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以「共好」為本的生涯實踐:人文、環境與社會實踐研究資料庫

【生涯專論】以「共好」為本的生涯實踐:人文、環境與社會實踐研究資料庫

0

林美珠 /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當代生涯實踐的跨領域主張,在於打破既有的學科限制,而能貼近社會脈動,對人類處境的關懷,以諸種行動實踐滲透方式進入人類生活世界,提供生涯實踐者的反思,進一步解決社會變遷的人文、社會、環境、文化等議題。這樣的跨領域生涯實踐強調長期在人文與社會現場參與實踐與觀察,透過概念創新與社會實踐,提出回應全球社經發展負面效應的有效解決方案,甚至從積極面走向更具行動力、更富含社會公益價值的創新模式,進而能對台灣社會建立深遠影響的「共好」以及「善的循環」之生涯典範。

台灣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共好」、「善的循環」生涯實踐的微型案例,包括從個人、團隊,到社區、非營利組織等,呈現出多元與活潑的人文與環境關懷,以及社會實踐之能量。許多微型案例關注人文、社會、環境議題,可以說是在人文想像、環境永續、社會實踐的核心理念下活出他們的生涯故事。觀台灣近幾年,這些案例故事已悄然在TED 或大專院校校園內受邀演講,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覷,亦可能為這個社會及世界產生寧靜的革命。

目前在東台灣,環境保育、農業發展、偏鄉教育、原住民事務、面對全球變遷的調適轉型等議題,都亟需跨領域對話與合作。基於上述的理念,「東台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資料庫平台」(The Database Platform for Eastern Taiwan Humaniti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Social Practice)之建置 ,即在凸顯當代社會已然出現「共好」、「善的循環」之價值,期能讓創新生涯故事成為學術研究以及連結實務工作之一環。

研究資料庫簡介

「東台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資料庫平台」 的建置使命在於蒐集並建置有關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相關之研究計畫、地方案例、以及參考資料之連結。資料庫主要內容包括:Project:此類別資料包括個別型(Individual)以及整合型(Integrated)計畫之分類。每一件個別型研究案包括有20 項計畫相關之細部資料。在資料庫中Project 的研究案件多以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為主,亦有國發會、農委會、教育部、文化部等經費補助之計畫案。所有計畫案主要透過案例研究或行動研究進行,並多有研究的場域,研究的議題涵蓋教育、經濟、文化、區域、環境、生態、心理等層面。

Case Report:資料庫案例的搜集與呈現的設計規劃理念,源於近幾年人文與環境以及社會實踐的行動已然在地形成,這些民間案例關注偏鄉教育、社區關懷與陪伴、食農教育、合作經濟、環境永續等議題,而有些青年創新生涯的取徑亦從關心人文與環境,並試圖解決社會問題著手,既是在地連結,又與全球化發展議題息息相關,值得記錄下來以作為相關研究與教學之素材。在主選單上,案例報導底下又細分有「在地案例」以及「那些人那些故事」兩個次選單。

Resource:資源連結乃國內外相關於人文、環境、社會實踐之資源網站之連結。國內資源連結包括新作坊、社企流、SHS、ENSIT、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等多筆連結;國外資源連結包括社區經濟、MIT 貧窮實驗室、加拿大社區復原力及與大學合作案例、時間銀行、日本- 人文與自然環境研究中心等。

互動式檢索

資料庫最大的特色是互動式檢索之功能。兼具人文社會與空間尺度:首頁標示有手繪花蓮地圖,同時標示出鄉鎮位置,數字為該鄉鎮之研究計畫案的數量。舉例來說,壽豐鄉(Shoufong)有5 筆資料,顯示目前在壽豐鄉執行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的研究案數量。進一步點選Shoufong,則出現以Shoufong 為研究場域之研究計畫案。若要詳讀每一筆研究計畫案,則由detail 入口點選後呈現該研究案之更多詳細資訊供使用者參閱。

除了透過地圖直接檢索,資料庫網站同時設計有Search 功能,能針對每一筆Project 進一步做次類別- 鄉鎮(Township)、社區(Community)、族群(Ethnic)、流域(Basin)、山脈(Moutain Range)等做搜尋。以Ethnic 為例,係指研究計畫之場域中,參與的族群對象,像是:漢、原住民、新住民及客家等族群,點選( 可複選) 即可於地圖上呈現出所對應的空間位置及相關研究計畫案數量。其他如: 流域檢索以及山脈檢索,亦可於地圖上呈現該場域相關之計畫數量,使用者皆可進一步點選並查看該場域進行的研究案及更多詳細的資料(如圖1 及圖2)。

研究議題是另一檢索之分類,包括:教育、環境、文化、農業、企業、其他等。點選該類研究議題,可以對應該研究議題所執行之場域的地圖位置以及研究案數量,並可再進一步檢索到該研究議題之研究計畫案詳細資訊。( 如圖1 及圖2)。

no26.1

圖 1:多入口式的檢索功能 (中文版)

no26.2

圖2:多入口式的檢索功能( 英文版)

值得一提的是Keywords 的設計,按英文字母排列,讓讀者可自行依研究興趣做檢索,例如,若讀者對於C 開頭的關鍵字有興趣,點選C 則會呈現出資料庫內C 字母開頭的所有關鍵字(例如:career,creativity, cultural landscape, co-operative 等),每一關鍵字都有對應的研究Project 可以進一步詳細檢索(如圖3)。

no26.3圖3:關鍵字搜索功能

在地案例與生涯實踐之啟示

紀錄在地案例是本資料庫平台設置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地案例的收錄在於凸顯台灣民間案例。資料庫平台已收集超過50筆的在地案例,案例以主題做分類,包括:教育、社區老人陪伴、藝術介入社區、社區廚房、食農、合作經濟、環境議題組織、社群、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等。資料庫已針對這些案例記有微型敘事及代表性圖像,並有案例之網站連結。

本資料庫平台透過持續從各個主題以有系統的方式收錄整理東台灣民間案例,藉此期能逐步織羅出東台灣人文、環境、社會的在地輪廓樣態及肌理,提供一個東台灣人文、環境與社會實踐等相關議題的資源連結平台。

為說明在地案例之內涵,以下以「教育」以及「社區老人陪伴」兩類(如圖4)為例,說明代表性案例,並進一步延伸出其生涯實踐帶來之啟示。更多案例請連結資料庫網址http://et.ndhu.edu.tw

《玉東卡本特》

  • 案例舉隅

在教育類的案例中,「玉東卡本特」位於玉里的玉東國中,是由曾榮獲世界木工競賽競技冠軍的王嘉納老師指導所開設的技藝教育「木工班」,以古法「木榫」製作實用堅固的家具。玉東卡本特的開設目的是協助偏鄉的孩子培養專長、磨練耐心、建立自信心、做人處事的態度與永不放棄的精神。近年玉東卡本特透過各項資源的連結,將學生的作品集結北上展覽,除了激勵學生外也讓他們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生涯實踐之啟示

在這個案例中,一位國中技藝班的老師不僅教授學生木工而已,他同時教授孩子可以帶著走的木工技藝。這位老師所做的已然結合職涯教育與生命教育;而學生所學到的也不只是一個作品的完成,而是日後可以改善偏鄉困境,啟動善的循環的生涯能力。這個案例帶來學校生涯輔導工作的啟發是,「賦能」在翻轉偏鄉教育與輔導工作中的重要性。

《豐田五味屋》

  • 案例舉隅

在教育類的案例中,「五味屋 ‒ 囝仔們ㄟ店」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利用豐田火車站前之日式閒置空間「風鼓斗」建築為空間,以社區公益二手商店方式經營,作為鄰近村落兒童青少年的社區活動場所。五味屋經營的初衷是要給社區孩子們一個真實的多元學習場域,讓孩子學會鄉下孩子應該有的五種味道:天真、勤儉、感心、親切與好用;孩子可在五味屋工作換取點數,「靠自己努力獲得」是五味屋孩子簡單又驕傲的工作原則。五味屋想要創造一種的共益(common good),最終理想是促使偏鄉社區樣貌的改變,讓台灣失衡的城鄉發展,找尋新的樣貌。

  • 生涯實踐之啟示

同樣是翻轉偏鄉教育,這個案例是在教育體制外創造教育的可能性。在這個案例中,藉由多元學習生態場域的經營,讓偏鄉兒童有多元的學習資源,同時開展出偏鄉教育的獨特性。這個案例對於生涯教育與輔導工作的啟示在於針對偏鄉或是弱勢進行生涯教育時需注意在地優勢及創新模式,而不是全盤移植從城市或主流價值的框架。因此,翻轉不是複製移植,而是找出在地的價值,重塑創新生涯實踐的可能性。

《鳳林大榮一村共學共絆老人畫話班》

  • 案例舉隅

在社區老人陪伴類別的案例中,位於鳳林鎮大榮一村,是由在地藝術工作者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以及國立東華大學的師生、志工,藉由「他畫‧話」-「你來‧聽」的「共學共絆」畫話課程,展開老人陪伴關懷的學習以及農村體驗。學生因而有機會走入在地社區,開始與社區老人展開共學共絆的新夥伴關係,進而主動去接觸、認識在地社區的人、事、物,在疏離化的現代社會中,尋回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社區老人一次一次的在繪畫、捏陶、及展覽的過程中,重拾生活的趣味與人情味。

  • 生涯實踐之啟示

對於老人陪伴的想像,過去以來多為一種抽離生活脈絡的,將老人集中在安養型機構的陪伴。固然此類老人照護有其特殊的需要性,但對於在鄉村長期從事農務,身體硬朗的老人而言,抽離他的生命經驗,或是抽離其真實生活情境,帶給老人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幸福感。對某些老人來說,需要的是在地老化的陪伴。因此,老人照護需要融入真實生活情境,讓老人陪伴成為其在地生活的一部份。此案例揭櫫的生涯價值帶來鄉村老人陪伴的新省思。

《花蓮好事集》

  • 案例舉隅

花蓮好事集是每個週六在花蓮市舊鐵道園區(現在已移至自由廣場),由花蓮在地一群從事「有機」及「自然農法」等擁有友善土地共同理念的小農所成立。「花蓮好事集」不止為小農們提供一個可以不被通路商剝削的銷售管道,還能讓顧客瞭解他們理念,並建立深厚情誼的「好地方」;更是消費者能夠欣賞藝文、體驗花蓮在地文化之一的特殊「市集」。

  • 生涯實踐之啟示

這個案例凸顯了「共好共益」的新模式。由一群人支持一群人的方式,突破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商業模式-「看不見商品背後的人臉」的商業模式。從產地到餐桌,新型態的社會信任體系與面對面的在地食物系統是以信任作為基底,構築出一個有人情味的農業經濟,回歸到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共好。信任是助人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在創新農業經濟亦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

註:案例取自http://et.ndhu.edu.tw/zh-tw

典範青年創造「共好」之生涯實踐及啟示

在資料庫中「那些人那些故事」主要是收錄筆者過去執行科技部整合型計畫之部分研究成果2 。這個部分主要是呈現台灣各地的非典型青壯年所實踐的生涯故事案例。所收錄故事之主角青壯年有別於一般直線型的生涯取徑,他們大多關懷環境、食農及社會問題等議題,透過微行動努力創新個人生涯並且勇敢的走出一條能鼓動人心的路,他們的故事可以作為生涯創新的典範。這些微行動實踐者也透過各種媒體、報導及出版或受邀演講而發揮他們的影響力,鼓舞青年的熱情及擴展學子們的生涯想像。底下舉出兩位優秀的年輕人為例,並進一步闡述其生涯實踐帶來的啟示。更多案例請連結資料庫網址http://et.ndhu.edu.tw

《何培鈞-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 案例舉隅

無意間經過竹山,發現了一座荒廢的三合院,便深深被它吸引—何培鈞的故事是以這樣的機緣做為開端。於是在竹山看見他未來想做的事的一個機會,從此開始積極展開了一連串外人難以理解的學習生活。民國94年成立「天空的院子」民宿至今,每天塞滿行程地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成立「小鎮文創」致力保留與傳承竹山的文化;舉行「竹山地方光點論壇」關心在地居民夢想計畫;開辦「竹巢學堂」期望將自己的經驗傳遞到其他鄉鎮;透過「竹青庭人文空間」實踐竹藝復興運動等。數十年如一日地訴說自己堅持的故事,也開始引起國外的關注,近期更有來自日本的研究學者、法國的設計總監、上海的策展團隊等前來交流和取經;背後的努力和辛苦,何培鈞從不抱怨,只有一心思考如何解決!未來何培鈞還有好多好多想要去實踐的理想生活。

  • 生涯實踐之啟示

在這個案例中,不僅看到故事主人翁發展出一種創新的生涯實踐,同時在生涯實踐中,亦發展出了一個關於小鎮發展的論述,讓年輕人返鄉創業時有個友善的平台與環境。在台灣有許多年輕人想返鄉,但返鄉卻找不到工作的機會,家鄉多的是空屋與老人,就是少了年輕族群與就業契機。這個案例帶來的啟示是,個人的生涯實踐可以為社會產生影響力,影響其他年輕人,讓家鄉活化,進而產生善的循環,這是當代典範青年實踐出來的生涯新價值。

《林念慈-女性培力的生涯實踐》

  • 案例舉隅

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非政府組織(NGO)的女孩念慈,在帶領學生志工到開發中國家服務的過程中,體會到男尊女卑的尼泊爾社會對於女性經期長期以來的污名化現象。念慈在尼泊爾地區累積了豐富的經歷後,逐漸孕育出「棉樂悅事工坊」(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布衛生棉社會企業雛形,她發起製作友善大地的布衛生棉並在尼泊爾推動女性衛教,也提供村落女性就業機會,發展村落女性微型經濟及技能培養,開發對環境、女性及家庭友善的生活用品,實踐永續生活方式,也成立社區「Good Food Shop」有機農產品小舖及婦女手作工坊,未來希望以公平貿易及社會企業為基礎,成為尼泊爾社區永續發展的一環,帶動偏鄉經濟與價值。

  • 生涯實踐之啟示

女性培力亦可以發展出經濟規模,改善婦女的經濟與地位,這是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經濟模式。故事主人翁的生涯實踐係從關注女性的社會處境著手,進而發展出友善女性也同時友善環境的行動,而這樣善的行動,又進一步提供村落婦女就業機會、顛覆當地過去對生理期的傳統思維。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將利潤回饋給當地婦女基金會,甚至帶入永續消費的環保理念,這是當代典範青年實踐出來的生涯新價值。

註:案例取自http://et.ndhu.edu.tw/zh-tw

結語

啟動並延續「共好」以及「善的循環」是當代生涯實踐的新價值。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個人的物慾與生活,工作更可以具有前瞻的「社會性」想像。上述在地案例以及青年典範雖僅僅是資料庫平台擷取出的舉隅,但是從案例所顯義出來的,恰可提供給我們新的生涯想像,像是偏鄉教育價值與在地模式、在地老化的老人陪伴、食物與信任體系的建立、創新生活風格、社會經濟等等,這些不僅是在台灣,而且也在全球各地開始蔓延。未來,期待透過此「共好」以及「善的循環」的價值體現,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本文章刊登於第26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