Tolentino, Garcia, Lu, Restubog, Bordia, & Plewa, 2014;蕭俐雯,2016)皆指出人格特質對於生涯適應力的預測性。

  近年來,不少國內學者們開始強調華人文化對於這塊土地上成長的個體所造成的特殊影響,然而在探究生涯適應力的研究中多採用國外著名的人格特質理論的翻譯版本為主,未曾有將影響個體深遠的特定文化社會背景之脈絡納入考慮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若是能在更貼近華人社會底下的獨特文化脈絡去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進行研究,也許不僅可以獲得更貼近我國大學生族群的狀態,提供更貼近於學生需求的資料,並協助未來於大專院校的助人者們制定和設計更有效的活動或諮商策略來幫助大學生們提升其生涯適應力,以獲得足以面對變動環境的能力。

二、文獻探討

  與此三個概念相關的研究中,針對華人人格、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此三個變項的直接實證研究的幾乎沒有,過去文獻結果發現人格特質,不論對個體的正向資源,還有其在生涯相關的變項表現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國體的生涯適應力資源並非全部來自於穩定的人格特質,反而如Savicakas與Profeli所論證的那樣,這些資源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成的產物(venVianen et al., 2012)。Tolentino等人(2014)針對澳洲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積極性格及樂觀態度皆能正向預測整體生涯適應力,這表示在華人人格七大因素中「精明幹練:迷糊懦弱」、「勤儉恆毅:懶惰放縱」、「外向活躍:內向沉靜」、「樂觀自在:悲觀善感」等可能對生涯適應力有足夠的預測力。許境頤與江彧慈(2013)以資源保存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結果顯示,個體的人格韌性(personality hardiness)將成為一種內在資源,協助個體在高壓的環境下得以保持身心健康,使個體在消耗內在能量的情況下仍能保有韌性與挫折容忍力。趙心瑜(2018)以國中生為樣本,發現人格特質、正向心理與學校生活適應三個變項間任意兩個變項有正向關係,人格特質與正向心理對學校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

  從吳欣倫(2012)與沈煜棠(2015)的研究結果,當個體遭遇到生涯困境時,如果具有越正向的家庭經驗、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以及心理資源就能增進個體的生涯適應力。結果顯示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之間的關係是相得益彰的,這樣的能力能協助個體持續關注自我生涯的各個面向,設定並調整生涯目標、並對未來感到希望且自我負責的正面態度(Tien等人,2012)。Rossier(2015)認為生涯適應力可以視作促進個體職業表現的自我調整過程,具有高度適應力的個體更傾向積極主動的參與工作與生活。近期研究生涯適應力的國外學者們也認為具有多變且無邊界態度的個體,不論在思維或能力方便都顯示出更好的適應性,並更有能力去運用心理和系統的資源來滿足職業挑戰和環境的需求(Stauffer, Abessolo, Zecca, & Rossier, 2018)。這樣的論點替正向心理資源、華人人格與生涯適應力提供更多有力的證據。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紙本問卷調查法進行,採用自編的「基本資料表」、「大學生心理資源量表」(陳怡君,2014)、「華人七大基本性格」(劉文琴,2006),及「生涯調適量表台灣版2.0」(Tien etl,2012)等共四種量表。以臺北與新北地區共21所公立、私立一般大學(包含師範大學),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就兩地區加總公、私立大學學校間數比為3:4,從中隨機選取3所公立大學以及4所私立大學,共計7所大學,每校各分別抽取至少2個班級進行施測。施測班級則採便利叢集取樣,共計回收68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622份,問卷可用率約91.6%。最後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四、研究結果

  由數據分析的描述統計結果來看,大學生們在華人人格中,以「誠信淡泊:狡詐殘酷」得分最高,且各分量表在六點量表的平均值皆在3.4以上,顯示多數大學生在華人人格向度表現上皆較偏向雙極性格中的正向描述。顯示出現今大學生在人格特質上仍深受華人文化脈絡之影響,並塑造出富含華人文化特色的性格;而在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之表現皆在中等至良好的程度,顯示大學生們不僅普遍擁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心理資源來幫助自己面對過程中的困難,也具有克服生涯上的變動與困境的良好適應能力。

  從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結果,大學生整體華人人格在性別、年級、工作經驗與工作類型等背景變項之差異統計上獲得顯著意義,顯示不同性別、年級、工作經驗的有無與種類可能都會使個體在一些華人人格的向度上呈現出不太一樣的表現。此外,大學生整體正向心理資源在年級、工作經驗與工作類型等背景變項之差異統計上獲得顯著意義。但在性別上並未獲得顯著差異;整體生涯適應力則在工作經驗與工作類型等背景變項之差異統計上獲得顯著意義。但在性別與年級上並未獲得顯著差異。

  在探討華人人格、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三個主要變項之間的Person積差相關分析時,華人人格分別與正向心理資源、生涯適應力兩兩皆呈現低度至中度正相關,顯示當個體在華人人格上表現越傾向兩極中的正向描述之性格時,個體的內在評估、感受與態度在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時,能夠更加地運用自身所擁有的心理資源來面對並克服未來的逆境與困難,同時也能對他們的生涯投入更高的關注、好奇,並更容易對生涯抱持著較高的控制感與希望感。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華人人格、正向心理資源的表現對生涯適應力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正向心理資源的「主控感」、「韌性」依次對生涯適應力的具有不錯程度的預測力。華人人格中則以「精明幹練:迷糊懦弱」對生涯適應力的預測力最高,接著依次為、「勤儉恆毅:懶惰放縱」、「樂觀自在:悲觀善感」與「豪邁直爽:計較自私」等分向度都會對生涯適應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更進一步從迴歸分析的數據來看,華人人格與正向心理資源總計可以解釋57.7%的變異量。顯示當個體對於外在環境、自身行動力以及對於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力等的掌控性越高或自覺在華人人格的表現上傾向更加精明幹練,越少懦弱迷糊時時,在面對生涯上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任務與難關時,他們將更有能力去關注與準備、擬定因應策略與計畫、探索新的方法與可能性、同時相信自己渡過逆境的能力。

  最後,華人人格中的「樂觀自在:悲觀善感」為對「生涯適應力」及其分量表預測力佔第三高的預測因子,然而在本研究數據中「樂觀自在:悲觀善感」對於「生涯適應力」的預測力(ß)為負值。這顯示當個體自覺在華人人格上表現得更加樂觀自在,越少悲觀善感時,在未來遭遇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生涯任務或困難時,去關注相關訊息與做好準備、擬定因應策略與計畫、探索新的方法與可能性、及對自己有能力渡過逆境的信心可能反而會降低。

五、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如何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方面,提供學校端、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的各項建議,以及提供未來研究者一些研究參考方向。

(一)對大學生之建議

1. 多利用課餘時間從事打工,增進自我探索與提升能力

  從本研究結果中可發現,打工經驗不僅可以增進大學生對於自己人格特質上的了解,同時也能幫助提升個體所擁有的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建議大學生若能在兼顧課業的同時,利用閒暇時間去嘗試不同類型的打工,增進自我了解、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

2. 對生涯要未雨綢繆去關注與做準備,切忌過度樂觀

  從本研究的迴歸結果中,顯示出樂觀對於生涯適應力可能帶來的隱憂。雖然樂觀是種不斷被推崇的美好特質,但要小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危險。因此,鼓勵大學生們日常應謹記居安思危的道理,提早未雨綢繆地去收集資料與做好計畫,才能更好的協助自己在面對可預測及不可預測的生涯任務與難關時可以適當的因應與克服,航向璀燦的生涯道路。

(二)對學校之建議

1. 鼓勵學生參與打工,協助創造打工與實習機會

  在本研究中確實發現有工作經驗之大學生不僅在華人人格上對自己性格有較充分的瞭解與展現,在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適應力上也皆呈現出比無工作經驗者來得更優異的表現。讓大學生能透過工作獲取合理薪資來貼補生活並學習金錢管理,也能透過實際的工作經驗了解該領域是否與自己的興趣能力相符。建議學校可與優良企業或商家合作,創造更多在學期間進入職場體驗與學習的機會,協助學生們更容易適應未來在生涯與職場。

2. 協助學生增進時間管理能力,並提供工讀資訊的諮詢與追蹤管道

  建議學校可同時定期追蹤學生在外的工作狀況並在遇到困擾時提供資訊與諮詢,不僅能協助校方更了解學生在面對生涯困難與逆境時的需求,也能進而制訂出有效協助學生更好的適應未來生涯與職場的策略與方法。

(三)對實務工作者之建議

1. 協助個案覺知華人文化對自身性格的影響

  實務工作者可幫助個案更加瞭解自己人格上從小到大受到哪些華人文化與價值觀影響,能夠接納並欣賞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華人人格特質,也許可以幫助個體漸漸看見並認同自己人格中由華人文化孕育出的正向性格,像從哪裡可以看出他展現出的精明幹練,並藉由對自己更深刻的瞭解與自我肯定過程,建立對自己的自信、控制感,進而增進個案面對未來變動生涯的應變與適應能力。

2. 協助個案覺察並提升自己所擁有的內在正向心理資源

  建議在大學端的心理實務工作者在遇到因生涯相關議題前來晤談與諮詢的個案時,可以試著在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心理衛生活動與專文撰寫時嘗試加入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協助個案一點一點地發現並看見自己的優勢與正向力量,提升個體對自身的正向評估、正向思考與正向感受。

3. 強化個案對於自身與周遭環境的掌控感

  建議實務工作者在與個案晤談或進行團體時,可以在個案提到他對自身與周遭環境時多停留一下,透過更細膩的討論,引導個案覺察自己對於外在事物與內在的觀察、想法與感受,提升對外在環境與自身狀態的認識與覺察,除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掌控性,也能幫助學生透過不斷反思與覺察中對自己所擁有的優勢與限制有更深刻的瞭解,進而幫助他們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能夠做出適當的策略與因應,順利克服逆境與難關。

(四)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1. 擴大樣本群,瞭解工作場域對個體在生涯、華人人格與正向心理資源上的差異

  在過去研究華人人格與正向心理資源的文獻中,以大學生為樣本的數量並較少,而在生涯適應力方面,過去研究與本研究之大學生們在生涯適應力平均表現上差異不大,然而,本研究在探究生涯適應力的性別差異上卻呈現與過去不太一樣的結果。綜合上述,因此建議未來可以針對更廣泛的年齡層、族群、工作領域等不同的對象進行調查,例如,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性別的族群進行更多的研究。

2. 本土文化對於生涯的獨特性與影響

  從本研究結果發現,具有華人特殊性的人格特質不論與正向心理資源或生涯適應力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因此,建議未來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可以更加著重本土華人文化對於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個體在人格、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上有什麼獨特性,以及更進一步去探究華人文化中所推崇的概念、規範與美德對於個體在生涯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而非只著重在華人家庭特殊性對於個體生涯上的助益與阻礙。

3. 進一步瞭解與探究相關係數為正,但迴歸係數卻為負的現象所代表的意義與原因。

  在本研究發現在探討華人人格中「樂觀自在:悲觀善感」與生涯適應力之間的相關時,其相關性為正值,但在多元逐步回歸的結果中「樂觀自在:悲觀善感」對於生涯適應力及其分量表的迴歸係數(β)卻呈現負值的意外結果。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不論訪間教科書、網路資訊與文獻時,若排除存在多元共線性或異常值所導致的誤差,其他可能結果幾乎很少被提到其成因與解釋方法。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嘗試去了解並解讀是什麼樣的關係能使得變項間在呈現正相關時,迴歸係數卻為負值的現象,並將結果編寫入統計相關的教科書,幫助未來獲得類似結果的研究者有依據去更貼切的瞭解並論述他們所獲得的研究結果代表的意涵。

4. 從更多元角度來探討樂觀對於生涯適應力的影響

  承接上述結果,也建議未來的研究在探討樂觀與悲觀議題時,可以試著跳脫「樂觀對身心適應有利」與「悲觀對身心適應不利」的二元對立的看法,應該更細微的去區分樂觀與悲觀的不同型態在個體身心適應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嘗試更細部地去了解瞭解「樂觀自在:悲觀善感」與生涯適應力之間是否存在其他的重要影響因子。

參考書目

Di Fabio, A., Palazzeschi, L., & Bar‐On, R. (2012).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traits,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49(3), 118-129.
Lounsbury, J. W., Foster, N., Patel, H., Carmody, P., Gibson, L. W., & Stairs, D. R. (2012).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scientists versus nonscientis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areer satisfaction. R&D Management, 42(1), 47-59.
Lounsbury, J. W., Park, S. H., Sundstrom, E., Williamson, J. M., & Pemberton, A. E. (2004). Personality,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est of a directional model.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2(4), 395-406.
Rogers, M. E., Creed, P. A., & Glendon, A. I. (2008).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adolescent career planning and explor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3(1), 132-142.
Rossier, J. (2015).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life designing.
Tien, H. L. S., Wang, Y. C., Chu, H. C., & Huang, T. L. (2012).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Taiwan form: Psychometric p
Tolentino, L. R., Garcia, P. R. J. M., Lu, V. N., Restubog, S. L. D., Bordia, P., & Plewa, C. (2014). Career adaptation: The relation of adaptability to goal orientation,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optimism.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4(1), 39-48.
van Vianen, A. E., Klehe, U. C., Koen, J., & Dries, N. (2012).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Netherlands form: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hips to ability, personality, and regulatory focu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0(3), 716-724.

呂妍榛(2016)。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焦慮與生涯適應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沈煜棠(2015)。科技大學學生家庭功能、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調適能力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吳欣倫(2011)。碩士生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境頤、江彧慈(2013)。[罵]有用嗎?以資源保存理論看不當督導對部屬的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1),81-104。
陳怡君(2014)。大學生心理資源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錦錫(2017)。大專生生涯自我效能、復原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5)。103(2014-2015)學年度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detail/103/103_student.xls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趙心瑜(2018)。高雄市國中生人格特質、正向心理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乙璇(2012)。大學生生涯焦慮、內外控信念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劉文琴(2006)。夫妻性格的相似性及互補性與婚姻滿意度及親密度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潘建華(2014)。成年初顯者生涯適應力、自我調節學習、尋職行為與成果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蕭俐雯(2017)。技職生前瞻性人格、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關係-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