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年會紀實 / 【2018年會紀實】[專題演講]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輔導與轉銜工作

【2018年會紀實】[專題演講]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輔導與轉銜工作

1

◎主持人:金樹人 / 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主講人:林幸台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暨復健諮商研究所名譽教授


金樹人老師:

想介紹一下林幸台老師;1986年我從美國回到台灣時,我是學生涯諮詢的,我發現回到台灣已經把路鋪好了,在台灣二三十年來,林幸台老師是重要的標竿人物,他曾經擔任亞洲生涯發展學會會長,但之後沒有發展下去,在台灣,特別是跟特殊教育結合在一起,因為林老師從彰師大到台師大後關注特殊教育,這塊是特別需要又缺乏人手,接下來特殊孩子非常值得關注,林老師寫了一本特殊教育方面的生涯輔導轉銜服務,這本書是台灣唯一一本書,將來內地發展一定要從這本書去經營,今天林老師退休,其實退休的人不適合做任何事情,只適合做經驗分享,林老師今天分享的有幾點真的想掉眼淚,有個孩子20幾歲是身心障礙,未來想做洗車子的工作,理由單純到是因為我很喜歡車子,所以我希望車子變得很乾淨,這個願望單純倒覺得這到底是不是人類?人本來就很單純,但為什麼現在人這麼複雜?林老師要求我說金老師退休也要在這塊領域做一些事情,我當然願意,但我碰到這類的孩子我真的是外行,今天林老師以他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非常期待,我們掌聲歡迎林幸台老師。

no33.31

林幸台老師:

謝謝樹人的介紹,很高興金樹人老師能來開課,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聆聽金老師循循善誘的風格下學到許多跟諮商有關的,當然之後樹人老師離開到澳門去,我們的學生就失去機會了,但我非常崇拜金老師,他剛剛說我怎麼樣,都只是該做的事情,譬如在彰師大的輔導系,1973年,第一門課就是職業輔導,我就硬著頭皮,因為院長當時是教育學院,叫我上這門課,我就找了相關資料,瞭解輔導是什麼,當時我做絕大多數都是職業輔導,當然之後職業輔導這個詞比較沒有這麼流行,就換成生涯輔導,這十幾年來,我就在這條路上走過來。

1973~1980離開彰化,主要工作就是職業輔導,當年的職業輔導基本上沒鋪什麼,1973年那時候大 概國中才剛開始,當時的職業輔導就是要設法把學生 送到工廠,那時候高中不多,升學不多,所以國三學 生就是職業導向,當時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工廠需要 很多員工,同學就去了,輔導就是為了適性,用了很 多測驗,去到適才適所的地方,所以在彰化十來年基 本上是這樣的工作。

後來離開彰化到了台師大,1980年台灣的特殊 教育才剛開始,特殊教育包括資賦優異、身心障礙, 我的專長是創造力,我就想我可以把我的專長發揮出 來,我發現需要更加強的是身心障礙,後來我就把生 涯輔導的概念轉過來用在身心障礙的學生身上,身心 障礙的學生身上有很多樣可能是一般人無法瞭解的, 一般人了解身心障礙是從媒體看到,很常看到新聞說 精神障礙殺人,讓很多讀者或一般人對身心障礙有刻 板印象,另一個最常被提到的是自閉症,很多人腦子 裡想像的自閉症就是數字天才,但他不跟你講話,他 做他的,跟他不能溝通,不只這樣的身心障礙,身心 障礙有很多類型。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途肢殘或肢障的人,可能他的 求學成長很順利,但中途因為什麼原因而腦傷,最需 要關注的是腦傷;肢體可以復原,但如果車禍也好, 或什麼情況腦傷,使認知功能幾乎喪失一大半,前半 生的生涯就完全轉換。

後來到台灣師大接觸身心障礙的學生,從生涯的 角度來說,這些身心障礙學生後來畢業,也會想上班 工作,就會有很多困難,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輔導變成 主要工作,在研究方面教學方面參與相關活動,從這 個角度,身心障礙者的生涯發展,學生的話就牽涉到 轉銜,畢業後到哪裡去,越來越多身心障礙學生在高 中,比例已達一成兩成,大學現在有一萬多身心障礙 學生在大學,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五左右,更特別的, 大學裏面有一千多位智能障礙學生,各位會不會想說 智能障礙上大學?智能障礙學生在大學怎麼學呀?但 大部分的這些學生不會在陽明大學,會在科技大學, 所以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狀況,所以我退休之後我在 三重職重中心,督導他們職業重建的工作,這兩年越 來越多大專畢業心智功能障礙到職重中心希望能幫忙 他們,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我們怎樣來幫忙這些, 如何得到最適當的發展,而不是說大學畢業就待在家 裏面,現在還是有很多大學畢業都待在家裏面,不是 我們想像中畢業後就可去上班,這段淵源從1973到2012退休,退休之後這五六年我工作大概的樣子。剛剛提到我們的創造力,我對不起我指導教授,跟他學創造力但用的不多,但我主要課題還是在這上面。

想和大家分成幾個段落:

前言做一些分析,第二想把復健諮商的概念做一個討論,復健諮商跟第三個提到的美國職業重建/復健諮商,在台灣我們法令規定叫做職業重建,但就專業來講應該是復健諮商。第四段是諮商專業化過程,復健諮商怎樣有專業化發展。第五段把台灣目前重建狀況討論一下,有許多我們要努力的地方。

◎ 前言:

身心障礙者因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損傷,造成他們缺乏工作技能,在功能上的傷害,他沒辦法學,或沒辦法學好,另一方面心理上也有障礙,包括社會歧視,雇主態度,因此他們比一般人有更多限制,一般人有限制在,剛剛國際長也提到,即使在陽明,一般人會掉進負面迴圈,身心障礙者也會,且更嚴重,特別是社會歧視,很多人想到精神障礙,刻板印象就出來,一般人不敢跟精神障礙者互動,怕他們之後會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剛剛提到自閉症也一樣,特別是亞斯伯格或高功能,且大部分都是男生,女生也有啦,男生外表看起來英俊瀟灑,但你跟他講話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但這很可能對身心障礙有刻板印象,可能長的人模人樣,但越來越討厭,距離越來越遠,而就是因為這樣,他們的生涯比一般人更辛苦更困難。

那怎麼辦呢?我們有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很需要職能治療師來幫忙,譬如說很多腦麻的孩子他們沒辦法像一般人這樣操作清楚精細,因為他們肢體有很多限制,所以他打電腦一分鐘打十個字就不錯了,那職能治療能不能幫忙他們,或是有其他設計能幫忙他們,也許不能把手指靈巧這些東西完全修過來,但至少能找到替代方案能幫助他一分鐘打更多字?這些是醫療的復健,除了這些之外更需要心理的復健,希望未來有更多投入, 諮商投入、心理治療的投入。

接著拿2016衛福部,每兩年會做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的調查,其中有一段和勞動力有關,上面對全國的,一般人的,底下我抽出身心障礙者的資料做對比,上頭是一般人的,2016年15歲以上的有兩千萬,15歲以下的大概三百萬,兩千萬裡頭有一千一百多萬參與勞動,參與率58%,失業率3.92%。身心障礙者在2016年15歲以上有1百多萬,佔5%,勞動人數22萬,勞動就業率是20%,換句話說有將近8成的身心障礙者不算勞動力,這8成有很多是因為身心障礙者嚴重到無法工作,但有些非勞動力也包括…一般人可能包括家庭照顧、家庭管理,有很多婦女在家裡面,還有一些15歲以上在學的,或準備升學的,都算在非勞動力裡面,但身心障礙者的8成和一般人對比有很大的落差,一共有89萬身心障礙者不算勞動力,包括剛剛說的,這裡面很特別的是9成3沒有能力工作,另外7%有能力工作,7%中有意願的只有3.2%,另外的3.78%有能力但沒意願,我們就需要去瞭解,為何有能力但不願工作?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另外有能力有意願卻沒有工作的,數據上則顯示他們是找不到合意工作,體力無法勝任,未被錄用,這個比例全國加起來才兩萬八千人,看起來是少數,但加上剛剛說的有能力沒有意願,加起來將近7%,加起來6、7萬人,這些人到底發生了什麼是?是怎麼回事?而已經就業的,他們的適應又是如何?

工作,讓生命有尊嚴,讓生活有意義,身心障礙者也有此願望與權力。

工作是生活核心,工作的目的不僅在謀生餬口,更是個人自我實踐的舞台。

no33.32

◎ 復健諮商概念:

工作上面可以做些什麼,可以把怎樣的我呈現出來,身心障礙者一樣有這樣的願望也有這樣的權力,要求政府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他的障礙有很多是這個社會造成的,所以可以想說是不是可以在這些身心障礙者面對這樣的困境時,怎樣能幫忙他們,所以就有所謂的職重人員、復健諮商師、生涯諮商師,幫忙他們如何能有更順暢的生涯路。

不只幫他們找工作,剛剛提到的職業輔導,當時我不敢自己開一門課,因為實務真正的狀況不了解,看能不能有一位一起來上課,因為當時我沒有實務經驗,有沒有辦法邀請一位有實務經驗的一起合開一門 課,當時職業輔導,有個國民就業輔導處,未來要幫 忙一般人就業,所以當時台灣設了好幾個就業輔導中 心,主任叫馬國城,教了我很多東西,他跟我一起開 了很多門課,也帶我去很多訓練中心參觀,那時就業 輔導室列了一堆職缺,公司行號要什麼人就來登記, 想聘請什麼人就來,就業輔導中心就是列出這些職缺 ,需要職業的就來中心來,這就是當年輔導中心的重 要工作,你們來我們就寫介紹信,然後去公司面試, 這樣的工作現在已經不這樣子了,現在很多地方不叫 就業輔導中心,改叫就業服務中心,裡面也有生涯輔 導,另外也用了很多測驗,通用性向測驗,另外還有 楊國樞編的,工作氣質測驗,在國中用的非常多,現 在高中也在用,但這些職缺或測驗能用在這些身心障 礙上嗎?是困難的,所以我們要讓這些身心障礙者, 怎樣能在就業輔導、服務中心、生涯輔導得到幫助? 可能我們要做一些功課。

我們這裡列出幾個身心障礙對職涯發展的潛在影 響,現在請了很多心理師我幫這些身心障礙者,那是 什麼樣的障礙影響了他們?不一樣的障礙對他們就有 不一樣的影響,需要特別注意是什麼樣的障礙限制了 他們。另外一個最常被提到的,從我們教育的觀點來 講,從中小學生到大學裡面,他早年的經驗對他後來 發展影響,早年他們挫折失敗,他可能從小就挫敗, 小時候老師不了解,罵他笨,這麼簡單都不會,不笨 的也被老師叫笨了,何況這個孩子本身就有心智功能 的限制,可能也就因為這樣的障礙無法如老師預期, 老師期待每個孩子都要考很高的分數,但他偏偏考 20分,當時的老師都是一體標準,差一分打一下, 從小就得到習得無助感,覺得他們自己沒有辦法,不 能交作業,沒辦法考試,對自己無信心,完全絕望, 不覺得自己能做什麼,包括其他障礙。

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教孩子自我決策,只好靠自 己摸索,從經驗裡去學,從失敗中學到怎樣做下次的 決策,但身心障礙他的機會就沒有這麼多,一般人比 較順暢是因為他能自己學,只要心理調適好就可以學 到決策能力,對自己有信心,有這樣的動機,會從這 些裡頭學到這些東西,但身心障礙學生則沒辦法學到 這樣的能力。

最後一個就是剛剛提到的社會歧視,他們對身心 障礙者的歧視,自己產生了負面的自我概念,這樣的 狀況一直延續下去,我們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多,我們就期待怎樣能讓這些身心障礙者復健到原來的情況,也就是復健諮商。(復健Rehabilitate,restore)

假設剛剛說的那些歧視都不在了,唐寶寶通常對別人非常溫和,也都會用笑臉,他跟你的互動會覺得這麼孩子很可愛,唐寶寶給人的印象是這樣,這是他原初的狀況,假如他的智能有限制,他可能基因上頭的染色體異常的原因,所以他認知功能就差了一些,我們期待他能回到原初,我們無法加一個染色體給他讓他變成跟一般人一樣的智能,但至少他曾經受過的挫折失敗,是不是可以不要或不在?

回到他的原初,剛剛說的唐寶寶假如他長大後他害怕和你互動,那可能就有受過傷,那我們可不可以設法把這些東西移除掉?回到原初。

復健諮商就是一個有系統的過程,將諮商技術運用在服務歷程中,協助生理、心理、發展、認知或情緒上有障礙的,在最融合的情境中,他們通常是被隔離的,達成個人、生涯、獨立生活的目標,我們在推動的融合教育,希望能和一般人在一起,雖然還不太成功,現在很常聽到他們在普通班是當一個客人,看著普通班的人在幹嘛,因為老師就把他當成一個坐在那邊的人。那我要提到的就是將諮商技術融合其中,用來幫忙這些身心障礙者,不論哪類身心障礙者,讓他們在融入情境裡頭,把他們的願望實現,不知道這樣的目標會不會太高?

家庭生活也是需要關心的,在家打電動玩到半夜不睡覺,第二天就無法上班,休閒跟工作如何搭配也是我們要關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工作場所的就業能力和獨立性,融合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工作之外希望他的獨立能力、參與能力也能提升上來。這個機會和他自己有沒有能力,這兩個應該要串起來的。李玉蟬他比較關心醫療跟心理師之間的關係,身心障礙的職業重建,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將一個人視為整體,所以除了狹義心理治療之外,應該進入因應身體障礙下的生活重建。

我就提諮商師是不是可以瞭解一下身心障礙者?以後如果服務的對象是身心障礙者,可不可以幫忙?心理諮商師你們服務的對象應該不會挑選,不會只挑某些類的,不會挑某些人才是你的服務對象吧?所以很久以前我就跟師大的心輔系談論過這些事情,瞭解身心障礙者,也能多提供服務給身心障礙者。

◎ 美國復健諮商:

復健諮商跟諮商,CORE、CACREP這兩個單位去年歸併,這是很重要的認證單位,原先這兩個各走不同的路,這兩個單位確認復健諮商是諮商專業的次專業,把復健諮商放在諮商專業內,獲得認證。去年歸併的時候同時協商,大學的課程如何將復健和障礙相關議題融入所有諮商訓練方案中,所以不能把這些對象排除掉。

復健諮商是什麼諮商?這個詞好像最近才提出,之前我們看到這個詞會覺得是不是跟醫學院有關?跟一般我們所知道諮商一樣嗎?

復健諮商的開頭,1918年,最開頭只是為了讓受傷的軍人的復健需求,所以有這樣的復健法,當時叫做退伍軍人復健法,不只醫療復健,重點是職業訓練,1920擴大到一般民眾,重點也是職業訓練。後來1943的復健法是職業重建法修正案,比較特別的是服務對象擴大到所有的障礙,當年所知道的身心障礙,也因為人多了,所以很多人都參與,包括許多治療師也都有參與,這個法很重要,因為1954的法有四個大學設置這個課程,這是第一個在大學設置的復健諮商課程,早期一直到1973之前的復健,有法,因為實際需要所以有這些法,但這些法主要都是為了經濟效益,這些軍人為國家貢獻受傷了,那我們要幫忙他回到工作崗位,一個為了個人,一個為了社會,否則會花太多社會成本,所以我們要幫忙他上班,職前訓練,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最少經費協助最多的身心障礙者就業,是前面這半段主要的目標,因為經費得來不易,我們要怎樣用這些錢有最大效益,讓最多的人上班,到了1973之後,不管是黑人運動還是什麼,校長室都被學生占滿,他們呼籲的就是要人權,特別是當時障礙的社會模式也提出來,障礙原先是醫療模式,原本是醫療角度,什麼缺了哪裡不會什麼不行,但之後提到這不是只有個人的問題,而有社會的問題,因此無障礙設計就是這樣來的,一般人可以走的通道,但他們不能走,他用枴杖輪椅根本上不去,才會有這些設施,這些都是從人權導向的角度出來,復健也不例外,從1973後則提到身心障礙的決定和賦權。

◎ 復健諮商專業化的開始

諮商大家都知道是從職業輔導開始,1908年有許多心理上的概念出來,但真正去推動或發揮功能的,是從這個開始,我特別去找到這個東西,Strong在1928年出版的SVII量表,已經在當時被廣為運用,這個是當時推到學校輔導工作的核心,參與者包括學校輔導人員。那這是未來發展出來的協會,1952年成立,是由四個協會(NVGA、NAGCT、SPATE、ACPA)合併為APGA,之後改為AACD(1983),再改為ACA(1992),不曉得這有什麼意義,或許可以思考,應該說最開頭時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公司要找人?後來經過四十來年,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專業有必要擺脫這些限制。

之後2010年提出這樣的定義是每個諮商分會都能夠接受的,裡面有個很重要的東西是empowers diverse,諮商服務的對象不是特定的,他們知道他們服務的對象包括個人家庭, 是非常歧異的,diverse的概念是目前對障礙能接受的看法,障礙是其中各式各樣歧異的現象之一,我最近修的書就提到一句話,所有人都會變成身心障礙,只是時間先後,對不對?假如我們現在為身心障礙做一些事情,也是為了我們以後,例如:身心障礙坡道原本是為了視障者,如果坡道凹凹凸凸,也很難走,所以會有扶手,坡道的斜度,也不只是為了視障,也是為了未來老年後的生活。希望這個定義是我們能接受的。

復健諮商是最早設立認證的東西,復健諮商現在是碩士課程就可以。

他們發現身心障礙者越來越多,所以發現這些狀況。

台灣目前重建狀況

台灣的重建,1980有一個殘障福利法,我用的詞是當年的詞,我們要為殘障者設立專班,後來才修正,每個大公司必須雇用一個比例的定額進用制度,如果沒有依照進用比例會被罰款,台積電就被罰過,台積電的措施,2萬2對一個身心障礙的學生是不容易的,且上班地點在學校,但沒有學生要去,是為什麼?薪水太低嗎?後來那個老師解釋,現在學生,特別是身心障礙學生,他們怕麻煩,他們要寫申請表就不曉得怎麼寫,因為一定要申請,他們怕麻煩就不想要,沒關係啦~反正爸爸媽媽可以給我,才兩萬二算什麼,他們不是不要這個薪水,他們怕麻煩,因為有其他資源可以替代。

目前職業重建就有五個職業重建服務中心,他們從2003、2004有這樣的服務,後來改成這樣,支持地方的重建單位,包括就業服務也好,評量也好,從2014開始就有正式的名稱是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就當他是RC,我們期待這個職管員扮演這樣的角色,諮商、管理、協調整合、倡導四種角色,這個個案管理員必須用到諮商技巧來增進、促進身心障礙者,這才是他最重要的功能,後頭的管理,因為他是個案管理員,他要管理進來出去的個案他們整個的服務流程,他必須要協調相關社工或醫院那邊,幫忙個案職能更精進,他要幫忙倡議、倡導,這幾個不是直接對著個案,第一個是直接對著個案,這就是我們說的我們有一個既定的步驟和流程。

第52頁的地方,林煒翔的研究,到底職管對他們角色是如何認定,他發現職管他們重視的是行政管理、溝通協調、資源倡議,但諮商這個東西對他們來說不這麼重要,晤談技巧、職涯生涯輔導則重要性較低,因為他們個案量大,他們無法做到這件事情,無法好好提供諮商服務給這些個案,所以這四個角色,其他三個都扮演的不錯,但第一個角色無法扮演這樣的功能。

這個數據發現,他們開案的有一百多,穩定的五十,其實不怎麼樣,花了好幾億,但成效卻只有這樣。我們要跟相關單位銜接,我們做了20年,服務不錯但還是有許多問題,不論是大三大四到我們這邊還是有很大問題,教育部和勞動部在做整合。

最後希望disability有沒有辦法變成possibility,我們希望至少提供這樣的可能性給身心障礙者,我們提供機會,如果沒有機會他們是沒辦法做的,更別提追夢和圓夢,這是很長的路要走的,這是我們要一起來做的,謝謝。

金樹人老師:

我上上週到南京大學去,各位若有機會一定要去中山陵,我看了一下現在中國大陸在做的事情,你們稱為他們是革命先行者,我聽到林老師講的覺得是先行者,我們要追上他的東西是20年,今年我們的學會是60年,希望他們請林老師再講一次,我看到2017年的文獻我嚇一跳,為什麼他們把復健諮商跟心理諮商的課程,要訓練諮商師為什麼現在才能做到把復健諮商合併在一起?他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我記得在1985年在美國念書,當時剛好是鄧小平,派請的第一批留學生,我碰到一位大陸來的,我好奇大陸居然有人到美國念書,且派過去都是很大的,他問我做什麼我說諮商,他當時說大陸不可能,但現在如火如荼,(來賓:但很亂),哈哈,當然還需要一點時間,今天林老師做了這麼詳細的整理,60周年,這個專業跟人均有關,人均到了一個程度後有需求,到了兩萬美金的時候也到了一個關卡,兩萬美金到三萬美金也會有很大的問題,我們以掌聲謝謝林老師。

no33.33

no33.34

本文章刊登於第33期電子報

One thought on 【2018年會紀實】[專題演講]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輔導與轉銜工作

    jack wu

    2018-09-05Reply

    職業輔導真的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透過專業老師的教導,讓每個個體能了解自己的長才,才能夠去到適才適所的地方。
    而特教的生涯輔導更是不容易與重要,看到那麼多的專業解析,真的很佩服老師們對這區塊的投入,因為這些專業,社會就業的文化、制度才能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