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弱連結-99%的成功機會來自路人

【好書推薦】弱連結-99%的成功機會來自路人

0

鐘穎 / 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作者:高永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8/09/07


前言

  弱連結的概念在1974年的時候就由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學家馬克 ‧ 格藍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給發表出來,他發現人際關係對求職很重要,但真正發揮作用的不是我們想像中那些經常聯繫、彼此熟悉的強關係,而是平時很少聯繫,對彼此知之不深,彷若路人般的弱關係。他下結論道,大多數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不常見面的人,例如平時不怎麼聯絡的老同學、老同事,甚至根本不太認識的人。他們不在我們關切的人際圈裡,卻在重要時刻提供了關鍵的協助。這40年來談到弱連結的文章多如牛毛,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它的重要性隨著網路時代的普及加深了影響力。只消想想我們出國旅遊、找館子吃飯、或者遇到疑難雜症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資訊來源是誰?沒有錯,就是網路。

  各種網路論壇與社群媒體提供了大量的訊息,只要我們發問,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大量的、而且往往是很深入的解答。回答我們問題的是誰?可能是偶然加為好友的網路鄉民,甚至根本就不認識。他們提供的見解或經驗遠遠超過我們周邊的強連結,例如父母、好友、配偶,每個人都因為網路功能的強大特性而受惠。智慧型手機興起後更是如此,因為我們等於把全世界無窮盡的人際網絡跟資訊量帶在身上,隨時都能針對各種疑難雜症發問,甚至有時也能為他人提供解答。不單單如此,弱連結的重要性更在於本書副標裡表明的-99%的成功機會都來自路人。

熟人無用

  作者高永提醒我們,「熟人無用」的時代已經來臨了。這並不是說不要理會他們,而是要去除自己的功利心態,熟人提供了我們心理上的支持,但事業上的幫助卻相當有限,因為我們擁有同樣的資訊來源,他們知道的通常我們也知道,太強的同質性無法幫助我們開拓新疆界。因而他總結了兩條原則:第一,在事業上,永遠不要指望熟人關係網。第二,對陌生人好一點,因為邊界之外決定你的未來。

  簡單地說,強關係是基於現實生活而有的情感連結,但弱關係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與資訊的輸出平台。強關係會讓我們變得孤陋寡聞,因此生活在熟人關係網中雖然很快樂,但卻常常受到蒙蔽。許多人會忙著擴充手機裡的通訊錄、增加好友的數量,把越來越多人變成熟人,這樣有助於我們的未來嗎?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這不僅無法受益,反而空耗精力。原因就在於,「關係並非決定我們未來的核心元素,關係所傳達的資訊才是。」易言之,資訊品質才是社交網的關鍵,弱關係的本質就在於能提供我們原先不知道的訊息。

強關係何以會失效?

  我們需要弱關係的另個重要原因是:多數的強關係往往禁不起考驗。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強關係的基礎是價值交換(容後文再敘)。關鍵時刻之所以得不到他們的援助,很可能是由於你沒有足夠的價值跟他交換;或者說,他們不具備你的視野或勇氣,所以不敢跟著你冒險。同時,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當中的多數人也解決不了,因為你們處於同一個資訊圈和人際圈,你沒辦法處理的,他也沒辦法。所以強關係或者不想幫你,或者幫不了你。根據研究,我們有80%的社交投入僅僅獲得了不到30%的回報,這說明我們對社交時間的管理有問題,因此最好是分一些時間給弱關係,讓弱連結能夠流動起來。當中最簡單的作法,就是關注強關係的周遭,例如公司的保全、快遞、有業務關係的銀行經理、或臉書上經常回覆你、但卻從未謀面的交流者。重點不在認識數以千計的人,而是認識數以千計不同領域的人。

等價滿足與分別滿足

  我們可以把位於弱關係的友人想像成是一個游離在原本熟人關係圈外的小分子,他承載著我們原先並不瞭解,也沒有機會碰觸到的資訊,原因很簡單,因為弱關係跟我們不是同個生活圈,我們無從跨越進去。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敞開我們自己心胸,拿出好奇心與善意,讓原本陌生的他得以跨越進來。這是為什麼作者告訴我們,擁有弱關係的目的不是利用他人,事實上,利用墊基於「等價滿足」,你跟人拿了一百元的東西,就得提供對方價值一百元的其他服務做回報。而這種態度不僅無法維繫弱關係,就連家人、好友這樣的強關係都經營不下去。

  一個好的社交策略必須是「分別滿足」的,觀察別人需要什麼,自己擁有什麼,然後無私友善地分享出去,不論是經驗、資訊、物品、還是你的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願意幫助我們。要想把弱關係經營好,他建議我們看重三種在強關係裡並不重視的力量:爭取、提供和傳達。這是讓我成為人際關係和稀有資訊中轉站的三種能力,只有具備此能力,各種各樣的關係才會自己找上門來,我們才能處於社交中心的優勢位置。

爭取、提供、與傳達

一、爭取關注,全面地展示自己

  他建議我們將社交帳號上的個人資訊盡量填寫完整,這是為了要告訴人們自己「能做什麼」和「需要什麼」,這會取得更多人的信任,讓對我們有興趣的人快速找到自己。大家都很忙,沒有耐心和時間分析我們的內涵,只會在兩秒鐘內做出簡單的判斷:「這是誰?我要不要和他建立連結?」保持神秘固然很安全(例如作者提到的,那些帳號上連頭像都沒有的人很容易讓人覺得是疆屍帳號),但也會拒絕掉各種可能性。

二、主動關注熱門話題,而非自言自語

  弱關係中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被關注度越高的人很少談論自己的私事,而是針對熱門話題發表個人見解。換句話說,不要無病呻吟,寫些太私密以及難懂的東西。無聊、浮躁和空虛的那一面不適合在這裡出現,而是要投入到熱門時事裡發表見解、參與討論。

三、傳達關注,而不只是轉發

  我們從網路上得到資訊後,應該增加資訊的原創性,這才會帶來更多、更有品質的關注。否則自己不過是轉文機器人,不會引起他人興趣。一個願意表達自己看法的人,也容易爭取到同事和上司的關注及依賴,他們更會找你解決問題,給你更大的發揮空間。也就是說,不是沒有主見、隨聲附和。特定領域的專家、發言人、或者權威,當然會比普通人更受關注,他們的弱關係比他人更雄厚,因為有需求的人會不斷地自己找上門來。

好奇心與無私

  聚會目的不是為了吃吃喝喝,而是要主動交流、坦誠分享、和耐心聆聽。如果我們容易對宴會感到厭煩,那肯定一無所獲。如果不拿出好奇心和人建立連結,我們就無法發現我們感興趣的資訊。書裡告訴我們,現代人的社交活動已經越來越貧乏,從面對面變成面對手機,我們對陌生人的要求不再是「我們能互相給點什麼」,僅僅是「陪我一起無聊而已」。所以玩手機、裝高冷、漠不關心、和心不在焉,這些不良的社交行為都可能帶來關係上的打擊。高永很不客氣地點出來,在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沒有貴人相助時,我們應該自我檢查,看看自己是否在社交裡犯了這類錯誤。一個對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世界也會對他關上大門。

  弱關係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不需要刻意維護。那些需要刻意維護的關係反而需要檢視。弱關係的連結本來就很微弱,不存在於日常的人際關係中,因此最好的原則就是,不要把心思放在巴結對方或加強聯絡上,而是要想想,「在需要對方時,如何提出問題」,或者「怎樣為對方解決問題」。易言之,彼此的關係會因為利益而自然地掛勾,不需要去算計或管理。不要把弱關係當成人際關係,因為它們是「資訊管道」。所以人際關係不是我們的目的,資訊才是。因而不用追求過多的弱關係,跟經營強關係一樣,弱關係也要寧缺勿濫,那些不真誠、缺乏透明度、和只考慮自己的關係必須主動地過濾,才不會讓自己活得太有心思、太過疲累。畢竟人在世上最重視的就是情感,它對關係的影響也最深。能努力、無私地讓自己的付出多於回報的人,才可能成為社交場中的焦點人物。

不僅索取,更要貢獻

  態度務必主動而且真誠,因為弱關係中彼此的時間都很寶貴。要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幫助那些熟人關係網外的人獲得成功。他們如果因為我們而升值,我們也會受益於他們。所以要經營好弱關係之前,我們自己也必須是有用處的人。可用之處是與人建立連結的基本保障,不管什麼連結都一樣,沒有能力的人很快就會被踢出交流圈外。我們擁有的技能和本領也必須是有人需要的。需要就是市場,「如果市場不存在,再聰明也沒用。」但僅有優秀能力也不夠,因為人際交往中,利益並不是決定因素,情感因素的作用往往比利益還大。我們是否主動、熱情、溫暖、有恩必報?這些人性化的舉動反而會為我們迎來更多有利的關係,不一定是我們的能力。所以自身的整體價值不能仰賴單一優勢,而是要環繞著核心優勢層層地提昇和增加自己的亮點,這樣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和我們做連結。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是關係裡的索取者,同時也要是個貢獻者,這樣才能開闊各自的視野,提昇雙方的價值。要做到這種雙向的聯繫,我們有必要主動與人交流,而不是只接受他人的資訊卻不做出任何回應。不斷地雙向交流,弱關係網才會無限地擴散。平時沒有互動,有需要時才找上門,這樣的效果當然很差。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網路社會,如果你一段時間沒有曝光、沒有互動,他人很快就會遺忘你,甚至刪掉你的帳號,所以保持可見度與活躍度是很重要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當一個樂於傳播知識的人。如果我們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就更要用心學習和分享知識。從你那裡獲得知識的人越多,你的影響力就越大。如果自己的知識或見解不夠豐富,那就讓自己成為資訊的中轉站,把他人分享的內容加上自己的見解後給傳播出去。資訊留在自己身邊不見得有用,適時地將它分享出去也是無私與助人的一種表現。

綜合評論

  我整理出的僅是本書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其實作者已在書末摘錄了經營弱關係的30條黃金定律,很貼心地為整本書做了有力的摘要,此處不再贅述。

  人力資源是心理學、社會學、與管理學交會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利益向來是心理學避談的話題。我們更多地談認知偏誤、注意力選擇、情感支持、或幸福感,但卻很少談及隱身在人際關係後面的潛在用處。我們都承認,「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然而研究卻告訴我們,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真正具影響力的關係是弱關係,不見得是強關係。但如果要我們盲目的追求和經營弱關係又是不對的,因為這表明我們沒有認清人際關係的本質是資訊,而不是其他東西。如果明白弱關係的本質是資訊,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刻意地討好或經營它,相反地,而是反躬自省,自己是不是有足夠多、足夠好的資訊可以提供別人?而別人又有什麼理由,願意將我所需要的資訊提供給自己呢?這可就回到了心理諮商的領域:好奇與勇氣。

  對他人好奇,簡言之,就是參與世界的勇氣。

  我們本能地喜歡跟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領域混在一塊。但越是熟悉,同溫層裡的價值觀越是單一,這在快速變遷的資訊社會裡是非常不利的。先別說學校裡學得的知識容易過期,我們投身的職場與專業更可能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消失。一旦生活發生變動,措手不及的我們很難從強關係裡得到實際的支持。除非你有非常傑出、位居金字塔頂端的父母或手足,否則強關係裡的資源就是那些你早已熟悉和不斷重複的東西,那些東西在我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往往幫不上忙(否則我們就不會束手無策)。

  如作者所言,過去我們仰賴強關係是合理的,因為傳統社會中的人類一輩子可能都只在出生地附近活動,父母、親族、鄰居、配偶,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全部關係。但商業社會,特別是網路時代的來臨,根本上已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隨便將一個問題丟入Google詢問,多數都可以得到成百上千的專業回覆。這些提供答案的人是誰?我們根本就不認識!許多的人提供了經驗,創造了有益的資訊,我們都是受益者。總是無私分享和提供資訊的人,往往對他人有更大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他獲得的關注會更高。因為大家會期待他接著會分享什麼對自己有益的知識。想當然耳,在他需要幫忙的時候能獲得的援助一定會比尋常人多,因為他擁有的弱關係比別人廣,自然是得道者多助了。

  高永指出當前許多人在使用社交網站時的毛病,那就是用經營強關係的方式在經營臉書、推特、或微博。這些媒體本身創造了建立弱關係網絡的條件,不過我們因為隱私權、安全性、或其他什麼原因而避免公開個人的資訊或輕忽了這項工具的優勢。這層擔憂自然沒錯,只是遮蔽了我們的眼界、同時隔絕了世界與我們的連結。

  是參與這個世界,還是獨立於這個世界?這仍是一個標準的、存在的兩難。唯有能夠肯定自我的人,才能勇於投入到弱連結的網絡裡而不必擔心失去自我認同的核心。保持開放固然可用功利的角度來鼓勵,但同時它也是個深刻的心理議題。究竟我們真正擔憂的是什麼?是過多的資訊將使自我原先的主張失效?還是不同的價值觀會使原有的小世界瓦解?知識往往帶來行動。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是正確的,我相信我們有刻意保持無知的傾向,以避免採取行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只要我對世界充耳不聞,那麼就沒有改變的必要。而我相信,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某種證明。我很認同書裡的一句話:「一個對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世界也會對他關上大門。」

  人的生涯同樣如此,在抱怨缺乏機運的時候,我們其實應該想想:自己曾提供過什麼東西給他人?我們可以沒有家世、沒有背景、沒有資源,但不可以沒有努力、懶得學習。創造知識、以及促進連結就是多數人都能做的努力。我們總可以盤點出自己的某些優勢和能力來嘉惠他人,如果沒有,也可當一個好奇、好學的人,吸納他人的知識後加上自己的評論與主張再分享出去,這樣子假以時日後我們也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算成不了專家,也可以使我們成為特定領域知識的中轉站,讓他人因為你的無私分享而受惠。有一天,當你需要轉換跑道或者尋求援助的時候,機會才會來敲門。

  如果要人來提攜,自己也須有一個好拿好握的把手,否則他人亦提攜不起來。但提攜總有限度,職涯的天花板有多高,往往仰賴我們的品格和付出的多寡來決定。我回想自己的生涯,發現人生中幾乎所有的重要轉折都是意外,而重大的機運莫不起於弱連結。除了求學階段的耕耘讓我建立了工作的基礎與核心能力外(在這裡指的是心理諮商的工作),圍繞著它所產生的生涯轉折或視野的提昇都不是由強關係所提供的,而是弱關係偶然的善意。對此我總是心存感激,這同時也說明了我平時並不算是個太自私、乏味、或對世界充滿敵意的人。邊界之外或許決定了我們的未來,但如果沒有愛與勇氣,我們就跨不出邊界之外。我期許能將自己所長貢獻社會,把善意與關懷傳遞下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