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國小教師生涯韌力展現之研究

【生涯專論】國小教師生涯韌力展現之研究

0

黎欣怡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碩士生


壹、緣起

  教師原本最主要的工作及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做有效的學習,面對教學工作,教育專業者每天面對學生的問題,思考如何調整與改變,以增進教學成效,而Gu與Day(2007)卻指出面對持續不斷的教育改革,造成教師無形的工作負荷與壓力影響因素;「教學」漸漸變成是21世紀最具壓力的專業之一。

  因應教學須不斷更新,需要針對教學品質有不同的評鑑來把關,台灣教育政策的改革需要學校現場教師予以落實,教師需要配合教育政策的推行而增加其工作負荷。除了上述政策改革影響,教師在工作現場的挑戰還包括:在工作場域的人際關係協調不易、課程與教材缺乏實驗性,以及城鄉資源落差讓教師增加了教學預備上的困難。課程改革的變動將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大門打開,能有更多元的人參與,因此,教師在人際互動方面,需要滿足學校、家長與學生多方面的期待,會感受到外界所賦予的壓力(林家鈺,2008);親師間的互動增加、同事間的交流愈益頻繁,還有與學校行政長官之間的往來協商,都是教師們無法迴避的人際互動。複雜的人際互動,也帶來更多的情緒波動(江文慈,2009);教學工作中充滿著變化與轉變,倘若教師無法勝任,其教學效能將大受影響(Bobek, 2002)教職生涯中遭遇不同情境的衝突與壓力, 影響身體健康與心理的安適(well-being),也可能改變自尊、睡眠與進食型態、憂鬱、降低工作滿意度,以及增加疾病易感性等(Bobek,2002),甚至使教師從積極熱忱的態度轉變為疏離,最終決定離開教職(歐慧敏,2008)。國小階段教師的工作環境與教材雖更多元化,比起過去傳統,教師能發揮的空間更大,不過,社會文化的變遷與政策改變,增添了生涯上的不穩定,衍生許多負擔。「如果教師不照顧自己,該如何照顧學生(How can I care for my students if I don’t care of myself)?」 (Mansfield, Beltman, Price, & McConney, 2012)。國小教師肩負教育者與陪伴者的責任,在承受壓力與工作中的多重挫折之後,是否還能展現教學專業能力,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Gu和Day(2013)提到許多教師認為擁有「韌力」能使他們在教學上有更佳的表現,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困境或困難,其能夠調適情境的需求和行為的回應,取得其間的平衡並迅速復原,就是教師生涯韌力的展現;相反的,若教師面對生涯困境缺少韌力,承受過多的心理衝突與壓力,即可能背負越來越多的情緒勞務,到最後可能以消極方式面對工作,或甚至離開教職生涯。

貳、教師生涯韌力之定義

  「韌力(resilience)」一詞最早源於1970年代的心理學領域,當時用以描述孩童暴露於危難(at risk)的經驗,像是受虐、創傷和離婚等,最終能發展出正向的結果(Mansfield et al., 2012)。1980年
代韌力的概念產生典範的轉變,除了確認負面感受會涉入適應的過程,更將焦點放在個體正向的特質(qualities)與優勢(strengths),重視是什麼因素形成正向的結果(Gu& Day, 2007)。

  生涯韌力,最初是London(1998)指出生涯動機包括三個元素,生涯認同(Career identity)、生涯頓悟(Career insight)與生涯韌力(Career resilience),其中提到生涯韌力則是指個體因應環境改變的能力,它能夠協助個體堅持向前、跨越各種生涯阻礙,它也和個人自我信念、成就需求、冒險的意願等有關。Luthans等人具體提出四項心理資本之內涵,包含:自我效能或自信(self-efficacy or confidence)、希望感(hope)、樂觀(optimism)以及韌力(resiliency),職場韌力是心理資本構念裡的一個次級構念。他們並定義韌力為「一種正向心理能力,它能從逆境、不確定、衝突、失敗,甚或增加職責中反彈或回升」。當老師在教職中面臨困境,是如何因應並持續堅持在教學專業上,從正向的觀點出發, Gu 和Day於2007年探討當教師面對挫折阻礙,還是能夠能讓教師投入在專業中,維持初衷和教師承諾,以及影響專業能力的內容;另外,國外學者指出教師保持自己在教學上的承諾的特質,儘管在具有挑戰性的條件和反覆出現的挫折之下仍能實踐教學(Brunetti, 2006);面對學校的不利條件下,採用高度效能的態度去實現(Patterson, Collins, & Abbott, 2004);有能力繼續回彈,以快速有效地恢復原本的能力或是精神,是一個動態的結構被環境、特定的工作和個人的背景所影響 (Sammons et al, 2007);在和壓力共處的時候,能和環境事件交互反應回饋而激發的心理模式(Tait, 2008)。

  本研究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教師壓力問題,看見韌力此種面對危機挫折逆境「積極恢復」(positive bounceback)的心理資源,開展個體自身優勢;另外,在研究過程中整理教師生涯韌力的內涵,不只專注在個體的內在個性與特質所造成的影響,著重探究文化和環境脈絡中,探討教師的內在資源與社會支援,最終形成信念與策略,發展出從生涯挑戰中積極恢復的教師生涯韌力。

參、教師生涯韌力之內涵

  為深入了解教師在教職生涯中展現韌力的生命經驗,本研究採取立意原則及滾雪球方式,邀請10位在國小校園中,曾遭受工作壓力困擾以及其他負面挫折經驗,或甚至產生離職之念頭,在這樣的經驗中,能夠憑藉著內在心理資源與外在社會支援,而持續堅持在教職崗位,維持著教育熱忱的教師。透過半結構訪談(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的方式,先行擬定訪談大綱,於訪談前兩週先提供研究目的與訪談大綱,請研究參與者依據訪談大綱中開放性問題,資料分析方面,採用主題分析(inductive analysis)取向(Thomas, 2006)進行質化資料分析,主題分析是研究者從原始的訪談文本中,藉由詳盡的閱讀後,從對資料的訊息和詮釋當中提取出重要概念、主題與模型的一種研究取向,並且從原始文本中發展主題(themes)或類別(categories),將廣泛的原始資料濃縮成精要且扼要的形式。在精簡資料,將原始資料精要成主題及類別的過程當中,也同時創造出此類別被創造和提取的意義,並且建立研究目的與從原始資料提取出結果之間的關係,在最後依歸納出的主題,形成表達關鍵主題的架構為研究結果。透過編碼、形成類別、最後歸納出分析的核心與主題。

  10位研究參與者依照年資來區分生涯階段,1-5年為初期、6-15年為中期、16-25年為中後期、25年以上為後期。聆聽10位在教師專業生涯上位於不同階段的教師,探討教師進入教職的緣起,在教師生涯中遇見的逆境與挑戰,看見教師生涯發展與生涯韌力展現之內涵:

一、進入教職的影響因素與挫折挑戰

(一)進入教職的影響因素

教職生涯的起點,始於進入教職生涯之時的抉擇,探詢這個決定的影響來源,回顧十位教師在進入教職生涯時的影響因素,分為個人內在的影響因素,包含內在動機、上天註定;環境外在的影響因素,包括家人期待、環境誘因、教師楷模與鼓勵。

在影響因素中,共通點是在不同生涯階段的教師皆有內在動機,認為任職教師賦有成就感,成就感在於介入處理學生或和家長的溝通中看見成果與收穫。

我開始想說我覺得當老師其實是有影響力的,就是你對學生會影響,然後對家長好像也有,就是有影響力,學生會覺得我講的,他可能會認同我,然後他這一輩子搞不好就是你希望他會成為的樣子,我覺得是影響力。(FI-16-01)

(二)教師的挫折與挑戰

進入教師職業,在各個教師生涯階段中,皆面臨不同的挑戰與挫折,歸納十位教師的經驗,共分為個人內在,包含:自我要求、倦怠感、情緒控制、初任教師經驗不足;以及環境外在,包括考試制度、學校政策、家長溝通、同事溝通學生問題、教師價值地位式微、家庭與學校難兼顧。整理教師不同生涯階段的挫折挑戰,不同階段都出現的挫折挑戰,包含家長溝通、自我要求造成工作壓力、教師價值的地位式微、同事溝通,以及學生問題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從初期到後期的教師皆提及因為內在自我要求,在教學專業上形成壓力累積。

當我的頭會痛的時候,就是我給自己太大的要求跟壓力,當我的頭不會痛,一定是我對自己沒有壓力,我就把所有過錯都歸在孩子身上,我就說你換句話來說,當你把很多事情歸咎在別人身上,你會不會覺得我要改進,你會不會有自省的、反省的感覺,會比較少,當你把一些責任歸咎在自己的時候,這時候壓力會回到我們這裡來,所以我們就會有身體的反應,所以這一個班我就會有頭痛的反應…(FK-18-06)

至於外在環境,包括與家長、同事的溝通、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等,若沒有得到順利的解決,對教師來說都會產生挫折感與倦怠感,甚至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我記得剛開始好像前兩年,下班都好累,然後就是頭昏好像快不行,因為我覺得那就是情緒你自己沒有調適好,就是你發脾氣是真的氣到自己(笑),然後就覺得因為你如果一整天好像處在一直在發脾氣的狀態,就覺得好累啊!然後隔天就覺得好痛苦,不想去上班(笑)(FI-08-01)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生涯階段面臨挫折,本文整理分為四期,包括新進教師階段(1-5年)需要適應新角色或新工作的要求,在學校與長官、家長、同事的人際關係必須磨合,因資歷尚淺,故在原本對專業的理想必須有「同化」、「調適」的過程。專業穩定階段(6-15年)教師專業的理念已趨於穩定,若缺乏親師溝通技巧,可能在其中會產生困難與挫折經驗。另外,無法實現教學願景,由於工作壓力、環境的限制等因素,致使教師產生挫折、倦怠感、工作滿意度降低,甚而考慮離開教育工作崗位。傳承專業階段(16-25年)此時期的教師面臨所謂「中年生涯危機」,對教學的例行性工作感到乏味,多將教學工作室為例行性事務,參與專業研習動機無法提升,不再吸收新知。由於和學生的年齡差距增加,與學生的關係可能也受到考驗。轉移引退階段(25年以上)面臨生理、心理漸漸退化以及倦怠,開始需要考慮退休或是轉移工作跑道。不過因教師福利政策改變,退休的時機也是許多教師需要再三思量的問題。

二、教師生涯韌力之內在資源與外在支持

  在十位教師生涯文本中,整理教師生涯韌力的概念內涵,分為個人內在資源包括內在特質、個人能力、信念;與外在支持與影響。

(一)個人內在資源

從教師自身內在的部分來看,分成個性特質、個人能力、內在信念三個部分。

1. 個性特質

韌力的個性特質包括: 積極有熱忱;清楚目標、條理清晰;堅持有毅力;細心;負責;耐心;寬容;幽默;慷慨;喜歡照顧、教導他人等等。或許上述特質也能成為往後在檢視教師在面對挫折困難是否能夠展現教師生涯韌力的條件之一。

我就發現說我越來越適合這個行業,因為我發現我是一個很熱心、我很愛小孩子,就是我對小孩子就會開始有一股那種天生的母愛就被激發了那種感覺。(FF-01-04)

教師較能夠覺察自身的特質,並展現其優勢特質對於教職生涯產生正面影響,並具體敘述其個性特質,可以幫助自己在面對學生時支持自己,教學更順利。

2. 個人能力

教師提到個人能力包括: 人際溝通技巧能力;觀察力;持續學習;適應力;挫折容忍力;專業能力等等。連結國外學者Beltman(2011)等人,對於教師韌力的研究進行後設分析,教師在個人面向的保護因子包括調適技巧、教學技巧、專業的反思與成長等,國內外皆強調教師個人能力的具備,更有利於教師生涯韌力發展。

而比較不同生涯階段教師的內容差異中發現,中期階段教師列舉較多個人能力在其教職生涯上的正面影響,也許中期階段的教師更能感知到專業能力與職場通識能力的重要性,並強調培養上述能力能在教學現場中,無論是與家長、學生、同事的相處,或是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自己困難。

我會很注意我自己講話的方式,不管對同事或對家長,我多半是肯定,儘管有一些不認同,我可能會用更委婉的方式去處理,所以我自認為我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是比較圓融的,所以儘管家長可能本來很生氣地來,他也多半是笑著回去。(FE-09-03)

我是願意學習的,我會到處去研習,然後去研習的時候,我不是只有學那個研習的內容,我會去看那個學校的一些硬體,或是教室的布置,如果對我教學有幫助的,我都會學回來。(MG-09-06)

3. 內在信念

教師在面對挫折挑戰時,因應壓力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發展出個人的內在信念,包括: 保持正向樂觀與轉念、堅持初衷、獲得成就感增加熱忱、積極解決與克服挑戰、教師的職責/使命感、教師的自我要求、坦然並給予自己彈性等等。Gu & Day(2007)表示正向情緒能建立心理的韌力,提升彈性與創造性的思考能力。國內教師也提到對於問題能夠有彈性並正向的面對,並進一步思考解決方法,是教師生涯韌力的重要發展關鍵之一。

我覺得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就要想一下自己的初衷,我覺得就是不管別人到底做得對不對阿!我都要做對,不管別人別做得好不好,我都要做好,我就是以學生的角度來著想。這兩句話其實對我在走教職這條路上,也是有蠻多幫助的吧! (MB-16-07)

(二)外在環境支持

本研究發現教師的外來支援有五大來源,包括學生肯定、同事前輩交流、學生家長鼓勵、家人支持,以及獲獎的肯定。

1. 學生回饋

不同生涯階段之教師皆有來自學生的肯定,因為在教學現場中學生的回饋是最即時的,或是看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都讓老師感到有成就感,也認為自己的付出、辛勞是有價值的。

一方面是因為我可以確切看到學生的改變,那他們的改變會給我成就感,例如說我很在意學生的品格,我很在乎他們的學習態度,然後我會發現我期望他們要做到的事情,他們真的就做到了耶!(FE-04-01)

2. 同事前輩交流

Bobek(2002)提到重要關係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較順利。本研究結果呼應此一點,發現除了後期教師,初期、中期、中後期教師皆提到同事前輩的支持,同事之間能互相交流教學狀況,討論在專業上精進的辦法;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情緒的抒發,並且獲得普同感。初期教師提到前輩的帶領與建議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的那個輔導老師,他很資深,然後我進來的時候他就很資深,而且他很熱心,然後他又是學年主任,所以我直接找他,然後他又很熱心他又說好這樣子。他就很熱心,他會滔滔不絕地講很多她的經驗啊!他的方式啊!就很熱於分享,然後聽他講話我就會覺得很有安全感。(FJ-02-02)

3. 家長的鼓勵

不同階段的教師,若其較長時間是任職班級導師,獲得較多家長的回饋與肯定,認為若是家長也能對教師有正向的回饋,進而肯定教師對學生在教學上的付出與成就。

有時候是家長,他們就會在社區裡講說:「哇!你們最近誰教的,好好喔!你分班分到OO老師的班上」,那像這樣的耳語,不是刻意要去蒐集,是你會聽得見,那你就會很放心說,至少家長覺得孩子在我的班上是很放心的。(FE-12-07)

4. 家人支持

初期教師提到家人的回饋,較多來自於對於準備教師甄試的支持與體諒;另外,中後期階段教師提到家人的支持,認為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在進行教學工作時能夠無後顧之憂。

就是我家人其實蠻支持我的,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像我想要放棄的時候,其實我家人會說可以再試試看。(MH-10-01)

雖然我有遇到困難,但我覺得這是我終身職志,主要也是因為受到我爸爸的身教,爸爸對我的身教,他一直講教學生不是教書匠,是要當人師,是要帶學生的心。(MG-07-02)

5. 獲獎肯定

在獲獎肯定的支持上,較沒有不同生涯階段的區分,不過,教師提到有獎項的肯定,對教師專業是一個很大的肯定,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激發更大的內在動機。

(三)教師生涯韌力之因應策略

本研究歸納整理教師面臨挫折挑戰的因應策略,可分成情緒向度、動機向度、專業向度以及人際向度等四大因應策略,說明如下:

1. 情緒向度

教師提到面對壓力調節情緒的方式,包含從事休閒興趣、放鬆紓壓;藉由看書、運動、睡眠、聽音樂,轉移注意力,待思緒沉澱整理之後,有更多能量再回來面對壓力。另外,情緒管理並做有效溝通,覺察起伏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恢復理性思考之後,才能做有效的溝通。

當在氣憤的時候,在當下你講什麼對方都聽不下去,所以我必需就要學會在跟對方溝通的時候,我自己要先去穩定情緒,既然要他聽進我的話,我就不能夠生氣,他才能夠聽進去我講什麼,既然要溝通就是要這樣溝通,要做有效的溝通。(FF-17-05)

2. 動機向度

教師在動機向度的因應策略,包含堅持信念、對事件做正向思考、思考新的工作動力。彙整上述三個動機向度策略,教師能夠保持初衷及熱忱,並予以做正向的思考後,再做調整而達到改變,並能從中覺察經歷挑戰後的收穫。

我覺得我自己的理念要夠清楚,就是後設認知要夠強,我要很清楚的知道說我現在在堅持什麼事情,而這個堅持是對學生好的,這樣子不管在學生、家長才站得住腳。(MB-16-04)

我就會去把眼界再看得更廣一點,我發現其實還有更多人需要幫忙啊!那我如果一直執著在這個點上,根本沒有心力去幫助別人,我不如放寬心,就算努力不夠也會有人肯定,不一定要做到一百分。(FE-18-04)

3. 專業向度

歸類教師在專業向度的因應策略,第一,教師主動尋找解決方法,持續嘗試與調整。第二,增加自身彈性。第三,繼續在專業上積極的面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是會調整自己的看法,就是當然家長有正反面的意見,就是也不可能兩方面都討好,可能就把我們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跟他講清楚,透過班訊或家長日跟他講清楚。(MH-15-03)

另外,我想說就找別的方式精進自己的教學,不管是繼續進修,還是透過其他的方式(MH-26-06)

4. 人際向度

能夠尋求他人協助、找到情緒支持的對象,包括同事前輩、行政長官、學生家長、家人等等,能力未及之處,能夠吸收他人的意見再行動。

一個人的力量永遠不夠,如果這個時候可以請別人來幫忙,其實對孩子幫助是更大的,那我慢慢就敢請家長一同來幫忙,然後或者我也比較敢直開口,請家長到班上來當故事媽媽。(FE-17-02)

我覺得像是我去請教那個學校的同儕或者是前輩資深教師的意見真的很寶貴,那他們不管是即將退休或是準備要退休的老師,他們累積的那個教學經驗知識是非常珍貴的,是可以像我們這些晚輩之前的老師值得去學習、值得去跟他們取經的。(MH-26-06)

  教師在面對生涯挫折挑戰時,都應用情緒向度以及專業向度的因應策略,雖使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大部分教師皆提到情緒管理、保持彈性、堅持信念、正向思考是相當重要的。另外,在專業向度中的尋找解決方法、嘗試與調整,是從初期到後期教師皆會採取的做法,也看見教師在教學生涯上是持續的充實專業,尋找解決方式,並且嘗試與調整的;增加彈性,也是各個階段教師普遍呈現在面對困難壓力時,需要保持對自己與他人的彈性,隨時調解以利適應。

  值得探討的是,後期教師較少提到尋求他人協助的做法,McDonald(1985)指出在專業教學階段之教師具有專業的知識、能力和技巧,能指導其他教師改進教學策略與困難所在,也許資深教師本身具有較快找到問題癥結、解決問題的策略,再加上資深教師已是其他教師眼中的前輩,故向他人尋求協助的機會較少。

(四)教師生涯韌力之概念內涵模型

教師生涯韌力的展現,在於教師運用內在積極正向且堅持的內在特質,勇於正向的面對問題,並能夠找尋同儕的支持力量,並非一人孤軍奮戰,陪伴自己走過低挫折關卡。外在資源的支持與回饋,讓自己忘卻了疲憊,反而生成更多的熱情,以愛心、耐心、毅力,不堅持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一點一滴拆解每位教師的寶貴經驗,發現教師生涯韌力可以是一種特質、一種態度、一種存在你我內心身處的潛能,是在生涯挫折困境中,能夠找到獨特因應方式的一種復原的力量。韌力的主要特色乃是個體面對顯著變異或者風險時,能夠「積極恢復」正向情緒(Snyder & Lopez, 2007; Tugade& Fredrickson, 2004)本研究歸納分析出教師生涯韌力的內涵概念,教師生涯韌力為教師在生涯階段中,當面臨挫折與困境時,擁有個人內在資源,包括:個性特質、個人能力與內在信念;與外在支持,包括學生、家長的回饋、同事的支援與家人的支持、甚至獲獎肯定。除了內在與外在資源支持的保護因子,進而形成在情緒、動機、專業與人際向度的因應策略,面對挫折壓力之後能夠展現實際的因應做法。

肆、 結語

  隨著時光年代的變遷,讓我們的生活改變了、價值觀改變了,這些變化都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職業,在我們面對生涯中的困境時,我們可以獲得從前從未擁有的自由,也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做不同的生涯規劃,不過這樣的自由卻也讓我們變的不安定,或許也少了那麼點對職業的堅定承諾。但是教師生涯韌力讓受訪的十位教師選擇堅守在教師的崗位上,他們在每一個生涯的風暴中,遵循教師的使命,尋找獨特的意義,讓自己雖身處挫折困難中,也能持續走在實踐教育愛的道路上

  貼近教師工作生態環境,整理教師生涯中遇見的挫折與困難,在教師生涯現狀中看見生涯韌力對於教師生涯不同階段的影響,在下列三點指出提升教師生涯韌力的影響與重要性:

一、師資培育之規劃

  於師資培育及甄選方面,在培養專業教師的過程中,納入教師生涯韌力來做規劃,在遴選師資培育資格時,透過觀察其內在特質、個人能力以及信念,觀察是否具備適合的條件,比如具備細心耐心、正向及彈性的思考;並在課程規劃中,加入相關的主題,參考教師在情緒、動機、專業、人際向度中的實際做法,納入實務經驗的知識庫當中;另外,在教師專業成長課程中,增加資深教師的經驗分享,提供師資培育生與資深教師交流的平台、觀摩與討論的機會,有繼續發展需求的教師也能從教師生涯韌力相關主題研習中,獲得更多教師生涯韌力的正向發展,使其在教師專業生涯中,面臨到挫折與挑戰,憑藉自身韌力,展現從低谷回彈的堅韌力量。

二、增進教師之自我照顧

  因在教學現場中,教師自身對於教學的要求維持嚴謹的態度,另外教學環境的待遇及教師的角色地位,似乎因著文化變遷而有所改變,社會給予的要求讓教職生涯壓力越漸沉重。最重要的是學習紓解壓力,強調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適當的紓解與釋放壓力。其次,建議教師能夠敞開教室的大門,增加開放的空間與彈性,積極地向外尋求支持與協助,和同儕的交流與討論,不僅在專業上能夠更加充實進步,也可以在過程中得到支持力量。

三、提升教師心理健康

  訪談過程中,直接接觸到學校現場教師,敘述教師生涯中的挫折與困難,雖然研究參與者皆有其韌力度過這些重重關卡,不過也有研究參與者提到教師心理衛生的重要性,提出教育現場教師對於心理諮商資源的需求性,回應到小學教師對於國小學童的生活、價值觀念影響力,若是教師沒有在教學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穩定的情緒,除了對教師身心都是莫大的壓力以外,對學童也同時造成負面影響。

  也許,教育政策及媒體在關心教學成效以及提出對教師的期待要求的同時,也能關心到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相關的心理健康照顧研習課程、給予適當福利政策,像是校內輔導室心理諮詢、教師心理支持團體、校外心理諮商資源連結等等。

  從教學現場中看見許多教師生涯韌力的危險因子,而教師如何調整自己,強化內在資源並尋找外在支援,進而從情緒、動機、人際以及專業上發展因應策略,以面對在教師這個職業上遇到的內外衝擊,每每遭遇挫折再從低谷爬起,調適自己的壓力,採取正向的態度面對而能持續堅持繼續教師專業生涯,這就是教師生涯韌力的展現,也是本研究最想要探討並呈現在文中的精髓,聚焦在教師生涯韌力上不同生涯階段教師,如何從低谷回升,其「教師生涯韌力」展現之過程。

參考文獻

于向楠、張建新(2005 )。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心理科學發展,13(5),658-665 。

王沂釗(2003)。環境變遷下的調適與順應: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下教師的心理困境與復原能力。教育資料與研究,60,20-29。

江志正(2008)。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173-196。

利翠珊(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形成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01-137。

李新民、陳密桃(2008)。職場希望信念與職場復原力、組織美德行為之潛在關連:以幼兒教師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6(4),155-198。

周彥君、王全興(2013)。國小教師的工作情緒經驗之探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5,49-84。

林文生、歐用生(2013)。教學改變知難行也難。新北市教育,7,31-35。

林瑞蓉(2008)。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復原力與職涯滿足關係之研究-以生涯管未出版,高雄。

林鑫琪、陳瑞玲(2006)。教職生涯發展育規劃。教師暨外國語文學報,3,23-35。

姚以婷(2011)。離婚女性突破婚姻逆境之韌力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宏彥(2010)。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職生涯發展之研究。嘉南學報,36,448-464。

洪瑞斌(2012)。失業經驗中的生涯韌性與韌力:對成年男性失業者之質性研究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143-173。

崔樹芸(2007)。中高齡退休後生涯復原力。諮商與輔導,258,19-23。

郭怡慧(2012)。台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聯之研究-教師復原力與學校支持之調節效果。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 五南。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蕭佳純(2015)。教師人格特質、復原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的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0(1),85-115。

戴芳台(2007)。捲土重來:教師復原力之個案探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7,1-25。

Beltman, S., Mansfield, C., & Price, A. (2011).Thriving not just surviv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 resilience.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6 (3), 185-207.

Bobek, B. L. (2002). Teacher resiliency: A key to career longevity. The Clearing House,75(4),202-205.

Castro, A. J., Kelly, J., & Shin, M. (2010). Resilience strategies for new teachers inhigh-needs area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3), 622-629.

Chan, D. W. (2010). Teacher burnout revisited: Introducing positive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based on gratitude and forgiveness.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5(2), 165-186.

Gu, Q., & Day, C. (2007). Teachers resilienc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 nes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8), 1302–1316.

Johnson, B., & Down, B. (2013). Critically reconceptualising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34(5), 703-71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iles, M. B. & Michael H. A. (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1994)

Mansfield, C. F., Beltman, S., Price, A., & McConney, A. (2012). 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at the chalkface.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 28(3), 357-367.

Tait, M. (2008).Resilience as a contributor to novice teacher success, commitment, and retention.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5(4), 57-7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