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電影院 / 【生涯電影院】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說出的與沒說出的

【生涯電影院】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說出的與沒說出的

0

黃素菲 /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2012/127分鐘/美國)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根據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Yann Martell)於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李安執導,劇本由大衛馬季(David Magee)改編。演員包括:蘇瑞吉夏爾瑪(Suraj Sharma)飾演少年Pi,伊凡卡漢(Irrfan Khan)飾演成年Pi,拉夫斯包爾( Rafe Spall )飾演作家,塔布( Tabu )飾演Pi的母親,傑哈德巴狄厄( Gerard Depardieu )飾演廚師,阿迪爾胡賽恩( Adil Hussain )飾演Pi的父親。16歲時的少年Pi,與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在太平洋上度過二百多天的日子。

在故事版本,Pi問了那兩位日本海運公司人員,問他們會選擇哪一個版本。而在電影版本,Pi是向前來訪問的作家提問此問題。而相同地,作家也是選擇了Pi的動物版本。另一方面小說中Pi向那兩位日本海運公司人員介紹他遇見一名台灣水手(電影中由王柏傑飾),但電影中沒有確切表示他是台籍水手。

影片投資1.2億美元,導演李安花了好幾個月尋找男主角Pi的扮演者,最終17歲的新人蘇瑞吉夏爾瑪(Suraj Sharma)於2010年10月從3000名挑選者中脫穎而出。2011年1月開拍,拍攝地包括臺北市立動物園、臺中水湳經貿園區、和屏東縣的墾丁國家公園等地,以及印度本地治里等地。

本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佈景設計、最佳剪接、最佳音效剪接、最佳音效混音、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電影歌曲等11個獎項之提名。其中最佳導演(李安)、最佳攝影(克勞迪奧.米蘭達)、最佳視覺效果(Bill Westenhofer, Guillaume Rocheron, Erik-Jan de Boer and Donald R. Elliott)、最佳電影配樂(麥可.唐納)等四項,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之獎項,也使得李安在國際導演席上更上一層樓。

一層一層的「說」故事

故事永遠都是迷人的,好故事扣人心弦。這就是為什麼瓊瑤或金庸,成為30到50年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電影是用畫面說故事,這部《少年Pi》更加確定李安是用電影說故事的高手。本片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少年跟一隻老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的故事,但是精彩的是李安說故事的繁複層次與邏輯結構。片中男主角對來訪客人說故事,母親對兒子說故事,《少年Pi》對日本保險公司調查員說故事,導演對觀眾說故事,整部電影其實就是一層一層的「說」故事的肌理。李安透過精采的電腦動畫與3D影像奇觀,天馬行空的剪接畫面、運鏡、音效等等,一幕一幕帶著觀眾的想像力,創造出緊扣觀眾心弦的幻想世界。

即使影片有近半場景是茫茫大海裡的一艘小船,以印度為背景,沒有電影大明星加持,一個看似簡單的海上漂流記,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尤其是透過個人面對老虎這個寓意十足的故事,輻射出的多重意象與思考皺褶,提供觀眾對於親情倫理、人生境遇、生存勇氣、宗教價值與存在意義等多層次的生命哲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遭遇船難在海上漂流的少年Pi因為理察‧帕克(Richard Parker)而生存下來,你生命中的理察‧帕克在哪裡?

Pi講給日本來的保險公司調查人員的第一個版本的故事:「暴風雨過後,Pi發現自己跟一隻斑點鬣狗、一隻受傷的斑馬、跟一隻猩猩和一隻成年孟加拉虎在一艘小船裡。斑點鬣狗殺死了已經受傷的斑馬,後來鬣狗也殺死了猩猩。一隻藏在帆布下,名叫理察‧帕克的孟加拉虎跳出來殺死了、並吃了斑點鬣狗。最後,理察‧帕克習慣了Pi的存在,他們也從此在船上共同生存。」

調查人員不相信,Pi只好講了第二個版本的故事:「小船上有四個人,一個廚師(斑點鬣狗),一個斷了一隻腿的水手(受傷的斑馬),少年Pi(孟加拉虎)和他的母親(猩猩),水手受傷得很厲害,廚師殺掉了水手和少年Pi的母親,最後少年Pi也殺死了廚師。」少年Pi對這兩位調查員說,這兩個故事隨便你相信哪一個,可是如果你相信第一個故事,也就是人和老虎共存的故事,那你心中一定有神,你一定是有信仰。因為這麼不可置信的故事,是無法放在常人理性架構下而存在的,必定是要超越現實的層次,到達信仰的境界或是靈性的位置,你才會相信這個故事。

超越宗教的締結與感知

靈性不是靈異,也不是通靈,靈性是可以實踐的生活態度與精神,靈性超越宗教,可以說是一種信仰的態度或是生命哲學。是一種願意相信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生命之間,人與宇宙之間,都存在著某種連結,在這種連結之中締結感知與共鳴。說不定靈性可以成為消融自己、他人、社會及世界彼此交錯、對立及衝突的超越性脈絡,使人得以安頓自己。在電影中將少年Pi和老虎放在一條小船上共存,基本上就是一種將對立交錯、消融的對話,而終於獲得平衡與安頓的過程。

同時,我所認為的靈性是一種修持的意願,意是音心,心的聲音,願是原頁,原初的心性。願意其實是一種聽到原初自己心性聲音的修持,這種願意是靈性的基礎,也是安心的方法。要得「安心」得先「安」心,第一個安是名詞,安心指的是一種狀態,例如:平安、安穩及安寧等。第二個安是動詞,安心指的是一種方法,像是安頓、安置及安放等。

信仰的核心是和平,不是征戰

這部電影的原著是在911事件後寫的,911事件明顯是一件宗教與仇恨的事件,人類歷史上諸多戰爭也是直接或間接與宗教有關,很多宗教是不能和平相處的(正確的說應該是異教徒之間不能和平相處),這時候就不是神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了。Pi從小在印度宗教中洗滌,但是在14歲的時候,因緣巧合之下,他接觸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他單純地只想要愛神,也因此開始了他同時依附、追隨著三種宗教。他嘗試著從這三種不同的宗教信仰來瞭解神──也發覺了這三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優點。本片劇本由大衛馬季( David Magee)改編,原著作者為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l),在原書中,對這個問題著墨比較多,不斷在對信仰提問與探求,不管任何宗教派別,信仰的核心應該是和平而不是征戰。

《少年Pi》有許多說出的,與沒說出的意涵。信仰不等於宗教,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種形式。少年Pi小時候有一回進入了天主堂,他偷偷地去喝天主堂門內的聖水,這個聖水不是給人喝的,是給教友沾了之後畫十字用的,可是天主堂裡的神父卻沒有提這件事,他對這一個小孩子說:「你口渴嗎?」意思是:「你渴望愛嗎?」老虎的原名也叫口渴,後來跟人名弄錯了,變成理察·帕克。耶穌在臨終前,在井邊對一位婦人說的話是:「我口渴」。口渴代表渴望愛,耶穌說我口渴,祂代表全人類說我們人類渴望愛。

食人島會不會就是那條小船?

Pi和理察‧帕克奄奄一息後Pi對理察‧帕克說,他們要死了,於是昏了過去,隨後到了食人島。關於影片中食人島的隱喻,我認為(不確定李安怎麼想的?)是代表Pi的理性已經消滅,只剩生存的本能。食人島上的草和盤根錯節的樹根表著人的血肉與靜脈;在夜晚能夠腐蝕動物的湖水,代表人體內的胃酸;成千上萬的狐獴,更代表著屍體上的蛆!

最後Pi在樹上睡覺時,摘了一顆果實,裡面藏了一顆人的牙齒,這也可以解讀成另一種「吃肉啃骨」的隱喻;食人島婦女的圖騰,可以看成是小船上動物(母親)的屍體。所以,真相有可能是『沒有島嶼』。其實,Pi一直都生存在小船上,為求生存而吃了動物屍體,小船就是食人島。

什麼是吃素?

片中全家在船上吃飯的時候,母親因為是素食主義者,想跟廚子換全素的菜品。廚子先後指著湯和肉汁說:他以前也是吃素的,隨後引起了父親的不滿並險些大打出手。飯桌上一個中國水手前來想要安慰這一家人,解釋到:我是信佛的,但是這個肉汁我也吃。因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調味品。

Pi和理察.帕克在船上時,要吃什麼?你是素食者嗎?在這種時候,你怎麼處理自己的飲食?吃素有時候是建立在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情況下,還有所選擇,如果人在物質匱乏、食不果腹境地,能不能隨緣?像是在船上佛教徒會吃肉汁,而小船上的Pi為了果腹,必須與老虎搏命。

人性與獸性的對話

關於人性與獸性也是這部電影的一條值得思索線,電影最後,那隻老虎走進了叢林裡消失了。Pi在最危急的時候沒有哭,卻在此時失聲痛哭,因為身上的獸性幫助他生存了下來,在最危難的時刻幫助Pi生存下去。而當人無限的追求並接近神性的時候,集山色與塵色於一身,可以轉身看看夏日盛放的蓮,獸性會完全隱匿在無法察覺之處。所有的教育或社會化歷程都是要人們遠離獸性增加人性甚至神性,獸性沒有理性與情感,只有原始的本能,與人性或神性是毫不相容的。
李安在這裡似乎也在質問:沒有獸性的人 (Pi),能活下去嗎?當然更值得進一步思考得是,我們一直認為的「對」,似乎有時候可能是「不對」,我們認為的「不對」,似乎有時候可能是「對」。這部電影也在說「對」、「錯」之間,不是黑白兩邊中間一道線,就可以完全劃分清楚。起初Pi並不相信,信仰中的對錯會有質疑的空間,但是在漂流的過程中,他似乎漸漸明白了,這兩者看似不可能融匯調和的,卻真實的共同存在於人的身上,也就是這世界上似乎沒有絕對、唯一、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尾聲

這部電影是關於獸性與人性甚至神性的對話;是關於人生的意外的故事,也是關於如何生存的故事;是關於宗教的議題,更是關於信仰的議題;是關於孤獨寂寞的心境,更是關於信任連結的體驗;是關於面對外在環境的具體問題,更是關於如何克服自己內在的恐懼;是使人體會人性的根本處境的機會,也令人深思人與天地同一的境界;是一部關於相信(believe)的電影:我們的相信,造就了自己的處境;也是關於遭遇(encounter)的電影:是指與周遭相遇,活在此時此刻,也就是當下。所以,這並不是一部海上船難記的電影而已,而是一個關於人如何面對自己生命信念的提問。

延伸思考

1. 遭遇船難在海上漂流的少年Pi因為理察‧帕克而生存下來,你生命中的理察‧帕克在哪裡?
2. 船上飯桌上中國水手說:我是佛教徒,但是這個肉汁我也吃,因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調味品。吃素有時候是建立在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情況下,還有所選擇,如果人在物質匱乏食不果腹境地,能不能隨緣?
3. 如果是你和理察.帕克在船上時,你要吃什麼?你是素食者嗎?在這種時候,你怎麼處理自己的飲食?
4. 電影最後,那隻老虎走進叢林裡消失了,你認為何以Pi在最危急的時候沒有哭,卻在此時失聲痛哭?
5. 電影中的Pi講了兩種版本的故事,你相信哪一個版本?為什麼?
6. 你認為「對」、「錯」之間,黑白兩邊中間一道線,就可以完全劃分清楚嗎?你認為這世界上有絕對、唯一、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嗎?如果有,那是什麼?
7. 關於信仰與宗教的關係,你同意信仰不等於宗教,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種形式,許多有宗教活動的人,其實沒有信仰,而許多有信仰的人,卻從來不曾歸屬於任何宗教嗎?

本文章刊登於第31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