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繁花盛開:正向生涯團體教案應用於國中學生的做法

【生涯專論】繁花盛開:正向生涯團體教案應用於國中學生的做法

0

張鎮遠、蘇麗君 / 金華國中輔導室

劉宇庭、李其熺、葉倪秀、酒小萍、詹蕙宇、

陳怡睿、王詩敏、劉倫賓、張芯瑜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諮所研究生


這個團體的由來是我們希望在校園裡種下正向希望的種子,讓青年學子擁有建構幸福的能力,讓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在校園裡頭繁花盛開。感謝金華國中張鎮遠老師和蘇麗君老師的指導與支持,在2015 年的春天,懷抱著興奮與期待,我們決定設計包含心理學與生涯探索的社團課課程,與25名國二的同學,一起埋下種子,創造未來屬於他們的繁花盛開園地。

正向心理學的單元有很多,我們嘗試挑選出對國中學生而言,較為貼近與適用的主題,最後選出來的包括有: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幸福感、心流、韌力、感激與寬恕、生涯與使命感等六大單元。這六單元中,從主題名稱中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團體方案不只是包含正向心理學的內涵,還將生涯探索的概念放進來,特別從最後一個單元生涯與使命感中,我們嘗試突破興趣、能力與價值觀的傳統探索方法,從追尋有意義的生涯這種志業的方式來鼓勵她們傾聽內心的召喚。以下,我們逐一介紹每一主題的概念、對國中生的意義以及在團體中的做法,最後則是我們在實施這次團體後的感想與省思。


主題一: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

一、主題概念

心理學為了解人類行為的一門科學,從細微的細胞神經生理到廣大的人類群體的演化,不同類別的心理學類群所研究的項目都相當的不同,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心理學所學的皆為「如何幫助人類」的科學。「心理學」一詞其實是這個領域一個廣泛的總稱,實際上心理學在各個與我們生活相關的領域都可以運用,並且根據不同的領域有許多分支;但一般無論是心理學給人的印象,或是心理學發展的思維比較傾向「病態」、「找出病徵→尋求解決方法」、「如何把不好的地方矯正、修正」的方向,若用一條數線來比喻,便是從負象限到零(原來平衡狀態)的過程。而正向心理學的發展便是想要突破這樣病態取向的思維,不強調人們的缺點、弱勢或是不夠好的地方,也不聚焦在「如何修正問題」。相反地,它是幫助人們如何從原來的狀態過得更好、更正向、更健康的學問,不只是從負象限到零,而是可以繼續往正象限挪動,更進一步追求心靈的豐富、生命的意義與真實的快樂。不強調要病到根除,而是思考什麼可以讓目前的人生再往前邁進。

二、對國中生的意義

對於國高中的學生來說,通常對「心理學」都有一些比較刻板的印象,像是擁有讀心術、可以參透其他人想法等等,對於比較科學和實用性的部分了解不多。因此希望能夠透過討論和提問,讓心理學在國中生腦海的印象更為立體和多面,破除心理學相關迷思之餘,也可以拓展國中生對於心理學的認識,並了解其實心理學是一門與生活各層面都息息相關的知識,以及它如何在生活的不同領域幫助到我們。

正向心理學正是一門無論我們在什麼樣的處境和狀態下都可以派上用場的心理學領域,它不是要我們不去正視目前的現況,而是幫助我們在即使看似不樂觀、不喜歡的處境當中,發現我們自己的力量、優勢和自己身上有的特質,幫助我們看見自己身上擁有可以度過逆境的力量與特質,並且強調可以更進一步的找到生活的意義,尋找自己會往哪裡去的同時,也賦予了當下在做的事情意義。因此雖然心理學的概念豐富、分支領域龐雜,但對於普遍面臨傳統教育觀念、極大升學壓力的國中生而言,正向心理學的概念與態度可以協助國中生面對生活與生涯上的壓力和困擾,幫助他們在看似苦悶或是面臨課業要求時,仍能有機會去對自己的生涯產生不一樣的看見,往不一樣的可能或嘗試邁進。

三、方案設計與做法

1.目的:使學生初步對心理學有概念性的理解、介紹正向心理學並對之後幾週的系列課程做初步的預告。

2.流程:

(1) 分組坐下,發學習單,簡介今天的課程 (5min)

(2) 寫學習單(+ 小組內分享) (5min)

(3) 組間分享並將提問記錄在黑板 (5min)

(4) 介紹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5min)

(5) 提問解答( 時間不夠就挑重點回答) (3min)

(6) 完成最後一部份的學習單+ 小卡 (5min)

3.說明:

考量到適合國中生學習的形式,本次課程設計學習單提供國中生一個紙本的依據可以討論和思考,同時學習單設計時提供討論的題目,希望能夠刺激國中生對於心理學的好奇。另外,因為國中生對於大團體分享不習慣,討論過程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回到大團體討論對心理學的好奇和提問時亦鼓勵個人發言。進行的方式是透過提問的過程,先了解國中生對於心理學的好奇有哪一些,接著透過問題來介紹正向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領域的差異,並對於接下來的活動給一些預告。

no-23-2

no-23-3


主題二:幸福感與寬恕

一、主題概念

幸福感是正向心理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幸福感可以粗分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客觀幸福感(Objective well-being)兩個層面。主觀幸福感的意涵,強調幸福感是來自個人對生活的主觀認知和幸福感受,包括有正向的感受經驗( 像是快樂感),以及對生活有滿足、滿意的感受,以及正負向經驗的平衡。而客觀幸福感包括自我悅納、個人成長、人生目標、環境精熟、主導感以及與他人的正向連結等等。

二、對國中生的意義

中學生正處於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階段。了解「幸福感」,可以拓展學生的視框,了解生命價值不僅是在「工作/ 學業上的成就」、「財富的追求」外,還有更多的面向。也希望讓同學理解幸福感其實不難。雖然生活中有許多的「必須」,但仍可以找到選擇的機會,擁有自主權,幸福的經驗,也可以自己創造。在整理幸褔經驗中,與自己的優勢特質連結,強化對優勢特質的探索與認識。

三、方案設計與做法

1.目的:這個主題主要的教案元素主要是認識什麼是幸福感、覺察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元素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感三方面。

2.流程:

(1) 開場 (10min):介紹幸褔感 / 分享youtube 影片:林宥嘉的幸福感

(2) 我是幸福小天使 (10min):

寫下最近幾天讓自己覺得幸運的事情?

具體的事件與情緒?

當中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元素是什麼?

(3) 小組內分享 (5min)

(4) 收尾與小卡 (5min)

3.說明: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先整理出主題概念(那是什麼),設計工作單,讓同學們透過整理自己的經驗,了解其意義並與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之後,再透過小組內的分享,聽聽同學們的看法,透過不同的觀點與經驗,在深入對這個概念的認識。最後,同學在書寫本次單元回饋單/ 學習心得,有些同學可以產生關於這個概念屬於自己的認識與理解。


主題三:心流:「心」之所向 「流」連忘返

一、主題概念

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的概念,當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項事物或情境中,達到忘我、忘卻時間、忘記身旁人事物的狀態,且被所做的事深深吸引,心情感到相當愉悅,即為心流體驗。心流體驗有幾項特徵如下:1. 行為必須目標明確,且回饋立即清楚;2. 認知到活動具有的挑戰性且和自身的能力旗鼓相當;3. 注意力集中;4. 行動與知覺的融合;5. 時間感扭曲;6. 活動就是回饋;7. 潛在的控制感;8. 失去自我意識。

二、對國中生的意義

對國中生而言,閱讀、運動等多項活動中,可能曾經體驗過自己很專注而時間感流逝的狀態,在當下我們多半體驗到很愉悅的感覺,也會對自己在當下長時間的專注投入感到滿足,這些時候會提升自我效能感,也能增加自信,也因為在心流狀態中,在經驗的過程即自我催化,不必依賴外在誘因,使得自我的內在酬賞會產生更高的動機。因此,我們想透過讓學生體驗何謂心流、思考自己的心流經驗、從中提升正向感受並更了解自己的熱情與興趣。

三、方案設計與做法

1.目的:能正確表達出情緒、認識心流概念、心流概念與自身經驗的連結。

2.流程:引起動機-籃球比賽影片(3min),問題討論(12min),介紹心流概念(5min),學習單( 結合自身經驗) (8min),以及分享與總結(5min)

3.說明:

活動開始我們先播放一個日本國小學生進行籃球比賽的影片,此影片只有三分鐘,在影片倒數幾秒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轉折,期待成員在觀看影片同時,感受自己當下的投入程度,以及練習覺察自己與影片中球員、觀眾的情緒,運用情緒詞彙描述當時的心情。

在觀看此籃球影片時,無論是我們或是在場的觀眾,甚至是場上比賽的球員,都極有可能在當時體驗到很專注的狀態,藉此帶入此次心流的主題,並介紹心流的幾個特色:1. 清晰的目標 2. 技能與挑戰的平衡 3. 注意力集中 4. 自己跟眼前事物融為一體 5. 時間感扭曲 6. 活動就是回饋。由於,在短時間要讓成員們體驗到心流狀態是不容易的,因此我們盡力創造一個最接近心流的狀態,使成員能夠想像和貼近真正的心流,並且透過心流概念的特色敘述與介紹,讓成員認識與接觸。

在認識何謂心流之後,我們詢問成員在生活中是否曾有過心流經驗,當時在做什麼事情,跟誰一起,心理感受為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並不預設成員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流經驗,而是能夠帶領他們去回想過去的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而當時的感受是什麼,自己喜不喜歡,如果能夠再一次的話,會不會想要再次創造這樣的歷程。

最後和他們分享何以要研究心流經驗,在心流經驗當中,我們所經歷到的多半是引發快樂、幸福與滿足感,在經驗一次體驗後,我們可能會因為這些愉悅的體驗而期待能夠重複這些經驗,達到自我內在酬賞的本質,使得我們做起事來會獲得更高的自我效能與投入。

no-23-4


主題四:韌力

一、主題概念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或困難,面臨生命中的低谷時,外在與內在支撐其不再向更深的困境中跌落,甚至令其向上攀升的力量,稱之為韌力。

二、對國中生的意義

每個人生命中都會遇到低谷,都需要韌力的支撐與幫助。而國中生每日面對的課業壓力、升學壓力,還有進入青春期後的各種心理與生理變化,都會讓他們在生活中面臨許多的紛亂,這些都會一點一滴損耗他們的心力。

因此,韌力的存在對於國中生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撐。很多時候,我們不會發現韌力存在的形式與樣貌,但它確實帶給我們力量,透過了解韌力可以使我們發現它的形式與樣貌,同時也提高它對我們的影響,更進一步,當我們面對危機或困難時,可以主動尋找韌力的來源,幫助自己得到支持與能量。

三、方案設計與做法

1.目的:我認為,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瞭解韌力,並且要瞭解韌力實際上應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回想過去曾經經歷的低谷;另一個則是思考如何走過此低谷的韌力過程。整個過程將韌力分為兩堂課進行。

2.流程:

(1) 影片(逆光飛翔預告)與開場暖身。 (10min)

(2) 紀錄低谷:寫下自己過去有過的低谷,或者覺得可能會讓自己感到難過或挫折的事。並透過協同領導者帶領一起在團體中分享。 (30min)

(3) 線的歷程:在地上擺一條線,線上有三張A4紙分別寫表示「難過」、「平靜」、「開心」。讓成員先回顧寫在藍色便條紙上的事情,然後思考當初他們在哪個程度,站在那個程度的線旁邊;接著再請他們以現在的狀態去看那件事情,他們又會在哪個程度。最後看看自己從哪裡走到哪裡,是不是有變化?變化多少? (10min)

(4) 長出韌力:每個成員的袋子裡都會有十張黃色便條紙和一張學習單,並且可以選一張色紙(用於黏貼便條紙),各組的協同領導者則會拿到一張小抄。回到小組後,先將剛剛線的位置記錄在學習單上,然後思考自己從那件事至今做過什麼事,使得自己能從低谷往上爬升?並思考,身邊有哪些資源,是幫助自己走過低谷的?像是朋友陪伴或有人可以聊等等,接著記錄在學習單的雲朵方塊裡方便待會分享。

(5) 然後再將藍色便條紙貼在色紙上,由各組協同領導者帶領成員輪流分享,其他成員在聆聽的過程中可以透過黃色便條紙,從對方的分享裡面思考覺得對方有哪些資源,或者做了什麼,也可以透過對對方的了解,覺得他的哪些特質幫助他,並在分享後將便條紙回饋給對方,內容可以重複。收到的回饋貼在藍色便條紙周圍,如果自己聽到別人分享的內容,覺得不錯的方法也可以自己拿出黃色便條紙寫下,貼在自己的紙上。如此反覆到最後。

(6) 總結與小卡 (20min)

3.說明:

透過動作去回想屬於自己的悲傷,這部分實際上需要更多時間或工具去幫助國中生進入情緒,他們往往會無法沉靜下來,於是在記錄低谷的時候就會變得難以下筆。運用實際在線上的站立,可以看見各自的變化,同時對於自己的變化也有更具體的感受,這部分也幫助一起進行教學的夥伴可以更了解學生的狀態。而記錄下線上點的改變是重要的,會再次加強感覺。分享與回饋,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刺激,透過說和聽的方式,更有實質上的回饋,能讓學生有更多的體會,透過優勢特質的回饋,讓同學對自己更了解也更有信心。


主題五:感激與寬恕

一、主題概念

當我們只在意外在情境與他人時,我們可能會自責、討好、或變得超理智,但若只在意自己感受,卻容易停留在生氣、憤怒與受傷。當可以兼顧「人」、「我」與「情境」的狀態,比較能達到真誠一致的表現,也讓我們懂得感激與寬恕。

二、對國中生的意義

情緒像是個黑盒子,透過肢體的雕塑,學習透過對肢體語言的覺察與閱讀,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整理生活中的「感激他人」、「被原諒」「不開心/ 生氣」的事件經驗中,拓展視野,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外,增加對「情境」與「他人」的了解,進而有可能移動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學習同理心。

三、方案設計與做法

1.目的:學習透過身體姿態來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並透過生活事件的整理與分享,拓展對事情與他人的理解,可以從他人的立場來看事情,學習同理心。

2.流程:暖身-肢體雕塑;經驗整理;以及結論。


主題六:發現你的使命(purpose)

一、主題概念

使命感就是想要完成某件事的穩定和整體的意圖,不僅對個人具有意義,也為社會和世界帶來重要的影響。這個定義蘊含三個成分:穩定且未來導向的意圖、有意義的參與和涉入的行動、想要有利他的貢獻和影響。有些研究提到使命感包含生涯、信仰、公民、家庭、藝術/ 創作。由於持續穩定的使命感對個人及社會均有正面的影響,當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就是自己的優勢能力,工作的本身就能帶來滿足感,也就是真實的快樂,我們能夠將使命感教/傳遞給學生嗎?

二、對國中生的意義

大部分國中生對學術領域或職業技術的發展路徑有一個大略的了解,然而更重要的是當學生有朝一日進入工作世界時,他們能否體會自己所在的工作層次。工作層次分為職業、事業和志業,當工作是志業的時候個人會覺得自己能夠熱忱投入、對別人有貢獻,甚至運用到自己的長處。大部分的國中生對工作的體會大都來自家人或是所接觸到身邊各行各業的人,所以要將使命感傳遞給學生之前,或是想要了解學生如何看待使命感和自己的關係的時候,需要能夠體會將工作當職業、當事業和當志業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三、方案設計與做法

1.目的:幫助學生體驗工作即志業的做法。

2.流程:

(1) 人山人海的停車場 廣播劇(12 分鐘)

(2) 定義工作的層次(7 分鐘)

(3) 志業的要素(5 分鐘)

(4) 設計名片(10 分鐘)

(5) 總結活動(6 分鐘)

3.說明:

人山人海的停車場劇本,取自福島正伸《人山人海的停車場 ─三個故事改變你的職場人生》,透過邀請現場學生擔任裡面的角色讓國中生體驗管理員老先生如何透過停車場的工作接觸形形色色的上班族,以及這些上班族在老先生離職的時候,人山人海的朋友來向他道別的故事。每個人幾乎都說出老先生在這段時間給他們的幫忙、感動和感謝。老先生讓這個平凡的工作變得不平凡。透過這個故事,我把工作的層次透過投影片秀出來,讓學生在小組裡討論哪一種描述屬於職業、事業或志業。接著,我將志業的要素列出,並以一個範例做說明讓學生在空白名片上嘗試用志業的要素來描述自己。這個活動在協同領導者的幫忙之下有各式各樣的名片產出,當我們看到學生開始去表達自己想要做什麼,這個工作對他而言有甚麼特別,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工作時,我們都很欣賞學生的創意和觀點。還有一點值得補充,全班大約有七成的學生喜歡管理員老先生的方式,也有三成不喜歡。我很欣賞協同領導者接受了表達不喜歡的學生,並聆聽、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感受。這讓想要學生從體驗中整理個人經驗的團體增添了真實和尊重的色彩。


感想與省思

一邊修正一邊前進的路程

國中的社團課對於我們大部分的團隊成員都是陌生的,對於八年級國中喜好與反應的不熟悉和課堂時間只有45 分鐘的限制都讓我們在一開始備感辛苦。經過前三堂課之後,在麗君老師給予許多建議與回饋之下,我們重新去定位聚焦課程目標,將這學期剩下的課程從心理學與生涯探索改為正向心理學,並透過其中使命(purpose) 的章節與生涯探索做結合。

上課的方式也因應國中生的反應做出了改變:我們發現小組(5 人一組,搭配一位團隊成員當小老師/ 協同領導者) 的討論與分享更能夠讓學生們投入其中,儘管一開始他們對於要彼此分享與傾聽這件事的反應是相當不習慣甚至有些排斥的,但在每一次的課程過後,我們都發現各組的氣氛都越來越好,不僅僅是在小組中組員之間的感情聯繫更深,對於每次上課的主題他們也越發投入。

除了分組方式之外,我們也搭配每次不同的課程設計學習單。使用學習單的好處是對於國中生來說光是用聽的去學習太吃力了,配合學習單能讓他們快速的了解我們現在要做什麼事情,同時也能夠成為一種紀錄的形式。除了學習單外我們每一次上課最後都會發下小卡讓學生們能夠寫下今天上課的心得,心得形式不限,他們可以寫下任何想寫的內容,而我們也會透過每一次他們的心得回饋來修正下一次上課的方式。

可愛的孩子–從陌生到孰悉,我們充滿感謝

這群八年級生,來自不同班級,從第一次的上課,同學間彼此的扭捏不安,我想他們是好奇但也焦慮不知會有什麼狀況,所以一開始可以感受到跟我們的距離之遠,互動性之低。課程中間有時因為段考⋯等等因素,中間必須隔兩週才上一次的課,有時感覺跟他們有靠近一點了,但有時這種感覺又不見了;有時他們也願意分享自己,當同學分享時,本以為這群八年級生好像不在意,可是他們其實都在聽,聽我們講,聽同學分享。那種高興又失望的情緒反覆著考驗我們,我們也學習著隨時在調整我們的期待。但就那麼神奇,越到課程後半部開始有同學會主動上台分享,而到了最後一堂課時,我們也看到同學的依依不捨,有的同學甚至會跟小老師有不一樣的互動模式,他們也會邀請小老師對他們說說心裡的話。這時我知道,每次我們所帶給他們的東西,他們看起來沒有特別注意,其實這些小朋友他們都有收到,而且是收藏著。十二堂課結束,其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希望在他們未來的人生旅途上,這十二堂的正向心理學,在他們的人生有小漣漪。也謝謝她們陪我們度過這十二堂課,讓我們充滿感謝。

等待,繁花盛開──

最後,這樣的課程帶給了一群八年級的孩子們什麼呢?

我還記得在我帶領心理學概念的課堂上,我要他們講講對心理學的好奇有哪些,那時候他們拋出的好多好多問題,讓我第一次看到心理學在這個年紀的孩子們眼中是什麼模樣,他們對心理學既好奇又充滿各種奇妙的期待,儘管因為課堂時間不夠充足所以沒辦法一一替他們完整的解惑,但在下課後及之後的課堂中也有學生們開始會想問我們關於心理學的問題,就像是灑下的種子開始冒出小小的新芽,渴求名為知識的陽光。

在最後一堂課,我們要學生們談談他們這一學期下來的感想,我的小組成員告訴我:「雖然一開始不習慣,但最喜歡分享的時候其他人都很認真地聽」、「我覺得你們跟我班上的同學不一樣,都會好好聽我說話」、「有人認真聽的感覺很好」。我想起他們一開始對於分享的彆扭,一直到後來只要有人要開始說話大家就會湊過去聽得專注,還有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回饋給對方但很努力在紙條上寫下鼓勵話語的時刻,對我來說那都是足以令內心震動的感動。

在知識的範圍裡,我們開啟了一扇小小的窗子,讓他們能夠透過我們設計課程的架構去看看正向心理學的模樣;在生涯探索之中,透過使命(purpose)的活動設計,給他們一個新的角度去看見自己並著眼未來;在人生的路途上,曾經如此被重視、專注地傾聽自己的故事,我相信無論對誰而言都是溫柔又溫暖的經驗,希望這樣的經驗能夠放進他們的心裡,並能夠用同樣的方式去溫柔對待他人。感謝這樣的機會,讓我自己無論是在設計課程方案、帶領課程討論以及與這群孩子的相處當中,都獲得珍貴而無可取代的學習。

最後,期待這一學期的課程中我們所盡力給予的、我們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一切都能夠成為他們的一部份,終將有一日在成長的路程中綻放屬於他們的光彩。除此之外,也希望能將心理學推展至校園甚至更普遍的生活當中,使心理學成為讓人們變得更加幸福的助力,把這些種子散佈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等待真正繁花盛開的那一天。

本文章刊登於第23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