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

【好書推薦】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

0

鐘穎 / 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書籍小檔案
作者:達瑞爾‧夏溥
原文作者:Daryl Sharp
譯者:李佳怡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6/01/07


這本書有很獨特的韻味。不像其他作者,在談榮格的理論時,Daryl Sharp 的筆法淺顯,彷彿榮格的思想就在我們生活裡隨手可得。

第一章從心理類型出發,作者談了人格面具與陰影。第二章談情結時,許多人忽略了這是榮格心理學的獨特之處,他將自我視為情結中的一個,如果我們的意識是片汪洋,大大小小從海面露出頭的島嶼就是內在不同的情結,而自我是諸島中最大的那一個。從這點出發,你很容易可以設想其實我們熟悉的「我」並不是這具肉身的唯一住客,當獨立具有能量與記憶的情結受到激發、擾動,進而佔據了我們的思想與行動時,我們彷彿成為另一個人,風暴過後,你讓自己與他人都感到驚訝。這種經驗我們口語化地稱它為「地雷」,實在是再貼切不過的說法。許多人讀過有關人格分裂的戲劇性描述,例如許多心理系學生喜歡提到的《24 個比利》,以情結的理論來看,就是24 個大小相仿的島嶼或大陸在相互爭奪對比利這具身體的主導權。

如果你再往下翻,你可以見到近來相當火紅的永恆少年與永恆少女原型的討論。我很希望讀者可以仔細讀讀書裡的描述,因為這個原型已相當廣泛地滲透進我們當代的生活。包括講解這些概念的名人大師也都熱衷於為自己拍美美的凍齡宣傳照。這個自戀、拒絕承諾、迷戀年輕外表的原型「生活在暫時停泊的日子裡,總是害怕陷入每個無法逃脫的情境,他們手中擁有的一切鮮少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他們總是『即將』做某些事,做某個改變;他們有朝一日終將執行必要的事,只是並非現在。」他所對應的人物或陰影是律己盡責的「智慧老人」,一如先知或隱士那樣的人物。

對老化的拒絕已顯現為普遍的心理社會性延遲( psychosocial moratorium),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停 滯與貧富差距的劇烈擴大,啃老族、尼特族等青貧世 代成為主要先進國家,包含臺灣社會所必須面臨的問 題。許多30 歲世代的人開始用「後青春期」來稱呼 自己的尷尬處境,本應是成家立業的年紀,卻由於經 濟與心理資源的不足只能待在青春期的後段裡。特別 提到此點是想籲請讀者注意,當我們閱讀榮格或其他 心理治療相關書籍時,要提醒自己莫將改變的責任完 全歸向自我/ 社會的某一極。由於本書強調外在是內 在世界的延伸,歸責個人可能成為錯誤的歸因(其實 這可能是許多學派的毛病)。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年危機更是榮格的獨到 貢獻,在本書的第四章特別提到中年危機的現象與心 靈世界的調節功能。在年輕人與中年人的治療方向上 ,Daryl Sharp 幫我們做了重要的區分,「在人生的 前半段時期,通常不需處理榮格所謂對立面的問題。」 而是處理年輕人幼稚的依賴父母或想像中的父母,治 療過程裡涉及的主要是把個案的父母意象(imagos) 轉移至適當的人選上,並強化他的自我。但對中年人 來說,就必須處理對立面的問題。但前提是堅定的自 我已被建立,才能獲得在衝突情境中調節張力的能力 。榮格將精神官能症看做個體自我療癒的努力,對於 佛洛伊德稱精神官能症源於早期經驗,榮格只部分同 意,他說:「如果固著是確實的,那們我們應能發現 它的恆常影響,換句話說,就是持續一輩子的精神功 能症狀。這明顯不然。」換言之,如果早期經驗確實 有影響,那症狀應該持續一輩子,但事實上有些人出 現了症狀,有些人則否。

眾所周知,佛洛伊德追溯心理問題的方式是以還原 論與因果論來進行。榮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終極導向 的思考,亦即心理能量「想要」去哪裡?易言之,佛 洛伊德重視過去,榮格則兼顧未來。這種觀點的置換 使他強調,「在因果觀點中的現實,對終極導向觀點 而言就只是象徵。」作者認為因果觀點阻礙了發展, 因為它將心理能量束縛在過去的事實上。心理能量要 求補償,這也是中年危機時面對的問題。過度倚賴的 心理類型與功能讓它的對立極受到壓抑成為陰影,反 作用力要求平衡因此產生了症狀。中年危機因此是個 體邁向整合的重要契機,我們得以認識素來並不熟悉 的自己,以這樣的觀點來看,「精神官能症就像個警 鈴,它扮演一個十分積極的角色。」而療癒的主要動 力則來自我們的自性(Self,本書譯為本我),用榮 格的話來說,「它或許能被視為『我們內在的上帝』。」 它「也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因為它是個體命定組合的 最完整展現,我們稱它為個體性。」如果讀者仍覺得迷惘,或許用佛性來解釋也是很接近的,在我們的文化中有「眾生皆具佛性」的說法,用佛性來理解自性,應當不算大錯。

我只該簡單地談談這本書,和榮格心理學中還不容易被掌握的部分。因為譯者已在前言裡提到,本書英文版並未邀請名人推薦,故而中文版一併跟進。本書是帶著一種靜默而優雅的特質誕生的,像在說著,請因為我內在的美好而親近我,而不是他人的讚譽。所以我可能得為它多保留一點沉默。書名副標「我的大象生活」指的是作者在蘇黎世受訓時的一次共時性經驗,他在郊外的山坡上撿到了一個黑檀木雕成的小黑象,成為他探索內在心理的動機之一。而譯者竟也在接觸本書前不久夢見了大大小小跟大象有關的物件。作為榮格學派的分析師,他們都相信這種連結必然有其重要意義。無獨有偶,在我開始閱讀本書之前造訪了位於日本的Miho 美術館,並在那裡買了一紙以「象與鯨」為主題的書籤。就這麼巧,這紙書籤竟現身在我知悉並閱讀此書的前奏。我收下它,並在心底默默體會這層意義。

本文章刊登於第24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