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亮震 / 輔仁大學工商心理學博士 / 擺渡工商心理學專業社群召集人
曾經帶過一個由公部門針對已從大專院校畢業超過18個月的社會新鮮人所舉辦的就業團體,活動一開始便有幾位參與者表示,在待業期間至少已經投遞過上千封的履歷表,但多數像石沉大海般的毫無回音,即便接獲少數面試邀請,也都是所謂的「bye bye 面試」,亦即一次就說再見。
筆者過去在業界擔任人資工作時,審核履歷表以及與應徵者面談幾乎是每個星期都得做的工作,在那些年的經歷中最大的感觸就是:擬就業者普遍低估就業歷程中所謂的尋職行為(Job seeking behavior)對人事任用決策的影響性,因此很少投入足夠的心力在尋職準備這件事情上,所以有不少應徵者給人的感覺就是以一種碰運氣的心態來試試看,就像中國大陸新近針對那種沒做準備就應考的人所封的一個稱號「裸考族」一樣;特別是近年來拜數位科技之賜,尋職者取得就業資訊的便利性遽增,成本遽降,更助長此種就業態度的漫延;平心而論,整個就業歷程雖然或多或少有些運氣的成分存在,但若是從個體長期職業生涯的角度來思考,實在不應該讓碰運氣的心態主導自己的就業計畫。
除了來自實務現場的經驗外,過去40幾年來也有許多心理學家針對尋職行為進行研究,甚至也有學者回顧過去相關的研究結果後提出一個整合性的架構(Saks,2005),其中正向且積極的尋職行為(Assertive job seeking behavior)對於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後與工作及組織的契合性等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美國生涯發展學會(NCDA)2012第四季所出版的學會刊物,其主題為「生涯發展領域未來100年之展望(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100 Years)」,文中回顧過去100年來實務與學術工作者在此領域所做的努力時提到,未來生涯發展領域所面臨的一大問題便是如何教導或協助尚未步出社會的學生有關工作選擇(job-choice),以及包括如何有效尋職(job-finding)等與職場生存有關的技巧。
有鑑於此,筆者嘗試以就業的歷程觀點,陸續在此分享過去協助社會新鮮人以及轉業待業者的內容與心得,將尋職歷程中各階段應做的準備與勝出關鍵提供給各位先進參考,並期待與各位相互交流。
Saks, A. M. (2005). Job search Success: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edictors, behaviors, and outcomes. In S. D. Brown &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pp.155-179). John Wiley& Sons, NJ: Hoboken.
—
本文章刊登於第3期生涯電子報