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鐘聲 / 【生涯鐘聲】以「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為介入策略對大學女生諮商效能影響研究

【生涯鐘聲】以「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為介入策略對大學女生諮商效能影響研究

0

宋珮綺 /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中輔導教師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案例探討方式,介紹以「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CCRT與「自我決定論」SDT作為諮商介入策略的心理治療,運用於大學女生諮商歷程,以及其諮商效能之研究。提供專業諮商師之參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三位在諮商中的大學女生為研究對象,各接受六次以上的個別諮商,在諮商之初,三位同學有人際互動、親子衝突、情感困擾、同儕互動、生活適應、情緒困擾等問題。諮商員運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兩種介入方式,協助個案找到個人心理需求,並觀察個案改變歷程以及評估諮商效能的覺察。研究結論:本研究透過案例報告介紹「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運用於諮商中,經過六次以上的個別諮商,能提升個案在問題界定上的能力,並達到自我探索與問題解決的方向。本研究以研究者諮商效能提升與研究參與者在諮商過程中改變的歷程與理論相對應為主要研究方向。

 

一、前言

「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The 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 Method,是一個短期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是在有次數限制的治療過程中,協助個案辨識出一個關鍵的主題,並以此主題為治療焦點,協助個案在生活功能上能有所改變的治療方式。本研究以Deci與Ryan(1985)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自我決定論」是新近發展的一種認知動機理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自主、勝任和關係需要的滿足。(付秀君,2008)。將此二種理論加以結合,運用於諮商中是一個新的嘗試,在實務經驗中發現,高中時期與大學時期個人面臨的重要課題會以人際互動(包含親子、同儕、異性)為其發展議題中關心的主題之一,研究目的是希望能提升諮商效能, 協助個案找出個人心理需求與核心人際衝突問題,在主要問題上的辨識與改變。並進而能提供專業工作者在專業諮商運用上之參考。

 

二、文獻探討

(一)、「自我決定論」: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簡稱SDT) (Deci and Ryan, 1985)是新近發展的一種認知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 (Deci & Ryan, 1985; 2000; Ryan & Deci, 2000) 主張個體行為相關的自主性 (autonomy)、勝任感 (competence) 與關係感 (relatedness) 等三種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將影響其參與活動的動機型態與身心健康 (well-being) 且不受文化與社會背景的影響,並且影響行為結果(蔡銘仁,2007)。自主性是指人們感覺他們的行為是自發性,完全出自於自己的選擇 (Deci & Ryan, 1985);勝任感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環境持續的互動中,感覺與社會環境形成有效的聯結,並在其經驗的活動中展現個體的能力(Deci, 1975);關係感是指個體感覺自己與別人有關聯,在意別人同時也希望受到在意(Deci & Ryan, 2002)。此三種心理需求滿足與否,端視個體是否從學習環境知覺到這三種心理需求(簡嘉菱、程炳林,2013)。自我決定程度高的動機會引發較正面行為,或更長的維持或依附。在過去針對自我決定理論所主張的三個影響行為動機的心理因素相關研究中,Soenens and Vansteenkiste (2005) 發現父母與教師是青少年與兒童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滿足的來源與支持者,自主性與勝任感普遍被證實與行為有高度相關,並且能夠預測行為,並且與身心健康有絕對的相關 (Deci et al., 2001; Sheldon, Ryan, & Reis, 1996) (蔡銘仁,2007)。自我決定論已運用在多項的領域研究中,包括教育、企業、運動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領域(整理自張仁和,2015)。

(二)、「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The 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 Method)「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The 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 Method,是一個短期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是在有次數限制的治療過程中,協助個案辨識出一個關鍵的主題,並以此主題為治療焦點,協助個案在生活功能上能有所改變的治療方式。其目的在協助個案症狀的緩解及有限但顯著的人格改變。CCRT治療焦點的意義在於呈現個案個性問題中的樞紐與核心,此核心為個案重複出現以及人際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共進行十六次,諮商師在這十六次會談中協助個案修通自我核心問題。

CCRT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分別是:期望(WISH)、他人反應(RO)、自我反應(RS)。在十六次的晤談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第一~四次晤談),協助個案辨識與界定出自己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出現的模式。第二階段(第五~十二次晤談),協助個案辨識自我模式後並修通他人反應,這是治療中主要的進展與突破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 個案會不斷地演出他自己的特定模式。第三階段(第十三~十六次晤談),進入治療的結束階段,讓個案清楚看到自我模式與改變,並做治療結束的準備。

(三)、諮商效能

指諮商過程中諮商師對諮商成果主觀感受,覺得諮商有正面效果並有提供個案協助,個案也有正向改變與感受,諮商滿意度高。許多研究也相繼證實當事人知覺諮商員效能與當事人滿意度之間確實有正向關係存在(Heppner & Heesacker, 1983; Kokovotic & Tracey, 1987; McNeill, May, & Lee, 1987)(許維素、吳肇元、陳宇芬,2010)。所謂諮商效能,指諮商員所擁有足以使當事人態度、行為產生改變的影響力(徐意智,1996)。諮商效能是從社會心理學衍生出來的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模式之觀點;Strong(1968)認為在諮商初期,諮商員若能在當事人眼中建立具有專業能力(expertness)、有吸引力(attractiveness)、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的形象,將增加諮商員對當事人的影響力;在後續的諮商過程中,亦會有效影響當事人產生態度與行為的改變。Cormier 與Cormier (1979)的研究則發現諮商員的專業能力、有吸引力、值得信賴,於初次晤談即對當事人知覺的諮商效能產生影響力。(許維素、吳肇元、陳宇芬,2010)。而深度諮商, 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改變個體對於自己與對於重要他人的觀點,進而改變自身的人格建構與人際互動模式(陳婉真等,2014)。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透過三位接受諮商的大學女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諮商過程的改變,以部分逐字稿、回憶稿、諮商紀錄與反思等資料整理以及對應理論之方式進行分析,以發現「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作為諮商介入策略的效能。基於保密原則,個案個人資料已做修改,問題描述也不做具體深入描述。

(一)、諮商員

本研究諮商員在實務工作中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女性,年齡在50歲,目前就讀博士班,本次採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作為諮商介入策略模式,並探討其諮商效能。

(二)、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參與者為主動預約接受諮商的大學女生,共三位,進行個別諮商六次以上,談話主題不限,希望能透過諮商解決個人議題。諮商會以「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為諮商介入模式。

(三)、資料蒐集與分析

透過部分錄音逐字稿、回憶稿、諮商紀錄及諮商員反思紀錄等資料,整理出參與者談話主題、晤談中的收穫與改變、對諮商的感受與對晤談整體評估,將與主題有關(人際互動—關係、成就感—勝任、自主性—自主)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另外整理出個案在諮商晤談後的改變、收穫、想法,將有關的資料以重點方式整理。

 

四、研究結果

(一)、個案背景

本研究共三位個案,都是大學女生,未婚,他們都是來自核心家庭,家庭結構單純,目前三位個案一位住宿舍、二位在外租房子。

個案的會談基本資料見表一。諮商次數以每位個案的實際需要進行。

表一  個案基本資料

個案 主要來談問題 會談次數
A 親子關係、人際互動、異性交往 10次
B 人際互動、異性交往、親子關係 10次
C 生活適應、情緒調適 9次

 

三位個案,在來談初期較無法整理出自己的主要問題,覺得問題多元而深受困擾。

1、個案A背景:

(1)家庭背景

A家中共五人,A排行長女,上有一位姐姐,念大學後就搬離家住外面,但一開始每週父母會要求A都要回家,回家才能到拿到零用錢,A父母均為高學歷,社經地位也高,對A要求頗高, 但覺得A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沒有考上國立大學,太早交男朋友,男朋友的家庭背景與學歷及工作,父母都不滿意,A希望父母能喜歡男友,但夾在中間難做人。A的哥姐姐妹妹都有達到父母的期待,這讓A更有壓力與內在衝突。常想回家,但一回到家父母的態度又讓A很想要往外逃,常處在矛盾與衝突之中,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又怕父母不開心。討好父母,但父母的反應又讓A很感挫折失望。

(2)學校適應與同儕關係

想討好同班同學,但因為實習工作分配的關係,反而和同學之間有爭執,最後同學聯合起來排擠他。個案覺得是人際界線的問題,因為自己太好講話,所以同學會得寸進尺。

(3)異性交往與互動

覺得男友並不在乎自己,和個案在一起時,大部分在玩自己的手機或做自己的事,讓個案覺得不受重視,且覺得男友一直在關係外,沒有認真看待兩人的感情,對個案的感受有不太在乎, 個案對目前感情並不看好,但一方面也覺得習慣了兩人世界,另一方面,也捨不得放手,因此,不想做分手的決定。

2、個案B背景:

(1)家庭背景

B家中人口單純,共四人,下有一個弟弟,和弟弟因年紀有段差距,個案覺得弟弟還像小孩子,父母對2個孩子十分疼愛,對個案尤其是疼愛有加,個案自覺很幸福。但個案表示自己是媽媽的聽眾,媽媽有事會跟個案說,反而不會跟爸爸說。媽媽個性容易擔心、操煩。個案自己覺得很奇怪,父母很疼愛自己,但不曉得為什麼,自己仍十分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人陪,害怕自己一個人,也害怕孤單的感覺。

(2)學校適應與同儕關係

B自述在以前很幸運,每個階段都遇到好朋友可以黏在一起, 沒有人際孤單的問題,但上大學住宿舍後,發現沒有好朋友,找不到伴,加上室友不好相處,個案覺得十分挫折,自覺有適應上的困難,開學一個月,幾乎天天以淚洗面,以前都是被關愛的角色,現在卻被冷落,個案有很大的失落感。愈難受就愈不想和室友說話與靠近,也不想參加宿舍的活動,結果如此人際就更被孤立。

(3)異性交往與互動

B同時和男友與另一位朋友交往,雙方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B自己覺得感情關係複雜,但可同時得到雙方的照顧與呵護,不想放棄,反而想繼續如此的三角關係。但又同時對雙方覺得愧疚。個案覺得可以同時得到雙方不同的關心,這樣的感覺很好,又可以互補,當自己感覺孤單或要人陪的時候,自己隨時可以找到人,但同時也覺得自己這樣的做法很自私。

3、個案C背景:

(1)家庭背景

個案C家中人口較多,有五個小孩,因此家中經濟壓力較大, 個案C必須要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加上前年父親生病,正接受治療中,家中經濟更是捉襟見肘,哥哥已經工作,可以分擔一些家中經濟,但其餘四個小孩都在念書,所以相對花費較大,個案很貼心,覺得媽媽很辛苦,自己一定要打工,分擔家中經濟,減輕媽媽的負擔。

(2)學校適應與同儕關係

個案表示在以前課業表現很優異,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自己覺得沒有考上好大學,所以覺得很丟臉,不敢回去看以前的老師,進入大學後做很多事都很低調,甚至希望不要有人認識他, 和同學相處普通,個案因為需要打工,所以和同學相處時間並不多,但當同學拜託時,個案會不好意思拒絕,這樣的情況在打工的過程中,也發生類似的情形,當同事或老闆請個案幫忙或換班時,個案會不好意思拒絕,但自己卻陷入困境,卻不敢清楚表達。

(3)異性交往與互動

個案目前沒有異性朋友。課餘時間以打工與社團為主。社團部分占用了個案很多的時間,要常常開會與活動討論與活動準備,個案很想要辭去社團的工作,但因為怕對同學不好意思, 同學目前擔任社長職務,不想破壞和同學的關係,所以忍著不敢說。

 

(二)、SDT的主題描述

根據個案晤談資料整理,將說明如何將「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與「自我決定論」的模式運用在諮商中。首先先簡潔說明三位個案在自我決定論中(人際互動—關係、成就感—勝任、自主性—自主)的基本心理需求。

(1)個案A的SDT主題為:自主的需求。個案A在晤談中呈現的問題有

與父母的互動衝突與情緒、與男友的交往及溝通、與同儕的衝突與溝通,經過4~5次的晤談與SDT的心理需求確認,個案自己也覺得自我的議題是在追求自主而產生與父母的衝突,和男友的互動,也是因為想表達自我的想法,個案期待能自己做主,自我決定,但希望能得到父母及男友的贊同與肯定。會處在做自己與維持關係的衝突中。

(2)個案B的SDT主題為:關係的需求。個案處在與男友及朋友的三角

關係中,個案又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與生活,但又覺得對男友與朋友有愧疚,另一方面又期待得到他們的呵護,自己處在矛盾的選擇中,但又不願放棄任何一方。經過四次的晤談,個案決定要維持關係,但希望減低罪惡感並在關係中找到平衡。

(3)個案C的SDT主題為:自主的需求。希望能改善目前打工與同事和老闆的關係。但不大敢表達自己的需求,陷在兩難的狀況,經過三次的晤談,個案決定轉換工作地點,並鼓起勇氣主動與老闆討論自己的想法與困難。

 

(三)、個案對晤談的期望

三位個案其中B、C是第一次接受諮商,A則是之前曾有過諮商經驗。個案A希望能釐清與父母的衝突關係,與男友的互動關係;個案B希望能釐清目前的三角關係,減少愧疚感並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個案C則希望能改善目前打工與同事和老闆的關係,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個案CCRT的辨識與界定

1、個案A核心衝突關係,

WISH(期望):可以清楚說出對於自己做的決定,希望父母能給予支持,而不是一味的反對。

RO(他人反應):父母認為個案做事欠考慮,反對個案的決定, 也反對個案交男友,不喜歡個案目前的男友。

RS(自我反應):很為難,既想要父母高興,但又不願離開男友,覺得父母沒有喜歡過自己的任何決定,不想理會父母的反對, 仍繼續與男友交往,也繼續背著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心裡對父母有愧疚。

(個案A治療實例)

● 個案A整理表

事件 期待WISH 別人反應RO 自己的反應RS
主動去
找男友
希望父母
的支持
父母不太喜歡男
友,一定不會贊
成我去找男友
說了也沒用,但內心渴
望,卻說不出口
上實習課 能有好
表現
被老師指責沒有
發現到重要關鍵
問題
自責因為自己也沒有能發
現關鍵問題,沒能幫同組
同學的忙,覺得自己表
現不好
和父母
互動
希望和父
母改善
關係
他們會覺得我想
太多
他們不可能改變,沒有回
應我,我覺得應該是不想
給我肯定,覺得挫折

 

2、個案B核心衝突關係,

WISH(期望):希望能維持與男友、朋友的三角關係,不想放棄任何一方,可是又不想讓雙方知道另一方的存在,但又不希望心存愧疚,又想持續得到兩方對自己的呵護。

RO(他人反應):男友和朋友會希望個案假日時可以去看他們, 但個案會覺得累且分身乏術,若拒絕則會引起對方的生氣,而成為爭吵的理由。

RS(自我反應):想繼續隱瞞,不想讓雙方發現另一方的存在, 繼續得到兩方對自己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愛,雖然覺得愧疚,卻很難取捨,雖然覺得兩方對自己都很掌控,但寧可犧牲自由換來被呵護的安全感。

●個案B整理表

事件 期待WISH 別人反應RO 自己的反應RS
和朋友見
面訴苦
希望被呵
護的感覺
朋友來看我,送我上車
時一起哭
要離開時很難過,大
哭覺得要回到自己一
個人孤單的生活
想約高中
好朋友
訴苦
想得到好
朋友的
安慰
她怎麼這麼獨立?
好朋友時間上難喬
覺得人會改變,好朋
友上大學後和自己變
得疏遠
和室友相
處上有
隔閡
希望和室
友關係有
改善
室友說話不客氣,覺得
是針對我,不想理我
不大想和他們一起互
動也少與他們一起出
去吃飯,自己一個人
留在宿舍
會打電話
給媽媽
想得到媽
媽的安慰
跟媽媽說,媽媽很擔
心,因為距離遠,反而
不知道怎麼幫我,造成
媽媽晚上睡不著
自己哭,不敢跟媽媽
說,怕媽媽擔心
會打電話
給男友
向男友訴
苦,希望
能給予
安慰
離太遠,男友贊成轉
學考
對男友來說當然考回
來比較近比較好但他
只想到他自己

 

3、個案C核心衝突關係,

WISH(期望):希望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會覺得困難。個案在第一個打工的經驗中,因為實習的問題,無法清楚與老闆溝通排班問題,最後只好離開,而換了第二份工作後,因為經濟上的需要,學姊介紹了另一份時薪較高的工讀機會,個案想換工作,但又覺得對老闆不好意思,再加上第一個工作的不愉快經驗,個案內心非常的衝突與焦慮。

RO(他人反應):怕老闆會生氣並且會拒絕個案提出的請求。(個案自己的揣測)

RS(自我反應):不敢開口,但心裡十分的煎熬與焦慮,覺得提出自己的需求就會破壞關係甚至會擔心對方會覺得自己很現實,是一個難搞的人。

●個案C整理表

事件 期待WISH 別人反應RO 自己的反應RS
第一份工讀
因排班問題
老闆很不
高興
希望和老闆能
將誤會說清楚
老闆希望我
離開
仍沒有說出口,十分
挫折,又有經濟壓
力,覺得老闆誤會了
想換工作地
點但不敢跟
老闆說
希望能跟老闆
說明取得諒解
老闆應該會很
生氣才剛來就
要走人
不敢跟老闆說,但同
時去找新工作,只好
犧牲自己,同時做兩
份工作
新工作老闆
很兇,排班
上有壓力但
不敢說
想跟老闆溝通
希望排班能合
理些
老闆一定會很
生氣,覺得我
配合度不夠
不敢跟老闆說,如果
說了老闆應該會很生
氣而且不會調整,先
忍耐一陣子,再看看
打電話回家 希望得到家人
的安慰
怕家人擔心,
不大敢說打工
遇到的事
自己要忍耐
社團社長請
個案擔任某
活動負責人
因為打工關
係,想推辭活
動負責人的
工作
不敢說,怕破
壞彼此之間的
關係
若拒絕社長,他可能
會很生氣,沒有幫他
也很過意不去

 

 

(五)、個案修通他人的反應過程

1、個案A修通後的自我反應: 個案A在修通前呈現的部分有”負面的自我反應、情緒與逃避想法”,修通後想法的改變有:與父母衝突後負面情緒的覺察、探索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開始自我分化的歷程、自主的想法表現、開始自我支持。

2、個案B修通後的自我反應: 從愧疚地感受到重新修復關係,勇敢告訴朋友自己有男友的事實,與朋友重新定位關係,也和男友重新修復關係,對於室友,也清楚具體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期待的互動關係,也告訴室友可以如何與自己相處,結果出乎個案意料,室友與個案關係有明顯改善,互動變得熱絡。而對於朋友個案也勇於表達自己期待的關係,雙方達到彼此互動模式的共識。

3、個案C修通後的自我反應: 個案C原本處在焦慮中,一方面覺得對原老闆不好意思,才去沒多久就要換工作,但另一方面又有經濟壓力需求,但不敢表達的部分之前也因為如此而造成與前前老闆的不愉快,個案C明瞭此一溝通模式後,覺得應清楚表達,才不會產生誤會,因此鼓起勇氣向前老闆表達考慮換工作,沒想到得到支持,減低了個案的愧疚感與焦慮,但同時新工作的排班也造成個案的壓力,有了前一次的成功經驗,個案這次已決定要找時間和老闆討論,但老闆個性很直接,講話較不客氣,個案有很大的壓力,但個案想好後主動與老闆討論,也得到正向的回應,這兩件成功的經驗,讓個案十分的高興,也建立個案另一種好的正向溝通模式。

 

(六)、諮商效能的評估

1、個案A在諮商效能的評估:個案A在經過11次晤談後,表示能看到自己期待別人(父母、男友、同學)能符合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沒有符合,自己會產生很多情緒,包括生氣、無奈,難過、為難、衝突等,但在看到自己內在衝突後,情緒的部分有好轉,原本對父母的過度掌控與干預十分生氣,有許多負面感受,氣不過時會頂撞父母,頂撞後又覺得愧疚,但晤談後,也從負面情緒以及討好的模式開始嘗試進入到自己覺得有效的溝通,在和諮商員討論時,常會有新發現,包括自己對男友的高期待、包括期待父母的肯定、渴望父母的支持、包括想做自己卻不知如何表達、以及人我界線的問題。個案表示這些釐清對其在人際互動上有幫助。

2、個案B在諮商效能的評估: 個案B在經過10次晤談後,表示心理學真的很好玩,可以透過這樣的談話,看到很多自己以前不曾去想過的事,也覺得諮商員好神,對於複雜的關係,卻可以透過分析清楚呈現,不但愧疚感降低,和室友關係改善,開始有不錯的互動,室友也開始會主動邀請,另外在三角關係中也找到平衡點。

3、個案C在諮商效能的評估: 個案C在經過9次晤談後,順利換成工作地點,也勇敢地與老闆溝通,達到調整的目標,另外個案覺得諮商過程讓自己更有自信,也更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除此之外,晤談的過程是自己最放鬆的過程。能勇於開口表達自己,個案覺得是最大的收穫。

 

五、結論與建議

(一)、「自我決定論」的三項議題,可以在諮商初期,約三至四次晤談中,可協助諮商員聚焦個案的議題與方向,而在聚焦前,關係的建立非常重要,另外,三位個案在晤談初期皆因為問題的關係, 累積了部分情緒,因此在初期都會有情緒的宣洩,這是在初期的共同現象。在文獻資料蒐集發現,所謂諮商歷程,可視之為發生在諮商情境中,諮商員與當事人共同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為著朝向協助當事人完成有方向的改變而移動的(陳秉華,1994)而所謂諮商歷程研究,則是探討諮商員和當事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兩者間不斷變化與進展的關係。(許維素、吳肇元、陳宇芬,2010)。而諮商歷程研究中,工作同盟(working alliance)及諮商員效能(counselor’s effectiveness)是常被用來探究與諮商滿意度之間關連性的兩個變項。因此個案與諮商員的工作同盟,值得進一步的分析,可提供之後研究之參考。

(二)、在每次晤談,都會運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整理個案晤談中提到的需求、自我期待、他人期待,諮商師可於下次談話將整理出來的關係主題與個案進行核對。

(三)、「自我決定論」與「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在運用的對象上,要以有良好自我強度的人為主,因此不適用在患有知覺失調患者身上。另外,過度退縮與冷漠者也不適合此模式。

(四)、「諮商效能」部分,本次研究以個案最後諮商回顧與回饋來評估諮商效能,個案雖都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仍缺乏客觀的評估, 因此,若可輔以諮商效能評量表,會更具客觀性。

 

參考文獻

霍華.布克(Howard E. Book)著,呂宏曉譯(2004)。短期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鍾易廷(2006),中文版「中心關係問卷」之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ersion of Central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CRQ),(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付秀君(2008),自我決定論的理論要義及其教育啟示。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08, 25 (7): 42-44

張仁和(2015),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上課講義。

江曉珍(2012),諮商專業作者與個案的雙文化自我概念契合與諮商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意智(2006):諮商員效能、當事人自我效能與諮商滿意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許維素、吳肇元、陳宇芬(2010): 網路諮商當事人知覺之工作同盟、諮商員效能與諮商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民99,41 卷,3 期,659-684 頁。

蔡銘仁(2007),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

簡嘉菱、程炳林(2013),環境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13,44 卷,3 期,713-734 頁。

陳婉真、蔡依玲、黃惠惠、吳國慶(2014),關係理論取向諮商中個案因應內在依賴衝突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13, 44 卷,3 期,713-734 頁。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Plenum.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the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 268.

本文章刊登於第20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