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發現我的天才

【好書推薦】發現我的天才

0

鄭聿伶、邱德維、簡潔妮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系大學生


書籍小檔案

譯者:蔡文英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6/01/28


作者介紹

  • 馬克斯.巴金漢( Marcus Buckingham)

1987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獲得社會學與政治學碩士學位,曾在蓋洛普工作近 20 年,主持多項職場績效研究,研究諮詢機構奎納迪爾羅夫(Crainer Dearlove)評選他為全球前五十名思想家(Thinkers50)。目前經營自己開設的顧問公司-馬克斯.巴金漢公司(The Marcus Buckingham Company),業務包括企管顧問、教育訓練、線上教學。可口可樂、思科、Facebook、微軟等企業,都是其客戶。

巴金漢先生,集作家、企業創辦人、研究員與演說家的角色於一身,每年演講影響全球超過 250 萬名聽眾,也是美國國務卿領導與管理顧問委會員的成員。多本暢銷書作者,著有《首先,打破成規》、《發現我的天才》、《你必須知道的一件事》及《活用我的工作天才》。書籍印行量累計逾三百七十萬冊,《紐約時報》、《財星》雜誌、《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哈佛商業評論》和《美國今日報》(USA Today)皆專文報導。

  • 唐諾.克里夫頓博士( Donald O. Clifton)

被美國心理學協會譽為「天賦心理學之父」(Father of Strengths Psychology)、正向心理學(Grandfath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開山祖師,曾是蓋洛普公司董事長及教育中心主任,他所發明的「克里夫頓能力發現剖析測驗」,已幫助全球超過一百萬受測者發現個人天賦。克里夫頓與人合著不少書籍,包括暢銷書《發現我的天才》、《你的桶子有多滿?》。

簡介書目

自古以來,大眾都留有一種觀念-勤能補拙。然而,努力真的可以做到完美嗎?

此書主筆作者巴金漢,偕同洛普國際研究教育中心主席-克里夫頓,根據蓋洛普民調中心針對兩百多萬人的研究結果,歷時二十五年,耗資數百萬美元,聯手開創一項革命性學習計畫,鑑定人類最普遍能力,以協助讀者找出天賦,化天賦為能力,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所長,享受滿足的成就感。

此書最重要的觀念,是要推翻大眾所認為的努力就可以補足一切,希望可以藉此告訴大家,人類最大的發揮及成長空間並不在其弱點上,反而是要專攻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天賦不僅是一種本能反應、一種不由自主的驅力,同時也是讓人感覺舒服的特質。如果可以善用天賦,就可以將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然而,多數人皆感覺不到自己的天賦,或視能力為理所當然,不去強調優點,反而耗盡全力試圖補足缺點。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浪費力氣的。補足缺點是浪費力氣的,因為也不能夠將之努力到近乎完美,但是天賦是人的本能,且在發展中是感到舒適的,因此將力氣放在找到天賦、將之發揮到淋漓盡致,才是本書作者所期望的。

內容摘要

「人生真正的悲哀不在於缺乏足夠的能力,而在於未能利用與生俱來的天賦。」富蘭克林曾經這樣說過。若說要挑一句話作為全書的引言,我想沒有任何比這句話能來得更適切。其實,在許多尋找生涯目標、找尋特質、培育能力、實踐理想的書籍中,很多都強調著「努力就可以戰勝一切」,就如同為何出這些書的原因一樣,透過努力閱讀書中的知識,來提升自我的能力。但是,這樣就有用嗎?

一個不善言詞的人,在看完蔡康永所寫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難道就能夠口若懸河、舌燦蓮花、辯才無礙嗎?我想也許不太有可能,也許這就是他天生的弱點,但是不代表他沒有什麼優點。而相當出名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裡面,主角是一名學習障礙的兒童,他在閱讀寫字的部分有很大的障礙,即使老師將之輔導到可以正常讀寫,但仍然沒有辦法到達在閱讀方面的優秀程度。若當時老師放棄他,也許他會無限的循環在自己的不足裡面,然而老師沒有,他看見了小孩的繪畫能力,從小孩眼中看到的世界,非常不一樣,因此老師鼓勵孩子發揮他與生俱來的特質,最終,小孩真的將自己的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些與本書提到的觀念相當類似,作者提到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個人特有模式」,呼應到了「特質因素論」,即善用自己的特質之後,從工作中的好表現以及從中獲得的成就感,得到最大滿足。因此找到自己的專屬特質,是本書認為成功該具備的關鍵點。致力減少弱點的觀念,又稱為「損害控制」,被本書推翻了。我們將本書分為兩個部份去討論,分別為「能力解構與源頭」、「如何良好駕馭能力」兩部分。 而本書中間所提到的「34 項專屬特質」會於下一部份進行理論分析。

  • 能力解構與源頭

巴菲特是全球知名的股神,預測股價漲跌十分精準,且因此獲得相當可觀的財富。究竟巴菲特是依靠著什麼樣的能力,又或者他是透過如何努力,使他在預測股市有這麼高的準確度?在巴菲特的一場演講中,他提到了自己之所以成功,是用了「二十年展望法則」,然而使用這個展望法則首要具備的能力,即是-直覺。巴菲特不諱言地提到了自己是依靠著自己的直覺來預測一間公司的成敗。這樣單純的直覺,在初步理解一間公司的營運、產品,若可以想見這間公司二十年後仍會營運的相當穩定,那投資這間公司就幾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就是巴菲特與生俱來的天賦。

作者在本書第一章即定義了所謂「能力」(等同於本書提到的因天賦而具備的才能),即是在一種生活中持續完美的表現。這是一種常態,並且在能力上訓練後,可以被培育成卓才(而非全才),並將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作者將之解構為三個部分。天賦,可以帶來效益性的重複思想、感情或是行為模式,所以當你擁有一項天賦時,基本上這會是恆久不變的能力。不過能力也可以透過訓練而更加提升,「知識及技巧」則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部分。透過「實際知識」-源自於課堂、書本、被定義的事物,以及「非實際知識」,包含實務經驗、自我覺察、組織知識與概念等,進一步的強化能力。

在了解了能力如何而來後,透過作者許多例子可以看到,即使一開始沒有發現自己的才能,可能在某個機緣之下會感受到專屬能力不斷的產生拉力,就算外界再怎麼施壓,屬於自己的天賦是不會改變的,且會讓自己感受到擁有這項能力是多麼美好。這個部份與心理學所提到的「心流」狀態十分相似,即是在做事情時已做到忘我的境界,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流動,在做事的時候也保有相當好的情緒。這就是作者提到在善用天賦時會感受到的感覺。因此這又扣合到了下個部分會討論的理論分析,作者大概是使用了「特質因素論」來解釋若一個人要有良好生涯發展,找到自我真正的特質會是最重要的關鍵,擁有並理解「專屬特質」後,也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更深入的認識,將會獲得雙方面的滿足與成就,得到最大的快樂。

  • 如何良好駕馭能力

在本書最後一章,作者依舊在論述如何在缺點與能力發展間權衡。作者相當強調「善用特質」是比「損害控制」更需要去努力的事情,現實社會中還是很多人會去嘲弄那些有能力卻還是因為一些弱點失敗的人,可能會特別針對弱點去批評。然而這些嘲弄他人的心態是源自於忌妒,看到越強的人失敗就越是幸災樂禍,並且找到可以攻擊的弱點無情嘲笑,造成多數人會想要去做損害控制,而忽略了自身的優點。了解自身的天賦與弱點也許都是提升優勢的方法之一,但人
普遍會害怕自己的弱點。大多數人認為缺點會擊敗優點,在這個看法上,作者似乎也能同意,不過他認為這不需要害怕。當缺點妨礙到優點時,一個成功的人是可以發展出駕馭缺點的策略,而如何駕馭缺點,還是在於面對弱點並善用優點去掩飾之。

避開自我的能力而專攻缺點,是一件不負責任而非勤奮、謙卑的表現。因為培養自我能力與責任有關,在前面的章節有提到,付出努力才能將天賦轉化為能力,並且強化這些能力。對於損害的控制,如果一開始就失敗,那再試一次,然後就罷手,沒有必要愚弄自己,畢竟一個人若是有優點,也會有缺點。另外作者也提到了,多數人都很害怕真實的自己。什麼是真實的自己?就是那個擁有天賦才能的自我。然而很多人都在描述自己的能力時,提到提升自我的證據而非自我的天賦,這顯現出一種現象,「太多人把自己的能力視為理所當然」。這是對自我的天賦才能套上框架,在框架內去看自己的能力,並且對這樣的才能視而不見。因此作者在書的最後部分提到相當多誠實面對自我的論述,透過接納自己的缺點,並且不要害羞地嶄露自我的才能,在生涯發展上才更有可能被自己、他人看見獨特性,得到更好、更適性的發展。

最後提到了-天賦本色,「近乎完美的表現,秘密在於細緻的改良」。透過作者在本書中將能力解構、論述強化能力的觀點,並且強調誠實面對自我,在這些部分中,研究自己最強的「主導特質」,將會是在生涯發展上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理論分析-從特質建構論的角度

在閱讀「發現我的天才:打開34 個天賦的禮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書中許多主張與我們學習過的部分諮商理論不謀而合,其中又尤以特質因素論最能感受到明顯的呼應,因此,筆者試圖以特質因素論之生涯諮商角度分析此書,以冀理解更深一層的意涵。

一、 基本主張

特質因素論代表人物Frank Parsons(1909) 出版的職業選擇一書中,認為生涯決定是能以科學方法為之的理性行為,其重點在於個人對三大因素的考量:
(1) 對個人各方面特質的清楚認識
(2) 對工作世界各層面的認識
(3) 對這兩方面認知的合理推斷。
此書之主張在於:強調運用一個體天生之優勢特質(其稱之為天賦),而避免過度補償弱勢能力。並運用天賦於職業選擇上,針對雇主或勞工給予職業選擇之方向,媒合天賦與工作需求,達到以能取人、因能以發揮每個個體在工作上的最大成效。比較特質因素論與此書主張,我們發現明顯的有以下諸點相同處:
1. 個體應著重發展個人天生之優勢特質。
2. 弱勢能力不應浪費資源補償,控制損害即可。
3. 個人應因應特質選擇相對應工作。
4. 個人特質和工作環境呼應時,能發揮最大效益。
因此筆者認為兩者主張明顯吻合,更可斷言此書理論依據來自於特質因素論架構。

二、 應用與工具

特質因素論強調,特質可透過測驗工具客觀評量,是具科學基礎的生涯理論,因此隨統計技術的進步,也逐漸發展出許多相關測驗工具,針對個人興趣、價值觀、人格特質等項度進行分析,例如:《十六型人格因素測驗》、《國中生涯興趣量表》等,皆是目前經常使用的工具。

「發現我的天才:打開34 個天賦的禮物」一書則歸納出34 種優勢特質,並發展「能力發現剖析測驗」提供給讀者試用,協助讀者分析其優勢能力,並給予職業建議與引導,此測驗工具之特色在於,此乃是一套建置在網路上之電腦測驗,且測驗方式為在兩個行為敘述中選擇較適合自己的三點式自陳式評量。

在測驗工具部分,筆者認為我們可以視能力發現剖析測驗為以特質因素論為理論基礎之測驗工具,可解釋為一套測量34 種人格因素之測驗,然而因本工具在書中並未交代如何編制,僅可推測是藉由因素分析技術搭配研究者實務經驗所建構,可以確定的是,此工具具有多語言版本,且此書特別註明在資料上未顯示出文化差異,具有廣泛效益。

心得省思

  • 鄭聿伶-「作者與書目簡介、能力解構與定義」主筆者

透過這本書,我才真正感受到,誠如作者所提到的,多數人都相當在意「損害控制」,而忽略了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從小,我們在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下,要耗盡全身的力氣去填補那些我們比較弱的部分。像我,就是在數學方面加強努力,而語文是我的天賦,卻因為語文沒有對我產生任何問題,因此得要在數學上面耗費心力,忽略了語文能力更進一步的提升。現在回頭看,即使數學不那麼用力學習,大概也是差不多的程度,將時間放在語言,無論是寫作、閱讀、創作,或者是外國語言的學習,我想我在語文這部分會有更多的進步。

多數人似乎都很擔心一個人的弱點會阻礙成功,然而盡全力的讓弱點有所提升,它依然是弱點,唯有將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讓自己顯得更為獨一無二。我相當認同此書的觀點,人總有缺失,但因為這樣才讓一個人顯得特別,而互補原理,有缺點也會有優點,與其專注在一張滴了墨水的白紙的黑點上,不如去看還有黑點以外的空白可以運用,那就是天賦的彈性。誠實的接納自己的弱點,用優點去掩飾它,這不就是瑕不掩瑜的意思嗎?

我認為兩位作者相當厲害,一位透過在企業界長期工作觀察下來的結果,結合一位在心理學界相當有名的學者,透過「特質因素論」的觀點,去進行施測,得到數據後使用因素分析去得到34 項主導特質。這本書顛覆了許多人的觀念,並且讓更多人去看見自己擁有的才能。除了在生涯發展上會讓更多人理解到自己的特質外,我想無疑是一種鼓勵,鼓勵那些因為弱點失意的人,去看見自己的不平凡。「心中的小星星」這部電影不斷地在我寫心得時浮現於腦海,我想就像
那個小孩一樣,我們都需要被看見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而不該只是被聚焦在弱點上。如此一來,我們都能更誠實面對自我,並且透過自我能力在生涯發展獲得最大的滿足與快樂。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也會很希望自己日後可能在教學生涯規劃時,可以將主導特質帶到教室與同學討論,並且鼓勵他們不要僅止於看到自己的弱點去強化,而是更能聚焦在可能被忽視或視為理所當然的優點上。鼓勵孩子將自己所長發揮出來、更加強化,帶給他們正面的力量並且勇敢的面對真實的自己、接納這樣美好的自己。

  • 簡潔妮-「如何良好駕馭能力」主筆者

以34 種天賦作為主軸,認為「善用天賦」比「勤能補拙」更能邁向成功;我們總是害怕自身的弱點會阻饒我們前進、讓我們失敗,因而很努力想將缺點填補,此書以另外一個角度告訴讀者,忠於本能,發掘自身天賦更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優勢,我很認同這樣的觀點,畢竟人無法十全十美,與其百般的擔憂,不如敞開心胸,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多看見自己其他好的特質,且往往好的特質總是比小缺點多得多,只是常常沒有被我們發覺。

書中也提及,不一定某項天賦特質就一定只符合某項職業;一樣的特質是能運用在不同領域的工作職場中,端看自身如何運用,以及有沒有發現自己正在使用該項特質,有可能我們都很習慣我們擁有的特質所以不自覺忽略了,但其實若我們能多觀察自己,多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常會出乎意料地得到驚喜的收穫。

書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天賦因與生俱來而難以以努力改變或創造,不過,對於此點我卻有個疑惑:若是後天因環境影響,讓自身的性格、態度改變,進而成就不同的特質及能力,這樣的特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人生每個不同階段皆可能產生的改變,畢竟人處在社會環境下,總是長時間的學習和成長,不同的經驗都可能讓自身有不同的體悟進而產生改變,我認為這也是能創造屬於自身優勢的重要特質來源之一。

  • 邱德維-「理論探討」主筆者

做完評析與理論探討後,我會想對這本書提出兩點質疑:

1. 對於興趣與天賦不符合的個人,是否就應該違背?

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自己擅長做的事情雖然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但我們很難斷言自己所具備的天賦,必定會相符與自己所企求的職業,然而如此書作者所強調,天賦並不能依自主調整(作者以再測信度佐證),並很難透過努力而出現新的天賦,在書中「大哉問」一章中,我想作者試圖用強勢天賦去說明,個體所具備之強勢天賦能夠在其所選擇的任何職業中發揮優勢效果,但也很矛盾的是,如此一來,我們又何必依據天賦而選擇職業呢?

2. 自陳式的報告是否真的能夠測量出一個人的天賦?

本書所附的測驗工具-能力發現剖析測驗,是一個自陳式的天賦測量工具,受試者透過180 的選擇題,在兩個敘述中選擇較符合自己的一個敘述,並評分該敘述與自己的相符合程度,透過計算得知個體所具備的天賦。然而個人是否真能透過自陳的方式,準確回答天賦的傾向,我個人會認為,在抉擇的過程中,個人興趣與社會期待會造成明顯的偏誤,受試者可能選擇自己”想”呈現的,而不是”能”呈現的能力,且在環境中若對於個體有特定天賦的期待,我認為個體會受到影響而選出符合期待的回應。

當然,此書仍有許多值得參考的地方,例如,藉由強調天賦的正向面,可以強化個體去面對其人性的陽光面,發揚其所能而非壓抑其所不能,是正向、積極的主張,我們還是非常推薦各位閱讀此書,發現自己的天賦!

本文章刊登於第24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