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專刊文章 / 【專刊文章】台灣大專生涯輔導工作之在地發展與展望

【專刊文章】台灣大專生涯輔導工作之在地發展與展望

0

劉淑慧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田秀蘭 / 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

王智弘 /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劉孟奇 / 大鵬網職涯發展平臺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計畫主持人

何希慧 / 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主持人


大專生涯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的宗旨在探究契合華人文化與生活脈絡的大專生涯發展理論與實務運作。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華人生涯研究中心總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教育部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共同主辦,於103年12月26日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舉辦。該研討會邀請了生涯輔導大師金樹人教授、本土心理學大師黃光國教授分別提出本土生涯理論與輔導實務的發展方向,以及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和實務工作者針對相關主題發表專文。參與人員包含最早編撰生涯理論與技術專書的兩位台灣學者金樹人、林幸台,以及當年受教於他們而今已屆中年的學生們,包括主辦單位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田秀蘭、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劉淑慧,還有眾多主持人和發表人,以及金、林兩位教授的學生的學生。除此之外,還有對台灣大專生涯輔導實務具有關鍵影響力的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副教授何希慧,及其所主持的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計畫《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之工作團隊;還有教育部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主任兼中山大學教務長劉孟奇教授所帶領的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辦理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計畫《全國性平臺大鵬網職涯發展平臺計畫》之工作團隊(很遺憾的是,劉孟奇教授本人因為行政要務纏身無法親自出席),以及這兩個計畫的夥伴學校的參與成員。當然,更多的是,關切大專生涯發展與輔導的各方學者與實務工作者。

打從1980年代楊國樞教授發起心理學本土化運動迄今,生涯發展與輔導領域的本土化工作並未獲得足夠關切。為了將過去四五年來大專生涯發展理論與輔導實務的相關進展放在本土化的脈絡中加以梳理,藉以作為後續推動本土化之基礎與動力,該研討會由本土化生涯理論建構、生涯輔導資源建置、生涯資訊研究、生涯行為研究、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研究、大專生涯發展教材研發六個角度切入。感謝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電子報邀稿,這篇短文將簡要介紹各主題的台灣在地發展狀況,以及各篇發表的重點。若想進一步參閱詳實的研討會影音資料,請前往華人生涯研究中心點閱。

 

生涯理論建構

楊國樞教授發起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以來,本土化路徑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爭議焦點:所謂理論或研究的本土契合性究竟該如何判斷?所謂好的本土心理學究竟該具備那些素質或條件?本土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工具的建構究竟要另起爐灶以期土生土長,還是要引進西方已經發展出來的東西來做修改以利文化比較與對話?本土心理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在地契合性,還是以在地契合性作為階段性目標、以全人類普及性作為終極目標?究竟該探究實際生活世界中具有實質影響力的文化,還是剖析歷代傳承中具有理想素質的文化?文化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互動性、調控性、機體性還是整體性?文化究竟該被視為背景變項用以探討理論與工具在特定族群的適切性,還是該被視為自成一體的學術領域並展開微觀心理學與宏觀文化學的跨領域整合?此次研討會首先邀請本土心理學大師黃光國教授就本土心理學提出理論建構的基本方針,再邀請生涯輔導大師金樹人教授針對本土生涯理論與實務的發展提出具體建議。

 

本土化路徑

黃光國教授主張透過科學哲學來建立本土心理學。他表示:本土化運動在台灣心理學領域的興起,說明了西方典範移植到非西方國家已經遭遇窘境。從Kuhn的科學哲學來看,非西方的本土心理學者需要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來取代西方主流心理學的理論,才能成功完成這場科學革命(Kuhn, 1969/1900)。所謂「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乃遵循Shweder(Shweder et al., 1998)所提出的文化心理學原則:「一種心智,多種心態」,既能說明人類「共有心智 p2(universal mind)」,又能說明某一文化中人們的「獨有心態(mentalities in particular cultures)」,前者是由自然因素所決定;後者則是由社會文化因素所決定。這樣的取向,將能克服現代心理學之父Wilhelm Wundt(1832-1920)未能以科學方法研究文化的難題,並整合Vygotsky (1896-1934)所主張的「意圖心理學」(intentional psychology)和「科學心理學」(causal psychology)。

有鑑於西方現代的學術都是建立在其哲學的基礎之上,以及本土化心理學的發展必須奠基在科學哲學的革命之上,黃光國教授以十餘年的功夫撰成《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2001/2013),介紹二十世紀十七位最重要的哲學家對於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的主張。接著,黃光國教授以「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撰成《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黃光國,2009),以「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型出發,展開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分析,以及華人道德思維研究之後設理論分析,從而歸結出儒家倫理的「關係主義」屬性,用以建構出一系列微型理論,說明儒家社會中的社會交換、臉面概念、成就動機、組織行為、衝突策略。最後,黃光國教授在2010年擔任亞洲本土與文化心理學會會長期間,受到「婆羅浮屠」(Borobador Temple)的啟發,建構出「自我的曼陀羅模型」(Mandela Model of Self),用以說明人類「自我」的深層結構,並據此編撰《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指出非西方國家的本土心理學者應如何用西方科學哲學五大典範,建構既能反映人類普世性心智又能說明特定文化中人們之特殊心態的理論,以啟動心理學之科學革命。

在此次研討會中,黃光國所提供的講義主張本土心理學要探究自我與關係兩個關鍵議題,他分別以「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與「人情與面子」說明自我與關係的人類共有心智結構,以儒家關係主義說明華人文化中的特殊心態,包括命盤結構所決定的在世存有之侷限,以及用以超越侷限的儒教忠恕之道、五倫十義、循禮守紀、定靜安慮得等自我修練,亦即倫理療癒(ethical healing)。

不過,在研討會現場,黃光國忍不住慷慨激昂地痛批台灣心理學界自我殖民的劣習,盲目套用依據西方文化(特殊心態)所發展出來的理論,黃光國殷切呼籲,解決少子化趨勢下台灣高等教育危機之道,唯有建立本土社會科學典範,用以吸引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的學生前來就讀。回應人林以正則以分享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文化經驗做回應。第一場關鍵演說,就在期許我們自己站出來、活出專業主體性的振奮之中結束。

 

本土化心法

金樹人教授曾經擔任中國輔導學會會長,現任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常務監事。他在1987年出版《生計發展與輔導》,介紹西方生涯理論,是台灣最早出現的兩本生涯理論專書之一,幫助台灣生涯領域的學術工作者與實務工作者更有系統而深入地瞭解西方文化脈絡中產出的生涯理論,對台灣生涯專業發展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在2014年金樹人教授集結他在《張老師月刊》斷續連載三年的兩個專欄出版《如是深戲:觀‧諮商‧美學》,該書書背寫著兩段話:「人間遊戲,是在別人定好的規則中遊戲;遊戲人間,是穿透人間的遊戲規則,回歸本性,深深入戲」、「享譽華人諮商心理學界的金樹人教授,悠然穿梭於東西方心理學、文史哲學和藝術、美學,36篇滌盡心靈暗昧、漫步柳暗花明的性靈之作,汪洋開闊,讀來欲罷不能」。在台灣27年的生涯輔導實踐經驗與反思讓金樹人教授從(1)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走到(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走向(3)心法為體、技法為用,在他,東西不再二分,心法才是究竟。如同金樹人教授在2015年2月出版的《張老師月刊》專訪表示:「回頭碰觸東方哲思,是困境後的回首豔遇、也是一條真我之路的重返」、「我原原本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以前的邏輯思維轉換成直觀式的思考,我也愈來愈像自己了」。

在此次研討會中,金樹人教授娓娓細述他的實踐經驗與反思歷程。在「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階段,他編製了大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生涯興趣量表、職業興趣組合卡並推展生涯幻遊技術與生涯抉擇方格。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階段,他出版《生涯諮商與輔導》(1997),以苦集滅道和開示悟入提出生涯輔導與諮商的歷程模式,並嘗試將Holland類型論與東方的《內經》陰陽水火以及西方的艾森克人格向度、希波克拉底氣質類型相互關連。

在「心法為體、技法為用」的階段,金樹人教授主張:生涯規劃的第一義是安身(在生活中尋求身體與心理安適)與立命(在生命中尋求心靈意義);興趣的本質則是「本來的樣子」,也就是《中庸.首章》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以及《老子.道德經》所謂「道法自然」,金樹人老師引用唐朝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唐)以及《王陽明,傳習錄》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來形容發現本然自己的現象。據此,金樹人教授以「活出自己的樣子」作為生涯諮商的心法,以Holland生涯類型論、Adler學派早期記憶、敘事治療、生涯混沌理論、存在作為技法。

然則,深具禪思的金樹人教授接著發揮「不二(不片面肯定實存,也不片面強調虛無)」思維,引用「生涯的蝴蝶模式(the butterfly model of careers)指出,自我的本質既有其「常」也有其「無常」,因而在知己、知彼、抉擇之外拋出生涯發展與輔導的第四元素——機緣。金樹人教授甚至進一步指出,東方心法強調:「緣起性空」、「真空妙有」、「變易不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日出須臾沒,月滿還負虧」,因此,所謂「本來的樣子」其實是從「常」的面向說明心法,更切合東方心法的是從「無常」的面向說明心法,故主張以「機緣」作為東方心法,以生涯建構論(的生涯應變力)、善用機緣論(的機遇與偶發力)、生涯混沌論(蝴蝶模式)、榮格同時性、東方機緣論(因緣生、因緣滅)作為技法。將這兩種心法放在一起,就是「過程努力,結果隨緣,盡人事以聽天命」,所謂努力、盡人事是指「知己、知彼、抉擇」,所謂隨緣、聽天命是指「緣」。

最後,金樹人教授闡明生涯諮商師的自我成長應具備三個關鍵態度:(1)以自我作為主體工具(Self as agent),不斷地增進自己社會、文化、哲學與歷史的知識與理解,藉由理論、實務、研究之相互關連中成長;(2)相信與神對話》所言:「每件事和每件冒險,都是你的靈魂召來你自己身邊的,以使你能創造並經驗你真的是誰」,肯定眼前所經歷的種種,以更長遠的時空、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出碎形之間的關連(Connect the dots);(3)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不過,或許正如黃光國教授在本期專文中所言,經歷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以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兩階段的沈浸,金樹人教授才能有今日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達到「心法為體,技法為用」的境界。畢竟,「心法」得靠自己活出來,無法以腦對腦的方式得自他人。聆聽了金樹人教授的生命智慧,也只是「師父領進門」,接下來終究還是「修行 p3 看個人」。回應人劉淑慧讚嘆金樹人教授在層層翻轉中掌握住東方文化精髓,不但從「常」的面向點出「本來的樣子」,也從「無常」的面向點出「機緣」,充分體現東方思維中獨特的「不二」觀點。

 

生涯輔導資源建置

人在現實生活中開展生涯,因此,生涯資訊是輔助生涯發展的必備要素。有鑑於生涯資訊的龐雜與快速變動,應用新興網路科技來匯集、梳理與呈現生涯資訊,已經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中外實證研究皆指出大學生從網路中得到的職涯資訊、生涯支持等逐漸成為直接、間接影響其生涯發展方向之重要因素(楊育儀、徐琬翔,2012)。台灣目前已有若干特別針對大專學生規劃建置的網路生涯系統,除了104、111等人力銀行商業平台彙整其求職求才資料所建置的職業或學系畢業生資訊系統,還有教育部導入的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簡稱UCAN),彰化師範大學華人生涯研究中心開發的華人生涯網(Chinese Career Net,簡稱CCN;http://careering.heart.net.tw/),輔仁大學人才測評發展與職場健康研究中心開發的「生涯與就業協助系統」(Career & Vocational Helping System,簡稱CVHS)、台灣師範大學職涯資訊系統團隊開發中的全方位職涯資訊系統,教育部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開發的職涯發展大鵬網。

此次研討會共採用三篇生涯輔導資源建置報告。其中兩篇分別是CCN與華人生涯資料庫(NCDI)的建置理念與實務應用,這是華人生涯研究中心從2010年開始針對本土化生涯專業發展所籌劃的兩個資訊系統。在此次研討會中,由最先籌組CCN工作團隊的劉淑慧、王智弘、鄧志平來做CCN的報告,由當初提出國科會補助計畫的李華璋、劉淑慧、王思峰、劉孟奇來做華人生涯資料庫的報告,但這兩個系統其實是靠各校各領域的數十位學者、實務工作者在過去四五年共同參與建置的。第三篇則是CCN的衍生系統生涯創世紀的建置理念與實務應用報告(礙於時程安排的順暢性,發表時間被安排在下午的生涯資訊研究時段),由致力催生這個系統的盧怡任、劉淑慧做報告,這個系統跨機構跨領域的工作團隊在過去兩年共同完成。

華人生涯研究中心最初動念建置CCN和NCDI是為了要以維基百科的方式建置華人的O*NET。所謂O*NET是美國以國家級機構建置維護並廣為各國採用的一套職業資訊庫,用以取代早期的「職業分類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s, DOT)。美國勞工局發現早期以工作任務(task)作為分類準則之DOT已不敷當今職業世界所需,因而發展出「標準職業分類系統」(Standard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SOC),作為建置職業資料庫之職業範疇。該系統自建立以來持續根據工作職場變化加以檢證與調整,以確保其適切性,目前包含23大職群,下分96個中職群,共計千餘種職業(Boese, Lewis, Frugoli, & Litwin, 2001; Peterson, Mumford, Borman & Jeanneret, 1999; Peterson, Mumford, Borman, Jeanneret, Fleishman & Levin, 1997; Peterson, et al., 2001)。同時,美國勞工局也針對提供多元的資訊窗口 (multiple windows)、描述不同職業的共通語言(common language)以及階層式分類法(hierarchical taxonomies)等原則,建置一套職業評量內涵模式(The O*NET content model) (Peterson, Mumford, Borman, Jeanneret, Fleishman, Levin, Campion, Mayfield, Morgeson, Pearlman, Gowing, Lancaster, Silver, & Dye, 2001),並發展出相對應的嚴謹評量程序與工具。依據前述SOC職業分類體系和職業評量內涵模式,美國O*NET國家發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O*NET Development)建置了O*NET(Hubbard, McCloy, Campbell, Nottingham, Lewis, Rivkin & Levine, 2000),該中心動員各領域專家進行大規模調查,更委託專責機構依照嚴格程序,每年持續審核既有職業資料、增補新興職業資料,以使O*NET資料庫能切合目前最新職業世界之變化(The National Center for O*NET Development, 2006)。O*NET自最早的O*NET98版本到此研究撰寫時的O*NET 19.0版本,已經經歷20餘次的改版。

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不敢期待台灣政府像美國那樣大手筆地建置台灣的O*NET,但又非常期待能有像O*NET這樣的生涯資訊可以幫助華文社群的人們瞭解職業、發展生涯,因此動念建置CCN與NCDI。整個構想是要藉由兩個系統的相輔相成構成生生不息的循環:起初,姑且藉助美國的O*NET資料(已有相關研究支持這批資料具有跨國適用性)建置一個提供職業與學類資訊的平台,藉助O*NET職業評量內涵模式的資料蒐集工具和方法建置一個提供個人評量的平台;接著,將這些平台組成CCN,藉由提供生涯服務之便,蒐集與建置華文社群的資料,形成NCDI,一方面回饋到平台作為本土常模資訊,另一方面提供生涯學者進行學術探究,以便將學術研究成果回饋到CCN,以期提供更好的生涯服務。

不過,在進一步具體構思CCN時,為了跟台灣已經存在的生涯資訊系統相互區隔、彼此互補,華人生涯研究中心工作團隊想的就不只是建置台灣的O*NET,更希望藉助這個資訊系統來展現與輔助本土生涯輔導之實務運作。因此,CCN的設計理念同時考量到存在現象學(劉淑慧、陳弈靜、盧麗瓊、盧怡任、敬世龍,2014;劉淑慧、盧怡任、洪瑞斌、楊育儀、彭心怡,2013)和德性存在生涯發展模式(原名頂天立地的生涯發展模型,劉淑慧、王智弘,2014)兩個理論脈絡。

從存在現象學的觀點來看,人總是置身於處境中,並根據其對置身處境的領會而朝向未來籌劃,以超越既有處境,亦即,生涯發展是「在世間持續活出個人意義之整體經驗與故事」,它必然鑲嵌於人世間,而不只是在符號或語言世界中;它需要具體行動,而不只有思考或敘說;它旨在活出意義,而不只是找到勝任或喜歡的工作;它是個人獨屬的,無法被替代、授予或標準化;最後,它是經驗與故事之綜合體,在客觀經驗與主觀敘說的交互勾連中展開,而不僅只是片面的經驗或故事。為此,CCN企圖突顯出三個特色:(1)不僅提供客觀事實性資料,也提供主觀建構性資料;(2)不僅提供具有信效度的量化評量,也將評量結果連結到生活經驗;(3)藉由質性探索協助使用者綜合運用多元資訊。

德性存在生涯發展模式乃由劉淑慧的工作團隊所研發的本土化生涯模式(原名頂天立地的生涯發展模型,劉淑慧、王智弘,2014;Liu, Wang, Deng, Keh, Lu, & Tsai, 2014),援用易經的陰陽之道來概念化生涯觀系列研究中所發現的精挑掌控、悅納變通兩種籌劃策略原型(劉淑慧,1996、1999;劉淑慧、朱曉瑜,1999;劉淑慧、邱美華、胡嘉琪、吳思佳、張歆祐,2000)。所謂陽代表自強不息、陽剛開創,所謂陰代表厚德載物、陰柔包容,陰陽之道可以陰陽太極圖的陰與陽之亦此亦彼、相互轉化、生生不息加以詮釋。從陰陽之道來看,(1)悅納變通是由陰(意圖因)生陽(行動果)。以好奇欣賞、直觀體驗之陰柔的悅納意圖迎接不確定性,因而得以發掘資源、開啟創新目標和行動計畫,彈性調整、樂觀冒險、享受變化。呼應Miller(1995)和Trevor-Roberts(2006)倡議的在變動中開展生涯的後現代典範。(2)精挑掌控是由陽(意圖因)生陰(行動果)。以冷靜觀察、理性解析之陽剛的掌控意圖迎接不確定性,因而透過理性解析析知己知彼、消除不確定性,藉以固守既定目標和行動計畫,追求安穩。呼應「以理性抉擇為手段,以人境適配為標的」的適配典範(Spokane, Meir & Catalano, 2000; Tinsley, 2000; Tracey, Darcy & Kovalski, 2000)。

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張,生涯發展者應能靈活應用這兩種籌劃策略原型,好讓兩種籌劃策略持續轉化、相生相成、生生不息,從而活出韌性、幸福和熱情(李玉婷,2010;高先瑩、劉淑慧,2012;彭心怡、洪瑞斌、劉淑慧,2013;張靜怡,2008;劉淑慧等,2013;蕭景方,2006)。因此,生涯輔導一方面要幫助人們精挑掌控,亦即,採用量化評量來了解自己、透過事實性資訊來瞭解環境,追求穩定,並學習在處境中達成目標;另一方面也要幫助人們悅納變通,亦即,採用質性探索來了解自己、透過敘說性資訊來瞭解環境,享受變化,並謀求人與處境的和諧共榮。

劉淑慧指出,CCN在2011年上線,經過持續擴充補強,目前的整體架構包含五大專區:路徑探索、故事交流、自我探索、團體施測管理和專業交流。其中,路徑探索專區和故事交流專區都是環境資訊系統,前者介紹學類與職業的客觀環境資訊,後者提供來自人在環境中實際開展生涯經驗的主觀敘說性生涯資訊;自我探索專區之量化評量、質性探索都是以提升自我瞭解與抉擇為目標的生涯規劃系統,前者採用量化工具評估個人特質並媒合人境,後者以互動式介面導引結構化探索活動並澄清生涯定位錨和生涯願景,故也屬於類似模擬網路諮商的結構化系統。以上四者組成華人生涯網首頁三角形圖示之「路徑探索」、「故事交流」及「自我探索」,主要在提供生涯發展者全方位的生涯服務,提供理性量化及直觀質化之多元方式,協助生涯發展者認識外在環境與釐清內在自我,並協助他們搜尋與統整生涯資訊、籌劃與開展未來生涯。此外,CCN提供記錄活動歷程之個人資料庫,以幫助生涯發展者管理個人檔案;CCN也針對實務工作者的需求提供團體施測管理和專業交流兩個專區,以輔助他們簡便有效地處理團體施測庶務,並與專業同儕交換實務運作經驗與心得。

CCN目前已經有117所學校進行團體施測,共有3萬多名測驗使用者、9萬餘人次測驗使用。在此同時,輔仁大學所建置的CVHS也已經累積數萬人次的測驗資料。為了建立與確保NCDI的學術立場與專業聲譽,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的專業資源委員會遂出面邀請CCN、CVHS大鵬網提供各自系統所蒐集到的生涯測驗資料,並邀請大鵬網區域資源整合分享計畫提供行政支持,共同爭取到科技部計畫的經費,於103年展開系統規劃與建置工作。李華璋指出,由於這個資料庫涉及跨系統資料的整合,具有相當的挑戰性:(1)需要解決各系統依據個資法取得使用者授權的倫理議題;(2)需要處理各種資料彙整上的心理計量或統計議題,包括評估相似變項資料在不同系統的差異顯著性(例如同樣是奠基於何倫理論的職業興趣測驗,在不同系統可能有指導語等作答環境的差異,甚至可能有評定量尺的差異),整合多個次群體標準差,以及在去個人辨識資料的情況下找出以人為單位串接不同量表資料的方法;(3)需要在保護個資與維持資料實用性衝突中規劃資料庫的儲存策略以及統計表單的提供策略。

李華璋表示,目前NCDI已經完成生涯資料的交流網站,初步蒐集CCN、CVHS和大鵬網三大系統的量化資料庫,並依據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學類分類進行彙整。該資料庫可以提供下列資料:性別、學歷(大學VS研究所)、學系(學類)、興趣量表、工作價值觀量表、知識量表、技能量表、工作活動量表、學職涯信念量表/學用信念量表、生涯開展風格量表、生涯開展力量表、圓滿生活量表、時間觀量表。這些資料將透過兩大類功能提供服務:一是提供線上常模統計資料查詢,針對各量表提供使用人次、平均數、標準差、最適合職業,一是開放學術工作者申請使用去除個人連結資料的原始資料進行生涯研究。

回應人洪瑞斌肯定CCN所展現的獨特性以及NCDI所蘊含的功能性。為了讓華人生涯資料庫發揮更大效益,歡迎更多生涯資訊系統提供用戶使用資料,也歡迎更多學術工作者來申請使用這些資料。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爭取到教育部以及其他公部門所開發的相關網站、民間測驗公司、人力銀行等機構提供相關資料,讓NCDI擁有更豐富的生涯資訊,以提供更可靠而廣泛的資訊給生涯發展者、生涯實務工作者、生涯學術工作者。如此一來,當初「建置台灣版O*NET以及研發本土生涯理論與實務並使之相輔相成」的願景方得以落實。

整體而言,CCN像是一個網路生涯資源中心,提供各種自我探索、路徑探索和生涯故事的元件,也像一個提供各種精美單品的自助餐。不同的生涯發展族群,可以針對其生涯發展特性與需求,自行挑選與組合不同元件,彷彿自行選配套餐。盧怡任表示,生涯創世紀就是台南市應用CCN自創套餐的事例。因為盧怡任當時借調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擔任專業督導,有感於國中適性輔導推動現況的種種問題,遂展開種種協調規劃,在民國102年,促成了為期兩年的「適性發展~活出個人生涯風格」計畫。第一年計畫是以CCN作為生涯資訊平台,但發現國中生對於CCN的介面感到疏離,因此第二年就由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籌組資訊工作小組,與華人生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開發「生涯創世紀」國中生涯資訊平台,將職業興趣測驗、生涯開展風格、生涯開展力三份測驗,以遊戲闖關的形式呈現,使平台更為生動有趣,並且針對測驗所蘊含的生涯定向、生涯定調與生涯定位之理念,開發國中生涯教材,透過國中教師生涯研習推廣至國中教學現場。盧怡任以這個成功案例為例,鼓勵其他社群的生涯實務工作者也能剖析各自族群的特定需求,善用CCN的資源,建構類似生涯創世紀這樣的特定族群專屬生涯網站。

 

生涯資訊研究

誠如「生涯輔導資源建置」那節所言,生涯資訊是圓滿生涯發展的必備良品,O*NET則是世界各國所肯定與採用的高品質大型職業資料庫。既然我們的構想是以O*NET資料為起點發展台灣版O*NET以及本土生涯發展理論與輔導實務,勢必要檢測O*NET資料的本土適切性並深入探究職業資料本身的內部結構。因此,本研討會採用「O*NET的職業地圖」與「O*NET資料庫內涵模式的台灣檢驗」這兩篇研究報告。

O*NET的職業地圖由李華璋與劉淑慧共同發表。他們分別針對職業興趣、工作活動、工作價值觀、工作風格,投入93個中職群的分量表分數,算出歐幾里得距離矩陣,再以多向度量尺法(MDS)解出其構形,用以探討這些構形的意涵,並思考其做為職業地圖的可行性。他們發現,(1)職業興趣的最佳構形為三維的空間架構,stress=.094、RSQ=.95,數據雖不錯,但三維空間較難運作,二維構形的stress=.18、RSQ=.87,不甚理想。(2)工作活動的最佳構形為二維的空間架構,其stress=.12、RSQ=.92,數據不錯,尚可接受。(3)工作價值觀的最佳構形為二維構形,其stress=.146、RSQ=.90,尚可接受。(4)工作風格的最佳構形為二維的構形,其stress=.086、RSQ=.965,較其他量表結果為佳。李華璋與劉淑慧進一步為這些構形的維度加以命名,發現一些有趣但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的現象。

O*NET資料庫內涵模式的台灣檢驗由鄧志平、何宜璟共同發表。O*NET採用Holland的RIASEC職業興趣類型及TW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的工作價值觀分類,邀請專家評定美國職業的興趣及工作價值觀。鄧志平帶領七位經過嚴格培訓的碩士研究生進行專家評定,並且調查國內942位高中生對大學科系的問卷填答結果,檢核O*NET的興趣和工作價值觀評定在台灣的適用性。鄧志平和何宜璟採用積差相關矩陣來評判適用性,發現O*NET的興趣評定和台灣專家評定及學生問卷結果的相同類相關分別介於.61至.78 (平均.72、標準差.07)及.43至.69 (平均.45、標準差.11),呈現出相當符合理論預期的分布趨勢。然而, O*NET工作價值觀評定在台灣的適用性卻只有得到部份支持,鄧 志平和何宜璟提出兩種可能解釋:其一是TWA本身的工作價值 觀類型之間的區辨性不高。例如:O*NET裡的「成就感」與「獨 立性」、「聲望」及「工作條件」的相關高達.85以上,其二則 是TWA提出的工作價值觀架構並非台灣學生在思考生涯選項時 的架構。究竟如何,有待後續進一步探究。

回應人王思峰建議李華璋與劉淑慧針對維度命名進行進一步 探究,並表示自己的所進行的研究也獲得和鄧志平、何宜璟相 若的結果,因而主張,O*NET的工作價值觀資料之所以只得到部 份支持,應該不是O*NET資料缺乏在地適切性的問題所致,而是 O*NET的工作價值觀架構本身就不適用於這個時代的工作世界, 因為O*NET的工作價值觀架構來自早期的TWA研究和理論,不 只沒有得到台灣資料的支持,也沒有獲得美國本土職業資料的 支持。這場發表與回應顯示出多數O*NET職業特徵資料確實具有 在地適切性,但在網路科技所帶動的充滿變動的工作世界中, O*NET工作價值觀架構可能已經過時,是未來本土生涯專業發展 需要研發突破的重點。

 

生涯行為研究

基礎的生涯行為研究是奠立生涯發展理論與輔導實務的關鍵 工程,可以避免生涯理論的建構或實務工作的規劃被侷限在想 當然爾卻背離實際的預設當中。本研討會採用許宏彬(Hung-Bin Sheu)的「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Enrollment: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以及黃正旭與黃素菲的「生涯的土地與天空—中國鄉村青年的生涯敘說」。

許宏彬採用社會認知理論考驗大學生在四年之間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目標進展的發展軌跡對於學業表現、持續就讀的預測力。許宏彬在2009年上學期針對888名大一學生蒐集10週之內的5次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目標進展資料,用以計算出各個學生的成長趨勢,用以預測4年後(2013年)的學業表現、持續就讀。發現大一的社會性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目標進展成長曲線之截距與其大四的累計平均成績呈現出負相關;大一的社會性自我效能、結果預期成長曲線之截距與其大四學業完成量或四年註冊學期數均呈現出負相關,然則,大一的學術性自我效能、結果預期成長曲線之截距前述學業表現指標均呈現出正相關。除了社會性目標進展之外,所有的斜率都能正向預測大學四年的所有學業表現指標。許宏彬做出結論,大一的社會性和學術性適應狀態(包含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目標進展)與其學業表現具有密切關連。

黃正旭與黃素菲藉由這個研究直接走進學生的經驗現場,去理解大陸的大學生生涯發展與現象,包括他/她從哪裡來?他/她怎麼看自己所來的地方?想要去哪裡?何以要去他想去的地方?現在他/她自己在哪裡?怎樣描述自己的現在?什麼是他/她的渴望與夢想?這些孩子們的過去可以給出哪些社會脈絡?這些孩子們的夢想會給我看到什麼圖像?黃正旭與黃素菲在研討會場以非常具有人味的方式細細描述他們用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所完成的一位大學輔導員的生涯故事。他們發現這位故事主體在生命故事中呈現出漸次擴展的生涯核心理念:從一開始的求生存(認真讀書,考上名校,打工賺錢/經濟獨立)、拓展到照顧與承擔(照顧弟弟、哥哥和爸媽的生活)、再拓展到愛與自尊(給女友時間、替女友著想、努力工作)、最後導出心的方向(做喜歡做的事,進修提升自我專業)。

回應人楊育儀大為讚賞許宏彬所採用的縱貫性研究方法,能夠在更嚴謹控制干擾因素的情況下探究生涯發展歷程;楊育儀也很欣賞黃正旭與黃素菲採用深入的訪談敘說文本細細描述出貼近大陸社會文化脈絡下的在地生涯發展故事,並針對故事內容提出若干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這兩篇研究正好分別採用了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各自呈現出兩種方法在本土化研究上所能發揮的特長,具體說明了本土化生涯專業知識的發展可以如何藉助多元研究方法之相輔相成。

 

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研究

伴隨1987年台灣解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政府開始鬆綁對大學運作的控管,試圖讓大學不再只是網羅菁英的窄門,藉以提供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到了1993年,大學校院由28所增加到51所,學生人數以每年約8%左右的速度持續成長,大學錄取率達到50%以上。然而,四一○教改聯盟在1994年提出「廣設高中、大學」口號,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因此大力推動,使得台灣的高等教育進入急速擴張階段,到了2015年共有163所大專校院,成為全世界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廣設大學固然讓人人都可以念大學,卻也造成大學學位貶值。整體大學生數量從1984年的17萬3千多人,成長到2007年的112萬人,增加約6.5倍之多。大學數量浮濫,造成生源品質高低不一,2007年學年度大學錄取率96.28%創新高紀錄,加權總分的最低錄取分數是18.47分,2008年學年度錄取率達97.10%,最低錄取分數是7.69分(教育部統計處,2015)。在另一方面,不論其他教育層級的失業率如何順著各種經濟或政治因素起伏,大專畢業生的失業率在過去十餘年幾乎是穩定地節節高昇,並且在最後三四年位居所有教育層級之冠,研究所的失業率則跟專科差不多,比其他教育層級都還低。綜此,大學學位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貶值,致使失業率攀升,從前「大學畢業就可找個好工作」已經演變為「要想有好工作最好再讀個研究所」。

大學教育的變革,造成大專生源和大專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失業率的變化,連帶地,也挑戰著大專生涯輔導工作要如何因應調整。再加上各大專校院部分的生涯輔導人員為兼職或異動頻仍,在校內常分屬不同單位負責生涯輔導工作,為鼓勵各校以系統合作方式推動生涯輔導工作,提升生涯輔導效能,以幫助大學生面對新的生涯發展局勢,青年署在2014年4月至9月委託陳斐娟、劉淑慧、吳淑禎編撰「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參考手冊(以下簡稱生涯工作手冊)」,該手冊採取廣義角度界定生涯輔導人員,廣泛包含大專校院中涉及學生生涯發展的學務主管、生涯輔導/職涯輔導/就業輔導/諮商輔導單位主管、就業/職輔人員、諮商心理師、實習課程主管或授課教師,以及職涯導師等協助生涯輔導工作推動者,希望提供不同角色者在「以學生為主體」之生涯輔導工作推動上,可發揮的功能以及參考做法,並期望帶動相關單位間的系統合作以及校內外及政府資 p6 源的運用。該手冊編撰團隊以前述生涯輔導人員為對象,進行3場焦點團體訪談,計有15所學校參與,並邀請27位生涯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訪問,綜合訪談資料、各校生涯相關網站資料以及文獻分析,彙編形成生涯工作手冊初版( http://www.yda.gov.tw/Content/Downloads/List.aspx?SiteID=563 426067575657313&MmmID=563620307104027262)。在本研討會中,吳淑禎、陳斐娟、劉淑慧將以「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際」為題,綜合先前研究與前述手冊編撰歷程資料,提出生涯輔導活動的建議;陳斐娟、吳淑禎、劉淑慧則以「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的行政運作現況與反思」為題,綜合豐富的行政運作經驗與前述手冊編撰歷程資料,提出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單位的行政運作之多元模式;吳信達以「整合資源,借力使力」為題,具體介紹明道大學學生就業實習輔導運作經驗。

吳淑禎、陳斐娟、劉淑慧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質在於對真理的探索以及理想主義的堅持(陳介英,2008)。然而在高等教育無法以畢業文憑確保學生擁有足夠的就業力的情況下,促使各國高等教育必須在博雅教育與職能培育之間取得新的平衡模式,以協助學生為自己的生涯任務預作準備。以職能為基礎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強調學生職能養成比學生坐在教室中更為重要,力求學習與實際表現能夠接近,同時關懷學生學會做比只是知道更重要,重視表現評量。根據吳淑禎 (2011,2012,2013)近三年針對大專學生職涯需求調查,包括大學生的職涯需求、大學生的實習意願與就業偏好調查、青年生涯轉銜服務需求、生涯準備與轉銜服務的檢討與改進、以及大學青年的就業力發展:高等教育對職能培育的教與學之研究等調查發現:(1)學生的職涯服務需求以「校外實習」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校外見習(參訪)」,第三則是「各式職涯講座」。至於學生期待的職涯服務時間,則以「與相關課程的上課時間結合」為最多,高達57.57%的學生願意提供email給就讀學校的職涯輔導單位,以利收到職涯相關訊息。(2)在校學生對畢業最擔心的事,包括找不到理想工作、工作內容與志趣不符、不知道要找何種工作、無法勝任未來的工作要求,以及起薪太低。(3)轉銜青年準備度最不足的是「生涯定向」與「生涯信心」。(4)轉銜青年的生涯服務需求依序是「職能學習」、「人際支持」、「職場認識」。(5)家長對學校所提供的職涯服務具有高度期待,其中以「求職準備」為最高,其他依序是「自我探索」、「學習職能」、「職場認識」。

吳淑禎、陳斐娟、劉淑慧進一步指出,生涯理論觀點轉變帶動生涯輔導多元化,在職場變動更頻繁、更多挑戰的角色多變生涯社會文化脈絡中,對任何族群而言,需要具備的生涯素養(career literacy)包含掌控力、執行力、建構力、開放力和生命力;針對正接受特定領域專業訓練並且終將進入職場的大專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應用生涯素養去完成的8大生涯任務包括:發掘志趣熱情、建立才幹資產、掌握資源網絡、勾勒生涯願景、實踐理想生活、展現行銷自我、準備適應職場、持續建構調整。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與理論反思,生涯工作手冊歸納出五大類值得推薦的非學分性生涯輔導活動,包括系所導向系列活動、主題系列活動、客製化職涯發展活動、證照輔導、以及職前訓練等。系所導向系列活動常以點狀課程融入導師時間或系、院週會實施,通常在一學期當中所運用的次數較少,大都是1、2次建立初步的生涯概念,對於生涯議題的探討,較為單一,不易深入。客製化職涯發展活動可以透過開發職涯發展管理平臺、電子雜誌、教室或校園電視牆轉播、或連結網址點選各影音檔搭配實體演講、工作坊構成多單元系列活動,連結學生、導師時間、職涯發展師,提供學生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服務。證照輔導包括鼓勵學生報考校外證照考試,或自辦證照輔導班,甚至成立專業職能證照中心。從學校到職場的職前訓練,其實就是一種「轉銜服務」(transition service),主要目的在協助學生做好求職準備、充實職能並能運用自我管理策略,幫助學生順利進入並且成功適應職場,也就是許多學校所強調的「職場無縫接軌」,包括最後一哩就業力培訓方案、動態模擬面試、履歷諮詢服務、職涯未來學。吳淑禎、陳斐娟、劉淑慧建議:(1)邀請前述各系列活動,辦理成效良好之學校進行經驗交流,提供其他學校參考指引;(2)成立生涯資源交流平台,讓不同學校、教職員生分享自己實作的經驗與心得;(3)繼續增編生涯輔導工作參考手冊,以提升生高等教育教職員生的生涯素養與生涯管理能力;(4)整合國內具特色的生涯輔導活動,參與國際研討會,將臺灣的生涯經驗分享給世界各國,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也吸取取國際經驗的交流。

陳斐娟、吳淑禎、劉淑慧指出,基於大學自主,大專校院的各項行政業務分別由學校所設立的行政單位各司其職地負責推動,因此,生涯輔導工作在各大專校院的推動,從組織名稱、單位層級、人員配置、業務職掌與分工都有極大差異存在,大抵可歸納為指負責學生生涯輔導之業務規劃與執行的核心生涯輔導單位,像是就業輔導、諮商輔導、實習等單位,以及與生涯輔導業務主責單位共同推動輔助學生完成生涯發展任務之延伸單位,主要延伸單位包括學院系所等專業教育單位、通識教育單位、與教務相關的行政單位、與課外學習或服務學習相關的學務單位,次要延伸單位則有創新育成或產學合作單位、資訊或電算中心、民調單位以及其他生涯相關計畫執行單位。

前述行政組織定位上的差異某種程度地反映出學校對生涯輔導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吳淑楨(2013)的研究發現,職輔人員的生涯服務困境中有10.8%為「生涯專業人力不足」與「生涯資源缺乏整合與連結」,可見負責生涯輔導的專業人力與專業知能不足、職涯輔導工作與生涯課程未獲重視,以及生涯資源缺乏整合與連結等行政系統面的因素深深影響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之推動成效。陳斐娟、吳淑禎、劉淑慧以生涯工作手冊編撰計畫所蒐集的資料為基礎,歸納出生涯輔導行政合作與資源運用於自我與生涯發展、學涯發展、職涯準備以及人才品質培育回饋等4項服務工作的六種模式:(1)生涯輔導業務由單一之一級單位負責之運作模生涯輔導業務由單一之一級單位負責之運作模式;(2)生涯輔導業務分屬一級單位下的不同二級單位之運作模式;(3)生涯輔導業務由一級單位下,單一的二級單位負責之運作模式;(4)生涯輔導業務分屬兩個一級單位下之二級單位(業務分屬不同單位的二級單位)的運作模式;(5)生涯輔導業務分屬兩個一級單位之運作模生涯輔導業務分屬兩個一級單位之運作模式;(6)生涯輔導業務分屬兩個組織層級不同的業務單位之運作模式。

以上述六種運作模式來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兩大類,其一單獨設置一級單位(模式一)或二級單位(模式三)綜理所有生涯輔導業務,其二藉由各層級行政單位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生涯輔導業務。在單一綜理單位的模式中,如為一級單位,則端賴其資源之多寡與主事者之生涯輔導理念而定;若為二級單位,則可能因其單位層級的影響,需要有直屬一級主管的重視方能使業務推動更順暢。在多單位分工合作的模式中,各種單位的分工大致為:(1)心理諮商輔導單位主要著力於自我與生涯發展;(2)生涯/職涯輔導單位的重點在於職涯準備任務之完成,以及就業 p7 追蹤與雇主滿意度調查等業務;(3)職場軟實力和博雅素養則多由通識教育單位、全人中心或書院等主導,心理諮商輔導與職涯輔導單位扮演協助推動之角色;(4)與學涯發展有關之聽說讀寫能力等國民基本素養在大學階段亦多由通識教育單位、語言中心等負責;(5)主修科系專業職能也就是職場硬實力是由學生所就讀之系所與學院為主要的業務單位;(6)至於延伸單位在生涯輔導工作之角色扮演,則端賴如何引發學校行政體系對生涯輔導工作的重視,進而能相互合作,以培養具就業能力、現代公民素養與全人發展的學生為目標,共同推動生涯輔導工作。

整體而言,不論採用哪種模式,影響運作成效的關鍵在於專業資源的引進與溝通合作機制之建置。在引進專業資源部分,包括直接與專業學系或單位合作,或間接引進外部專業資源,像是建置生涯服務或行政管理相關的資訊系統,在溝通合作機制部分,則需建立單位間溝通合作的平臺,以免出現各自為政或業務偏頗的情形,需要透過不斷對話溝通,尋求切合各校運作體制之合作模式。

吳信達指出,近年來學生進入職場生涯時所面臨到的問題以薪資低、工時長以及學非所用最為嚴重,但另一方面企業也常於抱怨現代社會新鮮人在工作職場上缺乏面對情緒、壓力、競爭的能力。吳信達以明道大學為例,提出若干借力使力的措施,用以連接學校、學生、企業及政府之整合資源,創造四贏的局面:(1)由校方及相關系所推薦學生到企業,學習企業營運、行銷、技能等相關實習課程等,同時企業也能在學生實習當中尋找核心幹部、正式職員等機會;(2)嘗試讓學生提案計畫書,老師為輔導角色,解決企業問題,並達到學以致用之能力指標及發揮自我價值,目前此方向也是全國首創,同時獲得企業好評;(3)由校內老師帶領學生執行產學計劃,整合產、官、學之研究課題,不論是營運上的問題或是改良製程提高生產,這不單解決了企業的問題,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落實教育部及勞動部理念,明道大學為使提高學生素質,連接了學校、學生、企業及政府之整合資源並達到借力使力精神,創造四贏的局面。

 

大專生涯發展教材研發

大專學生已經做了初步分流抉擇,進入特定領域接受專業訓練。對於絕大多數的大專學生來說,即便進入目前科系是個偶然(分數正好到,沒想到會上這個只是應他人要求填入的志願,⋯⋯等等)或者困惑(進來後發現跟我想的不一樣,有興趣但不確定有沒有能力,有能力但好像談不上興趣,⋯⋯等等),非要重考另尋出路,或者只是在等畢業可以跟這領域說掰掰,這樣的人畢竟不多,大多數人不是「這就是我要的」就是「既然來了,就好好試看看」,換言之,他們關切的是「怎樣在自己的領域中找出自己可以走的路」,希望未來能夠在此特定領域升學就業,或者再接觸其他領域以便進行跨領域結合。因此,大專生涯輔導不能僅止於像國高中那樣的「站在還沒做出任何方向抉擇的起點,廣泛探索與抉擇各種可能性」,而更需要針對已經抉擇的特定領域展開更深入地生涯探索與實踐。

針對大專生涯輔導特性,青年署因組織再造而進入教育部之後,即在縝密的資源盤點與政策研究之後鎖定以「嵌入系所的生涯輔導」作為重點。青年署於102-103年委託何希慧、劉孟奇、劉淑慧、辛宜津展開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編撰並試行一套生涯教材,104-105年並將委託何希慧、劉孟奇、劉淑慧、陳斐娟、吳淑禎、田秀蘭全面鼓勵系所應用該套教材開設生涯學分課程。這套教材包含5個核心主題以及開場和結束2個基本主題,共計19個基本單元與7個延伸單元(其中5個來自彰化師範大學華人生涯研究中心),每個單元兩節課,授課教師可自行篩選、修改、組合而形成通識或系所課程,或形成序列性工作坊。這套教材將引介大鵬網、華人生涯網(CCN)、生涯與就業協助系統(CVHS)、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臺(UCAN)等生涯資訊系統給大專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工作世界,並培養掌控力、執行力、建構力、開放力和生命力等生涯素養,用以提升基本素養、博雅素養、學習創新力、職場軟實力、專業硬實力等學術與職業知能,進而完成各項生涯發展任務:發掘志趣熱情、建立才幹資產、掌握資源網絡、勾勒生涯願景、實踐理想生活、展現行銷自我、準備適應職場、持續建構調整等。整體而言,這套教材旨在幫助大學生做好生涯發展:(1)釐清與實現個人生涯願景之能要與想要,(2)釐清與應用個人籌劃策略,並(3)追求個人的存在意義。其中,第一個主題是生涯理念,作為開場定向,第二個主題是自我探索,涉及志趣熱情(想要)與才幹資產(能要),幫助學生初探生涯方向。第三個主題是職涯探索,幫助學生具體勾勒生涯願景,第四、五兩個主題分別針對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做學涯發展或學職轉換。第六個主題在協助學生勾勒出自己未來的生涯圖像以及實踐之道,並釐清生涯發展風格、發掘生涯發展力以及學習生涯籌劃方法,第七個主題在回顧與展望中延續課程所學,導向終極的存在意義。

在此次研討會中,何希慧將以「青發署之學期課程教材之設計與施行成效」為題說明以大學學分課程形式呈現這套教材的試行成效,辛宜津、賴依青將以「青發署之學生營隊教材之設計與施行成效」為題說明以大專生營隊活動形式呈現這套教材的試行成效,彭心怡、劉淑慧、洪瑞斌、盧怡任、張嘉惠則應用這套教材中生涯籌劃系列之二的理念於大專畢業青年就業輔導團體的試行成效。

何希慧提出2014年2至6月進行的6所試辦學校、16位開課教師的學習成效評鑑,評鑑問卷邀請學生為自己的課程學習表現打分數,並評估在各項課程主題上的收穫程度,以及修習該課程後自己的生涯發展狀態。發現學生對整套課程的反應相當正向,進一步做不同學習面向的細部比較,則發現學生覺得最有收穫的依次是:「瞭解學生角色與工作角色的差異」、「瞭解籌劃未來生涯的方法」、「瞭解自己所就讀的學系可以學到什麼」,覺得最沒有收穫的依次是:「釐清自己對大學學習的信念與規劃策略」、「有信心面對生涯歷程中的變動」、「瞭解如何求職」;在自己的生涯發展上,學生認為自己發展得最好的依次是:「我相信自己未來想做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完成自己想要的生涯」、「我對自己的未來生涯懷抱希望」,認為發展得最不好的依次是:「我已經找出自己和我所在乎的人都可接受的生涯方向」、「我已經找出實際可行的生涯方向」、「我滿意目前所就讀的學校」。

辛宜津、賴依青依循世界咖啡館對話形式規劃密集活動體驗式營隊活動,以期建立種子TA培訓模式,培育未來可以入班協助系所教師應用這套課程開設生涯發展課程的助教。這個培訓營於2014年9月在澄清湖傳習齋舉辦,共有由學校生涯課程任教師推薦的32位(男9女23)來自北中南11校的大三至碩二在校生參與,他們在營隊開始前均已完成CCN測驗,完訓後則將擔任生涯發展課程TA。培訓內容包含研習課程、成果發表及分享交流。蒐集資料方面以教學觀察、參與成員學習回饋單、研究者省思記錄等多元的資料來源、對象來進行探究。結果發現,準p8TA們普遍地在生涯發展的各個面向上呈現出積極正向的培訓營前後差異,相對來說,他們覺得最有收穫的學習議題是「瞭解學生角色與工作角色的差異」、「有信心面對生涯歷程中的變動」,覺得比較有收穫的單元則是自我探索、職涯探索、生涯籌劃。在此生涯輔導營隊後,研究者與原教材設計團隊,均能運用營隊運作實證反饋,作為生涯教材滾動修正依據;而試行教材教師,亦得以從營隊互動中,提升對教學實境即時掌握及教學經驗累積,作為後續實務工作者應用於後續生涯教材與活動之基礎。

彭心怡、劉淑慧、洪瑞斌、盧怡任、張嘉惠的研究乃配合新北市政府之就業輔導針對尋職困難之初次尋職青年之方案計畫進行,針對尋職困難且畢(肄)業後連續6個月以上仍未就業之初次尋職青年進行就業輔導團體,團體進行時間為每月三次,一次三小時,團體設計之目的是希望能提升青年求職之自信心與行動力。團體成員之招募是由新北市就業服務站台書面與網路公開報名訊息,由待業民眾自由報名,共召募到7人全程參與。本研究所使用的「扭轉乾坤—就業輔導團體」方案融入易經64卦中之乾卦與坤卦的核心意涵,由於易經哲理博大精深,為求深入淺出提供成員理解乾坤兩卦核心意涵,以及透過故事中的隱喻性引發生涯感觸,故事將以圖文並冒的方式,引導成員進入故事脈絡與反思。研究者先從乾坤兩卦的卦辭與爻辭所傳達的核心意涵進行故事撰寫,並經過研究團隊縝密討論以及專研易經至少十年以上之專家學者審核確認。團體進行方式是透過閱讀故事、小組討論,再融入藝術創作、自我生涯探索與求職技巧等活動,促進與引發成員從乾坤兩卦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求職處境。團體歷程中,成員落實盤點個人的求職力,並藉由易經故事反思個人求職困境,不僅更清楚知道自己仍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強以及自己擁有哪些資產及能力,更透過易經乾坤兩卦的意義,體會如何在求職歷程中既積極向前掌握目標又持續沈潛強化自己實力的陰陽雙用之道。

 

華人生涯發展與輔導專業的明天

金樹人、田秀蘭、韓楷檉、王智弘、劉淑慧一致呼應黃光國的主張,相信本土化是台灣生涯以及所有社會科學領域必然要走的路。與談人們殷殷期待與會成員共同關切生涯發展理論與實務的本土化,除了承續生涯領域諸位前輩的助人熱忱與學術嚴謹,順應國內外相關發展脈絡與資源持續投入與壯大生涯專業,也要更有覺知地善用國內外的各種學術與政治資源,累積更能契合本土文化與需求的理論論述與實務運作。金樹人鼓勵大家珍惜與善用傳統文化資產;田秀蘭鼓勵大家共同參與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以及亞太生涯發展學會;王智弘鼓勵大家參與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的本土化小組;韓楷檉鼓勵大家投入諮商專業教育;劉淑慧鼓勵大家大專生涯實務運作。整個研討會在大家給自己的掌聲鼓勵之中結束。

 

附錄1、2014年大專生涯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議程

時間 主題 人員
09:00-09:10 開場 主持人 郭艷光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高淑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郭國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主任

09:10-10:00 華人生涯發展與輔導專業之本土化路徑 主持人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主講人 黃光國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與談人 林以正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10:10-11:00 華人生涯發展與輔導專業之本土化心法 主持人 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暨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
主講人 金樹人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與談人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吳芝儀 國立嘉義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

11:00-12:00 華人的生涯輔導資源之建置與應用 主持人 林幸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主題一:華人生涯網的建置理念與實務應用
6、資料蒐集 主講人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鄧志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主題二:華人生涯資料庫的建置理念與實務應用
主講人 李華璋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王思峰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劉孟奇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與談人 洪瑞斌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討論

12:00-12:40 午餐

12:40-13:50 華人生涯資訊研究 主持人 林幸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主題一:O*NET的職業地圖
發表人 李華璋 朝陽技術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主題二:O*NET資料庫內涵模式的台灣檢驗
發表人 鄧志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何宜璟 文華高中輔導教師
主題三:生涯創世紀的建置理念與運作
發表人 盧怡任 台南市復興國中教師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評論人 王思峰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討論

13:50-14:40 華人生涯行為研究 主持人 彭慧玲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財務金融系暨研究所教授
主題一: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Enrollment: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發表人 Hung-Bin Sheu, Assistant Professor in University a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主題二:生涯的土地與天空—中國鄉村青年的生涯敘說
發表人 黃正旭 國立商業技術大學兼任輔導老師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兼諮商中心主任
評論人 楊育儀 國立嘉義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

14:40-15:30 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研究 主持人 韓楷檉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主題一: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際
發表人 吳淑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兼就業輔導組長
陳斐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諮商輔導中心主任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主題二:大專生涯輔導工作的行政運作現況與反思
發表人 陳斐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諮商輔導中心主任
吳淑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兼就業輔導組長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整合資源,借力使力
發表人 吳信達 明道大學研發處實習輔導與校友發展中心主任
評論人 管貴貞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兼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討論

15:30-15:50 休息
15:50-17:00 大專生涯發展教材之研發 主持人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主題一:青發署之學期課程教材之設計與施行成效
發表人 何希慧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副教授
劉孟奇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辛宜津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題二:青發署之學生營隊教材之設計與施行成效
發表人 辛宜津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賴依青 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所教授
主題三:融入易經乾卦與坤卦觀點之就業輔導團體方案設計
發表人 彭心怡 國立國防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暨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洪瑞斌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盧怡任 台南市復興國中教師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嘉惠 擺渡系統設計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評論人 楊育儀 國立嘉義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

17:00-17:45 綜合座談:華人生涯發展與輔導專業的明天 主持人 金樹人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引言人 田秀蘭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暨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
韓楷檉 國立台中師範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劉淑慧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華人生涯研究中心主任
討論

本文章刊登於【特編專刊】生涯專業的本土化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