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研究點閱 / 【最新碩博士論文點閱】十二年國教下國中生涯輔導課程對學生生涯自我探索之研究

【最新碩博士論文點閱】十二年國教下國中生涯輔導課程對學生生涯自我探索之研究

1

陳珊怡 /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教授 / 張月霞 博士)


一、研究目的

根據Super(1953)的論點,國中階段的學生能逐漸了解工作的意義和目的,並且參考個人的興趣、需求、能力等,作出生涯暫時性的決定。因此,從1998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生涯發展教育」列為重大議題開始,到十二年國教基於適性揚才的理念,所推動的適性輔導相關方案,可以看見教育部對於國中學生能否藉由各項活動,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性向及生涯目標相當重視。

因此,教育部為使學校、家庭在協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時有所依據,藉由《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編製,期能經由生涯輔導工作的進行,幫助學生透過自我探索、資料蒐集、資訊統整等,以利生涯目標的設立與決定。但是有時候因為學生的態度認定,覺得自己不需要這些相關的資訊,而忽略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必須透過各種方式,協助學生體認生涯探索背後的原因與意義。

此外,生涯輔導課程在國中階段已行之有年,並且課程的目的不是讓學生一味接受生涯概念的內容,僅僅了解生涯發展的意義, 而是能進一步回歸個人的吸收與消化,透過課程進行自我探索,以做為未來升學進路抉擇及生涯目標設立的參考。因此,研究者期待透過研究的進行,整理並分析學生在生涯輔導課程自我探索的歷程及發現,以了解課程帶給學生的影響為何;同時,了解經由課程實施對於《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內容的填寫是否有所助益。研究目的為:

一、發展結合《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我的人生方向盤」生涯探索課程模組。

二、提出如何運用《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於「我的人生方向盤」課程,以做為實務工作之參考。

 

二、文獻探討

國內學者認為生涯輔導可以協助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上發揮潛能,讓自己能透過學校教育得到適性的發展,以為個人的未來做最佳的準備(田秀蘭,2012)。教育部在十二年國教的配套方案中, 也列出生涯輔導的內涵,應包括探索與認識自我、培養生涯規劃的能力,以進行生涯準備與生涯發展。國外的生涯輔導目標以美國賓州為例,也訂定國中學生應藉由升學或就業的準備,以了解生涯計畫的過程(Herr & Cramer,1996)。

自我認識是生涯發展與規劃的基石,也關係著生涯發展能否成功(張添洲,1993)。而自我探索包括對過去經驗形成自我概念的探索,現在所擁有的職業興趣、能力及人格的探索,個人需求、價值、人生觀及未來期待探索等。目的在協助個體覺知其自我形象, 評估自身的能力、成就和興趣,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限制,進而能選擇最佳的自我實踐途徑(林蔚芳,2014;吳芝儀,2000)。

生涯輔導工作如果要有系統性又全面地引導學生自我探索並發展生涯規劃的概念,正規課程的安排無疑是最能發揮功能的方式。藉由課程的安排,學校更能接受生涯輔導對學生的重要性;在課程中安排各種探索活動,再從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的反應,有助學校了解他們在生涯輔導方面的需求,能更深入協助學生學習生涯規劃, 達成學生在此階段的生涯發展任務(田秀蘭2001;金樹人,2011) 。

本研究係從Super(1953)的生涯發展階段與任務的概念出發, 立基於Swain(1984)生涯金三角的理論基礎,配合Holland(1997 )的生涯類型理論內容,再結合《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設計「我的人生方向盤」生涯輔導課程,以了解學生自我探索的歷程與影響。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90位學生(男53名,女37名)為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藉由蒐集之資料進行文件分析,以了解學生生涯自我探索之經驗與歷程,並提出對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建議。

(一)課程設計

本研究所實施之「我的人生方向盤」課程,是基於生涯輔導相關理論,並結合十二年國教「國中學生生涯輔導手冊」進行設計。課程實施分為「我的生涯舞台」、「學習,操之在我」與「我的抉擇,我的路」三個單元。

此課程模組旨在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質、能力及興趣,以期能進行生涯初步統整與生涯目標的設定;並且透過檢視國中階段各學期成績,分析個人學習表現的優劣勢及原因,並配合現行升學制度,評估有利的入學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進路。就《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運用方面,則配合運用「自我認識」、「我的學習表現」與「生涯統整面面觀」三項內容。

(二)研究工具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本研究的研究工具除了研究者之外,尚有協同觀察者、錄音器材,及研究進行所需所蒐集的各樣文件資料。

本研究在文件資料的蒐集方面,依研究需要將學生填寫的內容及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區分為主要資料與次要資料。主要資料為課程進行時學生填寫的的學習單與課程心得感想,以及研究者針對課程實施過程的紀錄;再加上研究對象在課程實施前後所填寫的「生涯自我檢核與回饋表」,及運用《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所填寫之生涯自我省思的內容等等。次要資料則有配合生涯輔導工作進行之「志願模擬選填省思與回饋」,並加入不同屆學生的生涯輔導紀錄手冊內容與生涯檔案資料,以用來與研究對象所填寫之資料進行比對。

(三)研究實施程序

研究者在反思實務工作經驗之後,透過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藉由課程的實施了解學生的學習結果,並落實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推行。

本研究於2014年9月至11月,針對研究對象透過輔導活動課程實施「我的人生方向盤」課程模組,課程進行三個單元的時間共計五節課225分鐘。再於同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間,透過後續升學進路輔導及生涯輔導紀錄的內容填寫,持續蒐集相關資料,以做為研究成效評估,及研究後續調整與改善之參考。

 

四、結果與分析

(一)生涯自我探索的歷程與助益

透過「我的人生方向盤」課程模組,除了幫助學生認識個人在Holland生涯類型論當中的何倫碼組型之外,研究者更經由其自我探索的內容中了解學生如何將個人的特質、能力及興趣融入於生活的各個層面,而這些層面又如何對其個人的生涯抉擇產生影響。

1、學生生涯自我探索的歷程:從自我探索的歷程中發現:(1)生活經驗是生涯自我探索的最佳舞台;(2)人際互動有助自我探索的新發現;(3)學習表現是自我探索的整合;(4)家庭是蘊育生涯發展的幕後推手;(5)特質、能力與興趣,相互交融、互相影響。

從日常生活經驗裡,可以看到個人特質如何表現在生活態度裡,而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常是觸發生涯興趣的關鍵。並且,經由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生不僅可以覺察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與能力,同時透過同儕的回饋,也發現新的自己。此外,個人對學習的態度及運用的方法,常常是特質、興趣與能力的延伸;而自我能力的表現也會是學習表現隱形的助力或阻力。從探索自我的過程中, 也能看見家庭生活的陶冶,在學生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往往佔有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莫大的功能。儘管學生是分別針對自己的特質、能力及興趣分別進行深入的探索,但是在從內容中也看到三者之間彼此影響,交融為一體的現象。

2、課程對生涯自我探索的助益:透過「我的人生方向盤」課程的進行,學生不僅更認識自己、更了解所處的環境,也開啟自我與生涯的連結,甚至引發學生對生涯方向與目標的思索。同時,研究者也看見,當學生出現具體的生涯目標時,往往也帶動其生涯發展的規劃與行動。

在生涯目標的設定裡,因著課程的媒介,自我探索的結果常常是生涯目標設定的參考。而且,學生在考量選讀的科系或從事的職業時,研究者發現研究對象在生涯目標的設立,大致和Swain生涯金三角理論吻合,會考量到「個人」、「環境」與「生涯資訊」三大方面。只是在升學進路的抉擇時,卻又不免看到受到長期以來升學主義的社會氛圍,與家庭經濟、交通方式等現實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與生涯規劃不同的考量。

(二)課程運用《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經驗

在本研究中,發現教學活動的設計若能針對學生特性運用適合的引導的方式,的確能夠幫助學生有效進行自我的探索,並且在生涯統整方面有明顯的成效。而且,在運用《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方面,透過結合課程的設計,經過課程的引導,不僅豐富學生自我探索的經驗;在生涯紀錄的自我省思中,顯得更加多元與真實;亦能深化生涯輔導工作的進行。

在手冊內容紀錄的過程中,雖然課程的實施的確能夠促進手冊紀錄的成效,但是研究者也不免感慨,似乎仍需藉由作業的形式, 方能提高學生填寫的比例。而且,到了九年級後期,一來因為教育會考的準備,使得學生在自我省思的時間被壓縮;二來因為升學志願的模擬選填與「生涯統整面面觀」的內容有所重覆,均降低學生填寫生涯紀錄的積極性與完成度。但是研究者也發現,研究場域將《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及生涯檔案的內容,結合設計於輔導活動課本的嘗試,不僅增加手冊紀錄方式的彈性,也因為生涯檔案多元化的設計,而豐富學生生涯紀錄的面向;同時,也落實《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填寫。

 

五、結語與啟示

(一)「我的人生方向盤」生涯輔導課程具催化學生自我探索之效果,並有助落實《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填寫目的

透過「我的人生方向盤」課程的設計,學生能從自己的興趣、能力與特質出發,進而結合個人的學習表現,並且統整個人因素的各項考量,思索自己未來的生涯方向與目標,並且提升生涯行動力。

從過去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如果學生與家長缺乏足夠的說明及引導時,會因不清楚《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填寫目的, 而以敷衍應付的心態將手冊完成,也喪失生涯探索之原意(許瑛玿,2012)。而本研究藉由開發一套結合了《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內容的課程模組,並發展相應的學習單,不但幫助學生了解生涯探索紀錄的目的與功能,進而促使學生更加了解自我探索與紀錄的重要性。因此,建議學校的輔導課程在運用《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時,可以針對國中階段生涯輔導課程在七、八及九年級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進行完整的設計。

(二)開放式問題的學習單有助多元探索並能貼近學生個人生活,有效深化生涯輔導工作的推動

透過開放性問題的學習單設計,學生在自我探索的歷程不僅有多元的面向,且貼近個人生活經驗。同時,透過充分展現自我覺察的反思內容,不僅能具體看見每個學生的自我概念、成長歷程與家庭環境,亦能有效幫助輔導老師對於學生個別特性的了解,確是深化生涯輔導工作的關鍵。

建議《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內容設計能兼具完整卻又開放的方式,非僅以單純地選擇題型,或是將自我探索的題目定型以致僵化;採以開放性引導的方式,供輔導老師參考運用,也有助於輔導老師教導學生如何運用生涯規劃的概念,參考統整後的自我探索為自己設立生涯發展的目標,並且進一步能做出合適的生涯抉擇。

(三)運用生涯檔案的概念,結合課本的設計,擴充生涯輔導的角度,落實適性輔導精神

經過研究進行前、中、後三個階段的調整與修正之後,研究者從學生的生涯紀錄內容裡發現,當生涯探索的紀錄跳脫《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的框架,運用「生涯檔案」的概念以開放且具有彈性的紀錄設計,不僅可以看到學生生涯探索的多樣化,亦能看見生涯紀錄的豐富性;對於學生在探索的面向、紀錄的內容,以及自我的認識,具有加深、加廣的效果。

也建議教育當局能夠開放生涯手冊設計的內容及填寫方式,回歸以往生涯檔案之模式,以「提供參考架構」取代「統一印製手冊內容」的方式,幫助學校按照學生特性,建置符合學生需求的「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方能落實適性輔導的精神,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回應每位學生的獨特性。

(四)本研究回應生涯輔導理論,建議針對我國國中學生之生涯抉擇歷程持續發展後續研究,做為生涯輔導實務之參考

從研究對象自我探索的內容中可以證實:學生的確會從所參與的學校活動、日常休閒活動與各種學習經驗中,形成個人的「職業自我概念」(Super et al., 1963),亦符合Super(1953)的生涯發展階段概念。而且,學生在課程實施之後的心得感想,也呼應Holland(1997)提出生涯類型論的初衷,探索個人興趣與專長的類型之後,不僅體認到個人適合發展的領域,更經由融合何倫碼所產生的組型,看見獨一無二的自己。

唯有在進行生涯目標的設定與升學進路的選擇時,研究者發現儘管學生對未來生涯目標的考量,會以個人的興趣、能力或特質為優先參考因素;但是一旦進入實際的志願選擇與排序時,「考試分數」依然是升學進路抉擇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或許是深受華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歷等於能力」固有觀念的影響,以致生涯金三角理論對於研究對象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並非呈現「三足鼎立」的情形。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針對我國國中學生, 探究其升學進路抉擇的內在歷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之生涯規劃理論,做為未來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參考。

本文章刊登於第20期電子報

One thought on 【最新碩博士論文點閱】十二年國教下國中生涯輔導課程對學生生涯自我探索之研究

    maggie.wang

    2016-05-24Reply

    我是来自内地深圳的一名家庭教育的咨询师,参加此次的生涯学会的会议工作坊。希望有机会能多些机会跟台湾生涯教育的相关论文作为参考学习资料,谢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