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好書推薦】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0

鐘穎 / 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作者:河合隼雄

譯者: 林暉鈞

編者:河合俊雄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6/06/18


教養之難就在根除孩子似乎與生俱來的惡行與惡習慣。小至吃手、唱反調,大至偷竊、公然破壞物品,相信每個父母多少都為孩子那些不知哪裡學來的不良行為感到煩惱。順從性高,也就是乖巧的孩子往往讓父母安心且自豪。但順從性低的孩子,不僅自幼就可能高調反抗爸媽的命令,進入學校後,甚至成為老師頭痛的人物。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常說,這些孩子是慣壞的孩子,但真的如此嗎?惡的根源是源自教養不當,還是天生習氣?使壞的背後又透露什麼訊息?身為一個心理工作者,我一直感到單純相信「寵過頭」實在是個太簡單的歸因,對於我們理解孩子的惡行總有不到位的感覺。日本的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在本書裡為我們描述了惡的心理學。

惡與創造之間似乎是有關連的,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都發現了這一點。河合隼雄也指出了相同的事,他相信自立性高的孩子反抗性也高,「惡」的發生有時會讓孩子邁向某種自立。輔導人員都很清楚,平時看來乖巧的孩子,內心也會有與父母相反的意見。最怕父母親用高壓或者過於面面周到的方式企圖安排孩子的人生,長久以往,我們內心的陰暗處必然會反撲。就算表面看不出來,惡也會躲藏到底層大人看不見的地方,變得陰狠而下流。父母親有時很難接受自己這麼聽話的孩子竟然在老師的形容裡像個心機極深的壞蛋,因此反過頭來怪罪學校小題大作,或者刻意污衊自己的孩子。這其實都是潛意識陰影過度補償的結果。

我很欣賞河合隼雄這段形容,他說「惡對人類生活來說,是具有某種意義的。惡具有不可思議的兩義性。」看似帶來破壞的行為,也有他創造的一面。邪惡給人的魅力就在這裡。然而這麼說並不是要讚揚邪惡,而是要提醒父母師長,要特別當心惡給孩子的意義。有時那意義是連當事人自己都不明白的,透過破壞體制,他可能需要關注,需要抗議父母,或者是想要測試個人的能耐。當中的拿捏實在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法,作者在這裡提醒我們,在面對孩子做了錯誤的事情時,「大人如果能自覺到自己身為一個人,也是個有限的存在,將有助於聯繫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而在這樣深厚的關係背後,我們彷彿也可以看到惡向我們展開它雙重意義的身影。」這種以人待人的基本態度,正是河合隼雄最令人佩服之處!

偷竊是孩子常見的惡行之一,它的意義可由神話來理解。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遠見之意)正是因為盜火予人受到了宙斯的懲罰。它的寓意很清楚,指的是人類意識的開展必須從違背既有的規範開始。從此點來看,自主就是一種惡,常是不被社會所允許的(此處的社會是由眾神之王宙斯來代表)。當然偷竊的動機很多,不見得就是為了自立,在教養問題上,河合隼雄相信,嚴格的規範與溫柔的對待是可以並存的,並不是二元對立。「人不是機器。所謂活著,就是持續地努力,讓看似互相衝突的嚴格與溫柔,能在『自己』這個存在的內面並存。」

比起解決孩子偷東西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是孩子內心真正的目的。常常孩子也不見得清楚自己為 何做這些事,來自潛意識的訊息需要大人多用心體會 ,是為了引起父母的管教?還是追求自主?我的經驗 裡,前者常見於放任不管事的父母,後者常見於教養 態度嚴厲的父母。甚至偷竊的背後是否有更高貴的目 的?

河合隼雄還從歷史脈絡出發,指出由於身心二元 論的流行,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日漸陌生,更看重個 人的心智能力。身、心的分裂與疏離,讓援助交際在 青少女之間竟然成為一種可被接受的正當職業。身體 被貶低成工具,忽略了身與心之間的共同關係。性是 一件相當重要的行為,它緊緊地聯繫了個體的身心, 不可能只影響我們的身體。從這點出發我們可以推論 ,由於現代社會刻意忽略和壓抑我們的身體性,使得 無從發揮的精力與攻擊性轉向檯面底下,肢體衝突也 轉變為語言和關係的暴力,讓難以指認的罷凌事件層 出不窮。死氣沈沈的教育和學習態度也和與身體的缺 乏連結有關。

大人越是不安,對孩子就越沒有信任感。孩子終 有一天會出現自己的秘密,他不再是那個和我們無話 不談,或是光著屁股跑給我們追而不感到害羞的小朋 友。作者告訴我們,大人總是不能相信孩子的原因, 在於大人也不相信自己。他們將自己的不安和焦慮投 射到孩子身上,不停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多做或提前做 些什麼,就這樣預先品嚐了孩子的人生,而使他的內 心感到被侵犯,自主能力無從培養與發揮。「所謂活 著,就是走自己的路。所以我認為,當一個人真的想 要走自己的路的時候,是不能容許別人走在他前面、 預先幫他規劃好路線的。」所有想幫孩子廓清前方道 路的直昇機父母,都應該好好反省。因此河合隼雄相 信,所有的「非行」行為都有重要的意義,經常關係 到人活著的根本。

如果能用這種態度來看待孩子或青少年的惡,進 而小心翼翼地陪伴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那麼 我們就永遠不會失去孩子對我們的的愛與關懷。面對 成長中的孩子,思考他如何活出自己,如何在大人善 意的背後掙扎著要體驗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就不會 對他們的不良行為感到訝異。孩子內在的生命力如此 強大,看似令人頭疼的惡行背後,常常有著許多我們 太習以為常的規矩和限制,當我看著自己的孩子對我 開心地百般唱著反調時,我有時不禁會想,究竟難以 取悅的是他,還是我自己?答案永遠在我們的關係裡 ,靜靜地回應著我們。

本文章刊登於第30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