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鐘聲 / 【生涯鐘聲】「粉墨登場」誰說的是對的?—分組遊戲的理論與實施

【生涯鐘聲】「粉墨登場」誰說的是對的?—分組遊戲的理論與實施

0

宋珮綺 /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中輔導教師


壹、前言

隨著教學多元化及注重多元智力發展的今天,教學方式也開始改變,從過去傳統式教師只注重口語講授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上與教師較缺乏互動,慢慢地教師開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在課程中加入許多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透過從活動中的表現建立自信、增加師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學習人際溝通技巧,使學習更充實愉快。本次教學活動設計,讓同學由分組遊戲中,學習分工與合作的技能、表達的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透過角色扮演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希望透過此多元的課程活動設計,讓同學能從活動中愉快學習。

 

貳、理論基礎

一、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啟發一個人學習的過程,運用教學方法、引導、訓練、輔導等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天賦,並培養學習者多元能力,使其能適應環境並達到自我實現之目標,進而造福社會。本活動的設計理念則依據教育的大目標來訂定。

二、相關的理論:

本次教學活動的設計,著眼於合作學習,不強調競爭,課程中期望運用多種相關理論,結合多方面的技巧,於教學活動中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發展學生多元智慧的能力。活動中運用到的理論簡略論述如下:

01、建構理論(Constructivism Theory)

建構教學(constructivist teaching)又稱「建構主義教學」,認為個體和外界環境互動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來理解週遭的環境,所以個體知識的形成係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吳清山、林天佑,http://www.nioerar.edu.tw)。學習是知識的建構過程,因此,學習者需藉由環境及過去經驗的記憶及其理解方式去處理訊息(information),以建構自已的知識體系。因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及學習經驗不同,學習的方式互異,每個人知識的建構過程及途徑也不一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很難提供不同的資訊滿足學生個別差異。透過教學活動的環境,學生可依照他們的興趣及學習方式學習相關的知識內容,透過後設認知的自我評估、檢視、反省的策略,建立自我學習模式以建構起自已的知識體系。(教育理論與教學理論,http://wwwedu.nknu.edu.tw)

02、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學習無法脫離生活,學生從教師虛擬的情境中學習,而虛擬的情境則和學生真實生活接近,或從真實生活情境中加以轉化設計成符合學生課程的情境,學生從設計的情境中學習問題解決方法與意義,並將學習到的技能透過學習遷移運用到真實生活情境中。

03、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1)理論基礎

這是本教學活動主要運用的理論基礎。傳統式的教學常造成班級學生競爭的心態,而低學習成就的學生在此環境下,容易產生退縮、缺乏自信及其它反社會的言行(Slavin, 1990)。合作式教學因此被廣範的應用在各個領域與各種年級,並獲得相當的成效,例如增加後設認知策略的使用、提高解釋的層次、較好的學習成績、創造力、學習動機、責任感與溝通社會能力。(教育理論與教學理論,http://wwwedu.nknu.edu.tw)

(2)基本理念

「合作思考教學法」的各種活動設計方法,都必須符合下列三個基本理念,才能達到其預期的效果:

a. 建立小組獎勵的模式(team rewards):如此才能讓學生們 重視小組的團體運作,並引發共同努力學習的動機。

b. 個人責任義務的模式(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在小組活動中,每個成員都有做好自己份內工作的義務,並有幫助、確定其他成員完成其工作的責任,唯有如此,全組的工作才能算真正完成。

c. 給予每位同學公平的成功機會(equal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在小組中,無論高、中、低成就學生,都以其「進步」的情形為評量基準,以便每一位都能有機會在追求進步中盡心盡力,享受成功的經驗。(李珀,合作思考教學,http://www.nknu.edu.tw)

(3)包含的理論

a. 社會互賴:包括三種目標結構,一是合作目標結構,二是競爭的目標結構,三是個人的目標結構。(Slavin,1990,p.13)

b. 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著眼於社會互動關係,為增進社會次級團體和諧,題供不同種族、民族、性別的學生在學習上互動的情境。

c. 認知理論:強調工作本身產生的效果,進一步分成認知理論與認知精緻化理論。

d. 發展理論:當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便能精熟重要的學習概念。

e. 認知精緻化:如果要保留與記憶中相關的資料,則學習者必須就材料做某種認知的建構或精熟,如做摘要和綱要就不同於做筆錄,必須重新組織教材,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最有效的方式是解釋教材給別人聽,在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不僅利於被指導者,更有利於指導者。(黃政傑、林佩璇,民85)

(4)合作、競爭、個別學習三者的比較(如附件一)(黃政傑、林佩璇,民85)

(5)傳統學習團體與合作學習團體的比較(如附件二)(黃政傑、林佩璇,民85)

04、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問題解決法普遍的被運用在教學上,透過問題的解決過程,培養學生高層思考的能力分析、計劃、比較、歸納、評估、關聯等(Jonassen,1995)。問題解決的運用常與情境學習法及建構理論相結合,讓學習者透過外在經驗世界主動建構或組織所需的知識(張史如,1997)。通常問題解決的教學由教師引導學生由辨認問題、研究問題、設計和規畫解決方式、評量解決途徑、執行解決方法、評量檢討結果與改進等過程。(教育理論與教學理論,http://wwwedu.nknu.edu.tw)

05、講述法

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以口述方式向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則被動式的接受教師所傳達的訊息,教師偶而運用幻燈片或掛圖來輔助教學,此種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互動較少。教師較易掌握教學進度與目標,但常忽略學生認知學習。

06、角色扮演

針對課程設計的主題,模擬情境中的角色,由小組成員透過之前的分工,將所要扮演的角色演出來,透過扮演與觀察學習,來達到教學的目標。

07、創造思考法

創造思考教學(Creative Teaching),就是教師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及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毛連塭,民73)。就教師而言,是鼓勵教師,因地制宜,變化教學的模式(賈馥茗,民68);就學生而言,是在啟發學生創造的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陳龍安,民73)。

08、討論法

在分組活動中採取討論教學法(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小組成員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個人的看法並充分與其他成員溝通討論,最後找出大家一致接受的答案或結果,成員在小組討論時,可充分表達個人看法與意見,但小組決定後,則要尊重小組的決定。

09、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腦力激盪是運用集體思考,請同學在一定時間內,盡量想出問題解決的方式,不需考慮是否可行。腦力激盪的原則有四:

  1. 批評。
  2. 愈新奇愈好。
  3. 愈多愈好。
  4. 搭他人便車。(別人的方法可以引發個人另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稱之為搭便車)

10、批判思考

是教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並進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透過分組活動,每個成員對其他組所提出的問題與解答提出疑問並進行討論,最後透過資料蒐集與活動呈現找出問題答案。

 

參、活動進行流程

《第一次上課》

本課程設計運用兩週時間來實施,課程進行流程如下:

一、擬定目標、訂定計劃

在進入一個新單元前,老師必須先思考要引發學生什麼能力?希望學生學會什麼?接著才開始思考要用何種方式運用在課程中,如何呈現,並進行資料的蒐集。在活動進行開始之初,老師先做引言或用小活動開始或說一段小故事以引發學生動機。

二、進行分組

讓每位同學在分組中學習參與,透過活動會學得比較有趣。通常每班40到45人,將學生分為人數5至6人一組,視班級的人數而定,全班約分為8~9組。分組採隨機分組方式,也可採利益分組方式,視課程進行內容與目標來決定。本課程採隨機分組方式進行,由同學報號碼分組。

三、講解活動程序

分組後,老師將該活動要進行的程序詳細說明給學生聽(講述法),並讓學生對不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老師予以說明。

四、提出問題

引導同學運用腦力激盪(創造思考)的方式,將有關課程方面的問題寫下來,越多越好。再2人一組討論,再4人一組討論,再8人一組討論,每次5分鐘,去除重複的部分,將討論出來的問題寫下,作為之後活動進行的主題草稿。

五、抽籤選定問題(形成次主題)

問題提出後老師協助題目篩選,去除重複、不合適或太攏統的題目,最後選取16個題目,請同學做成題目籤,由各組派代表抽籤2題(形成次主題),作為各組的準備主題(每組2題)。

六、老師舉例示範

為避免同學不知如何訂定題目,老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舉一例做示範以教導學生問題的訂定。(以兩性教育課成為例,如:愛滋病傳染途徑,哪一角色扮演的同學說的對?1號:蚊子叮咬而傳染。2號:看黃色書刊傳染。3號:藉由輸血針管傳染。)

七、蒐集資料、選擇答案

由同學到圖書館(找圖書或期刊)、網路、書店、報紙等蒐集該組資料,並設計建立答案。除此之外小組要討論出問題解決方法或解決途徑。(在同學蒐集資料前先教導同學蒐集資料的方法)(問題解決)。

八、選派角色

1、一般教學活動角色:通常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最常使用的小組角色有:領導者、閱讀者、記錄者、報告者、計時者、及聲音監控者。有時視不同的活動會有書寫者、問問題者、回答問題者、檢查者、主持者紀錄者及資料收集者。而指派的方式也採隨機方式,例如以身高最高者為領導者,然後以順時鐘方向分配各個角色。但為製造學生的期待及新鮮感,老師可常換不同的指派方式,這種方法使成績較不好的同學也有可能擔任如領導者的重任,相對地也給了他們成功的機會。在指派角色的同時,老師可告訴學生每個角色在分組活動後所需展現的成果。因為學生已有了心理準備,也提供了學生另一種成功的機會(李珀,合作思考教學,http://www.nknu.edu.tw)(角色扮演)。

2、本課程活動需要的角色有:主持人一位、角色扮演三位、解說員一位、計時員一位。

(1)主持人:負責掌握本組流程得進行,做引言及人員介紹,公佈正確答案。

(2)角色扮演:負責說明問題答案,其中一位是正確,另外兩位則是錯誤答案。

(3)解說員:說明正確答案內容及另外兩位角色扮演者為何是錯誤的。

(4)計時員:負責計時,掌握整組進行時間及組員說話時間,使每組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每組進行時間約5分鐘)

九、道具製作與準備

同學依分組遊戲進行的內容需要製作各組所需的道具,例如號碼牌、名牌、答案卡、服裝或裝飾準備等。(分工合作)

十、觀察

在進行小組討論時,老師要不時的在小組間走動、觀察,了解同學分組討論進行的狀況,是否有符合原先訂定的課程目標,同學需要協助時,也可適時給予支援,同時,若同學沒有參與討論或不投入,老師也可給予提醒。

十一、獎勵

由同學來訂定獎勵原則。(如:全部答對的小組可加分、或同學與以掌聲鼓勵等。)並於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獎勵。

十二、進行演練

同學在主題選定、資料蒐集齊全、全組討論分配角色後,將進行各小組的演練,以熟悉扮演的角色及內容,每一個成員皆有負責的工作與責任。(討論)

《第二次上課》

十三、遊戲進行

由老師擔任引言人及串場,接著由各小組主持人主持並開始遊戲的進行,老師隨時觀察,必要時給予協助。

1、進行方式:例如由第一組開始,第一組主持人先進行主持,並開始介紹本組三位角色扮演的同學,由主持人念出要問其他組的問題,接著由三位角色扮演的同學依序對答案做說明,說明完畢後,由其他組同學選擇哪位角色扮演的同學的答案才是正確答案,各組選完後,由第一組的主持人宣佈正確答案並對主題做進一步的說明(另外兩位同學的答案為何是錯誤的)。第一組兩題進行完畢後則輪到下一組繼續進行分組遊戲。老師則在黑板上畫記各組答對的題數。

2、位置安排:讓每組能看到其他各組同學為原則。

十四、評估

為了瞭解學生在分組活動中的學習是否符合預定的目標,在活動結束後老師可評估學生的表現。包括同學對活動的參與程度,各個角色扮演稱職的程度,表達的能力等。最後在活動進行完畢後,請同學交出各組蒐集的檔案資料,以了解同學資料蒐集的過程。

十五、綜述要點

在整個教學單元結束前,老師要針對課程單元、活動內容、分組表現、活動優缺點等做一個總結,讓同學對活動有整體性的了解,並讓同學自我評估是否有達到分組活動的學習目標。

十六、學生的回饋

最後利用回饋表請同學填寫以了解同學對課程的反應,及學生學習的情形,以做為教師活動設計的參考與修正。並可作為教師自我評量的一部份。

十七、資料展示

將學生蒐集成檔案的資料利用課程最後的時間分別展示在教室最後面,讓每組皆可觀摩學習,甚至學習讚美別組,反省自己。

 

 肆、注意事項

「合作思考教學法」的基本原理,在於讓學生藉由小組學習的方式來增加其學習的深度及廣度。在分組學習的過程中,其基本觀念是學生願意小組成功地達成學習目標,鼓勵甚至幫助其他同學追求卓越的表現。如同教育學家所說的「團隊合作學習」,讓學生一起成功,即使失敗也能共同分擔責任,以避免各不相干的個人主義的養成。正如社會心理學中,團隊合作可以讓每位成員從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增進個人達成目標的動機與毅力,當成員認同團體,經由團體中強大的聚合力(Cohesiveness),團隊可以有效率地達成目標。可見合作思考教學不只是形式化的分組,涉及到學生個人與整個團體知、情、意的成長。歸納教育學者對合作學習的主張,合作學習的分組特質有:異質性分組、積極的互賴、面對面互動、個別績效,以及人際關係和小團體技能運用(Johnson Johnson,1996),(合作思考教學,http://www.nknu.edu.tw)。在課程進行中有幾點需教師注意及參考的部分,略述如下之:

一、同質性或異質性分組:

教師可針對課程目標及需要來分組,通常分組遊戲是希望同學能從分組活動中學習,因此,採異質性分組方式較適合。同學透過分組活動,可以從其他同學身上學習不同的能力,也可透過分組討論與互動過程中學習別人的優點與溝通能力。

二、鼓勵同學小組互動、積極參與:

在分組討論中,同組的同學要相互討論,提供個人意見與看法,彼此回饋,老師應在一旁協助與催化同學們進行溝通與討論。

三、強調責任:

是指每位學生對小組表現都有其責任與貢獻。當小組內的每位同學都能為自己的小組盡力表現,小組的凝聚力便產生,學生的責任感也就加強,老師要灌輸學生每個人的努力都會影響小組的整體表現,鼓勵同學更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將自己分配到的工作努力做好。

四、課程設計方面:

  1. 以學生不熟悉的活動為主。
  2. 要在學生的能力範圍內規劃活動。
  3. 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問題解決的策略和訂定問題解決的整體計劃。
  4. 讓學生運用腦力激盪找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5. 採取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鼓勵同學運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6. 觀察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適時提供資源與協助。

五、具體與示範:

兩性教育因範圍廣泛,要形成具體問題並不容易,教師需引導學生做具體思考,必要時可提供示範。

六、觀察

為避免同學討論時流於聊天,角色的分工要明確,老師在學生討論時也要進行觀察。雖然是分組教學,老師仍須在各組間觀察,以提供學生適當的幫助,才不會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無所適從。若有學生藉分組的時間從事別的活動或不投入不參與,老師必須適時提醒。

七、衝突

分組討論時若發生意見衝突時,老師先不要急著介入,讓同學嘗試自己解決衝突,必要時老師才介入,避免批評,引導同學去看到他們彼此相同的部分。

八、小組人數

每一組的人數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通常根據活動需要來訂定人數,一組約6到7人,人數若太少無法達到分組教學的效果,人數太多有的同學則沒有充分表達的機會,故分組的人數上,老師必須掌握。

九、指派學生:

由老師來決定如何分組。通常採隨機分組:如按照成績分組、按照身高、用報數的方式等。

十、安排座位:

在上課前即排好座位,避免時間浪費。

十一、計劃課程活動:

有完整妥善的課程計劃,課程的進行才會更順利,尤其是分組活動,有詳細的計劃,老師便能掌握流程,才不會陷於混亂。

十二、解釋內容:

解釋愈清楚愈具體愈好,學生在活動進行中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達到課程活動目標。

十三、告知同學老師所期望的行為:

讓學生了解教師的期望,學生才能掌握時間,才不會有延宕課程進行或從事其他科目的行為出現。遊戲的進行,老師隨時觀察,必要時給予協助。意的成長。

 

伍、舉例說明 

兩性教育課程設計

單元名稱 「粉墨登場」誰說的是對的?
單元目標
  1. 了解學生對兩性生理與心理學習狀況 
  2. 引導學生學習資料蒐集與問題解決能力
  3. 引導學生運用腦力激盪思考問題
  4. 讓學生透過分組活動統整之前學習到的兩性知識
時間 100分鐘(兩節課)
器材準備 投影機、白紙、分組活動畫記表、計時器、按鈴、回饋表
實施方式 分組討論、角色扮演、講授、分組遊戲、資料展示
觀察項目
  1. 分組討論情形與互動狀況 
  2. 學生表達能力
  3. 分組分工情形及工作完成能力
  4. 學生對兩性教育了解程度
  5. 學生資料蒐集與彙整情形

實施程序【第一節】
教學目標 活動內容 時間 備註
1、引起動機 老師先引言並講一個小笑話(有關兩性教育的笑話)或小故事,以引起學生動機。透過一個錯誤的兩性觀念作為開頭,引導同學重視兩性教育學習及其重要性。 5分鐘 附件三、四、五
2、進行分組 請班上同學由1到6報號,號碼報到相同的同學分在同一組,每組5到6人,共8~9組。 5分鐘
3、活動說明

(1)老師詳細說明活動程序及內容,本活動名稱為「粉墨登場」誰說的是對的?,要由各組同學進行分工,有的同學負責蒐集資料,有的同學負責解答,有的同學角色扮演,有的同學擔任主持人,每一個人都有分配到工作。

(2)活動進行方式,則是由各組主持人主持,提出問題詢問其他組同學,再由本組三位角色扮演的同學對問題作說明,但只有一位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另外兩位同學的答案則是錯誤的。同學答題結果由老師畫記在事先畫好的海報上,貼在黑板上,以打○的方式畫記。

(3)題目的形成由全班同學透過腦力激盪來形成,每組再抽籤兩題作為各組的發問主題,題目答案則要由各組去找資料解答,並提出解決的方法。

(4)最後將蒐集的資料編輯成冊,於班上做展示。

(5)同學分組的表現,包括討論、角色扮演、投入程度、資料蒐集的內容、分工合作情形皆列為老師評分項目。

10分鐘
4、形成問題 分組後由同學運用腦力激盪的方式來提出有關兩性教育方面的問題,越多越好,想好寫下來,再2人一組討論,再4人一組討論,再8人一組討論,討論出來的題目由老師篩選,去除重複、不適合的題目,最後形成16題。形成題目試舉六題如下:

  1. 危險期如何計算?
  2. 月經來時發生性行為會不會懷孕?
  3. 關於避孕方式,哪一個是對的?
  4. 兩性交往的過程哪一種比較適當?
  5. 若男生要求發生性關係,女生如何回應比較好?
  6. 如何預防愛滋病?
10分鐘
5、選定題目 將題目做成題目籤,由各組派代表抽籤兩題作為各組要進行的主題。 5分鐘
6、資料蒐集 老師教導學生資料蒐集方法與方向,也請同學思考有哪些方式可蒐集資料,各組採分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可到圖書館找資料,也可上網找資料,或找相關雜誌、期刊或到相關機構查詢或詢問等(如:杏陵基金會、張老師等)。資料蒐集來之後,經過小組討論,並提出解決之道與小組心得,最後彙整成冊,並於課程最後做展示。(包括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統計表格資料等) 5分鐘
7、老師示範 為了讓同學能清楚了解活動進行中角色的扮演,老師先做示範,使同學更了解活動的進行方式。以本課程兩性教育課成為例,如:愛滋病傳染途徑,哪一角色扮演的同學說的是對的?

  • 1號:透過蚊子叮咬而傳染,就像日本腦炎透過三斑家蚊傳染一樣。
  • 2號:看黃色書刊傳染,有不正確的性知識而傳染。
  • 3號:藉由輸血針管傳染,針管消毒不乾淨而傳染。
3分鐘
8、各組角色選派 每組角色分配,若有5人一組的同學,角色扮演有三位,主持人一位,計時員一位若有6人一組的同學,則多一位解說員。 5分鐘
9、道具製作 各組依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每組角色扮演都有名稱,由同學自己取名,如:薇薇夫人、性學大師、巧博士等)製作道具或準備行頭。 課後準備
10、進行演練 為使活動進行順利,同學於課餘時間進行演練與練習,若有需要時,老師從旁指導。 課後準備

實施程序【第二節】
教學目標 活動內容 時間 備註
11、「粉墨登場」正式進行 同學在上課前即將桌椅位置排好,上課後由同學派代表抽籤決定先後順序,由老師做引言開始後,交由抽籤第一組的主持同學,介紹三位角色扮演同學後便開始問其他7組問題,再由三位角色扮演同學分別針對問題說明解答,說明完畢後數1、2、3由其他組舉牌哪一個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牌子事先製作,每組有3位角色扮演,)由主持人宣佈正確答案是哪一位同學,老師同時登記答對的組別(答對1題1分),再由解說員解說正確答案,接著進行第二題。第一組進行完畢後則交由第二組主持人,以此類推。 43分鐘 老師引言3分鐘,每組5分鐘,有8組,共43分鐘
12、老師論述要點並給予回饋 活動全部進行完畢後,老師對於問題內容、課程進行方式、各組表現、分工合作,做一統整性的回饋,並給予同學讚美與鼓勵。 5分鐘 課堂先口頭獎勵
13、獎勵 透過同學訂定的獎勵原則,於課程活動結束後,給予同學獎勵。 課後獎勵
14、學生填寫回饋表 老師將事先編好的回饋表發給同學填寫,內容包括有對活動進行的方式、老師講解是否清楚、同學分工情形、自我表現滿意程度、及對本次活動的感想與建議,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提供活動改進參考及教師自我評量參考。 5分鐘
15、資料展示 於活動進行完畢後將資料放置於教室最後面展示台展示一週以供各組同學觀摩學習,展示完畢後由該科小老師收好交由老師評分。 課後實施
16、成果 此資料可作為同學日後推甄的資料,列為在學校課程表現的一部份,請同學將資料妥為保管。

 

陸、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到什麼?)

從分組活動中,學生可以學到的能力歸納如下:

一、批判思考能力

各種科目的學習皆需要思考能力,有思考的基礎才能進入批判的過程,透過思考、批判、比較,學生不但能區辨不同,更能精熟學習。本活動各組在討論題目的訂定時與區辨別組的問題答案時皆需運用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對於問題的答案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在活動過程中就在培養同學批判思考的能力。

二、發現問題

同學運用腦力激盪來發現自己在本單元中的問題,在別組的回答問題中也能促進思考發現問題。能發現問題才能運用思考解決問題。

三、運用資源蒐集資料,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訂定後,同學需透過分工到圖書館或相關資源機構蒐集資料,透過小組討論,每個同學分享自己所蒐集到的資料,並針對問題提出解決之道,從過程中學生學習到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的傳授很重要,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更重要,學習無法脫離生活,生活中會遇到相當多的問題或困難,因此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便能遷移學習,當遇到問題時會自動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四、分工合作的能力

每組每個同學都有分配工作,同學要透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整組工作,一個人無法單獨完成,必須要透過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本活動運用活動方式,目的在培養學生透過溝通的方式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工作目標,從分工合作中學習。

五、挫折忍受力

在分組活動進行時,若未能答對題目則必須要有挫折忍受力,接受答錯的事實。從中思考為何會答錯?錯在哪裡?錯的答案與正確答案的差異是什麼?學生學會挫折忍受,就比較不會採取用情緒來解決問題。

六、表達能力

每組有主持人、角色扮演有三位、問題解說員,如何把要表達的主題說清楚講明白,同學可透過分組活動的進行學習表達的能力。另外在小組討論時也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溝通與討論能力

從問題的選定,題目答案的呈現都需要同學透過討論來完成,從分組活動中溝通與討論的能力能從無形之中養成。

 

柒、檢討

一、本課程活動需用到兩次上課時間進行,教師必須事先做好充分的規劃,才不至於形成混亂浪費學生學習的時間。另外課程時間上的安排仍需再思考調整,才不至於時間不夠,學生無法充分討論。

二、協助同學充分討論,強調每個同學的角色責任,並列為評分之一,才不會有的同學不參與討論或做自己的事,唯有同學充分參與,才不會覺得課程無聊或沒有收穫。

三、課程進行運用到分組有兩次,第一次分組是討論題目,第二次分組則是進行分組活動,若在第一次的分組也做角色責任分配,成員角色會較為清楚,但又怕二次角色會造成學生的混淆,這是值得思考的部分。

四、進行分組活動發現,老師其實比較忙,包括事前得規劃準備,活動進行中的引導、觀察,事後評量、回饋,其實並不輕鬆,不過學生的反應良好,卻也是值得且愉快的。 

 

捌、結論

在目前多變的社會,身為老師的我們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我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升學方式改變,已由多元入學方式取代傳統聯考,我們希望能培養學生各種不同多元的能力,如:尊重、欣賞、閱讀、合作、溝通、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次教學活動的設計可運用在各科教學中,進行方式活潑、不枯燥,頗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本教學活動另一個好處,學生已學習某單元且具有先備知識,教師可透過此活動,來做單元的統整與評量,從活動中評量,不但不會帶給學生過多壓力,也改變學生對考試的刻板印象。

好的教學方式不但能教導學生從課程中學習,也讓學生透過分組合作學會自制力、多元觀點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表達的能力、領導的能力、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其人際關係也會更和諧,若教師能透過教學課程的設計讓學生能從中激發並培養多方面能力,相信學生不但學得愉快也學得有意義。 

 

參考資料(略)

本文章刊登於第15期學會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