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電影院 / 【生涯電影院】春去春又來-東方禪味與生死觀

【生涯電影院】春去春又來-東方禪味與生死觀

1

黃素菲 /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劇情簡介 [2003年 / 韓國 / 103分鐘]

  春去春又來以一間小廟做整個故事的背景,以四 季的變化做時間點,敘述一個男人的一生。影片畫面 慢條斯理地從一間浮在湖心上的寺廟緩緩展開,其畫 面之精雕細琢、美輪美奐,堪稱他所有作品中,最展 現金基德的美術訓練基底的一部。而透過四季的轉換
,來講人的年紀、心性的變化,然後再回到春天,而 呈現生命輪替與延續的意義,更顯得禪味十足。

  主修繪畫的金基德,拍攝這部電影時也徹底運用 了他在這方面的能力,整部電影取景是一間座落在湖 泊中的古廟,四季分明、風景優美,觀賞電影時就如 同在欣賞一幅幅美麗的畫,對白不多,留給觀眾寬廣 的想像空間。本片的美術和攝影均十分優異,使整個
場景仿似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畫面呈現出一種呼應故 事情節的氛圍。導演對場面的調度也顯得定靜閒適, 就像老僧那樣,流洩著相當吸引人的戲劇張力。

  有些細膩處的安排,深得「盡在不言中」之妙, 例如徒弟想在蒙面婦女睡著時偷偷掀開她的頭巾一睹 廬山真面目,看看是否就是心目中的那個人?但是婦 人只是輕輕握一握他的手,什麼都沒有說,觀眾也從 頭到尾看不到她的表情,但已激起無限想像空間。片
末徒弟登山時配唱的樂曲,有如西藏的天唱,具有一 種深刻打動人心的力量。

  導演金基德親自上陣演出冬天片段中的中年僧, 他感覺自己一直生活在冬天的情境中,所以乾脆就由 自己來飾演。他在戲中的角色有許多武打動作,除了動作指導的設計之外,因為他自己有當兵的經驗,所 以也有許多動作是金基德自己摸索出來的。

導演、編劇

  【Spring,Summer,Fall,Winter and Spring 】是金基德2003年的作品,中文譯為【春去春又來 】或【春夏秋冬,春】。這部戲是金基德自編、自導 ,也可以說自演。金基德於片中飾演中年的僧人,除 眾所矚目的導戲才能外,更讓人驚訝他演技的魅力。

演員

  【童僧】伍永秀 飾老僧

  【漢城警事】徐在英 飾青年僧

  【收信人不明】金永敏 飾少僧

  金基德 飾中年僧

  韓莉珍 飾少女

得獎記錄

  金基德向來以低成本、短時間內製作出藝術性極 高的作品著名。金基德雖然在海外備受讚揚,韓國電 影獎卻常常沒他的份,2000年的「島」及2001年「 收件人不明」分別入圍威尼斯影展,2004年以「援 交天使」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同年再以「空屋
情人」獲威尼斯最佳導演獎。「春去春又來」獲奧斯 卡最佳國外影片。「春去春又來」自2003年底在韓 國上映以來,票房超過10萬人次,韓國上映時的票 房,打敗了裴勇俊的【醜聞】,應該是金基德所有作 品中,票房最亮眼的一部,2004年底於世界各國的
票房佳績更是超過700萬美金。

• 韓國票房打敗裴勇俊主演的【醜聞】

• 2003 歐洲影展最佳外語影提名

• 金星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 盧卡諾影展青年評審獎、唐吉軻德創意獎

• 聖塞巴斯汀影展觀眾票選獎

• 韓國青龍映畫賞最優秀作品獎、最佳技術獎

• 釜山影展參賽片

• 2004台北電影節熱門觀摩片

• 代表韓國參加200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曼谷國際影展最佳影片提名

影片導讀

東方禪味與生死觀

  《春去春又回》以富有詩意、禪意的山水畫境手 法,運用一年四季的變化與人生階段或人性轉折作結 合,帶給觀眾一份禪意的美與平淡中見深刻的人生體 驗。

一、春──好奇、無知與天真的生機

  湖中央的寺廟住著一個老僧和小小童僧。小小童 僧還只是個天真的孩子,在平淡的生活中,採草藥、 撲蝴蝶、捉溪魚、射彈弓,猶如一般家庭的小孩,頑 皮好動。然而孩子的天真,有的時候卻會顯現出人性 原始的殘忍面,小小童僧把溪魚、青蛙、小蛇的身上
都繫上了繩子,在繩子的另一頭卻綁上石頭,讓牠們 難以自由行動,甚至最後死亡。老僧看在眼裡,趁小 童僧入睡後,在小童僧的背後繫上大石頭。他要小童 僧在感同身受,激發他的「同理心」,接著他命令小 童僧將受到虐待的小動物找出來,替他們解套,「否
則這塊石頭將壓在你心上,直到你死了為止」老僧如 是說。於是背著大石頭的小童僧就這樣吃力地尋找著 ,然而很不幸地,動物們不是死亡,就是有所殘缺, 無論如何都造成了傷害,小童僧留下了後悔的眼淚。

  生機盎然的童年歲月,也可能因為好奇、無知與 天真,帶著調皮、好玩、輕忽的態度而破了戒,無意 地傷害了生活於天地之間的其他生靈,但是一切都還 只是涉世未深的無心之過,要修正猶為時未遲。

二、夏──血氣方剛的紅塵慾望

  小童僧長成了少年僧侶,小時候難以控制的輕舟 也划得上手了,站在巨石佛像的肩上,而能看得更高 更遠的他,一眼瞥見了從遠方來的即將改變他一生的 女孩。女孩因病而在寺中休養,她的出現,讓少年僧 原本平靜的心泛起了一波波漣漪。少年僧起初對於女
孩覺得陌生、好奇而膽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眉目 間傳遞的細微變化中兩人慢慢靠近。當老師父告訴女 孩:「喝了這碗藥頭腦會清醒一點」時,孰不知讓女 孩「頭腦混亂」的元兇正是自己的弟子。剛開始少年 僧情不自禁去觸碰女孩身體被女孩賞巴掌,逐漸演變
成一同划船到隱密之處行魚水之歡。正值青春年華的 兩人,就這樣交纏相戀了,少年僧的心也離佛門越來 越遠。原本少年僧森嚴告誡「師父會生氣」來阻止女 孩把石獅像當座椅坐,也轉變成為毫不在乎的直接搬 來給女孩坐的討好迷戀。

  然而火熱濃烈的愛情包藏不住,老僧對於紅塵慾 望了然於心,故能持平常心以對,老師父在發現了兩 人的男女情事並未責罰,他只是從修行的觀點告誡著 :「起了淫念就會產生佔有慾,進而殺生」的警語, 並勸女孩回家。於是女孩走了,少年僧痛哭流涕、痛
不欲生,在夜裡,他決定帶著神像離開。為什麼要帶 走神像?是想要拿去賣錢?是對師父的一種抗議?金 基德在這兒留了個伏筆。

  少年僧血氣方剛、心高氣傲,老僧放手讓他灑脫的 走,讓少年僧以為自己可以自由隨性而活。其實老師 父也是醒著的,但他沒有起身阻止,少年僧如果心中 沒有了信仰,再多加強留也是徒然。老師父看了看牆 上的佛,又開始虔誠的念起經來。寺裡沒有了佛像無
礙於修佛,佛存乎於心。

三、秋──功德圓滿、無所掛礙

  離開多年的少年僧回到了寺廟已是青壯年,眼神 中多了滄桑與惶惑,言語舉止充斥著憤世忌俗與不平 不滿。聽見老僧淡淡地問了一句:「人世變得很惱人 ,對吧?」

  從前在湖上寺廟單純與大自然為伍的生活,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的步調,那個在這樣的環境長成的樸實 少年僧,在混沌的世間打滾了一遭,全身沾滿的愛恨 嗔癡,潔淨的心已經染烏,雙手也滿是鮮血,像極一 隻被慾望吞噬的野獸。為愛盲目而殺了人的青年僧,
咬牙切齒的說著:「愛是我唯一的罪孽,我只想要她 而已。」

  老僧當初的預言成真,蒙蔽雙眼的慾望將引發殺 機,老僧安靜的說:「世事無常,人有時候要捨得。 」老僧這樣回應了為慾所役的青年僧。青年僧放回當 年偷走的佛像,或許當初迷失的少年僧偷走的不是佛 像,是當初清淨空靈的心,現在還回來的也不是佛像
,而是還原當初迷失掉的自己。

  承受著巨大痛苦與怨恨的青年僧,找不到出口的 心靈近乎崩潰而想要自殺,老僧父毒打了他一頓,利 用身體的痛楚來麻痺他的撕裂感。接著,老僧要青年 僧以刀當筆以地為紙,一刀一劃刻寫心經,這是定靜 修行的功夫,即使警察來緝捕,老僧也要青年僧也不
為所動繼續刻寫,藉由青年僧的銘刻讀經,老僧鍛鍊 著青年僧躁動的脾性。

  一夜過去,青年僧終於刻(修)完心經,體力不 支而倒地。這手刻刀痕不只是刻在地板上,更是一刀 一痕地刻在青年僧的心上。青年僧原來沾滿了血漬的殺人之刀(手)經這一長夜,已經轉化為自我解脫之 正道。

  警察帶走青年僧時,小船一度卡在湖中央,動彈 不得,直到青年僧回頭揮手道別,小船才能繼續向前 划動,好一個「回頭是岸」的隱喻。老僧能做的已經 功德圓滿矣!自由自在,無所掛礙,剩下的得由青年 僧自己去人生修行了。老僧在青年僧被帶走之後,振
筆寫了幾個「閉」字,在輕舟上放著柴木,老僧在世 間己經「修成正果」,他的肉身在熊熊火焰中化成一 顆顆舍利子。

四、冬──白雪皚皚中一切平等

  青年僧贖完形式上、法治上的罪後,再度回到湖 上寺廟,已經成為滿頭灰髮的中年僧。湖水已然結冰 ,原本色彩鮮明的景致變成一片單純的白,中年僧的 心境也近乎一片平靜。中年僧開始收拾著荒涼破敗的 寺廟與周圍環境,也收拾著自己荒蕪已久的心。

  即使在冰雪寒凍的冬日,中年僧依舊赤裸著上身 ,操練著調養生息的功夫,冬陽下的身影孤寂卻不蒼 涼。在沉寂的冬季裡,一名蒙面的女子抱著一個剛出 生的嬰孩來到寺廟。男子接待了這對母子,但是蒙面 的女子卻在夜裡拋下孩子離開。

  當他意識到女子已經離去,卻已來不及阻止,只 在冰封了的湖面瞥見了女子意外掉入中年僧挖來取水 的洞裡而喪生湖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中年僧將婦人拉上冰面掀開婦人的面巾,鏡頭拉遠留 給觀眾諸多想像的空間,是當年讓他迷戀癡狂的女子
?還是又是另一個受苦的芸芸眾生而已?不管是誰, 中年僧感覺到自己又多加一件罪虐。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他背負著大石頭,手中捧著 佛像,往山頂上走去,中年僧在償還童年因為好奇、 無知而誤殺無辜生命的罪業。中年僧背後的沉重石塊 象徵的是他的罪孽和業障。當時少年僧是被動接受老 僧的處罰,現在中年僧是自發性的滌淨與贖罪。

五、於是,春去春又回

  大地又從一片茫茫的白,轉變成五彩繽紛。當年 蒙面女子遺留下的嬰孩,如今已經變成了如同中年僧 小時一般活潑的小和尚,一切就像輪迴一般,走的又 來,春去了,終究還是會回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這首偈子道盡了本片的中心主旨。人的一生不就是如此嗎?經過了幼兒時的懵懂無知,年少時 的輕狂浮躁或固執衝撞,歷盡滄桑後的中年,逐漸滌 盡塵埃、收束凡心,隨著時光的流逝,新生命再度誕
生,轉化與延續著人類不斷輪迴的修煉。春去春又回 ,周而復始的無限迴旋,直到永遠。

  《春去春又回》確實不像金基德其他作品明顯的 鋪排人生的黑暗面,反而慢條斯理地從浮在湖心上的 寺廟緩緩展開。其畫面之精雕細琢、匠心獨具,堪稱 他所有作品中,最具視覺美感者。而透過四季的轉換 ,來講人的年紀、心性的變化,呈現生命輪替與延續
的意義,顯得禪味十足。

六、每個人心中的門

  電影中以四季變化來象徵人生中的不同階段,手 法寫實又富於隱喻,片中藉由四季的輪迴來說明人生 的變與不變,電影的最後一段的春天故事,開放式的 結局譬喻了人生中的光明與希望,似乎暗藏著金基德 對生命的觀點並不是那樣悲觀憤怒,黑暗陰沉的底下
可能隱藏著光明璀璨。

  《春去春又回》其實不只是表面的平靜安寧與合 諧,片中其實還是流露出許多金基德「不變」的主題 ,如性、殺戮等。譬如在「春」這段,小童僧將石頭 綁在魚和青蛙身上逗弄的天真與殘忍,並存不悖,並 不因為老僧的懲罰與訓示,就去被收束規訓,因此發
展到「夏」的時候,少年僧禁不起異性的誘惑,青春 男兒情竇初開、性慾難耐;或是「秋」沒演出的手仞 情夫,以及老僧的引火自焚;然後到「冬」的孑然、 孤獨,都還是留有金積德一貫的電影風格。最後一個 小孩被送來,原來片頭的小童僧在片尾長大成了老僧
,成為像當年收養他這個孩子的老僧,人間一輪又回 到了「春」。

  《春去春又回》畫面經營的空靈幽美,可是仍然 流露著「金氏黑暗美學」金基德對人生與人性的殘酷 與可憫,依然維繫著一貫的觀點。《春去春又回》完 整呈現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在「最黑暗裡見光明」。 只不過過去許多觀眾只看到他的黑暗,而難以接觸那
暗藏在內裡的深刻力道;因此《春去春又回》不只是 單純的在頌揚生命的明亮,其實仍舊是用陰暗、晦澀 來並置、對比的蘊藏於底層的光明、禮讚。

  除了畫面構圖具有圖畫般的視覺美感之外,這部 片中的禪房的門框是虛設的。禪室很小,主堂和臥室 之間用了一個門框形式上做了區隔,事實上並不需要開門,就可以從旁邊直接繞進去,也不需要敲門,門 內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和路、湖接壤的山門也是虛設
的,行人或小船並不需要經過山門得以入湖或出湖, 山門也是形式上的入口,就算關上或鎖上山門,仍然 可以任意進出。那為什麼還需要設門?重點不在有沒 有門作為實質的隔間,重點在心中有沒有門?心中有 沒有規矩、分寸?心中有沒有出入行動的根據?

  不知道金基德是不是一個性惡論者?一直要去凸 顯人類的暴力、衝動的黑暗力量。還是其實金基德是 一個樂觀的性善論者?他利用虛虛實實的門框與山門 ,告訴觀眾,他相信只要每個人願意持修,不必靠外 在的道德或法律規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門,作
為行事的內在依據?

  自然四季,似乎有一種無法顛覆的理所當然。經 常在這種平凡自然到不容有任何懷疑的時候,生命似 乎就會這樣無止盡的輪迴下去,存在議題何在?如果 把頭銜、職位、名字、房子、戶籍、帳號……都去 除,當一個人一無所有的時候,那時候可以開始談存
在。當那些理所當然的一切,走路、吃飯、喝水、咀 嚼、吞嚥、放尿、拉屎、聽見、看見……變成困難甚至不能,那時候可以開始談存在。

生命議題反思

  1. 你對於禪房虛設的門框和路與湖接壤的象徵山 門,有何體會與想法?

  2. 在「春」這段,小小童僧石頭綁在魚和青蛙身 上鬥弄的天真與殘忍,你如何解釋其並存不悖 ?

  3. 少年僧在地板上一字一句刻心經的過程,有哪 些體會?

  4. 少年僧痛哭流涕、痛不欲生,在夜裡,他決定 帶著神像離開。為什麼要帶走神像?是想要拿 去賣錢?是對師父的一種抗議?

  5. 離開多年的少年僧回到了寺廟已是青壯年,眼 神中多了滄桑與惶惑,言語舉止充斥著憤世忌 俗與不平不滿。老僧淡淡地問了一句:「人世 變得很惱人,對吧?」他想說什麼?

  6. 蒙面的女子抱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孩來到寺廟, 但是蒙面的女子卻在夜裡拋下孩子離開。當他 意識到女子已經離去,卻已來不及阻止,只在 冰封了的湖面瞥見了女子意外掉入自己挖來取 水的洞裡而喪生湖底,你認為這女子是誰?

  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 處惹塵埃。」為何要用「惹」這個字,用沾、 蒙有何不同?

  8. 本片主題其實不只是表面的平靜安寧與合諧, 片中其實還藏有許多金基德「不變」的主題, 如性、殺戮等,你同意嗎?

  9. 你對片中呈現:在「最黑暗裡見光明」,你同 意嗎?你認為何以點要將陰暗、晦澀與明亮、 禮讚並置?

延伸電影

1. 《班傑明的奇幻之旅》(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 2009年 / 美國 / 165分鐘

  本片由大衛芬奇執導,布萊德特和凱特布蘭奇主 演,演員包括蒂妲史雲頓、泰拉姬漢森、傑森佛萊明 、艾理斯寇迪及茱莉亞歐蒙。電影改編自 1920 年代 美國名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寫下的奇幻式的寓言故事 ,編劇是艾瑞克羅斯,劇情是關於一個男人出生時已
80歲,但年紀卻隨著時的流逝,外表愈來愈年輕。 然而,跟我們所有人一樣,他無法停止時間的流轉。

  班傑明出生時外觀容貌已80歲,他一出生母親就 難產死亡,父親將他丟棄在養老院門口,好心的黑人 夫妻(養老院的負責人)收容了他,將他當成自己的 兒子扶養,教導他許多智慧,他在養老院中安然的渡 過了「童年」。當他十一歲時,在養老院裡遇見了這
一生的摯愛‧六歲的黛西,二人雖兩小無猜,但外貌 卻是天差地遠,奇妙的是隨著時間流逝,班傑明越來 越年輕,但黛西卻越來越老,「時間」開了班傑明這 一生最大的玩笑,他和黛西倆註定無法白頭偕老。

  跟《春去春又回》一樣在敘述人生輪迴,只是班 傑明的人生是倒著走的,小說的最後班傑明成為剛出 生嬰兒。我們雖然常說老人就像小孩,但是畢竟我們 都知道我們說的「像小孩」,不是真的小孩,何況現 實裡,剛出生的嬰兒並不會「像老人」。整個人生跟
別人倒著走也就罷了,最難的是跟所愛的人似乎在彼 此人生的某個點差兼而過之後,就越走越遠了,無法 同步。

2. 《窒息情慾》(Breath)2007年 / 韓國 / 84分鐘

  本片也是金基德的作品,參加 2007 年坎城影展 競賽。張震主演、夏正宇與朴智娥主演。死囚的張真 (張震飾),他性格怪僻,試圖割喉獨自面對死亡,自殺失敗也失去了聲音,再度回到囚籠,他過著行屍 走肉的日子。

  美麗的雕塑家阿妍(朴智娥飾)發現老公(夏正 宇飾)外遇,她開始顛覆自己原來的生活步調與方式 ,她偶然在電視看到張真自殺送醫的新聞而產生憐憫 之心,阿妍主動來到監獄探視,求見張真。

  阿妍決定將「四季」編織成禮物,依序帶進探監 房裡送給張真。春、夏、秋、冬,四季化為可愛的道 具、美麗的壁紙、浪漫的情感,還有她溫柔的觸摸與 深情相擁,以及每回留下一張的照片倩影。

  死刑是合法奪走人的呼吸的方式,但即使我們不 是死囚,也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能夠自由呼吸,生命中 的某些時候,讓人呼吸也變得困難,當人失去愛或失 去依附的時候「尤其是當愛與依附被視為理所當然」 痛苦比被判死刑還要更劇烈。就此,孤獨與自由難以
切割,在看似孤獨的狀態裡,自由於焉湧現,而當人 追求自由之際,也就是進入無依無靠的狀態裡,要為 自己完全負責,於是人是在孤獨的存在處境之中。

延伸閱讀

1.《孤獨六講》,蔣勳著。2007年8月,聯合文學。

  蔣勳說:「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 ,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因為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 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在孩子長大離家到外縣市去讀書,有時大半年才 回家一次,我確實生活在孤獨之中。有時候我忙著跟 不同的老朋友打交道,或是重看以前看過的書,除此 之外,也有一些奇特的體驗,我四周的一切事物都在 忽然間活了起來,清晨停留在女兒牆上嘰嘰喳喳的麻
雀聲,週日早上教堂的鐘聲,轉角那棵福木開花的濃 香,秋天變紅的欒樹,好像一切都變成有了生命,會 跟我說話和交談,會在我眼前或耳邊喋喋不休。生活 在這種狀態裡的前提,必須進入孤獨才能有所得!

  《春去春又回》的場景,整個就是孤獨到暴,一 間簡單的禪房,孤拎拎站在水中央,出入都得靠舟子 ,修行人在其中有如被山水環抱。其實,看似最孤獨 的,在天地之間,卻是最平常的存在處境。只是電影 的影像把尋常人的存在處境視覺化了。

2.《信仰一隻貓:個人時代的領先哲學》,蔡志忠著 ,2010, 圓神。

  蔡志忠在這本以貓的哲學為主軸的漫畫中說道: 「當你擁有領先時代的貓科智慧,自然會散發獨領風 騷的光芒!」;「貓科時代來臨,人要學會貓的自主 、自在、自尊的特殊氣質,和牠的安靜、沉默、冷靜 、神速的本領。」他高舉貓不是虎,不是虎的威風、
兇猛,而是貓的優雅、沈靜、自在。

  我養貓逾十餘年矣!我非常同意這種「貓智慧觀 」,人生大多數需要的是安寧、平靜的過日子,而不 是高高在上、虎虎生風。通常最寒冷的冬天,貓知道 整個屋子裡,那兒是最溫暖的角落,最燜熱的夏天, 貓窩著的地方,肯定最通風散熱。貓是不喜歡被人擁
抱的,一旦你緊抱著牠,通常牠們不會做無謂的掙扎 ,可是只要你稍加輕忽,牠一定立刻伺機逃走,這種 在絕處放鬆,也在絕處警戒的態度,讓我想到「時時 可死,處處求生」的境界,一樣深邃。

  貓比狗懂得獨處,狗是合群近人的,貓則是獨善 其身,貓或許比狗更適合在孤獨時,作為心靈共鳴的 伴。

One thought on 【生涯電影院】春去春又來-東方禪味與生死觀

    LC

    2022-12-02Reply

    人的存在無法分解成心靈與肉體,心靈與肉體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當小沙彌快樂的戲弄小動物時,殘忍的行為卻是由天真快樂的心靈所驅使,血氣方剛時多年的平靜心靈卻受肉體的慾望擺布。兩者各行其是卻又互相影響,然後當心靈超越肉體慾望的擺布後,肉體(行為)也得到了解脫。兩者合而為一,而不是各行其是,此時才是圓滿的人,超脫了世間的侷限。世間也就宛如俯瞰中的湖,湖中的寺廟,隨然依然清晰可見,但人已不在其中(侷限)。 青年和尚帶走佛像,只是想在走向未知時帶著可以依靠之物,人無法簡簡單單就拋棄多年依靠之物的,代表著多年修行對他的影響,也是可以再次回到寺廟歸還佛像的伏筆。此電影隱喻留下的體會空間非常豐富,對白如此之少可能是為了避免引導看片人的體會,所以呢,多說就落於下乘,不如不說自己看自己體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