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讓青年手持生涯成長「房角石大門的六把鑰匙」

【生涯專論】讓青年手持生涯成長「房角石大門的六把鑰匙」

0

黃昌榮、鍾明倫、葉智仁 /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社區支援小組研究隊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起首就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不少青年人對安身立命的理想逐漸失去盼望,也對生涯規劃失去信心。有些人發現即使延長就學時間,也不一定能有效解決青年人失業問題,另一些青年人即使有工作,但卻因為工作是零散的、浮動的和短暫的,他們終究沒法在當中找到意義。在這個「多職能工作組合」時代 (era of portfolio careers),社會趨勢要求青年人要從不同渠道或領域賺取收入、要具備多種技巧和能力、要跳離單一的職涯路線,並要不時面對多重身份的轉變及認同問題 (Gold & Fraser, 2002)。這時代的急速轉變,對青年人的生活提出大考驗,也對生涯工作者的輔導及教育工作帶來新挑戰。

本文章主要簡述「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的青年生涯獎勵計劃六把鑰匙的基本概念。CLAP 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動及贊助的青年生涯規劃公益項目,由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聯合策動,並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非政府機構、政府及商界合作推動( 詳情可參看右列網址: www.clapforyouth.org.hk)。 CLAP 研究團隊藉國際文獻的分析比較,以及社工實踐經驗的分享,嘗試在我們的「延展生涯規劃實踐模式」(Expanded Model of Practice, EMOP) 之建築隱喻中,尋找青少年應對時代考驗的成長房角石(cornerstone),並初步確認出開啟房角石所在地六扇大門的鑰匙(簡稱為6C,見圖一)。一方面,CLAP 培訓的同工嘗試將6C 結合其他建築隱喻,共同應用於相異背景的青年生涯規劃活動中,幫助他們在「有酬」與「無酬」的工作生涯裡作持續的自我發展,並創造各種不同「職趣生涯」(Work-life careers) 機會與可能性;另一方面,6C 也是CLAP 生涯獎勵計劃「夢想成就.不一樣的人生」的評審理念架構。該獎勵計劃由香港五隊地區社工服務隊負責,分為五個項目鼓勵青少年實踐生涯夢想或目標。

no-22_2六把鑰匙與青年生涯規劃的時代需求

青年生涯成長房角石的所在地,並非立於傳統的就業能力培訓區,也超越了個體化職業指導的「解決就業問題模式」的界線。生涯工作者與青少年同共踏足的,是在常與變、個人與社會、在地與全球、真實與虛擬間遊走的多元路徑,因此行李箱要有善於靈活適應環境與協助扎營安頓的工具。開啟大門的第一把鑰匙是「敏於判斷」(Criticalness): 先要強調批判思考、並重視欣賞和接受理性的重要性。康德認為啟蒙是敢於運用理性思考,脫離不成熟的狀態之自由。進行判斷不僅是純粹對他人意見表達反對或修正的觀點,也是敢於改變個人思考方式(Turiel, 1983)和發展不同立場對話的能力。敏於判斷的生涯規劃意味著,青年能夠按個人能力、興趣、價值觀及社會環境變化作初步剖析,並積極搜集、觀察、分析各種相關出路途徑的資訊,從而理性判斷、分辨合適個人發展方向或有助發揮個人潛能的路徑,而作出適切而知情的人生抉擇。進一步,要學習懂得欣賞和衡量不同美善價值的人事物在個人開展的生涯路、追逐的人生夢中,到底和別人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有何關係?例如,狗醫生的訓練員、作小丑醫生的志工和外科醫生三者於己於人是甚麼意義?

第二把鑰匙是「活於創建」 (Creativity)。理性協助人類發展及批判現代性的真善美,是混亂生涯路抉擇的寶貝。然而,在後現代化的「全球在地」社會,能夠走出對立、限制、站在無路處看見一片天,需要的是掌握生涯機會的開放心、樂於歷奇的精神(Krumboltz & Levin, 2004)、發揮想像和轉化現存框架或既有觀念的轉移力(transferability) 和心智(Sullivan & Arthur, 2006),換言之,這就是關於生涯創造力(career creativity) 的培養 (Peiperl et al, 2002)。因此,在沒有固定答案時想像生涯答案或出路,Inkson (2002) 提議我們創意地運用「生涯比喻」來思考;在變化不定的職涯場上,Hall et al (2002) 則指出「生涯身份的轉化及創建」的重要性;在生涯逆境面前,Sonnenfeld(2002) 提醒我們「具創意的韌性」是不可或缺。其實,正如Anand et al (2002) 所講,走生涯路,解難與創新只是銀元的一面,青年人能夠在規劃歷程中「定義新問題」本身就是創建的另一面,明顯例子就是能夠在新時代中重新定義「工作」,突破工作與非工作的僵化界線。香港的CLAP 計劃以延展工作概念(Expanded Notion of Work, ENOW),鼓勵青年人發展「堅趣」(serious leisure),創意地尋覓與職涯的關聯性,就是生涯輔導和教育的實務創建(Wong, 2015),也是培養青少年生涯創造力的起始點。

第三把鑰匙是「積極聯繫」(Connectivity),精髓是對「人在社會結構中」的社會關係與在社會網絡的相互連結之了解,例如個人或群體如何在相對穩定且制度化的互動關係中累積資源或社會資本 (Lin, 2002)。在創建關懷社區(caring community)的氛圍下,「積極聯繫」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為「資源的聯繫」(Resource connectivity):個體透過物質與非物質的資源克服生涯的阻礙;第二為「機會的聯繫」(Opportunity connectivity):關注個體透過社會互動,進行自身能力的評估與反省,尋求發展的機會。第三為「網絡的聯繫」 (Network connectivity):個體與不同持份者的互動,將有助於建構生涯發展網絡的有效運作。積極的「RON 聯繫」對於青年生涯規劃實務的啟示為:青年既要清晰個人內在(個人能力與特質)與外在資源(環境層面),並要因應所有和所需積極參與有助個人發展所長的人際互動網絡。例如,在志工服務團體及組織中嘗試不同無酬的工作機會,或於社團活動的表演機會中拓展「堅趣生涯網絡」(serious leisure career network),創造多元組合的生涯路徑。

「自我提升」(Contribution to myself) 是第四把鑰匙的名稱。生涯的「成長房角石」作為蓋房子的一塊定位石頭,確定的是終身學習的理念。青少年面對自我和面對外部環境,作生涯規劃要具備的是知識(Knowledge) 的覺知、技能(Skill) 的覺行、價值(Value)和態度 (Attitude) 的覺省和塑造身份(Identity)的覺醒。這種匯流知識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的提升方向,從覺察到行動, CLAP 研究團隊以VASKI 字詞作標記,成為我們服務對象踏上生涯路時,行囊背包要如何放入裝備工具的指引,假若生涯發展的成長向度停在個體的需要滿足,那麼我們還是後於上世紀的思維模式。青年人在生涯路上被關懷,也去關懷別人,並對他人有貢獻,是21 世紀全球化變遷給我們的時代呼喚。誠如生涯輔導家Colozzi (2004) 對CAREER 的趣味解構 (=CARE +ER, Energy Release),讓能量在生涯中釋放出來的要訣是關懷,既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和世界。「服務他人」 (Caring for others) 是第五把鑰匙的名字。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服務他人的理論基礎為關懷倫理(Gillian, 1982; Noddings, 1984) ,而對於「關懷」的定義,可看為我們生涯路上「所投入的每一件事情,包括我們如何去維持、持續發展和修復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的構成元素則涵蓋了身體、我們自身、還有外在的環境」 (Tronto, 1993:103)。 Tronto (1993) 也提出關懷實踐的四部曲:(1) 關心他人的需求,(2) 滿足他人需求的責任感, (3) 付出自己對於他人的關懷行動, (4) 被關懷者對於關懷行動的回饋。關懷倫理對於21 世紀青年生涯教育的意涵為,青年從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建立關懷別人的同理心、貢獻社區、服務他人的正面價值觀及生活態度,並尋找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機會,以達致創建具有關懷取向的個人「職趣生活」(work-life mix)模式。

「勇於承諾」(Commitment) 作為第六把鑰匙,關注的焦點是個體在實踐職涯目標和生活願景上的動機強度、熱誠,以及所抱持的信念如何影響對自己的「自我發展」和「關懷世界」之承擔力。生涯承諾的內容可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生涯轉變的規劃承諾」(career transition planning commitment):看是否能以持續積極的態度面對成長階段社會角色轉變的過渡期變化,及有沒有在動態的生涯路上願意因應變化而修改計劃或設定新挑戰目標的管理心志(Colarelli & Bishop, 1990)。第二,「生涯抗逆力的承諾」(career resilience commitment):重視個體對於環境改變的適應,並在生涯艱困的時刻能否繼續堅持(London, 1983; Carson & Bedeian, 1994)。第三,「生涯認同的承諾」(career identity commitment):重視在社會文化脈絡中認同感的建構與生涯探索的關係 (Noordin et al, 2002) 。當流動性成為21 世紀的特色,青年人面對生活過渡、面對環境逆轉、面對身份意義的尋索,就更需要以委身於己,勇於承擔關懷作生涯之錨。

結論

「敏於判斷」的理性分析有助青年作生涯選擇。「活於創建」的開放思考有助突破既有生涯限制,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積極聯繫」既關注青年生涯探索的主動拓展力,也強調社會群體的互助互惠。「提升自我」與「服務他人」是終身學習邁向成熟的追求,而「敢於承擔」既是實踐過程個人生命的沈澱,也是具備精神層次的社會實踐。在6C 的理念下,香港「賽馬會鼓掌.創你程」的獎勵計劃已開始鼓勵「非在學非在職」的年青人,開啟生涯成長的各扇大門,透過與社工一起反思同行,講述及重寫生命故事。勇於築夢,敢於實踐是獎勵計劃推動不同領域的持份者對於青年生涯規劃的支持方向。我們樂見不久的將來,香港會出現一個青年友善(youth-friendly) 的生涯發展平台和關愛的社會環境,是為盼。

參考文獻(略)

本文章刊登於第22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